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漢代居延甲渠塞遺址群保護展示探討

      2016-05-14 22:40翟禹
      關鍵詞:居延展示保護

      摘 要:額濟納旗居延遺址群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境內,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其中最為典型的要數(shù)漢代甲渠塞。對甲渠塞遺址群的保護可劃定保護區(qū)劃,對周邊環(huán)境實施整治與管理,實施科學回填、搶險加固等保護工程,對于遺址群的展示范圍與主題,特別是A8障城和部分重點烽燧的展示等,也要處理好保護與開發(fā)的辯證關系。

      關鍵詞:游牧文化;居延;甲渠塞遺址群;A8鄣城;保護;展示;草原絲綢之路

      中圖分類號:K8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7-0020-04

      漢代甲渠塞遺址群位于內蒙古額濟納旗額濟納河沿岸戈壁灘上,基本上自東北向西南延伸并呈帶狀分布,大部分位于河岸西側,屬于居延大遺址群的重要組成部分。遺址為漢朝防御匈奴所修建的防御體系,后世多有沿用,是農牧文化交融最為頻繁的地區(qū)之一,文化遺產內涵構成復雜、豐富,遺址總體格局保存較為完整,具有重要的保護與展示價值。

      一、歷史沿革與遺產現(xiàn)狀

      漢武帝經過3次與匈奴的戰(zhàn)爭,奪回了河南地,使匈奴北退漠北草原,“幕南無王庭”。匈奴退出河西之后,西漢政府開始陸續(xù)設置酒泉、敦煌、武威、張掖4郡,西漢太初三年(前102年),漢武帝派遣伏波將軍路博德為強弩都尉,屯駐居延地區(qū),修筑障塞、烽燧等軍事設施,設置了居延都尉府、肩水都尉府。這兩個都尉府是軍事機構,是西漢政府為了防御匈奴民族南下的北方邊塞屏障,甲渠塞便始建于此時。A8鄣城是甲渠塞之長甲渠候官的駐地,甲渠塞之名是從漢簡記載中得知的。西漢時,從內地來的戍邊屯田者在這里開挖了若干條渠道,開辟農田從事灌溉,推測甲渠塞應與第一條渠道有些關聯(lián),故名甲渠塞。當代人見廢棄的甲渠候官遺址一片殘破,便將其稱為“破城子”。西漢政府在額濟納居延地區(qū)設置軍事建置,并建立了完備的軍事制度,用以指揮調度戍邊官兵。根據(jù)目前已開展的考古調查發(fā)掘工作來看,甲渠塞遺址群包括甲渠候官遺址(A8鄣城)、能夠確認的27座系列烽燧以及天田等相關遺跡。{1}甲渠塞遺址群大部分位于額濟納河西側,基本上呈東北~西南方向排列,延伸長約45千米,各烽燧(包括A8鄣城與南北相連的兩座烽燧之間)由北向南依次間隔約1.3千米,烽燧和鄣城的西側約10~100米處分布著甲渠塞天田遺跡。A3烽燧與T7烽燧之間原本應有T4烽燧、T5烽燧、A4烽燧、T6烽燧4座烽燧,但由于河水沖蝕和人為破壞,現(xiàn)已消失。以下為甲渠塞遺址群的基本構成:

      (一)A8鄣城

      甲渠候官所屬烽燧位于居延都尉府西側,統(tǒng)稱作甲渠塞。甲渠塞下轄鄣城1座,即A8鄣城,為甲渠候官駐地。

      (二)系列烽燧

      現(xiàn)存烽燧27座,由北向南依次為:A2烽燧、阿德格庫秀爾烽燧、A3烽燧、T7烽燧、T8烽燧、T9烽燧、A5烽燧、T10烽燧、T11烽燧、A6烽燧、T12烽燧、T13烽燧、A7烽燧、T14烽燧、T15烽燧、T16烽燧、P1烽燧、A9烽燧、T17烽燧、T18烽燧、T19烽燧、T20烽燧、T21烽燧、T107烽燧、T105烽燧、T108烽燧、敖勒蘇臺烽燧。

      (三)相關遺跡遺存

      包括天田遺跡和木柵欄遺跡。

      甲渠塞遺址群總體格局尚存,從現(xiàn)存地表遺跡來看,多數(shù)遺存能夠分辨其基本形制、規(guī)模以及建造工藝和布局。遺址區(qū)地表遍布陶片、磚石、夯土塊等建筑遺跡。遺址面臨的危害主要是自然危害和人為危害。自然危害方面,由于地球氣候規(guī)律性變遷造成自然風沙,使其侵蝕遺址,風沙流動還造成地表水土流失、形成沙丘戈壁地貌,戈壁氣候干旱嚴重并導致植被減少。同時,甲渠塞遺址群地處戈壁地帶,地勢較為平坦,地形單一,地面起伏變化極微,地表遺跡基本上分布在同一水平面上,加之此處風沙較大,風沙侵蝕和流水沖刷加速破壞了遺址。人為危害方面,主要是當?shù)厣鐣榘l(fā)展經濟而進行建設擴張、道路穿行、取土破壞、污染破壞、生態(tài)和工業(yè)設施影響等。遺址面臨的危害中,風沙侵蝕、設施破壞、道路穿行、游客人為踩踏最為嚴重緊迫。

      在草原絲綢之路中,中國北方草原文化的集成區(qū)——內蒙古地區(qū)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環(huán)境和農牧文化交錯帶的歷史等因素而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內蒙古地區(qū)是歷代草原絲綢之路上的黃金通道,而居延遺址群可以說是草原絲綢之路上首屈一指的大型古代遺址群,隸屬于居延大遺址群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甲渠塞更具有重要而獨特的文化價值。{3}

      二、甲渠塞遺址群的保護措施

      (一)劃定保護區(qū)劃,制定管理規(guī)定

      根據(jù)文化遺產保護的安全性、整體性等原則,參照政府已公布的保護范圍,以遺產本體及相關環(huán)境評估為前提,考慮到遺址區(qū)域自然環(huán)境狀態(tài)和人類活動發(fā)展的方向,以及規(guī)劃應當確定的甲渠塞遺址群的范圍,以此來劃定符合甲渠塞保護管理要求和現(xiàn)實可行性的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

      1.保護區(qū)范圍。應將烽燧線上各處遺址點及附近天田遺跡、木柵欄遺址、T108烽燧、T107烽燧等連成片區(qū),以遺址兩側外邊界為起點外擴100米。保護范圍長度為甲渠塞烽燧線總長度兩端各外延100米。{4}

      2.建設控制地帶。建設控制地帶,是指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外,為保護文物保護單位的安全、環(huán)境、歷史風貌對建設項目加以限制的區(qū)域。據(jù)此劃定甲渠塞遺址群建設控制地帶,建議應沿保護范圍邊界外擴50米。

      3.遺址區(qū)域延展建議。鑒于甲渠塞遺址群的空間分布特征以及尚有大面積遺址未進行考古發(fā)掘,因此建議結合未來遺產調查工作對遺址保護區(qū)劃作動態(tài)管理和合理延展。

      4.制定保護管理要求。根據(jù)國家標準,必須要在保護范圍邊界設立保護標樁。在保護范圍內,應嚴格限制開展與遺址保護、展示無關的任何建設工程,任何活動均應滿足文物保護的要求。建設控制地帶內可設置以遺址考古研究和展示為核心的遺址觀賞區(qū)域,使遺址區(qū)域融入當?shù)亟洕鐣l(fā)展之中,為傳播知識和當?shù)匕l(fā)展發(fā)揮積極作用。建設控制地帶內還可以建設必要的保護、管理、展示、服務等方面的設施,包括標識牌、管理用房、陳列館、棧道等,管理用房的高度和規(guī)模應有與遺址保護工程相應的限制,一切建筑設施的建筑形式應與遺址及周邊環(huán)境相協(xié)調?;诩浊z址群的分布特征,建設控制地帶為“遺存可能分布區(qū)”。

      (二)對遺址群周邊環(huán)境實施整治與管理措施

      1.拆遷整治。拆除甲渠塞遺址群中舊有的重點保護區(qū)范圍內的鐵絲網防護圍欄,應根據(jù)最新的考古調查和勘探所設立的保護范圍重新樹立圍欄。拆除不合理的保護標志牌,按照國家統(tǒng)一要求規(guī)范設立。{5}拆除、改造、整治保護范圍內一切不符合文物保護規(guī)定、影響遺址景觀的建設項目。對保護范圍內的水電設施進行合理改造,滿足環(huán)境保護、景觀控制協(xié)調、管理監(jiān)控和展示利用的標準。

      2.污染治理。根據(jù)大氣環(huán)境監(jiān)測范圍大小、地形、氣象等條件,遺址保護區(qū)內至少應設置一個大氣環(huán)境監(jiān)測點,進行定期或連續(xù)監(jiān)測、判斷大氣質量是否符合國家制定的大氣質量標準,并為遺址群保護提供依據(jù)。為保護地上文物,減少大氣污染可能對遺址本體造成的損壞,應逐步優(yōu)化區(qū)域的能源結構,減少大氣污染面源排放量,采用清潔能源,實施清潔生產??刂坡糜卧O施建設,使旅游設施建設與遺址達到和諧統(tǒng)一。應定期清理保護區(qū)、建設控制地帶內存在的各種人為丟棄的垃圾,還要清理因開展各種建設施工項目而遺留的工業(yè)廢棄物。建議在額濟納旗315省道公路兩側建筑控制區(qū)邊界設置防護圍欄,禁止公路建筑控制區(qū)向兩側延伸擴大,額濟納旗文物主管部門應會同當?shù)毓方ㄔO、維修、養(yǎng)護單位商定協(xié)調公路建設與遺址保護的關系,務使公路維修建設的影響縮小在最小范圍,不應遺留任何影響遺址保護區(qū)的工業(yè)垃圾和廢棄物。禁止在公路兩側的遺址保護區(qū)內取土、挖沙,維護保護區(qū)域內的環(huán)境。

      3.植被恢復。為控制水土流失、風沙侵蝕,在保護區(qū)和建設控制地帶內應嚴禁樵采、放牧、打草、耕種等活動,讓植被自然恢復。在保護區(qū)和建控地帶內風沙嚴重地段,可因地制宜種植固沙效果顯著的木本和草本植物。在保護區(qū)內的植物根系深度應不損害地下文物的安全,防止保護區(qū)內的植物根系對遺址的破壞,對植被較多地段應進行勘探,確保地表文化堆積層的安全。

      4.土地利用調整。應將保護區(qū)范圍內的用地性質調整為文物古跡用地。根據(jù)遺址將來展示利用的發(fā)展,建議在保護范圍東南部建設控制地帶內建設遺址保護工作站、文物展示館建設與游客服務中心建設用地,建筑面積控制在500平方米左右。嚴格控制建設控制地帶土地性質的改變,原則上維持現(xiàn)狀。

      5.完善法律法規(guī),加大執(zhí)法力度。在現(xiàn)有環(huán)境保護法的基礎上,結合地方實際制定相關環(huán)境保護規(guī)則,完善環(huán)境管理條例,提高法律保障的可操作性;加強環(huán)境保護執(zhí)法隊伍建設,提高行政執(zhí)法能力。

      6.加強宣傳,積極推動公眾參與。加強管理人員的宣傳培訓工作,提高全社會的環(huán)境保護權益與保護意識,并把環(huán)境保護權益與保護群眾切身利益及改善聯(lián)系起來,使廣大群眾自覺參與到保護環(huán)境的社會管理和社會監(jiān)督行列,形成強大的正能量,真正把保護環(huán)境、關愛生命的人類責任進行到底。

      (三)以甲渠候官A8鄣城為保護個案的探討

      因甲渠塞遺址數(shù)量眾多,分布廣泛,各遺址點保存現(xiàn)狀和周邊環(huán)境存在不同差別,限于篇幅不能一一細述,現(xiàn)以甲渠候官A8鄣城為個案進行討論,其他將另行撰文。

      1.拆除舊有殘破防護圍欄,設置新的防護圍欄。在A8鄣城周邊設立新的防護圍欄,應沿新劃定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范圍邊界,均設置連續(xù)性、防護性網圍欄。網圍欄地上可高1.5米左右。

      2.實施各項保護工程。①實施科學回填保護工程。A8鄣城早年經過多次發(fā)掘,但尚未回填,現(xiàn)在鄣城周邊堆積有大量堆土,對不需展示的部分應盡快實施保護性回填。保護性回填工程應根據(jù)遺址的土質狀況特征、環(huán)境水文狀況選擇合適的回填材料,以選取目前遺址周圍的堆土為主,但堆土中夾雜有大量非遺址本體的土質,部分為多年侵蝕遺址的沙土,使用時應注意篩選。在遺址本體和回填材料之間要鋪墊隔離層,減少遺址二次清理時對遺存本體的再次干擾和破壞。在使用目前遺址周圍的堆土時,要注意避免對堆土下面掩埋遺跡的破壞。②實施搶險加固工程。鄣城部分墻體破壞較為嚴重,有隨時面臨進一步倒塌的危險,應采取搶險加固工程進行搶救性保護維修。搶險加固工程應因地制宜,根據(jù)不同地段墻體的破壞程度和原因有針對性的采取緊急措施,確保有效控制城墻繼續(xù)損壞的危險。③實施保護加固工程。對存在安全隱患的城墻斷坎、缺口等地段的病害現(xiàn)象,進行保護加固工程,保護加固要采用傳統(tǒng)工藝、方法和材料進行,但要結合現(xiàn)代先進的建筑技術,避免保護性破壞。④實施夯土封護工程。對因雨水沖刷、沖溝發(fā)育造成的城墻上的沖溝、裂痕等病害現(xiàn)象,進行夯土封護工程,要采用傳統(tǒng)工藝、方法和材料進行,但要結合現(xiàn)代先進的建筑技術,避免保護性破壞。{6}⑤實施沙土清理工程。對遺址內部墻體東側和南側堆積的流沙、黃土等堆積物進行清理,清理工程應避免破壞遺址本體以及城內地下文化堆積層,并保持城址內部景觀風貌的協(xié)調。遺址北側和西側風沙堆積因對鄣城有重要保護的作用,可不作清理。

      三、甲渠塞遺址群的展示利用措施

      (一)展示范圍與主題

      根據(jù)甲渠塞遺址群的價值、現(xiàn)狀、環(huán)境等相關指標的評估結論,從展示利用角度,將本遺址劃分為“A8鄣城展示區(qū)”和“重點烽燧遺址展示區(qū)”兩個展示區(qū),A8鄣城展示區(qū)主要展示鄣墻、塢堡、內部設施以及內部文化堆積層;重點烽燧遺址展示區(qū)主要展示已發(fā)掘的重要烽燧遺址及相關遺存。在整體展示范圍內,還應展示戈壁、荒漠、沙丘和各類植被等自然景觀。

      (二)鄣城與重點烽隧的展示設計

      在A8鄣城的各處重要遺址、遺跡展示點設立展示標識牌,重點介紹遺跡的名稱、來歷、功能等情況,以展示遺址的歷史文化內涵。同時,應設計展示路線,初步建議在鄣城遺址北邊建立一處專用的管理服務設施,并以此為起點,向西延伸至天田遺跡處,沿天田遺跡東側向西南延伸,大約延伸150米,折而向東,進入A8鄣城遺址保護區(qū)內,登上遺址上面,能夠參觀鄣城遺址全貌,同時可看到周邊的戈壁、植被等景觀,展示路線在遺址東側轉而向北延伸,返回管理服務設施處。

      在諸烽燧的各處重要遺址、遺跡展示點設立展示標識牌,重點介紹遺跡的名稱、來歷、功能等情況,以展示遺址的歷史文化內涵。同時,也應設計展示路線。路線一:以315省道為起點,自省道公路向東南延伸至T9烽燧遺址,參觀完畢后沿天田遺跡向南至烽燧遺址文物陳列館,再向南至T10烽燧處,參觀完畢道路折而向西,回到省道公路上。路線二:以315省道與土路的交叉處為起點,向南沿土路延伸至T13烽燧處,參觀完畢繼續(xù)向南延伸至A8鄣城遺址進行參觀。路線三:以A8鄣城遺址為起點,沿天田遺跡向西南方向延伸,至T14烽燧處參觀,完畢后繼續(xù)向南延伸至P1烽燧處,分別參觀P1烽燧和文物陳列館。這兩條路線所用的展示路線均應以土質路面為主,且應作為專用的展示路線。土路的施工以對遺產本體及周邊環(huán)境最小干預為原則。土質路面的規(guī)格:寬度3米,道路表面可鋪滿取材于當?shù)氐暮谏[石,采取適當措施對路面實施適度硬化。道路兩旁設立防護圍欄,禁止游客離開道路,隨意行走踩踏。此外,還可以借助一些輔助展示手段烘托效果。例如,可以通過文化主題景觀設計,借助雕塑、綠化、說明標識牌、陳列展覽等多種形式展現(xiàn)遺址歷史文化內涵。

      (三)關于管理與服務設施

      可在幾座重點烽燧處附近分別建立非永久性小型游客服務中心,作為重點烽燧展示區(qū)用作游客接待、導游、展示等方面的重要場所。游客服務中心均應有建筑高度上的限制,其建筑形式、造型、建筑材料不僅要體現(xiàn)標志性建筑的特征,同時也要與遺址整體風貌、周邊景觀以及其他建筑協(xié)調。

      待展示更加成熟的時候,可在游客服務中心旁邊新建一處非永久性烽燧文物陳列館,作為展示諸烽燧遺址中的出土文物和歷史發(fā)展變遷的場所。還可在游客服務中心區(qū)建立一組與甲渠塞系列烽燧及設施歷史文化相關的非永久性室外雕塑群,用以展現(xiàn)甲渠塞及其所在戈壁大漠的歷史文化信息和特色景觀。

      “草原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遺產以其獨特的價值和魅力應當成為當今國內外文化旅游的首選之地,而對于遺產的展示和遺產價值的宣傳最好的方式就是實行旅游開發(fā)和利用,這也是開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題中之義。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fā)是一對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既要在保護中開發(fā),又要在開發(fā)中保護。一方面,我們不能簡單化的絕對強調遺產的歷史文化價值而放棄其經濟效益的合理利用;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為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而對文化遺產進行不合理甚至掠奪式開發(fā)利用。本文主要以草原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jié)點——居延地區(qū)的甲渠塞遺址群為個案探討了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和當代價值、遺產的保護原則,并在實地田野調查和借鑒遺產保護理論、經驗的基礎上,對遺產的保護措施和展示利用開發(fā)提出了一些對策和建議,也許并不具備實際可操作性,權作為一個新的邏輯路徑和思考方式,以供學界和有關部門參考。

      實際上,甲渠塞所屬烽隧遠不止目前所發(fā)現(xiàn)和確認的27座,還有一些已消失烽燧和尚未確認是否為甲渠塞所屬的烽燧,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相關遺跡遺存,如烽燧周邊的附屬設施、塞墻(漢簡中稱其為“天田”)、木柵欄等遺跡的分布范圍、規(guī)格、形制等,均有待于進一步的考古發(fā)現(xiàn)。本文僅以目前所確認的遺址為討論范圍。

      ——————————

      注 釋:

      {1}實際上,甲渠塞所屬烽隧遠不止目前所發(fā)現(xiàn)和確認的27座,還有一些已消失烽燧和尚未確認是否為甲渠塞所屬的烽燧,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相關遺跡遺存,如烽燧周邊的附屬設施、塞墻(漢簡中稱其為“天田”)、木柵欄等遺跡的分布范圍、規(guī)格、形制等,均有待于進一步的考古發(fā)現(xiàn)。本文僅以目前所確認的遺址為討論范圍。

      {2}何天明.北方草原文化區(qū)構架的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J].陰山學刊,2006,(6).

      {3}翟禹.論漢代甲渠塞遺址群的遺產構成及文化價值——居延遺址群保護利用研究之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1).

      {4}其中A3—T7烽燧之間長達6000米的范圍內,4座烽燧因歷史上城鎮(zhèn)建設、人類活動等原因而無存,因此可以不設保護區(qū)。

      {5}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標志說明、記錄檔案和保管機構工作規(guī)范(試行).國家文物局,1991-3-25。

      {6}詳細措施可參見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文保中心編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蒙古自治區(qū)額濟納旗甲渠塞遺址群(A8鄣城、T9燧、T10燧、T13燧、T14燧、P1燧)搶險加固維修工程方案設計》(2013年,甘肅蘭州),筆者作為參加人員之一,參與了實地調研、數(shù)據(jù)采集、資料整理和部分內容的編寫等工作。

      (責任編輯 姜黎梅)

      猜你喜歡
      居延展示保護
      芻議商品展示與陳列的基本原則
      硫粉與鐵粉化合的實驗改進
      “導——展——練——評”課堂教學模式之我見
      芻議增強林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有效途
      淺談遺址公園的保護
      居延新簡所見的一條律令目錄
      居延漢簡所見“公乘”的年齡和役齡
      赫章县| 宁南县| 黑龙江省| 新野县| 原阳县| 桑植县| 祁东县| 习水县| 平南县| 贡山| 靖州| 马关县| 张家口市| 日喀则市| 白城市| 顺平县| 东台市| 屯留县| 墨脱县| 扎囊县| 墨竹工卡县| 融水| 专栏| 都兰县| 嘉定区| 黄石市| 筠连县| 郸城县| 长寿区| 金湖县| 沙田区| 讷河市| 台前县| 娄烦县| 德州市| 宁陕县| 铅山县| 正镶白旗| 龙泉市| 福建省| 横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