•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魯迅雜文所表現(xiàn)的剛烈與浙東民間文化

      2012-04-13 08:48:15
      華中學術 2012年2期
      關鍵詞:浙東人民文學出版社民間文化

      田 敏

      (湖北科技學院教育學院,湖北咸寧,437000)

      以一般平常人的眼光來看,魯迅的一生就是一個悲劇人生。因為他的人生道路中悲苦、辛酸、沉重居多,歡欣、快樂、喜悅很少,短短的56年的人生歷程充滿了家庭的破敗、生存的艱辛、兄弟的失和、疾病的折磨、無愛婚姻的摧殘……魯迅遭受到了如此深重的苦難,卻沒有讓生活擊垮,更沒有綿羊般地向生活妥協(xié),反而直至生命的盡頭都奇跡般地保持了一種剛烈秉性。

      魯迅的剛烈之性由他的“硬骨頭精神”集中闡釋。他在和社會、敵人作斗爭時,沒有絲毫的奴顏婢膝,為友為敵,立場分明,用如椽巨筆,絕不姑息地誅掃一切惡勢力一切丑類。而且,終生不悔?!拔业脑箶晨芍^多矣……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保?]正如毛澤東所言:“他在黑暗與暴力的進襲中,是一株獨立支持的大樹,不是向兩旁偏倒的小草?!彼粌H與外界惡勢力和黑暗勢不兩立,而且敢于同自我作深刻的反省和斗爭。這個真正的精神強者,寧可“抉心自食”、“自嚙其身”,也拒絕走任何精神逃路,終其一生,都在堅持與黑暗決斗,又固執(zhí)頑梗地背負著種種精神苦痛:悲憤、絕望、虛妄、凄怨……他在斗爭的過程中曾經痛苦地對斗爭的結果產生了懷疑,甚至有不可改變的絕望彌漫在心房?!皡s偏要向這些作絕望的抗戰(zhàn)……其實……也許未必一定的確的,因為我終于不能證實:惟黑暗與虛無乃是實有?!保?]

      馮雪峰高度評價了魯迅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遺產”,認為他始終具有一種“中國民族的戰(zhàn)斗的傳統(tǒng)的精神”,具體表現(xiàn)為:一是孔墨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傳統(tǒng);二是宋末、明季的“士大夫”階級為民族而壯烈犧牲的正義的傳統(tǒng);三是中國歷史上的亂世時代對社會的大膽叛逆的傳統(tǒng);四是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偉大的生活熱情和人類愛的大詩人們的精神傳統(tǒng)。透過馮先生的文字,我們感受到了他對魯迅先生人格的盛大贊譽,同時也獲得了對魯迅人格關照的方式和角度,即從傳統(tǒng)文化和其人格生成的關系入手去研究它。成就魯迅偉大人格的有多種復雜的思想和文化資源,但我們也不可忽視浙東民間文化這個因素,而且透過浙東民間文化來看魯迅,發(fā)現(xiàn)他人格中的剛烈特性和浙東民間文化有著深邃的文化關聯(lián)。浙東民間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加上現(xiàn)實生活的融會,構成了獨特的浙東民間文化氛圍。由于浙東民間文化的浸染,魯迅以剛烈為核心的精神品格、思維方式、審美趣味和藝術風格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浙東民間文化的深深印記。

      一、魯迅的剛烈之性與浙東民間文化

      魯迅獨立不倚的剛強個性由揮戈一擊的斗士風采和克制自身的精神苦痛的頑強意志構成。魯迅的朋友沈瓞民在《回憶魯迅早年在弘文學院的片斷》中稱他“斯誠越人也,有臥薪嘗膽之遺風”,明確地指出了魯迅的性格內質直接秉承了浙東民風中的剛烈因子,其剛烈之性和古代越文化性格有著不可割裂的深刻淵源。越地開發(fā)較遲,春秋時期,還是一片蠻荒之地。越民斷發(fā)紋身,水行而山居,在險惡的自然環(huán)境中磨礪成一種強悍、堅忍的性格。他們“以舟為車,以楫為馬;往若飄風,去則難從;銳兵任死”[3]。作為姒夏苗裔,先祖大禹胼手胝足征服洪水的力行精神一直涌流在他們的血管里。這個原始、落后而充滿野性的民族,當時即以頑梗不屈而著稱于世。擊滅強吳、盡洗國恥的史實中,君王的躬自蹈厲,謀臣的設計獻策,固然功不可沒,但根本上卻是整個部族堅忍強悍品性的必然結果。臥薪嘗膽、自強不息,正是作為一種文化精神在越族中承傳下來并熔鑄于華夏的整體文明,成為華夏民族最可寶貴的傳統(tǒng)性格之一。古越民族強悍善斗的性格在歷史遷衍中孕育成一種好劍之風,并進而形成一種劍崇拜的觀念。史籍載:“其民至今好用劍,輕死易發(fā)?!保?]越人好劍,且善鑄名劍?!对浇^書》卷十一以富于神話色彩的筆調,推出了一幅越地名匠歐冶子鑄劍的絢麗神異的場面:“赤堇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溪,涸而出銅;雨師掃灑,雷公擊橐;蛟龍捧爐,天帝裝炭;太一下觀,天精下之?!保?]終乃鑄成湛盧等五柄名劍,贏得后人“越民鑄寶劍,出匣吐寒芒”的贊嘆。當這種原始劍崇拜觀念于句踐之世被引向戰(zhàn)勝強敵、洗雪國恥的民族目標時,越劍便成為一種勵志圖強、絕處求生的生命力量的象征。浙東歷史上的慷慨悲歌之士,多愛將自己的理想追求及一腔磊落之氣,凝聚為兵劍意象,從陸游的“少攜一劍行天下”,秋瑾的“夜夜龍泉壁上鳴”到章太炎的“時危挺劍入長安”,原因就在此。正是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周氏兄弟剛烈性格于古越精神承傳的一個側面。魯迅和周作人兄弟倆于“兵劍”皆情有獨鐘。魯迅從少年的以戛劍生、戎馬書生自號,到晚年撰作歷史小說名篇《鑄劍》;從讓“這樣的戰(zhàn)士”高舉投槍,到以“能和讀者一道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來”的匕首喻指自己的雜文,到盛譽陶元慶《大紅袍》“握劍的姿態(tài)很醒目”[6],這寒刃閃爍、可折不可彎,凝聚著魯迅戰(zhàn)斗鋒芒與剛硬之氣的“兵劍”意象,正是古越劍崇拜原始風尚的現(xiàn)代升華。少年周作人也自號躍劍生,渴求仗劍躍起,拼搏異域:“毛錐誤我,行當投筆執(zhí)戈,從事域外,安得郁郁居此,與草木同朽哉?”[7]就讀南京時還苦練騎術,縱馬馳騁,并以“寧使人目為武夫”[8]為榮。躍劍生,投筆執(zhí)戈,策馬擊斗,同樣可以視為越人劍崇拜古習與尚武精神的流風余韻。

      魯迅的剛烈,還表現(xiàn)于他承續(xù)了浙東大山胎育的那種民間文化所特有的厚重剛勇。浙東有著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位于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形復雜,既有平原和盆地,又有山地和海岸。浙東南北界限分明,是由四明、會稽群山和寧紹平原組成的。魯迅認為浙東的民性和大山有著密切的關系。他曾經說過:“浙東多山,民性有山岳氣,與湖南山岳地帶之民氣相同?!保?]“山岳氣”,這里包含有穩(wěn)厚樸誠、篤實泰然、剛硬勁直等諸多品格,在魯迅的很多著述中,都特別推崇人物剛烈不阿、迂執(zhí)頑梗的傲骨與硬氣。其中有自稱“剛腸疾惡,輕肆直言”[10],脾氣“始終都是極壞的”[11],雖九死不悔的魏人嵇康。還有被魯迅稱之為表現(xiàn)了“臺州式的硬氣”且“頗有點迂”[12]的明人方孝孺,魯迅盛贊方拒絕為朱棣起草即位詔書而慘遭滅族,致使老小七百余口累累棄市。更有近代章太炎,魯迅稱譽他“以大勛章作扇墜,臨總統(tǒng)府之門,大詬袁世凱的包藏禍心者,并世無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者,并世亦無第二人”[13]。他們莫不表現(xiàn)出站在民間立場的個性特征:一身傲骨、疾惡如仇。這是魯迅對大山賦予浙東歷史人物的精神個性的發(fā)現(xiàn)與頌揚,亦是他自身性格的披瀝與呈現(xiàn)。嵇康的果決剛直更是浸潤到了魯迅的骨子里。從嵇康到魯迅,浙東人物熠熠輝耀出大山一般厚重的、孤傲的民間人文品格。

      特意將因為多山而具有剛硬特質的浙東民性跟同樣多山的湖南民性相比,魯迅是想告訴我們,他所稱道的“山岳氣”里包含著強烈的復仇精神。湖南古屬荊楚之地,川澤區(qū)域與山嶺地帶并存錯雜,構成全境復雜的地貌特征。與江漢川澤地域食物豐饒不同,峻嶺叢山地區(qū)逼仄險惡,其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在極為艱苦的環(huán)境中開辟草萊。更兼與中原懸隔,禮制文化影響不及于此,故民性以怨憤執(zhí)著、不忘復仇著聞?!墩摵狻ぢ市浴菲浻挟敃r的諺語,所謂“齊舒緩,秦慢易,楚促急,燕戇投”,“楚促急”三字,便透露出其中復仇的信息。而“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說,秦末之際就使其強悍的復仇精神聲聞大熾。民性所及,楚地民歌亦以怨憤、粗豪之氣韻、格調為特色,而被楚漢之際的雄豪之士所樂于采用。項羽之《垓下歌》,劉邦之《大風歌》皆慷慨悲涼,即其為世所重之著例。魯迅敏銳地把握了這個現(xiàn)象,還評析了其深刻原因道:“蓋秦滅六國,四方怨恨,而楚尤發(fā)憤,誓雖三戶必亡秦,于是江湖激昂之士,遂以楚聲為尚?!保?4]反映出魯迅對楚地強悍民風以及受辱必報、矢志復仇民性的深刻理解。楚國歷史上以復仇精神聞世者代不乏人。與吳越爭霸緊密相關的三個人物,文種、范蠡與伍子胥,即是楚人而以復仇著稱者。文種、范蠡在滅吳興越大業(yè)中是兩個不可或缺的人物,而這場征戰(zhàn)始終是以雪恥為號召的。伍子胥為報父兄之仇,不惜毀棄君臣大節(jié),掘平王墓,鞭尸三百。人謂其行之過甚,他答之曰:“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15]怨毒之深,歷歷如見。遭誣陷而被夫差殺害后,傳說中的伍子胥化為潮神,日夕二度卷狂濤千丈,以泄怨怒。這是一個矢志復仇,執(zhí)著如怨鬼式的歷史人物。這樣的一個為復仇雪恨不僅大膽拒俗而且敢于抗天的、個性強悍的人物,一定會引起魯迅的強烈共鳴。魯迅曾明確以伍子胥自況:“我就是伍子胥轉世的?!保?6]表示他對伍子胥執(zhí)著的復仇精神,對誕生伍子胥的楚文化的強烈認同。強烈的復仇精神是構成魯迅性格的核心要素之一。在魯迅的復仇精神形成過程中,浙東文化的本原而深刻的影響作用,已被眾多研究者作了充分而有說服力的論證。如今不妨推進一步說,魯迅的復仇精神,主要當孕自浙東的“山岳氣”,一般籠統(tǒng)地歸結于浙東文化,是有失偏頗、不夠精準的。

      浙東大山給予魯迅的還有一種樸素固執(zhí),這種樸素固執(zhí)就是魯迅所說的柔石身上表現(xiàn)的一種“臺州式的迂”:迂執(zhí),迂闊,認準了目標,一直走到底,不撞南墻不回頭。過于天真,相信人們是好的。“我有時談到人會怎樣的騙人,怎樣的賣友,怎樣的吮血,他就前額亮晶晶的,驚疑地圓睜了近視的眼睛,抗議道,‘會這樣的么?——不至于此罷?……’”[17]這正是浙東大山區(qū)樸魯民風的一種反映。魯迅并不完全以這種天真、迂闊之氣為然,卻并未全盤加以否定,甚至可以說,他從內心里還是喜愛柔石這出自至誠的天真和頗有書生氣的迂闊的。事實上,魯迅性格也具有天真一面。魯迅曾這樣說自己:“倘若有人問我,可曾預料在‘革命’的廣州也會有這樣的屠殺?我直說,我真沒有料到。姑不論我也是抱著‘美夢’到廣州去的……說我深于世故,一切世故都會沒有用的?!€是太老實,太相信了‘做戲的虛無黨’,真上了大當?!保?8]在血的教訓下,魯迅拋棄了輕信,卻并未拋卻天真。朋友與他的交往中,都會感受到他的真誠,坦率。相對交談過程中,魯迅“常常發(fā)出輕松的幽默,笑嘻嘻的,胸無城府”,“像個孩子似的天真的人”[19]。魯迅與許壽裳終生不渝的友情也佐證了這一點。魯迅曾評許壽裳的為人:“許君人甚誠實,而缺機變?!保?0]魯迅與許性格并不完全相同,但魯迅認為他們相處的秘訣就是“彼此略其小節(jié)而取其大”[21]。所謂“取其大”,至少包括了“誠實”。這正是浙東故鄉(xiāng)民間文化賦予他們相似的性格特征。

      二、魯迅雜文所表現(xiàn)的剛烈與浙東民間文化

      馬爾庫塞指出:“人格是文化理想的承擔者?!濒斞溉烁裰械膭偭液驼銝|民間文化的特性分不開。正像魯迅、周作人、曹聚仁、馮雪峰等人所言,浙東“民氣頑強”,“有山岳氣”?!对浇^書》云:“銳兵任死,越之常性也?!薄稘h書·地理志》云,越地之民“皆好勇”。在浙東文化史上,品格剛健的人物代有傳人,有骨氣的叛逆者層出不窮,艱苦卓絕的大禹,臥薪嘗膽的句踐,毀棄禮法的嵇康,都是品性剛強的“節(jié)概”之士,在民間有著深遠的影響,以至于王思任后來說:“越乃報仇復恥之鄉(xiāng),非藏污納垢之地。”這是對浙東民間中有一種傳承很久、在民眾心中根深蒂固的復仇精神的高度概括。魯迅對這種勇猛和剛絕心儀不已,曾經多次表示“身為越人,未忘斯義”[22],浙東民間文化傳統(tǒng)中的這種精神是魯迅一生非常重要的精神資源,這種“硬性”的文化性格,已經深深內化成魯迅的人格精神,并生動淋漓地展現(xiàn)在其雜文創(chuàng)作當中。

      魯迅認定雜文的品格天生就是剛性的,而決不是軟性的,就似“站在沙漠上,看看飛沙走石,樂則大笑,悲則大叫,憤則大罵”[23],那時的心情就是“即使被沙礫打得遍身粗糙,頭破血流,而時時撫摩自己的凝血,覺得若有花紋,也未必不及跟著中國的文士們去陪莎士比亞吃黃油面包之有趣”[24]。特別是處在中國社會現(xiàn)實異常黑暗、民族危亡的時刻,魯迅清醒地指出“作者的任務,是在對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因為失掉了現(xiàn)在,也就沒有了未來”[25]。于是魯迅和國民劣根性開戰(zhàn),與復古派、國粹派、學衡派、甲寅派和民族主義文學派開戰(zhàn),與第三種人、新月派、現(xiàn)代評論派、論語派和人性論者開戰(zhàn),等等。他是在與因襲或非因襲,有意或無意的封建思想遺毒開戰(zhàn),與險惡的世相開戰(zhàn),與卑劣的國民心理開戰(zhàn),“立意在反抗,旨歸在動作”,其鋒所指,勢如破竹。林語堂有一個對魯迅的評價深得其神韻:說魯迅在戰(zhàn)斗時“睚眥欲裂,須發(fā)盡豎”,“魯迅與其稱為文人,無如號為戰(zhàn)士”[26]。

      魯迅是這樣定位雜文的:“生存的小品文,必須是匕首,是投槍,能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的東西……”[27]因為他吸取了浙東民間文化中的“硬性”氣質,通過手中的筆進行文化批判和文明批評,批判不合理的封建思想和宗法制度,揭露國民魂靈中的奴性,他不斷戰(zhàn)斗,向國民劣根性、統(tǒng)治階級、還有一切守舊落后的勢力宣戰(zhàn)。因此,他的雜文也就相應的充滿了骨氣和血性,有慷慨激越之風,金剛怒目之氣。

      首先,魯迅對浙東人“硬氣”的秉承表現(xiàn)在其雜文中,就是愛憎分明、感情激越、言辭銳利,如《友邦驚詫論》就用精辟的句子直截了當?shù)亟衣丁坝寻钊耸俊钡谋举|:

      好個“友邦人士”!日本帝國主義的兵隊強占了遼吉,炮轟機關,他們不驚詫;阻斷鐵路,追炸客車,捕禁官吏,槍斃人民,他們不驚詫。中國國民黨統(tǒng)治下的連年內戰(zhàn),空前水災,賣兒救窮,砍頭示眾,秘密殺戮,電刑逼供,他們也不驚詫。在學生的請愿中有一點紛擾,他們就驚詫了!

      在一連串的質問后,作者再擲出一句炮彈般的話:

      好個國民黨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東西!

      這篇雜文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魯迅的憤怒毫不掩飾,其情緒高亢而激越,這種憤怒和情緒又和犀利的語言、直接明了的表達,構成一種悲憤,還透出一種莊嚴之氣。魯迅在《紀念劉和珍君》中,也表現(xiàn)了對統(tǒng)治者暴行的抗議,同時用痛切的語句表現(xiàn)了對群眾沉默的悲憤哀痛,于控訴中可見其表情凝重、感情沉郁,但文中又自有一股鏗鏘之力: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

      魯迅對保守成性的中國人因為拒絕革新而找的“保存國粹”的借口,也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保存我們,的確是第一義,只要問他有無保存我們的力量,不管他是否國粹。(《熱風·隨感錄三十五》)

      但是,無論如何,不革新,是生存也為難的,而況保古?,F(xiàn)狀就是鐵證,比保古家的萬言書有力得多。

      我們目下的當務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fā)展。茍有阻礙這前途者,無論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墳》《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圖,金人玉佛,祖?zhèn)魍枭?,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華蓋集·忽然想到六》)

      魯迅的每篇雜文,都充分顯示出一種“戰(zhàn)士”品格,將浙東民間的剛硬之氣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感情充沛、說理透徹、氣勢磅礴,每句話都如匕首和投槍,直插敵方要害,使其動彈不得,毫無反抗之力!

      浙東民間對不達目的會誓死糾纏到底的一種人稱作“破腳骨”,魯迅對這種人的精神很贊賞。他提出,在中國這樣一個善于保守,連搬動一張桌子都要付出流血的代價的國家里,從事社會改造和國民靈魂改造的革命者就必須具有這樣一種浙東民間“破腳骨”的精神。他的雜文,就準確地實踐了他的這一主張。他主張“痛打落水狗”(《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因為落水狗雖然一時難堪而貌似可憐,但它一旦上岸,并不痛改惡習,照樣張嘴就咬人。魯迅對于黑暗勢力及其幫閑,從來不吝給予連珠炮式的痛擊,得理不饒人,抓住敵方要害,一口咬定絕不放松,直到置敵于死地。例如在“三·一八”慘案發(fā)生之后,魯迅連續(xù)寫下了《無花的薔薇之二》、《死地》等六篇雜文,集中抨擊了北洋軍閥政府制造的這一“死虐險狠”的暴行,從不同的側面揭露了慘案的真相,批駁了幫閑和幫忙文人的造謠和中傷,激憤之情,溢于言表,一篇接一篇,以連貫的氣勢,形成一種排山倒海的力量。

      其次,魯迅也講究把“剛烈”藝術地在雜文中表現(xiàn)出來。他提出,雜文的用語必須“曲折”,外表上的鋒芒太露,也足以把“詩美”給殺掉。比如,他的《現(xiàn)代史》一文,目的在于揭露軍閥政要雖然換來換去,但無非是搜刮民脂民膏,盤剝百姓。但魯迅對于這些只字不提,只是打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方:變戲法的人,不斷地變換戲法,一會兒是孩子上天去了下不來,變戲法的人拿出銅鑼,向觀眾要錢;一會兒是孩子死了活不過來,要他活過來,又向觀眾要錢,總之,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變換著手法,騙取民眾的錢財。一旦有人要到幕后去觀看真相時,變戲法的人就兇相畢露,動粗驅逐,或者動手打人。文章寫到最后,說:“到這里我才記得寫錯了題目?!边@讓人忍俊不禁,但卻含蓄而形象地揭露了“現(xiàn)代史”的本質:那一部現(xiàn)代史,實質上就是軍閥、要人變著法子搜刮民眾的歷史。文章雖然經過了層層的“包裝”,看似幽默,而實質上是圖窮而匕首見,寸鐵足以殺人,一劍封喉!“幽默”的假面背后,站著的是一位金剛怒目式的“戰(zhàn)士”。

      除了擅長形象化的含蓄、曲折的表達之外,魯迅也非常擅長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手法來擊倒論敵。例如,在他和陳西瀅有關“女師大事件”和“三·一八”慘案的論戰(zhàn)中,陳西瀅把女師大比作是“毛廁”和“糞車”,并說魯迅罵人,就像是趙子昂畫馬,對著鏡子做個馬姿勢,所畫的人正是他自己。魯迅反擊道:“趙子昂也實在可笑,要畫馬看著真馬也就夠了,何必定做畜生的姿勢……倘若陳源教授似的信以為真,自己也照樣做,則寫法西斯的時候坐下做一個法姿勢,講‘孤桐先生’的時候立起做一個孤姿勢,倒還堂哉皇哉;可是講‘糞車’也就伏地變成糞車,說‘毛廁’即須翻身充當便所,未免連臭架子也有些失掉罷,雖然肚子里本來滿是這樣的貨色”(《華蓋集續(xù)編·不是信》)。筆鋒之銳利,抓要害之準確,都充分顯示出魯迅是一位充滿了智慧的“戰(zhàn)士”,即他并不是許褚式的莽漢,而是一位有勇有謀的猛士。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紹興的“師爺”筆法對于魯迅的影響。正因為是擅長抓住要害,擅長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手法,魯迅幾乎是戰(zhàn)無不勝,所向披靡,讓所有的論敵都甘拜下風。

      總之,魯迅總是和普通民眾站在一起,生性耿介、質直,個性潑辣,充滿了斗士的風采和氣質。這種剛烈的性格特點,上溯遠者有魏晉時的嵇康,稍晚有明代的徐渭,近者有章太炎,乃至最為親近的更有魯迅自己的祖父周介孚,到了魯迅這里,真所謂斯文未絕,更見其發(fā)揚光大。魯迅的剛烈之性由浙東民間文化滋養(yǎng)出來,其秉性和創(chuàng)作又豐富和發(fā)展了浙東民間文化中的剛硬特質。浙東民間文化的“硬性”傳統(tǒng),以豐富的血脈流貫于魯迅的雜文創(chuàng)作當中,熠熠生輝。

      注釋:

      [1]魯迅:《魯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635頁。

      [2]魯迅:《魯迅全集》第十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21頁。

      [3]《越絕書》,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8頁。

      [4]《漢書·地理志第八下》,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667頁。

      [5]《越絕書》,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79—80頁。

      [6]許欽文:《〈魯迅日記〉中的我》,《魯迅回憶錄(專著)》下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293頁。

      [7]周作人:《周作人日記·辛丑年四月十九日》,《周作人日記》,鄭州:大象出版社,1996年,第232頁。

      [8]周作人:《周作人日記·壬寅年十月廿四日》,《周作人日記》,鄭州:大象出版社,1996年,第359頁。

      [9]徐梵澄:《星花舊影——對魯迅先生的一些回憶》,《魯迅回憶錄(散篇)》下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317頁。

      [10]魯迅:《嵇康集·與山巨源絕交書》,《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卷四,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第39頁。

      [11]魯迅:《魯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510頁。

      [12]魯迅:《魯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482頁。

      [13]魯迅:《魯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567頁。

      [14]魯迅:《魯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385頁。

      [15]《史記·伍子胥列傳》,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620頁。

      [16]胡風:《魯迅先生》,《魯迅回憶錄(散篇)》下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346頁。

      [17]魯迅:《魯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482—483頁。

      [18]馮雪峰:《回憶魯迅》,《魯迅回憶錄(專著)》中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71頁。

      [19]增田涉:《魯迅的印象》,《魯迅回憶錄(專著)》下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337—1338頁。

      [20]魯迅:《魯迅全集》第十三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13頁。

      [21]魯迅:《魯迅全集》第十三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316—317頁。

      [22]魯迅:《魯迅全集》第十四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24頁。

      [23]魯迅:《魯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4頁。

      [24]魯迅:《魯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4頁。

      [25]魯迅:《魯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3頁。

      [26]林語堂:《悼魯迅》,《宇宙風》第32期,1937年1月1日。

      [27]魯迅:《魯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592頁。

      猜你喜歡
      浙東人民文學出版社民間文化
      “一帶一路”背景下沿線的民間文化檔案保護
      中文信息(2022年8期)2022-12-26 18:43:41
      清代浙東曲家補考
      戲曲研究(2022年2期)2022-10-24 01:53:30
      乳源再獲命名“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
      源流(2021年11期)2021-03-25 10:32:07
      浙東沿海地區(qū)臺風脈動風速時程模擬研究
      工程與建設(2019年2期)2019-09-02 01:33:50
      吉林民間文化作家采風活動掠影
      參花(上)(2017年9期)2017-09-16 05:04:12
      張潔主要作品目錄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nuti’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Ah Q Zhengzhuan
      老馬
      浙東“大文學”思想的綜合探究
      ———評郭慶財博士《南宋浙東學派文學思想研究》一書
      賈平凹民間文化意識與中國新時期文學創(chuàng)作
      名作欣賞(2012年30期)2012-08-15 00:42:44
      铁岭市| 博白县| 鹤岗市| 库尔勒市| 当涂县| 新田县| 涿鹿县| 乌恰县| 鄂托克旗| 莱西市| 特克斯县| 家居| 古蔺县| 丽水市| 海兴县| 集贤县| 镇坪县| 江山市| 遂溪县| 平武县| 胶南市| 宣汉县| 禄丰县| 新密市| 土默特右旗| 普兰县| 宁陵县| 南汇区| 阜新| 迁安市| 礼泉县| 武宣县| 吴堡县| 崇文区| 新民市| 双桥区| 永城市| 巧家县| 吴堡县| 綦江县| 徐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