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章學誠:“道”的探索與歷史編纂的革新

      2012-04-13 10:00:09陳其泰
      關鍵詞:章學誠圣人

      陳其泰

      (北京師范大學 歷史學院, 北京 100875)

      章學誠:“道”的探索與歷史編纂的革新

      陳其泰

      (北京師范大學 歷史學院, 北京 100875)

      章學誠一生精于辨析史書體例,自信“創(chuàng)例發(fā)凡,多為后世開山”。他勇于開拓、革新的力量源泉,乃在于哲學上有極高的造詣?!段氖吠x》中《原道》諸篇,是其哲學探索之結晶。其精髓,是他認識到:作為社會生活根本法則性的“道”,是來源于社會實踐,“漸形漸著”,不斷演進發(fā)展的;應當摒除“道”是“天縱之圣”頭腦中所固有、“六經(jīng)”是萬古不變的教條一類陳舊觀念,而確立“道”是必須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正確觀念,勇于根據(jù)社會實踐的需要,開發(fā)出新的“道”。因此,他正確總結了兩千年史學的演變,中肯地批判“正史”末流墨守成規(guī)造成的嚴重積弊,提出“仍紀傳之體而參本末之法”,作為改革歷史編纂的方向。其主張,對于20世紀歷史編纂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章學誠;“道”的探索;歷史編纂改革的方向;“仍紀傳之體而參本末之法”;20世紀“新綜合體”

      一、自信“為百千年后史學開蠶叢”

      章學誠是乾嘉時期具有“別識心裁”的杰出學者,生前他的學說不被理解,遭盡周圍人物的白眼,但他毫不氣餒,對于自己的學術主張抱有充分的自信。其時,他因極不滿意于《宋史》的蕪濫舛誤,曾經(jīng)發(fā)愿重修,為此與其好友邵晉涵多番商量。章學誠清醒地認識到,歷史編纂應當克服“正史”末流固守前代成法、體例陳陳相因的嚴重積弊,勇于改革,創(chuàng)造出新的著史格局。他在《與邵二云論修〈宋史〉書》這封著名的書信中說:

      神奇可化臭腐,臭腐亦復化為神奇,《紀事本末》本無深意,而因事命題,不為成法,則引而伸之,擴而充之,遂覺體圓用神,《尚書》神圣制作,數(shù)千年來可仰望而不可接者,至此可以仰追。豈非窮變通久自有其會,紀傳流弊至于極盡,而天誘仆衷,為從此百千年后史學開蠶叢乎!今仍紀傳之體而參本末之法,增圖譜之例而刪書志之名,發(fā)凡起例,別具《圓通》之篇,推論甚精,造次難盡,須俟脫稿,便當續(xù)上奉郢質也。但古人云,“載之空言,不如見之實事”,仆思自以義例撰述一書,以明所著之非虛語。因擇諸史之所宜致功者,莫如趙宋一代之書,而體例既于班、馬殊科,則于足下之所欲為者,不嫌同工異曲。惟是經(jīng)綸一代,思慮難周,惟于南北三百余年,挈要提綱,足下于所夙究心者,指示一二,略如袁樞《紀事》之有題目,雖不必盡似之,亦貴得其概而有以變通之也。[1]外篇三·與邵二云論修《宋史》書

      在此之前,章學誠已撰成《文史通義·書教》篇,這是總結中國歷史編纂學演進的重要論著,精辟地論述了《史記》、《漢書》的非凡創(chuàng)造力和體例的嚴密合理,對于《三國志》、《后漢書》以下諸史也有精到的評論,特別嚴肅指責了“正史”末流缺乏史識、體例錯漏的弊病,認為正可以從吸收紀事本末體的優(yōu)點找到救治的辦法。章學誠有志于運用自己獨到的史學見解纂修史書,他對宋代歷史夙有興趣,因邵晉涵對宋史也研習多年,因而建議兩人一同動手改作《宋史》,既可互相討論,又可各自著成各具風格的史書?!叭约o傳之體而參本末之法”,是他苦心探求得出的重要結論。

      章學誠自信他已為幾百年來阻礙史學發(fā)展的難題找到了破解的辦法,足以為后人開辟出一條新路,“為百千年后史學開蠶叢”。當時士林風氣,是群趨于訓詁考證之學,“惟古是尚”、“仰慕前修”的意識充斥人們的頭腦,因此,勇于破除舊規(guī)、開拓新路的觀點得不到重視,引不起回響。一百年之后,至20世紀初年,終于有了知音,這就是近代著名學者章炳麟。其時他在日本,正計劃撰寫一部《中國通史》。為此,他必然要對已有的編纂體裁和主張作一番探究和權衡抉擇。章炳麟學識淵博,他是學者兼革命家,并已接受了西方進化論學說,對于計劃中要撰寫的通史立意很高,稱其修撰的目的,一是為了“揚榷大端,令知古今進化之軌”,一是為了“振厲士氣,令人觀感”[2]《哀清史》附《中國通史略例》。他總結司馬遷、杜佑、司馬光、馬端臨、王夫之等人著史的經(jīng)驗得失,覺得要撰成符合當下時代要求的通史,必須采納章學誠“仍紀傳之體而參本末之法”的主張。因此,他一方面仿效紀傳體眾體齊備、網(wǎng)羅豐富的優(yōu)點,另一方面又吸收紀事本末體的優(yōu)點,故特意創(chuàng)設十篇“記”,作為全書的主干,顯示“社會興廢,國力強弱”。依照他的設計,這部《中國通史》以五種體裁構成:一是“表”,有帝王表、方輿表、職官表等五篇;二是“典”,有種族典、民宅典、食貨典等十二篇;三是“記”,有周服記、秦帝記、南胄記、唐藩記、黨錮記、革命記、陸交記、海交記、胡寇記、光復記等,共十篇;四是“考紀”,有秦始皇考紀至洪秀全考紀,共九篇;五是“別錄”,有管商蕭葛別錄、李斯別錄、會黨別錄、疇人別錄等,共二十五篇。而尤其強調,十篇“記”的設立,是因認為章學誠的主張恰恰說明了歷史編纂“大勢所趨,不得不爾”的發(fā)展趨勢:

      諸典所述,多近制度。及夫人事紛紜,非制度所能限,然其系于社會興廢,國力強弱,非眇末也。會稽章氏謂后人作史,當兼采《尚書》體例,《金滕》、《顧命》就一事以詳始卒,機仲之《紀事本末》,可謂冥合自然。亦大勢所趨,不得不爾也。故復略舉人事,論撰十篇,命之曰《記》。[2]329

      受章學誠主張之影響者,又何止章炳麟一人!與章炳麟約略同時,梁啟超也計劃編纂《中國通史》,他設想用“年表”、“載記”、“志略”、“傳記”四種體裁,互相配合,與章炳麟的設計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再往后,從羅爾綱著《太平天國史》,白壽彝主編大型《中國通史》,以及目前正在修纂的大型《清史》,其體裁的設計,正反復證明了章學誠的主張確確實實反映了歷史編纂發(fā)展的內在邏輯要求。*參見陳其泰《近三百年歷史編纂的一種重要趨勢——論“新綜合體”的探索》,《史學史研究》1984年第2期;《纂修大型〈清史〉宜采用新體》,《清史研究》2002年第1期。

      二、章學誠“道”的探索的精髓

      章學誠提出的改變“正史”末流因循守舊、墨守成規(guī)的做法,為歷史編纂開辟新路的主張,竟揭示出20世紀歷史編纂發(fā)展的內在邏輯方向,這無疑是學術史上的大事情。確實正如章學誠所言:“自信發(fā)凡起例,多為后世開山?!盵1]外篇三·家書二那么,我們必須進一步追問:章學誠何以有如此卓越的睿智和見識?此乃關系晚清以來史學發(fā)展趨勢的大問題,正有待于我們深入探究,發(fā)前人未發(fā)之覆。若以其熟習史籍作解釋,顯然講不通,因為在當時學者中,熟習史籍者不乏其人,例如,趙翼著《廿二史劄記》,書中對于從《史記》到《明史》各部正史,都首先論述其編纂經(jīng)過、特點,評論其史例之得失,言之甚詳。再如王鳴盛著《十七史商榷》,書末附有《綴言》二卷,對于歷代史書體裁、體例問題,也多有討論。然則趙、王二氏,又何曾言及歷史編纂已經(jīng)弊病叢生,必須另覓他途呢?

      問題的關鍵,是章學誠在哲學觀、價值觀的認識上迥異于常人,在對事物發(fā)展的法則性、規(guī)律性的把握和概括上,達到了所處時代所能達到的高度。章氏有關哲學探討的重要論述,見于《文史通義》書中《易教》(上中下)、《書教》(上中下)、《詩教》(上下)、《禮教》、《原道》(上中下)各篇,尤以《原道》三篇論述最為深刻、精警。恰恰是《原道》篇,在當時很受非議,論者紛紛責難其“題目太熟”,“不脫宋儒語錄習氣”。固然,前人所寫以《原道》為題者有三篇,然而篇名相同,旨趣卻殊異,論證的問題各不相同。《淮南子·原道訓》講清靜、無為、寡欲,一切聽其自然?!段男牡颀垺ぴ馈分v文章要以儒家的“道”來指導,要體現(xiàn)“道”。韓愈是要捍衛(wèi)儒家自堯、舜至孔、孟的道,來抵制佛、老,其文是宣揚維護儒家綱常名教的重要性。而章學誠的《原道》三篇圍繞三個重要命題,深刻地論證作為哲學根本和理核心的“道”,作為人類社會演進法則的“道”,是怎樣產(chǎn)生、如何演變的。而當時士林中人以尊古信古、因循保守為思維定勢,根深蒂固,因而不理解章學誠提倡新學說的意義,甚至本能地加以排斥,這是思想史上令人嘆息的一頁。

      概言之,章學誠所從事的是具有極高價值的真理性探索,他繼承發(fā)揚了中國思想史的優(yōu)良成果并摒棄了種種錯誤的羈絆,因而在當時條件下結出了寶貴的碩果。章學誠“道”的探索的精髓是,他論證了三項極有意義的重要命題:

      一是,“道”源于社會實踐,逐步演化發(fā)展,“漸形漸著”。

      《原道》上篇極具說服力地論證了:群居的人類為了解決日常生活需要問題、居住安全問題,逐步產(chǎn)生分工、管理制度,由簡單到復雜逐步形成,反映在觀念上,“均平秩序之義”也逐步產(chǎn)生、發(fā)展;又由于公共事務越來越復雜,逐步產(chǎn)生出從管理小部落的首領,到管理國家的杰出人物。名目越來越多,制度越來越復雜,君臣制度,各種行政部門,行政區(qū)劃,封建諸侯,學校,都隨之形成、發(fā)展起來。章氏強調,不論是最初階段的“三人居室,則必朝暮啟閉其門戶,饔飧取給于樵汲,既非一身,則必有分任者矣,或各司其事,或番易其班”;或是其后“又恐交委而互爭焉,則必推年長者持其平”,“至于什伍千百,部別班分,亦必各長其什伍而積至于千百”;或者國家形成之后,“作君、作師、畫野、分州、井田、封建、學?!钡戎贫然蛴^念的確立,都是按照人類生活和生產(chǎn)的演進而逐步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都顯示出“不得不然之勢”。因此必然得出這樣的結論:“故道者,非圣人智力之所能為,皆其事勢自然,漸形漸著,不得已而出之,故曰‘天’也。”

      章學誠探討“道”的本原和演進,是吸收了《周易》和《荀子·禮論》中的樸素唯物觀點,而論述更加深刻,達到更高境界,是講作為理論核心和社會生活法則的“道”,如何從原始混沌、草昧初開時代,逐步演進,由低級階段達到高級階段,講到刑政禮樂制度的產(chǎn)生,負責管理和統(tǒng)治國家人物的出現(xiàn),以至行政區(qū)劃、井田、學校的出現(xiàn),特別強調這是由于“事勢自然,漸形漸著”,“不得不然”,逐步演進的。所以侯外廬評價說:他好像洞察到一些由原始公社、氏族公社到形成國家的演變。[3]

      二是,要破除“六經(jīng)”是圣人以“天縱之圣”創(chuàng)造出來的萬古不變的教條的神秘觀點,真正認識:“道”是萬事萬物形成之“所以然”的客觀法則,萬事萬物、“圣人制作”、經(jīng)書記載,都是在理和勢條件下產(chǎn)生的結果,是“道”在不同階段的表現(xiàn)形式。

      章學誠極其雄辯地論述歷代制度的創(chuàng)設,都是由于事物發(fā)展客觀趨勢推動下“不得不然”的產(chǎn)物:

      人之初生,至于什伍千百,以及作君、作師,分州、畫野,蓋必有所需而后從而給之,有所郁而后從而宣之,有所弊而后從而救之。羲、農(nóng)、軒、顓之制作,初意不過如是爾。法積美備,至唐、虞而盡善焉;殷因夏監(jiān),至成周而無憾焉。譬如濫觴積而漸為江河,培塿積而至于山岳,亦其理勢之自然,而非堯、舜之圣過乎羲、軒,文、武之神勝于禹、湯也。后圣法前圣,非法前圣也,法其道之漸形而漸著者也。三皇無為而自化,五帝開物而成務,三王立制而垂法,后人見為治化不同有如是爾。當日圣人創(chuàng)制,只覺事勢出于不得不然,一似暑之必須為葛,寒之必須為裘,而非有所容心,以謂吾必如是而后可以異于前人,吾必如是而后可以齊名前圣也。

      這就充分證明,古代各種制度的建立,經(jīng)書上所載“圣人之教”,都是客觀趨勢推動下有了需要以后促成創(chuàng)造,有了郁積因而需要宣泄,有了弊病需要革除。由此也就應當理解:后圣效法前圣,并不是效法前圣的具體做法,而是效法前圣依據(jù)客觀的理、勢所推動,把制度創(chuàng)制得更加顯著、更加完善的道理,所以,客觀趨勢(或言“事物法則性”)的道,好比是車輪永遠轉動、向前發(fā)展,而具體的制度、事物,則好比車輪留下的一段一段的軌跡?!耙魂幰魂?,往復循環(huán)者,猶車輪也;圣人創(chuàng)制,一似暑葛寒裘,猶軌轍也?!闭聦W誠就是這樣以極其形象、極其簡潔明了的語言,解答了“道”與各種國家制度、“圣人制作”二者的關系。

      千百年來儒生對經(jīng)書頂禮膜拜,認為圣人之教和經(jīng)書所載就是“道”的化身,圣人—六經(jīng)—“道”三位一體,形成極度泥古、僵化的觀點,章學誠針鋒相對,論證“道”與圣人不能等同:“道有自然,圣人有不得不然,其事同乎?曰:不同。道無所為而自然,圣人有所見而不得不然也。故言圣人體道可也,言圣人與道同體不可也?!辈⑦M而提出:“學于圣人,斯為賢人。學于賢人,斯為君子。學于眾人,斯為圣人?!币驗槭ト说淖鳛橹皇求w現(xiàn)了客觀理勢的需要,圣人如果不從眾人的行為、欲望中得到正確認識,就不能成其為“圣人”。這一觀點在將圣人視為萬世師表、視眾庶為愚昧無知的時代,更不愧為石破天驚的偉論。

      三是,論述“道”與事功密切相連,六經(jīng)不能盡“道”,事變之出于后者,六經(jīng)不能言,立言之士必須革新觀念,勇于總結出新的“道”。

      事物不斷發(fā)展,“道”也要發(fā)展,當代學者應擔負“約六經(jīng)之旨而隨時撰述以究大道”的時代責任,對后世事變予以總結,以推進對社會生活演進法則性之認識。這是《原道下》篇的核心觀點,也是章學誠在哲學探討上遠遠高于同時代學者之處!章氏強調當時考證學者以訓詁章句專攻一經(jīng)為學問的極致,實則只得一隅,未能認識古人學問的全體。當今學者應當樹立高度的使命感,擔負闡明窮變通久,總結六經(jīng)之后社會生活發(fā)生的變化,推進和究明大道的時代責任:“夫道備于六經(jīng),義蘊之匿于前者,章句訓詁足以發(fā)明之。事變之出于后者,六經(jīng)不能言,固貴約六經(jīng)之旨而隨時撰述以究大道也。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立言與立功相準。蓋必有所需而后從而給之,有所郁而后從而宣之,有所弊而后從而救之,而非徒夸聲音采色,以為一己之名也?!睊仐壛?jīng)是孔子因其“天縱之圣”,從頭腦中演繹出來的舊觀念,拋棄“道”是固定不變、六經(jīng)已經(jīng)窮盡的舊觀念,改變以為憑訓詁章句即能獲得古人學術真諦的錯誤態(tài)度,樹立“道”與社會生活密切聯(lián)系、因事物發(fā)展“道”也向前發(fā)展的正確態(tài)度,明確學者的責任是針對現(xiàn)實社會中“有所需”、“有所郁”、“有所弊”的問題,著力探究、總結哲理性的認識,勇于創(chuàng)造,回答時代的要求。

      章學誠對其“道”的探索有充分的自信,說:“其所發(fā)明,實從古未鑿之竇?!盵1]外篇三·與陳鑒亭論學至20世紀初,梁啟超處于近代學術潮流之中,對章氏的新觀點更有深切的體會,故贊譽說:“(《文史通義》)實為乾嘉以后思想解放之源泉”,“為晚清學者開拓心胸,非直史學之杰而已”[4]。還有兩位當代著名學者也作了精辟的評價。錢穆在其《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指出,章學誠與戴震同處于乾嘉時期,對“道”與六經(jīng)關系的認識有同有不同:“(東原謂)圣人之遺言存于經(jīng),故六經(jīng)乃道之所寄。實齋則圣人之不得不然乃所以合乎道,而非可即為道。自然變,則圣人之不得不然者亦將隨而變,故時會不同,則所以為圣人者亦不同。故曰圣人學于眾人,又曰‘六經(jīng)皆史’,則六經(jīng)固不足以盡夫道也?!盵5]葉瑛則在《文史通義校注》中強調《原道》上中下三篇是《文史通義》全書總綱,指出:“蓋清儒自顧亭林以來,以為道在六經(jīng),通經(jīng)即所以明道。實齋則謂道在事物,初不出乎人倫日用之間。學者明道,應即事物而求其所以然,六經(jīng)固不足以盡之?!段氖吠x》本為救當時經(jīng)學之流弊而作,此三篇實為全書總匯。”[6]這些論述都有助于我們理解:章學誠對“道”的探索是乾嘉時期關于事物本原、社會演進法則深層次考察的珍貴文獻,達到其所處時代的最高水平。

      三、提出改革歷史編纂的方向

      哲學是普照的光。由于章學誠在哲學觀、價值觀上站到了應有的高度,因而他能夠對所處環(huán)境下面臨的重要問題有更敏銳的觀察和正確的分析。他的理論探索不作書齋式空談,而是要運用于社會,“有所需而后從而給之,有所郁而后從而宣之,有所弊而后從而救之”。正是這種實踐性、批判性、創(chuàng)新性特點,鑄造了他“學術經(jīng)世”的鮮明品格。他反對逐于時趨,人云亦云,在書中反復提出告誡:“學業(yè)將以救世,當視世之所忽者而施救挽焉,并輕重相權之義也?!盵1]內篇四·說林到他晚年所寫《上尹楚珍閣學書》中,對自己一生“經(jīng)世”和“救弊”的宗旨作了這樣深刻的總結:“學誠……談史著文,恥為無實空言,所著《通義》,雖以文史標題,而于世教民彝,人心風俗,未嘗不三致意,往往推演古今,竊附詩人義焉。”[7]卷二十九當時他的“經(jīng)世”和“救弊”,主要著眼于學術領域。他勇敢地“逆于時趨”,對當時盛行的考證學風作了有力的針砭,指出其襞績補苴、無益世事的實質:“君子茍有志于學,則必求當代典章以切于人倫日用,必求官司掌故而通于經(jīng)術精微,則學為實事而文非空言,所謂有體必有用也。不知當代而言好古,不通掌故而言經(jīng)術,則鞶帨之文,射覆之學,雖極精能,其無當于實用也審矣?!盵1]內篇五·史釋并提出區(qū)分功力與學問的著名命題:“學與功力,實相似而不同;學不可以驟幾,人當致攻乎功力則可耳,指功力以謂學,是猶指秫黍以為酒也。”[1]內篇二·博約中深刻地指出沉溺于煩瑣考據(jù)是拋棄了學術應當服務于社會人生的宗旨,是根本方向性的錯誤,他的精警言論已經(jīng)預示了嘉道年間學術風氣的轉變。

      同樣是為社會和學術進步開發(fā)出新的“道”的思想指導下,他一反因循茍且的習氣,剖析史書編纂存在的嚴重積弊,提出了改革歷史編纂的方向,此后實則為20世紀歷史編纂領域的深刻變化倡其先聲。

      與墨守舊規(guī)者不同,章學誠以革新的、發(fā)展的觀點對待歷史編纂。他說:“吾于史學,貴其著述成家,不敢方圓求備,有同類纂。”又說:“欲其抉擇去取,故例不拘常?!盵1]內篇一·書教下強調別識心裁,要根據(jù)著述的義旨確定編纂要求,靈活運用,這是他辨析體例的重要特點。紀傳體“正史”在歷代史書編纂中占據(jù)最重要的地位,章學誠獨創(chuàng)性地以縱貫分析的眼光分析紀傳體史書一千多年中的演變,總結其經(jīng)驗與教訓,這是他對歷史編纂理論的第一項貢獻。他認為,紀傳體本是三代以后之良法,司馬遷發(fā)凡起例,具有卓見絕識,紀表書傳互相配合,足以“范圍千古,牢籠百家”,具有很大的包容量。加上司馬遷對體例的運用能夠靈活變通,“體圓用神”,不愧是撰述的典范。繼之《漢書》、《三國志》,都是“各有心裁家學”的上乘之作。降而《晉書》、《隋書》、《新唐書》,“雖不出于一手,人并效其能”,所以能修成有價值的史書。后來的修史者墨守成規(guī),不知根據(jù)需要變通,結果史才、史識、史學都反過來成為史例的奴隸,“斤斤如守科舉之程式,不敢稍變;如治胥吏之簿書,繁不可刪”。“紀傳之最敝者,如宋元之史,人雜體猥,不可究詰,或一事而數(shù)見,或一人而兩傳,人至千名,卷盈數(shù)百”,簡直如洪水泛濫的河、淮、洪澤,禍患無窮。因此他大聲疾呼非加以改造不可!這些論述紀傳體演變和得失的看法集中見于《文史通義》之《書教下》、《史學別錄例議》和《與邵二云論修〈宋史〉書》三文中。他所作的剖析強調史家著史貫穿創(chuàng)造的精神,要有獨到的史識,并做到與恰當運用體例相結合,這種學術觀念是當時眾多的考證家們所不可企及的。章學誠還以辯證的觀點,中肯地指出紀傳體史書在反映史實上的缺陷。他強調史書的任務是記事。這話似最平常不過,但因為后來的修史者恰恰忘記了這條最簡單而最重要的道理,章學誠重申這一點就是有的放矢。他認為評論體裁得失的重要標準就是看它能否恰當?shù)赜浭鍪肥?,以此來衡量,紀傳體的重要缺陷是難以反映史事演進的大勢?!笆芬杂浭抡咭?;紀傳紀年,區(qū)分類別,皆期于事有當而已矣……蓋史至紀傳而義例愈精,文章愈富,而于事之宗要愈難追求,觀者久已患之。”又說:“紀傳之書,類例易求而大勢難貫?!盵1]史學別錄例議明確指出紀傳體這一缺點,也是章學誠“辨析體例”的重要創(chuàng)見。歸納起來,章學誠認為,紀傳體的長處是容量廣闊和便于分類歸納,短處是難以反映史事演進的大勢。從編撰思想講,應該效法司馬遷的別識心裁、靈活運用,堅決摒棄后人修史墨守成法、不知變通的弊病。

      紀事本末體屬于較后出的體裁,但至明清時期作者接踵出現(xiàn),而在理論上作探討則未有人顧及,章學誠敏銳地抓住這一問題而加以闡釋,這是他對歷史編纂學理論的又一重要貢獻。他認為,紀傳體不利于反映史事大勢這一缺陷,正好從紀事本末體得到彌補。他對紀事本末體的特點有精到的分析,說:“按本末之為體也,因事命篇,不為常格,非深知古今大體,天下經(jīng)綸,不能網(wǎng)羅隱括,無遺無濫。文省于紀傳,事豁于編年,決斷去取,體圓用神,斯真《尚書》之遺也?!薄胺蚴窞橛浭轮畷氯f變而不齊,史文屈曲而適如其事,則必因事命篇,不為常例所拘,而后能起訖自如,無一言之或遺而或溢也?!盵1]書教下這里強調歷史事實本身千變萬化,歷史著述要與之適應,就必須采用紀事本末體的辦法,“按事立篇”,“不拘常格”,“起訖自如”。以前楊萬里為《通鑒紀事本末》作序,敏銳地看出這種體裁有利于講清史事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搴事之成,以后于其萌;提事之微,以先于其明”。章學誠進一步從記述復雜多變的史實的需要來分析這種體裁的長處,所見比前人更為深刻。章學誠還認為,袁樞著書時只是為了閱讀《通鑒》的方便,并未有很深的用意,應該對他的方法加以發(fā)揮提高。

      章學誠對歷史編纂學理論的第三項重要貢獻,是在上述對紀傳體和紀事本末體利弊作深刻分析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仍紀傳之體而參本末之法”的主張,作為改革歷史編纂的方向。其主張的實際內容,就是吸取紀傳體和紀事本末體二者之所長,形成一種新的綜合體。他自認這是為史書的編撰解決了大難題,開辟了新途徑。他講自己于史學“創(chuàng)例發(fā)凡,多為后世開山”,主要也是指總結了“仍紀傳之體而參本末之法”這一改革的總構想。他在《與邵二云論修〈宋史〉書》中所言“神奇可化臭腐,臭腐亦復化為神奇”,“《尚書》神圣制作,數(shù)千年來可仰望而不可接者,至此可以仰追。豈非窮變通久自有其會,紀傳流弊至于極盡,而天誘仆衷,為從此百千年后史學開蠶叢乎”等語,他當年已屆55歲,這一認識是他經(jīng)過數(shù)十年探求才獲得的,表明他有如歷盡艱辛攀上峰頂忽覺豁然開朗一樣,欣喜激動之情溢于言表。

      如何實現(xiàn)“仍紀傳之體而參本末之法”,章學誠曾有過兩種設想。一是采用“紀”、“傳”、“圖”、“表”四體配合。這是設想仍以“紀”為全書總綱,去掉原有的“書志”,而設立包含多種內容的“傳”,與“紀”相配合。此一主張見于《書教下》篇。二是在《史學別錄例議》中所言,采用“別錄”的辦法,即在全書前面標出一個時代最主要的事件,在每一事件之下將書中有關的篇名注明,以此提綱挈領,而又做到全書內容豐富,編纂方法靈活,互相配合。

      章學誠提出的改革歷史編纂的主張和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有力地啟發(fā)、激勵了后人,如果說他的主張影響了20世紀大型史書編纂的格局,誠不為過。然則,在學術上開拓新路又是很艱難的事。章學誠本人提出的兩種設想同時在《文史通義》書中保存,說明其仍處于探索的過程中,而未找到滿意的結果。后代學者的探索又何嘗不是如此!章炳麟撰寫《中國通史略例》,以其近代學術眼光,他深知一部通史,必須有讓人滿意的主干部分,但究竟是以“記”還是用“典”來概述社會大勢,他并未能真正解決。梁啟超纂著《中國通史》已成稿件中,撰有《春秋載記》、《戰(zhàn)國載記》,表明其以此作為主干部分敘述歷史大勢的意圖,但也未能較圓滿地解決,且梁氏本人也未從理論上加以論述。繼其后,羅爾綱著《太平天國史》,白壽彝主編大型《中國通史》,以及目前正在進行的大型《清史》纂修,都較章學誠等先驅學者的設想有很大的推進。但我們若更深入地討論,則不難發(fā)現(xiàn),近幾十年的實踐仍提出不少問題有待探索和解決。如,作為對大型史書成功與否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主干部分,《太平天國史》采用的是“序論”,大型《中國通史》采用的是“綜述”,大型《清史》采用的是“通紀”,其間得失如何?何者最為優(yōu)勝,足資他人借鑒?又如,大型史書中要不要設置“表”?如果需要,表的多少如何確定?哪些類型的“表”是非設不可的?又再如,這幾項大的史書纂修工程,都繼承了紀傳體史書的特點,設立了“傳記”。但宗旨也有不同,《中國通史》是選擇每一時期各方面代表人物入傳,記載詳細,《太平天國史》和大型《清史》則將范圍大大放寬,入傳者甚眾,究竟何者更為恰當?又,“傳記”之中,專傳與類傳如何配合?我們如果把眼光再放大一點,則中國傳統(tǒng)史書體裁形式豐富多樣,如何批判繼承、根據(jù)當今時代的需要而改造、創(chuàng)新,更有許多問題需要思考和解決。這對于建設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史學實有直接的關系。章學誠說得好:“蓋必有所需而后從而給之,有所郁而后從而宣之,有所弊而后從而救之?!蔽覀儜敯l(fā)揚章氏勇于革新、創(chuàng)造的精神,解放思想,共同探討,不斷提出和解決新的課題,迎接歷史編纂領域發(fā)展的更加美好的前景!

      [1] 章學誠.文史通義[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2] 章太炎.訄書[M]//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3]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07.

      [4]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M]//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三十四.北京:中華書局,1989:50.

      [5]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423.

      [6] 葉瑛.文史通義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5:124.

      [7] 章學誠.章學誠遺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K092

      A

      1007-8444(2012)01-0064-06

      2011-10-14

      200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歷史編纂學的演進路徑、優(yōu)良傳統(tǒng)和當代價值”(09AZS001)。

      陳其泰(1939-),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史學史研究。

      責任編輯:仇海燕

      猜你喜歡
      章學誠圣人
      天授者何?章學誠的神秘體驗與性情論闡發(fā)
      官場圣人范仲淹
      文史春秋(2017年11期)2018-01-23 05:21:52
      史學家的笨辦法
      官場圣人范仲淹
      文史春秋(2017年12期)2017-02-26 03:16:18
      章學誠的笨辦法
      寬為限 緊用功 功夫到 滯塞通
      娃娃畫報(2015年11期)2015-12-08 04:37:34
      圣人難當
      愛你(2015年1期)2015-07-05 10:32:11
      圣人難當
      愛你(2015年2期)2015-04-20 05:53:59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CHINA TODAY(2014年8期)2014-09-27 20:04:47
      章學誠在安徽的行蹤及著作
      婺源县| 通道| 胶州市| 沭阳县| 盘山县| 阿克陶县| 江源县| 抚松县| 清水河县| 汉中市| 桦南县| 渝中区| 安吉县| 辽中县| 南川市| 仲巴县| 攀枝花市| 札达县| 临猗县| 马公市| 东港市| 达尔| 鹰潭市| 昌都县| 临桂县| 兰坪| 海丰县| 永泰县| 贵德县| 五指山市| 肃宁县| 大理市| 太仆寺旗| 石景山区| 大方县| 九龙县| 灌阳县| 上思县| 扬州市| 华宁县| 清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