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熱”冷思考
不管是欣喜還是質疑,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花落莫言家了。10月11日,瑞典傳來的訊息沸騰了整個中國。
一個有意思的事情是,我們這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國度,在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一直期盼著國際大獎來證明自己,諾貝爾獎、奧斯卡獎等各種獎項在中國年年熱。
曾經(jīng)的落后讓部分國人有一種深深的自卑感,諾貝爾獎的空白也常被拿來說事,而當代文學一度被人譏為垃圾。
“土得掉渣”的莫言實現(xiàn)了中國人對諾貝爾獎數(shù)十年的心愿?!皬臍v史和社會的視角,莫言用現(xiàn)實和夢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令人聯(lián)想的感觀世界?!比鸬湮膶W院在新聞公報中如是評價。雖然有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噱頭,但莫言作品的價值正在于其“土”。正如文學評論家張檸所說,莫言并不魔幻,他非常真實。
山東高密是莫言的故鄉(xiāng),也是他文學世界的原鄉(xiāng)。起伏的高粱地、鄉(xiāng)民的生活在他筆下交織成一個獨特的中國鄉(xiāng)村世界。他關注人最基本的感覺與欲望,書寫人心靈深處的痛苦,他說,“我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于寫人”。直面當代中國人的生存狀態(tài),并且真實而巧妙地表達,是莫言打動世界讀者的原因。
莫言的“土”還在于他對民間文化藝術、民風民俗的執(zhí)著,這些元素與他的故事融為一體。他作品中“我奶奶”的剪紙、高密茂腔等都是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藝術形式。在中國廣袤的鄉(xiāng)土大地上,有很多這樣的民間藝術,沒有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前,很難進入公眾的視野。而這些民間文化藝術由地方普通民眾演繹,承載著民族記憶。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文學逐步邊緣化。諾貝爾文學獎讓莫言的作品從純文學書架挪到了暢銷書展臺,而眼下最熱的還是“莫言經(jīng)濟”。出版商、影視公司甚至莫言故鄉(xiāng)都在策劃著怎么利用這個新偶像。而這次諾貝爾文學獎是否會給中國文化界帶來振奮的力量?能否給中國人帶來直面歷史的勇氣和冷靜認識民族文化的信心?回答這些問題需要我們盡快從獲獎的喧鬧氛圍中走出來。
諾貝爾文學獎的授予是世界對當代中國文學的一次肯定,也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個成功案例。除諾貝爾文學獎的榮譽外,據(jù)統(tǒng)計,中國作家中莫言的作品是被翻譯到國外最多的。循著莫言冷峻的目光,我們應該了解到,只有立足于本土,才有可能真正融入世界。中國文化與其他文化的溝通無疑會越來越多,但在溝通中不能為了“輸出”而放棄自己的特色,去迎合他人。
當中國的作家們都能根植于腳底下這片“土”,關注這里的“人”,守護屬于我們的歷史,建設自己的民族文化時,相信中國的文學不僅僅是擁有多少次諾貝爾獎,而是真正邁出國門、走向世界,為全世界的讀者所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