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管理離不開比喻。實際上,不管在中文還是英文中,“組織”和“管理”這兩個詞的現代意義都來自于比喻。人們現在常說的企業(yè)戰(zhàn)略、人力資源,也都是比喻——把商業(yè)比喻為戰(zhàn)爭,把員工比喻為資源。
比喻的影響很大,而在一家組織之內,影響最大的比喻莫過于其對組織的“根比喻”(root metaphor),也就是對“我們這家組織到底像什么”這個問題的回答。這家組織的其他比喻和相應的管理實踐,都是由這個根比喻決定的。
比如富士康,對組織的根比喻是“機器”。富士康作為制造型工廠,追求的是規(guī)模效率,其領導者最熟悉的形象就是機器,因此有意無意地以機器來比喻,這并不奇怪。機器這個根比喻主宰著富士康的管理實踐:既然組織是機器,那么員工就是這個機器上的“螺絲釘”。當然,富士康也“關愛”員工,那是希望員工是永不生銹的螺絲釘,因此也會使用“潤滑油”加以保養(yǎng)。
機器的比喻可以說很有力,所以我們看到了富士康取得的全球矚目的制造成就。但是,任何比喻都有局限性,富士康員工就用N連跳事件這樣觸目驚心的慘劇,給大家展示了完全用“機器”比喻來管理的副作用。
“機器”比喻盡管有副作用,但是它強調分工、流程、效率、可預見性,也有合理性和實用性。而有的比喻,基本上就是毒蘑菇,只有副作用,竟然在中國被作為靈芝草來追捧,就很讓人為慘淡的現實而痛心了。被稱為“地產界思想家”的馮侖在《野蠻生長》一書中說:“以我的觀察,好的企業(yè)就像一座廟?!边@個“廟”的比喻,就主要是誤導。
馮侖說:“老公快死了的不幸婦女,在廟里燒香、求告、布施,帶著希望回了家,是客戶。敲好木魚、點好蠟燭、收好箱子的小和尚,是職業(yè)經理人。小和尚后面的大和尚,是企業(yè)家。客戶拿走的是一包香灰和99%的希望。第二年婦女的兒子快死了還會來,盡管回去后老公、兒子都死掉了,無怨無悔,這是客戶忠誠度。”“這就是好的企業(yè),好的企業(yè)就是,你給客戶1%的使用價值和99%的希望,就是最好的企業(yè)?!?/p>
我總是以管理大師查爾斯·漢迪的“修道院”的比喻,來和馮侖的“廟”的比喻作對比(參見《管理十律》第八章)。漢迪倡導把企業(yè)變成“修道院”,這來自他聽到的天主教本篤會修道院神父的一次演講。該演講以“好客”為主題,聽眾是某國際連鎖飯店的經理人。
神父說,他的修道院也是某種形式的旅館,以創(chuàng)始人圣本篤的精神接待來此小住清修的客人。圣本篤在公元6世紀創(chuàng)立了本篤會,他說:我們必須歡迎每人、各人與全人。每人,指國王與乞丐一視同仁。各人,指每個人都要被視為個體,而非某種類別。全人,指訪客不僅受到一般意義上的招待,而且要滿足他們內心深處的需要,只要他們有意愿,就應該提供機會讓他們對自己以及周圍的事物進行探索。神父說,看到訪客“煥然一新”地離去,感覺真好。
本篤會對自己的根比喻,可以說是“心靈的旅館”。這個旅館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旅館,不僅僅讓心靈在此小駐休憩,還要提供讓心靈進行自我探索的服務。本篤會用這樣的根比喻指導其實踐,發(fā)展為歷經1500年而不衰的基業(yè)長青的組織。如果我們相信世界總是會變好的,不妨拭目以待,看看馮侖的廟能夠開多久。
好在中國不僅有馮侖的廟,還有海底撈這樣的組織。海底撈的成功,首先是其“根比喻”的成功。海底撈的根比喻,說起來很俗套,是“家”。諸如“公司就是你的家”、“我們是個大家庭”這樣的話,估計許多公司管理者都會不經意地隨口說一說,但是,把這個比喻“系統(tǒng)”地落到實處,大概很難有出海底撈之右者。
海底撈創(chuàng)始人張勇說:“只要想辦法讓員工把公司當成家,員工就會把心放在顧客上。”怎么才能讓員工把海底撈當成家呢?《海底撈你學不會》一書說:“答案在張勇這里變得很簡單——把員工當成家里人?!蹦悴粫约鹤『梅孔?,讓員工住地下室,所以海底撈的員工都住有空調和暖氣的正規(guī)住宅;你會教他們如何在城里生活,所以海底撈的培訓包括怎么看地圖、怎么坐地鐵、怎么使用銀行卡……當然,任何比喻都有局限,“家”的比喻也不例外。比如,作為“家長”的張勇,其“嚴父”式的粗暴批評方式就讓很多管理者不太適應。
根比喻往往來源于組織靈魂人物的人生體驗;根比喻還要適合組織環(huán)境;根比喻延伸出來一整個體系;而這個比喻體系中的次要比喻又有種種變化;還有前面說過的,比喻總是有局限性——所以,海底撈的根比喻,很難學。
劉瀾 領導力專家,《管理十律》、《領導力沉思錄》等書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