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鄧凌原
“最后一所村小”的堅守
□ 本刊記者 鄧凌原
2012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規(guī)范農(nóng)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diào)整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兑庖姟分赋觯骸叭丝谙鄬械拇逭O置村小學或教學點,人口稀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的地方應保留或設置教學點。已經(jīng)撤并的學?;蚪虒W點,確有必要的由當?shù)厝嗣裾M行規(guī)劃、按程序予以恢復?!?/p>
在外界眼中,這無疑是對推行11年的農(nóng)村“撤點并?!闭卟攘思眲x車。
這一政策的出臺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克什克騰旗達爾汗烏拉蘇木巴彥門德小學的老師和學生們來說,無疑是一道福音。作為“撤點并?!焙笞灾螀^(qū)保存下來的少數(shù)幾所位于嘎查(相當于村)的蒙語小學之一,這里的學生前不久還在輟不輟學之間掙扎。
巴彥門德小學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克什克騰旗西北部邊界,緊鄰錫林郭勒盟,與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魯王城(元代弘吉刺部長興筑的城郭)遺址相距僅幾步之遙。該校始建于1937年,擁有75年的教學歷史,其前身是邊疆民族教育的一種特殊形式——馬背小學。
據(jù)該校校長阿拉木斯介紹,馬背小學興起于上世紀40年代末期,由于當時內(nèi)蒙古克什克騰旗草原連降大雪,孩子們?nèi)ゲ涣藢W校,教師們心急如焚。為了不耽誤孩子們的學業(yè),學校想出了一個辦法:由教師走村串戶教學。后來,這種教學方法深得地方政府重視,并很快在全旗推廣。馬背小學由此誕生。之后,青海、新疆等民族地區(qū)都曾長期推廣這種民族教育形式。
由于牧民逐水草而居,馬背小學也隨牧民而移動。夏季,學校在牧民們居住比較集中的地方,開辟臨時校舍。對于那些因轉(zhuǎn)場而居住分散的牧民子女,教師就騎馬到學生家中上課。春、秋、冬三季,由于牧民居住分散,教師全靠騎馬教學。他們每到一個教學點便吹響螺號,集中附近學生進行教學。
上世紀70年代,在大量的馬背小學逐漸消失的背景下,巴彥門德小學作為馬背小學的完整保存者和杰出代表,曾被中央電臺和人民日報等媒體用漢文進行報道,其獨特的辦學經(jīng)驗和特色使得該校一時間名揚全國。
“盡管條件比不上市里的學校,但從2002年到2009年,學校連續(xù)7年在全旗民族學校的統(tǒng)考中位居榜首,被評為三級(區(qū)、市、旗)重點學校?!?阿拉木斯校長指著學校櫥窗里的宣傳照片,講述著學校的歷史。
目前,巴彥門德小學共設有七個年級(含學前班)7個班,學生54名(含學前班12人),教職工17名。盡管相比10年前100多名學生的盛況,人數(shù)已大量縮減,但該校卻成為“撤點并校”后克什克騰旗唯一一所位于嘎查的村級小學。在當?shù)啬撩窈鸵恍酆貌菰文廖幕膶W者眼中,巴彥門德小學甚至稱得上是內(nèi)蒙古“最后一所村小”。
敖敦格日樂是巴彥門德小學四年級蒙語文老師,在該校有近20年的教齡。她告訴《民生周刊》記者,“撤點并?!边^程中,由于學生人數(shù)劇減,巴彥門德小學曾被列入布局調(diào)整的名單中,但鑒于該校悠久的歷史、獨特的民族特色、優(yōu)異的教學質(zhì)量以及當?shù)啬撩竦姆磳Γ蛷╅T德小學最終保留了下來。
“一些學生家長得知學校將要撤并的情況后,紛紛表示反對。他們分頭找到蘇木(鄉(xiāng))領導和旗里教育局的領導,強烈要求將學校保留下來?!?敖敦格日樂說,“對于當?shù)啬撩駚碚f,巴彥門德小學不僅是孩子們的學校,也是家長們的母校,它培育了好幾代人?!?/p>
77歲的老教師斯琴巴特爾告訴《民生周刊》記者,這所位于草原上的小學不僅方便了附近3個嘎查(合鄉(xiāng)并鎮(zhèn)前為5個嘎查)的上百戶牧民學齡子女就近入學,還極大地方便了地處交通極不便利的2個沙窩子嘎查的牧民子女上學,大大減輕了當?shù)啬撩竦慕逃摀?。在此讀書的學生家庭教育費用支出僅為旗縣學生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極大地降低了因貧輟學的風險。
盡管辦學條件艱苦,但得天獨厚的牧區(qū)環(huán)境,為師生傳習游牧文化創(chuàng)造了難得的黃金條件,從而使該校學生在蒙古語思維、使用、寫作、理解水平遠遠高于旗縣學生。
然而,與巴彥門德小學輝煌的歷史和優(yōu)異的教學成績極不相稱的是該校辦學條件的艱辛?!睹裆芸酚浾咴诋?shù)乜吹?,在這所與草原渾然一體的基層小學里,除了4間食堂為著名蒙古族歌唱家德德瑪?shù)南愀凵倘伺笥奄Y助24萬重建外,所有的教室、教師辦公室、師生宿舍都建于上世紀80年代,由于當?shù)丨h(huán)境惡劣,多風沙天氣,地質(zhì)條件較差,造成房屋損傷嚴重;學校的小鍋爐、暖氣管道已老舊,取暖效果不好,急需更新;校園內(nèi)的部分圍墻已倒塌,對師生的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脅。
由于學生人數(shù)少,學校一年只有5000多元的教學經(jīng)費,但每年的取暖費就要30000元左右。老師們說,教師辦公室的所有桌椅都是愛心人士捐贈的,教學所用的電腦需要老師自帶。沒有熱水,老師們只能自己燒;沒有洗漱間,師生們就在宿舍里解決;室內(nèi)沒有廁所,師生們就在宿舍外的旱廁解決……
蘇優(yōu)拉圖是巴彥門德小學的前任校長,今年秋季開學前剛剛調(diào)離。近幾年來,蘇校長無時無刻不在為學校的“生計”奔波。為了讓學校能夠生存下來,蘇優(yōu)拉圖不惜放下“面子”,想方設法為學?;I款籌物。
而如今,這副艱巨的“擔子”已經(jīng)落在了現(xiàn)任校長阿拉木斯身上。盡管阿拉木斯希望通過政府撥款和社會捐贈的方式來解決目前學校的困境,但對于重修教學樓所需要的40萬元經(jīng)費來說,要想一蹴而就顯然不太現(xiàn)實。
此外,學校教學和生活基礎等硬件設施的落后也導致生源的流失和師資力量的不足。查蘇娜是巴彥門德小學三年級學生。她所在的班級只有3名學生,3張課桌排放在一起,就組成了一個生動的課堂。盡管學生與老師交流的機會大大增加,但面對每班學生人數(shù)基本不足10人(學前班除外)的現(xiàn)狀,阿拉木斯擔心隨著生源的減少,學校將又一次面臨撤并的危機。
由3名學生組成的巴彥門德小學三年級課堂。圖/鄧凌原
9月,自然大學草原項目發(fā)起了一項“共助內(nèi)蒙古‘最后的嘎查小學’”的捐贈活動。據(jù)志愿者榮燕介紹,此次活動共募集到10萬元左右的資金,為巴彥門德小學的師生們支付印刷民族課本《智的寶藏》費用,同時購買了開展民族特色課程所需的教學用品。
“為確保本活動的公信力,自然大學還邀請了長期自費致力于內(nèi)蒙古地區(qū)蒙古語言文化保護的知名公益人高·賽音巴雅爾老師協(xié)同監(jiān)管。”榮燕表示,未來還將形成以巴彥門德小學、第三方監(jiān)管人、自然大學三方合作共管的捐贈物資管理模式,每年定期向公眾公布學校和捐贈物資管理使用詳情等。
與此同時,內(nèi)蒙古克什克騰旗教育局局長田燁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意見》的出臺和克旗政府對基層小學的重視,作為克旗唯一用蒙語教學的村級完全小學,巴彥門德小學“將不再面臨撤并的危機”,即使學生人數(shù)偏少,“巴彥門德小學也應該保留下來,因為人數(shù)少本身就是民族小學的一個特點”。
田燁表示,當?shù)卣媱澯诮衲晖顿Y15萬元,用于該校校舍的維修和暖氣的改造。此外,“我們已經(jīng)規(guī)劃了200平方米的校舍建設項目,很快就能得到實施。以后,地方政府在該校經(jīng)費、師資與硬件建設的投入上也會逐步加大。”
對于巴彥門德小學的進一步發(fā)展,公益人高·賽音巴雅爾認為,應該將該校逐步打造成一個具有特色的民族學校,通過開展民族文化交流、組織與漢族基層小學間的夏令營等方式擴大巴彥門德小學的影響力,使這所位于草原的、歷史悠久的民族小學成為草原游牧文化的傳承者和凝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