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居延:漢簡保存的歷史記憶

      2012-04-29 00:44:03李迎春
      藝術(shù)品鑒 2012年9期
      關(guān)鍵詞:居延都尉烽燧

      李迎春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唐·王維

      汽車駛過黃河大橋,沿著絲綢古道,逐漸進入河西走廊。過了烏鞘嶺、武威,進入永昌之后,公路邊開始不斷出現(xiàn)烽臺、鄣堡遺址。不久,連綿不絕的明長城展現(xiàn)在了大家面前,在這些雄偉的明代邊墻的下面和周邊山上,則是已難覓蹤跡的漢代塹壕遺跡。就在大家陶醉于明長城的雄渾、感嘆漢塞的無以尋覓之際,忽然有人發(fā)出興奮的呼聲,原來車窗南面焉支山來到了我們身前。稍讀漢史的朋友都知道,焉支山曾是漢匈爭奪的焦點。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春,驃騎將軍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經(jīng)黃河,大概沿著我們今天的路線,過焉支山千余里痛擊匈奴,“得胡首虜萬八千余級,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據(jù)說,匈奴人在喪失焉支山、祁連山之后,曾歌曰:“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p>

      過了焉支山,就進入了山丹河流域,山丹河在古代又名刪丹西河,是弱水的上游,出土了居延漢簡的包括今甘肅金塔縣和內(nèi)蒙古額濟納旗在內(nèi)的古居延地區(qū)正是弱水的下游。

      經(jīng)過一天的跋涉,

      “簡牘之旅”的車隊在傍晚時分來到了酒泉。今天的酒泉市肅州區(qū),在漢代叫祿福縣,是漢酒泉郡的治所。酒泉市南接祁連雪山,北臨瀚海大漠,向西二十公里外即是明代萬里長城第一關(guān)——嘉峪關(guān),軍事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從酒泉市區(qū)向南眺望,可清楚地看到晚霞輝映下的晶瑩雪山,令人神往。

      第二天,車隊沿著北大河,向東北方向行駛。過了鴛鴦池水庫,進入金塔縣境,地勢越來越平坦、開闊,自然景觀與河西走廊有了較大差別。待汽車駛過黑河大橋之后,我們知道已進入了古居延地區(qū),具體來說已到了漢張掖郡肩水都尉府轄區(qū)。中午時分,我們駛離公路,來到了一片戈壁之上,映入眼簾的是一處方形的土筑堡鄣遺址。土鄣位于弱水東岸,呈正方形,邊長21.6米,保存比較完整,四周還存留著一些用來阻擋匈奴騎兵行進的虎落尖樁和梅花樁遺存。從鄣堡和殘存的竹木尖樁,可以看出兩千年前此處在軍事上的重要性。這個四四方方的土鄣叫地灣城,20世紀30年代此地曾出土近2000枚漢簡,其中不少作為信封用的封檢上都寫著“肩水候官”、“肩水候官行者走”、“肩水候以郵行”等字,據(jù)此這處堡鄣應是漢代肩水都尉府肩水候官所在地。地灣城附近漢塞烽燧遺址眾多,是漢代肩水都尉府防區(qū)的核心地帶。其西南七、八公里處,就是夾河而建的漢代肩水都尉府治所——大灣城。我們從地灣城向東北方向望去,不遠的地方(直線距離不到600米)有一座風蝕嚴重,不太起眼的烽燧遺址。烽燧附近則是一些稍有起伏、似曾有人工痕跡的低矮土堆。誰能想像,這座殘存烽燧和周邊低矮土堆,就是漢代居延地區(qū)最為重要的關(guān)卡——肩水金關(guān)留在地面上僅存的痕跡!金關(guān)在漢簡中大名鼎鼎,它是進出河西腹地、北通居延都尉的咽喉門戶。在烽火連天的歲月,其拱衛(wèi)著南面不遠的肩水都尉府和肩水候官,擔負著保障酒泉、張掖郡等河西重鎮(zhèn)安危的使命;在安定太平的和平時期,其又是居延地區(qū)與河西地區(qū)官民、商旅交往的孔道,熙熙攘攘,繁榮非常。金關(guān)曾出土一件21×16厘米的紅色織物,墨筆篆書“張掖都尉綮信”,有學者認為其是張掖都尉出行時作的儀仗器物。據(jù)此可想象當年金關(guān)附近幢棨羽葆、鼓車歌車的盛況。據(jù)1974年的考古發(fā)掘,可以發(fā)現(xiàn)漢代的金關(guān)建筑群規(guī)模是比較宏大的,當時這里設有關(guān)卡、烽燧、通道廄三個機構(gòu),塢堡關(guān)城一應俱全。然而,歲月的風沙早已爭一切吹散,今天我們即景感慨,發(fā)思古之幽情,除了大漠殘烽外,只能借助于曾在這里出土的12000余枚簡牘。

      參觀了地灣、金關(guān)之后,我們繼續(xù)啟程,在戈壁、荒漠中行進了幾個小時后,來到了額濟納旗政府駐地達來呼布鎮(zhèn)。在達來呼布修整一夜,第二天我們迎來了“簡牘之旅”活動的重頭戲——參觀額濟納旗境內(nèi)的博羅松治、布都布魯克和破城子等漢代烽燧、鄣塞遺址。

      從達來呼布鎮(zhèn)驅(qū)車赴博羅松治,穿行茫茫戈壁和沙丘土壑,路況十分惡劣,顛簸異常。這條路線,穿過的是原漢代居延屯田區(qū)的核心地帶,其南邊、西邊分別是古弱水及其西支流,東邊在當時是浩瀚的居延澤。漢代的居延都尉府、居延縣以及居延屯田區(qū)都在這個區(qū)域之內(nèi)。甚至直到元代這里的自然環(huán)境也比較理想,依然是重要屯田區(qū),作為西夏黑水軍司和元代亦集乃路總管府治所的黑城遺址就坐落在這里。然而元明之后,這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急轉(zhuǎn)直下,漢代弱水的干流早已蕩然無存,當時的西支流即今天的干流(即穆林、納林、伊肯河)也岌岌可危、時斷時續(xù),而昔日煙波蕩漾的居延澤更是早已不見蹤影,只留下天鵝湖那一彎清水感嘆歲月的嘲弄。一路行來,只有黑城附近的古代田舍、溝渠遺跡和路邊殘存的一些生命力異常堅韌的蘆葦類植物,似乎在向世人述說這里也曾經(jīng)有過荻蘆蒼蒼、牛羊成群、疆場翼翼、黍稷或或的景象。

      經(jīng)過三個小時左右的車行,我們來到了一片曠野之上。一望無垠的空曠中突兀著一片高地,高地上矗立著一座烽燧,這就是博羅松治。博羅松治是卅井塞最東端的一座烽燧,從此地出土的封檢可知,它是漢代出井候官的所在地。在漢代,博羅松治處于居延澤的南端,周圍是鹽澤,其烽燧建在一個高約30米的臺地上,居高臨下,四周敵情一覽無余。烽燧東側(cè)是兩間簡單的小屋遺址和通向燧頂?shù)碾A梯,由于此處較為蔽塞、兩干年來受到的人為破壞較少,所以構(gòu)筑烽燧的土墼和房屋的構(gòu)造至今仍清晰可見。臺地下面的向陽處,則有~方形的塢墻遺址,應是當時卅井候官的辦公及生活區(qū),至今地面上仍有不少散落的碎陶片和完整土墼。在烽燧的砌土中,依稀可見不少魚骨,也許是兩千年前戍邊將士食余的殘骸。漢時這里不但有居延澤煙波浩渺的水面,人工溝渠、水利建設也很發(fā)達,我們僅從“甲渠”、“卅井”、“肩水”等候官名就能略知一二。據(jù)居延漢簡《建武三年甲渠候粟君所責寇恩事》簡冊,我們可以知道,當時這里的居民,一次就可以用車“載魚五千頭”赴四五百公里外的(角樂)得縣銷售,可見此處水產(chǎn)品的豐盛。

      在博羅松治停留了兩個小時后,越野車再次啟動引擎,橫穿荒漠,帶我們駛向另一個重要的簡牘出土地點——破城子。時值午后,汽車在被陽光耀的發(fā)白的沙磧上奔馳,令人很自然聯(lián)想起王維的《出塞行》: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暮云空磧時驅(qū)馬,秋日平原好射雕。

      破城子位于額濟納河下游分支的伊肯河西岸與納林河東岸之間的戈壁礫石上。站在遺址北邊,感覺其是一座自然形成的小土丘,但轉(zhuǎn)到南邊則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處規(guī)模較大的障塢遺址。由于1974年甘肅省考古工作者曾對此遺址進行過全面發(fā)掘,所以其內(nèi)部結(jié)構(gòu)清晰可見,階梯、門道、一個個小房間都一覽無余的陳列在那里,供人憑吊觀覽。據(jù)出土簡牘可知,破城子是居延都尉府甲渠候官所在地。甲渠塞位于居延都尉府防線的中段,其北接殄北,東連卅井,南部又與肩水都尉府廣地塞相鄰,處于整個弱水防線的中心位置,戰(zhàn)略地位重要。破城子是1972—1974年居延考古隊重點發(fā)掘的三處遺址之一,在居延漢簡出土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簡牘有以下特點:

      第一,數(shù)量巨大,占目前30000余枚居延漢簡的三分之一以上。1930年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在此地掘得漢簡5200多枚,1974年居延考古隊又在此發(fā)現(xiàn)漢簡近8000枚。破城子之所以能有數(shù)量如此之巨的漢簡出土,一方面得益于發(fā)掘工作的徹底,另一方面也應該是其戰(zhàn)略樞紐地位的體現(xiàn)。

      第二,材料發(fā)表及時,研究工作深入。1972—1974年所出居延漢簡,主要集中在破城子和肩水金關(guān)。破城子出土的漢簡在上世紀90年代初已全部刊布,而肩水金關(guān)漢簡由于種種原因卻未能及時公布。因此,最近二十年來簡牘學界的居延漢簡研究主要指的就是甲渠候官漢簡的研究。

      第三,完整冊書較多,意義重大。居延漢簡是我們今天了解漢代歷史的資源寶庫。但遺憾的是,由于年代久遠,許多在漢代作為公文運行的完整冊書,在出土時都已成為殘缺的零簡碎牘,完整性、系統(tǒng)性較差。雖然研究者也試圖通過編連、綴合等工作恢復一些簡冊的原貌,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然而1974年破城子所出漢簡中,有不少是比較完整的文書冊。尤其是塢內(nèi)~不足6平方米的房屋中,竟出土漢簡900余枚,其中包括從王莽統(tǒng)治末年到東漢建武初年的約四十冊基本完整的文書,極具史料價值,以致被史學界認為是發(fā)現(xiàn)了東漢初年甲渠候的文書檔案室。

      秦漢帝國行政系統(tǒng)的正常運轉(zhuǎn)幾乎全靠文書簿籍,睡虎地秦簡《內(nèi)史雜》中就明確規(guī)定:

      “有事請也,必以書,毋口請,毋羈請”,要求下級向上級請示必須采用書面形式。破城子所出漢簡中的完整冊書比較全面的為我們展示了漢代邊疆的屯戍行政管理情況,及吏卒日常工作、生活的面貌。

      據(jù)漢簡的記載,邊塞戍卒的主要工作是“傲跡候望”、“通烽火”,即觀察和傳遞敵情。1974年破城子曾出土一編比較完整的《塞上烽火品約》,提供了漢代烽火制度的具體內(nèi)容,十分珍貴。該《品約》是由居延都尉府頒發(fā)的,明確規(guī)定了各種情況下應使用的不同烽火信號。邊塞吏卒應根據(jù)入侵匈奴軍隊的人數(shù)、入侵時間和行進方向,向鄰近烽燧傳遞包括烽、表、煙、苣、積薪在內(nèi)的信號。由于按照《品約》通烽火是候望吏卒的基本職責,故漢簡文書中多次出現(xiàn)上級部門要求基層烽燧組織吏卒誦讀《烽火品約》的內(nèi)容,并對誦讀情況予以檢查,如被發(fā)現(xiàn)“未習”,則要受一定懲罰。烽燧線上通過烽火傳遞敵情的效率很高,一時(漢時一晝夜有18時)可行99漢里(1漢里約相當于325米),從居延前線將烽火傳遞至漢都長安僅需30多個小時。

      邊塞士卒觀察敵情有巧妙的方法,據(jù)漢簡所載主要是依靠“天田”?!疤焯铩痹谔拼环Q為“土河”,《通典》對其有較詳細的記載“于山口賊路,橫斷道,鑿闊二丈,深二尺,以細沙散土填平,每日檢行,掃令凈平,人馬入境,即知足跡多少?!本褪窃谌鈧?cè),挖一道沿塞墻走向的淺溝,然后用細沙填充,匈奴騎兵如果越天田入塞,就必然會在天田上留下印跡,守塞士卒通過觀察天田上的人馬足跡,就能確定入塞匈奴軍隊的人數(shù)。當然,天田不只是對偵察敵情有效,如果有士卒外逃也一樣可輕易觀察到。漢塞上每一個烽燧都管轄一段天田,戍卒每日需按照規(guī)定的距離巡查天田,這就是“儌跡”,又稱“日跡”。漢簡中有許多吏卒的“日跡簿”,如果日跡達不到要求或“不跡”顯然要受到懲罰。

      邊塞吏卒的工作很辛苦,也很危險,除了候望、日跡、傳遞烽火外,還有“備寇虜盜賊”的職責,要準備各種守御器械以防備匈奴騎兵的突襲。漢簡中有不少《守御器簿》和《日作簿》。前者是需要準備、保養(yǎng)的防守器具清單,從長斧、長桔、羊頭石等防御兵刃,到出火具、烽干、煙灶、鹿盧等烽火信號用具,再到驚糒、驚米等警備食品可謂一應俱全。后者則是以維持生活和準備器具為中心的勞動的記錄,從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戍卒在候望之外,還要承擔諸如作墼(制土坯)、涂泥(粉刷墻壁)、伐茭、積葦、繩(編繩)、養(yǎng)(做飯)等多種工作,有時還得作為“省卒”被派遣到其它地方做工。如果勞動的不好,或者作為低級官吏監(jiān)督勞動的工作沒有做好,則要受到嚴厲處分。破城子出土的《候史廣德坐罪行罰檄》就是一則處理低級官吏——候史廣德的通告公文。簡文稱候史廣德“不循行部”,沒有起到監(jiān)督所屬烽燧從事“涂亭”、“具諸當所具者”等工作的作用,造成了“部糒不具”、“不會會日”等惡劣后果,而被府都吏檢舉,最終遭受了“督五十”的處罰。

      邊塞的候官除了組織戍卒進行各種工作外,也擔負著傳達朝廷政令、對所屬吏卒進行日常行政管理的職責。通過相關(guān)簡牘材料,我們可以從邊郡候官這樣一個縮影中,看出漢代社會、政治的種種情景。破城子F22出土的簡冊中有一些有意思的內(nèi)容,東漢光武帝建武四年(公元28)五月戊子(初八)這一天,代行甲渠候事的甲渠塞尉放處理了幾件公文,主要是對兩封詔書進行回復。詔書的主要內(nèi)容是訊問各地官員,各自轄區(qū)內(nèi)是否存在辦理婚事鋪張浪費花銷超過1 5000錢、屠殺牛馬、砍伐樹木、犯四時禁等情況,如果有的話,基層政府應將相關(guān)人員名單報送朝廷進行處罰。通過這些詔書,我們對東漢初期政府對社會事務控制的嚴密I蘭E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兩《漢書》中都曾記載,婚喪嫁娶鋪張浪費是兩漢時期的嚴重社會問題,但政府以詔書的形式嚴禁花費超過15000錢,則超出了我們此前的認識;《禮記·月令》中曾按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原則對四季十二月每月行為的禁忌有過規(guī)定,但政府法令將這些原則提高到法律層面,以“四時禁”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則是傳世文獻很少記載的;至于有關(guān)屠殺牛馬、砍伐樹木的禁令,無疑也反映了社會秩序恢復之初、國家休養(yǎng)生息重農(nóng)立本的決心。

      徘徊在破城子遺址,腦中浮想聯(lián)翩,時間過得飛快。

      太陽已經(jīng)西垂,車隊重上征途,一路北駛,在浩瀚戈壁上越過一座又一座甲渠塞的烽燧遺址。在現(xiàn)代化的交通工具上體驗著漢代的烽燧交通線,不由不想起兩千年前那些在交通線上傳遞文書的郵卒。道路、郵驛建設,是統(tǒng)一國家維持政令運轉(zhuǎn)的必要之舉,漢人對此尤其重視。據(jù)《漢書·酷吏傳》記載,漢武帝就曾因“道不治”而銜怒右內(nèi)史義縱并最終將其誅殺。而居延漢簡也有許多關(guān)于郵書傳遞的文書,如郵書刺和郵書課。郵書刺是關(guān)于郵書傳遞情況的實錄文書,郵書課則是根據(jù)郵書傳遞情況對相關(guān)傳遞人員的考評。漢代規(guī)定,由郵卒傳遞的行政文書一時應行10漢里,按照此規(guī)定,郵書傳遞所需時間在漢簡中被稱為“當行幾時幾分”,而傳遞實際耗費時間則被稱為“定行幾時幾分”,如果“定行”時間符合規(guī)定就是“中程”,如其超過了“當行”時間,即遲到,則被稱為“過程”,反之如果能提前到達則被稱為“不及行(程)”。破城子出土EPT51·357號漢簡是一則比較完整的郵書課,“正月戊申食時,當曲卒王受收降卒敞;日入臨木卒仆付卅井卒得。界中八十里,定行五時,不及行(程)三時”,應當用八時完成的郵書傳遞,郵卒僅用五時就予以完成。漢朝官方設置專門考核郵卒的文書郵書課,規(guī)定一時行十里的標準,不但反映了國家對郵驛傳遞的重視,也體現(xiàn)了當時郵卒的勞動強度,而這一史實正是由于居延漢簡的出土才為世人所知。

      往事雖歷經(jīng)千載,但簡牘卻提供了解鎖塵封歷史的鑰匙,也許這正是居延漢簡的魅力所在。

      猜你喜歡
      居延都尉烽燧
      新疆昌吉州境內(nèi)烽燧遺址病害特征及成因
      炎黃地理(2021年1期)2021-06-08 00:27:03
      古人如何戍邊
      晚晴(2020年10期)2020-12-03 09:20:56
      考古發(fā)現(xiàn)還原唐朝士兵戍邊生活
      宋朝駙馬都尉研究1
      兩漢三國時期丹陽都尉考
      敦煌、居延簡牘中的絲路漢代戍邊醫(yī)學
      敦煌研究(2017年6期)2018-01-20 16:52:35
      物勒工名,以考其誠東吳尚方鏡銘中的尚方與都尉
      大眾考古(2017年9期)2018-01-16 18:44:32
      “駙馬”一詞從哪來?
      新疆和靜查汗通古烽燧遺址調(diào)查
      漢代居延甲渠塞遺址群保護展示探討
      泾川县| 姚安县| 襄垣县| 连江县| 鹤峰县| 上杭县| 平罗县| 泊头市| 沽源县| 民县| 博湖县| 浙江省| 芜湖市| 阳东县| 罗平县| 水城县| 邢台县| 嵊泗县| 射阳县| 游戏| 通州市| 邻水| 清水县| 白城市| 富顺县| 安塞县| 通州区| 邓州市| 萨嘎县| 连南| 新巴尔虎右旗| 龙川县| 长武县| 略阳县| 尖扎县| 昂仁县| 新余市| 英吉沙县| 连南| 咸宁市| 永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