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國權
摘要: 培育學生樂學、會學,創(chuàng)建高效優(yōu)質(zhì)課堂教學,是每一位教師的責任和追求,更是每一位參與教改的老師鉆研的課題。作者將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能力,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的教學實踐,歸納為:讓學生讀教材、讓學生提問題、讓學生議疑難、讓學生講解法、讓學生說收獲,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 初中數(shù)學教學高效課堂自主學習能力
中科院盧仲衡教授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边@些都道出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智育和德育的雙重職能,既可提高學生的能力,又可提高學生的毅力和品質(zhì),這正是新課標所要求的。在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才能引導學生實現(xiàn)這一目標呢?我在這方面做了一定的嘗試,現(xiàn)總結如下。
一、培養(yǎng)學生閱讀教材
實踐告訴我們,學生的自學能力依存閱讀能力,即閱讀能力影響著自學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有的放矢,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對于教材中一些概念性比較強的內(nèi)容,如定義、法則、性質(zhì)、公理、定理,還有公式的推導過程,計算法則的總結等,教師應不失時機地指導學生認真閱讀和領會,讓學生在閱讀中做到:找出關鍵字句,準確地理解概念、掌握法則,學會運用,熟悉公式的推導方法等;對教材中比較簡單的內(nèi)容,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閱讀,通過自己的學習、思考,獲得對知識的理解,這會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使他們在成功中增強學習的自信;對教材中比較難的,如復雜的幾何證明等,可在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結束后,再讓學生閱讀。這樣,學生對新學習的內(nèi)容,理解會更加深刻,認識會進一步提高,知識也會得到進一步的鞏固。
如我在教學“一元一次不等式”定義時,要求學生通過閱讀教材舉出非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例子,并說明這些式子為什么不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在讓學生閱讀“角平分線的性質(zhì)”定理后,要求學生說出條件和結論,并與“角平分線的判定”定理相比較,加強了學生記憶,加深了學生的理解。
二、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在閱讀的基礎上,教師應啟發(fā)學生各抒己見,提出自己的問題。不僅如此,教師還要創(chuàng)造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見,敢于對同學說不,對老師說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精神。對一些新奇的想法,教師不可一概扼殺,要科學引導,決不能讓學生創(chuàng)新的火苗熄滅,要讓課堂成為學生表現(xiàn)自己的舞臺,張揚個性的舞臺。如在教學“探索三角形全等條件”時,學生在閱讀后,提出:只知道一個條件(一條邊或一個角),畫出的三角形能和已知三角形全等嗎?知道兩個條件有幾種可能情況?如果知道三個條件畫三角形,有哪幾種可能的情況呢?這些問題,讓學生開動了腦筋。學生積極動手、動腦,忙個不停,投入到問題的思考和討論中去。
三、培養(yǎng)學生析疑解難
1.獨立思考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如果使學習慣于簡單的接受和被動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壞的;如果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權,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币虼?,在課堂教學中,善于放手讓學生自己析疑、解難,讓他們推導過程、總結方法,這樣,必然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讓學生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等腰梯形的性質(zhì)和判定》一課時,因為學生有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質(zhì)和判定》、《平行四邊形的性質(zhì)和判定》的知識和一般輔助線添加方法的經(jīng)驗等,我相信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就能掌握新課的知識。于是在導入新課后告訴學生:通過自己看書、思考、動手操作,一定能掌握梯形的性質(zhì)和判定定理,并理解其證明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問題,這是老師對學生的信任,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使學生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新知的學習中去,并通過自己的學習和同學之間的相互討論、交流來突破難點、破解疑惑、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完成新知識的學習任務。
知識就像長在樹上的桃子,教學活動的一切安排都是為了“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其中,“讓”強調(diào)的是教師的誘導,“跳”強調(diào)的是學生的努力,“摘”強調(diào)的是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過程。如《等腰梯形的性質(zhì)和判定》一課的教學,“等腰梯形判定定理的證明方法”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這個“桃子”是學生自己摘到的,而不是教師塞給學生的。學生通過“跳一跳摘桃子”,自然得到了鍛煉,獲得了知識,形成了能力。
2.分組討論
教師有必要對學生閱讀后提出的疑點、難點有效地形成議題,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讓學生在合作中共同商討,這是實現(xiàn)課堂教學多維互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有助于師生思維的碰撞、靈感的激發(fā),通過集體的力量,疑點、難點得到了解決,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如在教學初三數(shù)學上冊“中位線”一課時,其中的例題1只給出了一種證明方法,畫了一種輔助線。我就問:此題還有沒有新的證明方法,你想好了嗎?要不要作輔助線,如果要作,如何作?一時間,學生學習熱情高漲,有的在討論、有的在思考、有的在畫線,大有議不清楚,決不放手之勢。
四、培養(yǎng)學生講出解法
分組討論、合作交流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抓住時機,引導激發(fā)學生暢所欲言,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使學生沉浸于學習的興奮中。這樣做,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學生發(fā)散思維能力。
如我在教學中,對于幾何題,步驟不復雜的,就讓學生在自己的位置上說出解題步驟;對于較為復雜的,有一定難度的,我就讓學生先到黑板上寫出解題過程,再講一下自己的思考和解題方法;講得好的,自然會受到同學的鼓掌表揚;講得不好的,同學也熱情地給予幫助。往往在一個學生講完后,還會有其他同學舉手說出這樣或那樣新的方法。實踐證明: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聽得更認真,記得更牢固。
五、培養(yǎng)學生說出收獲
新課內(nèi)容學習之后,要進行課堂小結,過去課堂小結一般都是老師包辦代替,這樣會束縛學生的思維。所以我們應該引導學生自己進行課堂小結,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結合一些外顯的動作行為,闡述自己的探索過程和得出的結論。
如初三下冊《統(tǒng)計的簡單應用》一課,在課堂小結中,可以提問:你能用我們剛學到的統(tǒng)計知識分析我們班的學習情況嗎?學生能舉出例子,但具體的分析可能不十分完整,這時教師可以給予引導或是補充。但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讓學生養(yǎng)成新的學習習慣。況且數(shù)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最終也將運用于生活實際,通過在課堂小結中這樣引導,必然能激活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意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運用新知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要教師在教學中給予足夠的重視,并不斷地進行培養(yǎng)和訓練,堅持不懈,久而久之,學生的知識和能力一定能得到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楊裕前,董林偉主編.初中數(shù)學教師教學用書.
[2]趙光千主編.新課程課堂教學行為創(chuàng)新.
[3]謝利民等主編.現(xiàn)代教學基礎理論.
[4]陳琦等主編.當代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