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澤南
城隍廟是廟姓的起源之一。作為古老的宗教祭祀場所,城隍廟曾廣泛分布,如今,在許多城市還可以見到城隍廟的遺跡。圖為河南鄭州城隍廟。
說起廟姓,大家一定會首先想到“廟宇、廟堂”,古語說“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實(shí)際上,廟姓由來的確與“廟堂”有著密切聯(lián)系。
廟姓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王朝的國姓——姬姓。西周時期,漢水上游居住有一支巴族人,他們是周人的“同宗之后”,史稱“姬姓巴國”。殷末周初,巴族參與武王伐紂,英勇善戰(zhàn),勝利后受到周王室分封,成為周王室控制西南地區(qū)的一支重要力量。不僅如此,巴族中的一些長者還擔(dān)任了西周廟堂(宗廟)掌管一職,地位極其顯赫。后世子孫中以此為榮,便以“宗”、“廟”為姓,改稱宗氏、廟氏。
除了上面這個說法,很多專家認(rèn)為廟姓的起源不僅與巴國、姬姓有關(guān),還源于一種歷史悠久的宗教場所——城隍廟。
城隍,是我國民眾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其中“城”指城墻,“隍”指護(hù)城河,“城隍”即泛指城池。原始崇拜認(rèn)為,凡與人們?nèi)粘I钣嘘P(guān)的事物皆有神靈, 于是城和隍便被神化為城市的守護(hù)神。相傳,我國第一座城隍廟建于春秋時期巴蜀之地的豐都城,距今已有2600多年歷史。后來,隨著城隍廟在民間的影響日益顯著,凡有城池的地方,幾乎都能見到城隍廟的影子。人們把建造和維護(hù)城隍廟的人稱為廟主,其后裔子孫往往就以廟為姓。
由于歷朝封建統(tǒng)治者對宗教的推崇和管制,廟主的身份頗高。早在魏晉時期,中央政府就設(shè)置有機(jī)構(gòu)“太廟署”,到了明朝初年,廟主的地位空前顯赫,甚至已進(jìn)入地方官員行列。在流傳至今的《河南偃師王氏笠、筒、籬王文家譜》中,記載有這樣一段話:“王氏家族的始祖母廟氏老夫人,廟尚書之妹,世傳曰八老夫人,攜二子自山西潞安府長子縣馬村遷偃,居治西十里大槐樹村?!睋?jù)考證,這里所記載的“廟尚書”,就是元朝時期山西某地的城隍廟主,官位從七品。其后裔以先祖的職守為姓,稱為廟姓,并世代相傳至今。
在現(xiàn)代,廟姓人主要分布在廣東省揭陽,河南省濮陽、洛陽,浙江的紹興,黑龍江省廟噶山等地。其中河南省濮陽、偃師兩地是我國廟姓人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在濮陽縣梨園鄉(xiāng)三河村,400多戶人家?guī)缀跞夹諒R。我國著名爆破技術(shù)專家廟延鋼,就是濮陽縣人,此外廟姓名人還有著名教育家廟文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