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麗,游 達
(池州學院 教育系,安徽 池州 247000)
90后中學生學習動機發(fā)展現(xiàn)狀的研究
沈麗麗,游 達
(池州學院 教育系,安徽 池州 247000)
采用周步成教授編制的《中學生學習動機診斷問卷》對來自上海北橋中學、安徽貴池中學、渤海大學附屬中學等7所學校的1 200名90后中學生的學習動機現(xiàn)狀進行了探索研究。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不同年級的90后中學生在運動方面、動機總分、焦慮總分、以及自我期待這幾個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
90后中學生;學習動機;發(fā)展現(xiàn)狀;自我責任性
學習動機一直是教育心理學乃至于心理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國外對學習動機的研究比國內(nèi)相對要早。在國外關(guān)于學習動機的相關(guān)研究中,早期研究有Nicholls在1978年已開始通過實驗設(shè)計來研究兩個不同種族(Maoris and Pakehas)的7歲、10歲、13歲這三個年齡階段的學生的歸因方式以及對學業(yè)上成功或失敗的不同評價性反應(yīng)對其動機影響的種族差異[1]。但1978年以后國外所進行的學習動機研究主要針對大學生,針對中學生的研究較少。近年來,學習動機的認知觀、社會觀逐漸超越了之前的機械論取向。在國內(nèi)外學習動機的相關(guān)研究中,關(guān)于中學生、大學生、職高生等不同群體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涉足。祁暢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中學生的成就動機有顯著的性別差異,呈現(xiàn)出女生高于男生的特點[2];有研究者認為職校生這一特殊群體在進入學校后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缺乏學習動力,有較嚴重的自卑傾向[3]。隨著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們開始傾向于研究學生在某一門學科上的學習動機狀態(tài)[4]。
90后中學生是指出生于1990年之后并且目前正處于中學階段的這個群體,他們生活在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信息化時代,是喝著可樂、玩著電腦長大的一代。在各種媒體輿論中經(jīng)常看到對90后群體的負面評價,如認為90后學生“反叛”、“早熟”、“耍個性”、“自我中心”等等,非主流與火星文成了90后的代名詞。對于這樣的一代,他們的學習動機處于何種狀態(tài)呢?針對90后中學生學習動機的發(fā)展現(xiàn)狀,本文進行了調(diào)查研究。
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90后中學生。分別從渤海大學附屬中學、福州龍翔中英文學校、貴池中學、宣城第二中學、阮橋中學、上海北橋中學、貴池第十中學這7所學校共選取了1 200名學生,其中從初一到高三的六個年級中,每個年級200人,每個班級50人。最后回收問卷1 138份,有效問卷969份。
2. 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選用周步成教授于1991年主持修訂的《學習動機診斷測驗》,該測驗是目前國內(nèi)有關(guān)學習動機較為成熟的量表,可適用于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學生。整個測驗包括成功動機(I量表)、考試焦慮(II量表)、自己責任性(III量表)以及自我期待(IV量表)四個分量表。其中成功動機量表主要用于測量學生追求成功的動機強度。該量表包括學習方面(A量表:主要測量有關(guān)學習方面的動機)、技能方面(B量表:主要測量手工、音樂等技能方面的成功動機)、運動方面(C量表:主要測量學生在體育比賽以及各種運動場合的成功動機)、社會關(guān)系方面(D量表:主要測量學生與朋友、同學之間的社會關(guān)系方面的成功動機)。
(2)研究程序
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施測。量表采用紙筆自陳式問卷,施測過程中采用統(tǒng)一指導語,測試完后當場收回問卷。
(3)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系統(tǒng)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分析,主要運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方法。
1. 成功動機方面的年級差異比較
對90后中學生的成功動機進行的年級單因素方差分析結(jié)果見表1。
表1 90后中學生成功動機年級差異的方差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成功動機的運動方面以及成功動機總分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學習方面、技能方面以及社交方面的年級差異并不顯著。由進一步的年級因素的事后多重比較(LSD與SNK)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在運動方面,七年級與高一、高二、高三之間差異顯著,八年級與九年級、高一、高二、高三之間均存在顯著差異,九年級與高一之間有顯著差異,高一與高二、高三之間有顯著差異,其他年級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動機總分上,高一與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其他年級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圖1更為直觀地揭示了90后中學生的成功動機(以成功動機總分為縱坐標)的發(fā)展趨勢。
表2 90后中學生考試焦慮、自我責任性、自我期待的年級差異的方差分析
2. 考試焦慮的年級差異比較
90后中學生的考試焦慮狀況的年級差異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結(jié)果見表2。圖2為考試焦慮發(fā)展趨勢圖。年級因素的事后多重比較(LSD與SNK)分析發(fā)現(xiàn),在焦慮總分方面,七年級與高一存在顯著差異,高三與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高二之間均存在顯著差異,其他年級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圖2 考試焦慮發(fā)展趨勢圖
3. 自我責任性的年級差異比較
自我責任性的年級差異單因素方差分析結(jié)果見表2。圖3為自我責任性發(fā)展趨勢圖。年級因素的事后多重比較(LSD與SNK)分析發(fā)現(xiàn),自我責任性方面,七年級與八年級、九年級、高一之間存在顯著差異,高三與八年級、九年級、高一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其他年級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
圖3 自我責任性發(fā)展趨勢圖
4. 自我期待的年級差異比較
圖4 自我期待發(fā)展趨勢圖
90后中學生的自我期待的年級差異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結(jié)果見表2。圖4為自我期待發(fā)展趨勢圖。年級因素的事后多重比較(LSD與SNK)分析發(fā)現(xiàn),在自我期待方面,七年級與九年級、高一、高二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八年級與高二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其他年級間不存在顯著差異。
不同年級的90后中學生在成功動機、考試焦慮、自我責任性以及自我期待這幾個維度上均存在顯著差異。總的看來,高中階段的動機強度低于初中階段,這與國內(nèi)相關(guān)研究的結(jié)果一致[5]。
成功動機方面,90后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呈現(xiàn)這樣的發(fā)展趨勢可能與不同階段面臨不同任務(wù)及壓力有關(guān)。初中階段,學生們面臨的學習壓力相對較小,且該階段需學習的內(nèi)容也較容易掌握,因而在初一、初二這兩個年級,學生仍能保持較高的動機水平。但從初二開始,教學內(nèi)容的難度有所提高,且初三面臨著升高中的壓力,故從初二到高一這個階段學生的動機水平呈直線下降狀態(tài)。進入高二和高三的學習,學生的思想逐漸成熟,對自己的未來亦有憧憬,雖然面臨的學業(yè)壓力相對于之前較大,但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使他們的動機水平逐漸增強。
考試焦慮方面,從考試焦慮總的發(fā)展趨勢看,整個中學階段,90后中學生的焦慮水平一直呈上升狀態(tài)。進入中學階段的90后中學生,他們開始認識到他們上什么樣的高中乃至于上什么樣的大學主要是由考試所決定的。當考試的作用發(fā)生一定改變時,學生對考試的認知就會有所改變,害怕考不好的“后果”。越是臨近高考,這種因考試而產(chǎn)生的壓力也越大。筆者在中學實習期間,發(fā)現(xiàn)考試焦慮讓很多學生產(chǎn)生了困擾,高三學生尤其明顯。
自我責任性方面,90后中學生自我責任性的發(fā)展趨勢呈“U”字形。七年級學生與高三學生的自我責任性水平遠高于其他幾個年級的學生。對此,筆者覺得現(xiàn)代社會“四二一”的家庭模式使很多90后學生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特征。進入青春期后,他們的情緒波動較大,自我意識增強且表現(xiàn)出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此時他們對外界的感受也異常敏銳。當遇到失敗或挫折時,他們總是傾向于將責任歸于外界原因,從而減輕自己的責任以保持自己在他人心中的良好形象。但隨著眼界的開闊、認知能力的發(fā)展以及個性的成熟,他們開始慢慢學會從自身尋找原因,獨立性也逐漸多于依賴性,因而進入高中階段的90后中學生的自我責任性水平逐漸上升。
自我期待方面,從整體發(fā)展趨勢看,七年級與八年級的自我期待要高于其他幾個年級。該結(jié)論與已有研究結(jié)論并不完全一致,比如司成勇等人認為初中生自我要求水平的發(fā)展趨勢呈“馬鞍形”(自我要求水平即為自我期待)[6]?,F(xiàn)在中學入學采用的“劃片入學”政策使得每個班學生的成績水平參差不齊,初中階段學生之間的競爭不如高中階段激烈。進入高中階段,班級的學習氛圍以及日益明確的學習目標都會在無形中提高了學生對自己的要求水平。尤其是進入高三階段,離他們實現(xiàn)夢想的日子越來越近,學生對自己的要求就更加嚴格,這直接關(guān)系著他們是否能如愿進入夢寐以求的象牙塔。
不同年級的90后中學生在運動方面、動機總分、焦慮總分、自我責任性以及自我期待的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
針對90后中學生學習動機所呈現(xiàn)出的發(fā)展特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第一,可以適當?shù)貛椭?0后中學生調(diào)整認知,比如對考試的認識,從而從內(nèi)部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第二,幫助中學生確定明確的學習目標;第三,適當幫助90后中學生進行歸因訓練,只有正確的歸因才能提高他們的自我責任性,更好地促進他們進行自主學習。
[1]Nicholls. Development of Causal Attributions and Evaluative Responses to Success and Failure in Maori and Pakeha Children[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78, 14(7): 687-688.
[2]祁暢.中學生學習動機的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 2006:21-22.
[3]于華梅,衛(wèi)煒.職校生學習動機的缺失與培養(yǎng)[J].中等職業(yè)教育,2006(12):22-23.
[4]孫寅.中學生生物學習動機的調(diào)查與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9(1):51-53.
[5]賈遠娥,韋斯林,李宏翰,蘇文忠.新形勢下中學生學習動機發(fā)展特點研究[J].浙江教育科學,2007(2):19-22.
[6]司成勇,王萍.關(guān)于初中生學習動機的調(diào)查[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1,21(1):64-67.
[7]范春林,張大均.學習動機研究的特點,問題及走向[J].教育研究,2007,330(7):71-77.
[8]方成.90后的我們,是怎樣的一代?[J].中學生英語(高中版),2007(33):34-35.
[9]李洪玉,何一粟.學習能力發(fā)展心理學(第1版)[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266-319.
[10]潘磊.徜徉布滿荊棘的路途綻放長滿針刺的鮮花——80后教師與90后學生的教育現(xiàn)象解析[J].思想理論教育,2007(24):52-55.
(責任編輯、校對:劉玉娟)
Th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st-90’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SHEN Li-li, YOU D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Chizhou College, Chizhou 247000, Chian)
Using the scale of Learning Motivation’s Detection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hich was compiled by Zhou Bucheng, 1 200 posts-90′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rom 7 middle schools were tested. The result finds obvious difference in students’ achievement motivation, examination anxiety, self-induction and self-expecting.
the post-90’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development; responsibility
G442
A
1009-9115(2012)06-0155-03
2012-04-26
沈麗麗(1985-),女,安徽宣城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