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海璉
摘要: 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語文教學的思想教育功能,引導學生在完善自我的過程中塑造健康人格,在審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塑造健康人格。
關鍵詞: 語文課堂教學健康人格培養(yǎng)途徑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總目標”中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應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品德的教育和科學的思想方法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學生愛美的情趣,發(fā)展健康的個性,養(yǎng)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語文這門學科能夠融知識教育、能力訓練、道德培養(yǎng)、情操陶冶于一體,在人格塑造方面有著無與倫比的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能使學生既獲得知識、培養(yǎng)能力,又受到情與理的潛移默化,從而陶冶情操,凈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如何利用語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人格呢?具體途徑有:
一、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語文教學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旗幟,樹立人格榜樣,引導學生塑造健康人格。
語文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語言素養(yǎng)、文學素養(yǎng)、思想道德文化素養(yǎng)。文學是人學,文風體現(xiàn)著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風尚。語文教材中相當一部分課文具有強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無法替代的。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語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動性,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樹立人格榜樣,達到提高學生人格思想素質(zhì)的目的。另外,教材中禮贊對黨、對革命事業(yè)、對共產(chǎn)主義忠貞不渝的英雄形象也不少。如在《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中讓學生感受邱少云為革命顧全大局不怕烈火燃燒寧愿獻身也要嚴守紀律的英雄形象;因為紅軍大部隊正遭遇著惡劣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不惜犧牲寶貴生命珍藏七根火柴的“無名戰(zhàn)士”,黨更需要保存火種(《七根火柴》)。學生切身感受到:在黨的利益、人民利益、集體利益面前,個人利益是何等的微不足道。《短文兩篇》則更激發(fā)青少年學生確定正確的人生觀,把握青春,去探求生命的意義。
二、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優(yōu)化課堂教學操作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審美能力等。充分發(fā)揮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功能,在審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一切理論都是為實踐準備的。單純的思想教育毫無價值,反而容易讓學生厭煩。在語文教材中相當一部分課文是文學作品,這為進行審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條件。我們可以充分發(fā)揮作品的審美陶冶功能,引導學生體會作品的語言、形象、感情,指導學生辨別真假、是非、美丑、善惡,提高鑒別欣賞能力,使學生的心靈在美感共鳴中得到凈化,達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如我在教完《背影》后,要求學生回家寫出觀察到的內(nèi)容及心理感受,第二天交上來,或語言平淡、毫無真情實感,或無病呻吟。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我沒有做過多的點評,只是要求他們回去把父親、母親從小到大一直到現(xiàn)在的照片找出來比照,再觀察父親、母親現(xiàn)在的樣子,然后寫一篇相關的作文。第二天作文本交上來,一篇篇作文如泣如訴,感人至深,有的作文本上還留有淚痕。有同學寫道,原來我只看到皺紋布滿臉龐、頭發(fā)黑白相間、體態(tài)有點臃腫的父親,想不到年輕時如此英俊瀟灑,那紅潤光滑的膚色,炯炯有神的眼睛,一頭烏黑的頭發(fā),無處不青春煥發(fā)?,F(xiàn)在真有點認不出來了,難道父親的皺紋只是匆匆歲月刻下的嗎?難道縷縷白發(fā)只是無情的風霜染白的?難道父親微微背駝的腰身只是年齡的痕跡?不是的,不是的,那是父親長年累月,為了生活而奔波。為了我健康成長而勞累,為了我們這個家,放下扁擔,來不及喘一口氣,又挑起另一副重擔造成的。父親用青春和汗水澆灌著我如花的生命。父親是偉大的,父愛是無私的……。
這就是體驗,來自于學生內(nèi)心的表述,來源于真實的生活,流露著真摯的情感。只有真實的體驗,才能觸動學生的心靈。老師若能進行多方面的訓練,引導學生關愛身邊的人,注重身邊的事,那不就給學生上好了走向社會的第一節(jié)課了嗎?從而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對美進行再創(chuàng)造,也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將自己的審美經(jīng)驗與審美客體融而為一,在創(chuàng)造美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自身。
三、語文教師要走出課堂,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完善健康人格。
新《大綱》明確將開展“主動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課外活動作為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為此教師要適時組織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積極的人格實踐機會。課外活動要“寓教于樂”,讓學生學得輕松、有興味,使之生動活潑的性格得到發(fā)展。它可以和課堂教學適當配合,但不必處處配合。我常常在語文學科課外開展這些活動,例如:結(jié)合課文學習,我每個學期都帶學生游玩一兩次,開展參觀實踐活動;觀察自然、觀察實物、驗證所學知識;用猜謎、朗讀、寫字、說話、交際比賽等鞏固語文知識和訓練技能的活動;以收聽收看電視廣播、閱讀報刊、開展系列信息交流活動等擴大知識面;學生課外有飼養(yǎng)小動物的愛好,我也支持。因為在這過程中他必然要學習有關知識,學會觀察,提高語文能力,也有利于形成耐心、細致、沉穩(wěn)的性格。教師應通過這些方式對學生予以引導,為學生提供一個個積極的人格實踐機會,并在實踐中逐步養(yǎng)成人格。
總之,教師應自覺地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人格。做到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和健康人格形成三不誤。在思想教育和審美陶冶中汲取完善人格的情感力量,語文教學要竭力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充分發(fā)揮語文教學的德育功能。
參考文獻:
[1]羅文武.芻議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人格教育滲透[J].學生之友(初中版)(下),2010(03).
[2]馬雅琴.《論語》人生珍言對提升中學生健康人格的當代意義[J].教學與管理,2007(09).
[3]任淑芳.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格[J].吉林教育,2010(20).
[4]聶緒軍.建構(gòu)中學生的健康人格[J].教育科學論壇,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