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琳
在一些作家的生活札記里,我惟一傾心的便是豐子愷先生《緣緣堂隨筆》里關于孩子的一些生活瑣記了。很多時候,閉上眼睛,緣緣堂里豐子愷的幾個孩子阿寶、軟軟、瞻瞻們就在玩耍嬉戲,豐子愷用慈愛的眼神看著他們,畫出了那一張張頗具童趣的漫畫……
為此,去豐子愷的故居“緣緣堂”走一遭,就成了我一度的愿望,那幾個可愛的孩子仿若我的親戚一般,在心意上總有一番惦記。沒成想,在庚寅年的端午,我實現(xiàn)了這個愿望。
端午節(jié)那天去石門鎮(zhèn),一路上,一直在想“緣緣堂”這個名字的由來。
1927年,30歲的豐子愷,請求弘一大師為他永義里的校舍取個宅名。弘一大師叫豐子愷在好幾張小方紙上寫上自己喜愛而又可以互相搭配的字,又把小方紙團成小球,撒在釋迦牟尼畫像前的供桌上,讓豐子愷拿起拆開來看,先后兩次,拆開來都是“緣”字,于是就有了“緣緣堂”這個名字。
最初的“緣緣堂”幾個字,也是弘一大師寫了橫額,九華堂裝裱后掛在永義里的寓所,這是緣緣堂的“靈”存在的開始。雖說豐子愷的前半生屢次搬家,但“緣緣堂”卻是跟定了他,形影不離。
豐子愷出版第一本隨筆,就是《緣緣堂隨筆》。后來,到三十年代,豐子愷出版二十多本書之后,手里有了積蓄,決定在家鄉(xiāng)石門鎮(zhèn)建造一所房子,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緣緣堂。
我想,豐子愷是不是在依照自己的意愿建造一所房子呢?那么,豐子愷應該是半個建筑學家了吧?
到達石門鎮(zhèn),已經是下午了。天上有灰蒙蒙的云,還有小雨無聲地落。行人不很多,也都在默默無聲地行走。路邊的樹葉被雨水洗得翠綠,仿佛那綠上灑過一層清油似的,明亮得刺眼。樹后的房子矮矮的、濕濕的,一眼望去,巷子窄窄的、彎彎的,與我心眼里滯留的江南印象,沒什么兩樣。
當我真正面對緣緣堂的時候,我才豁然明白,緣緣堂完全采用中國式的結構,堅固坦白;形式上單純明快,整體看來,率直、高大、軒敞、明爽,具有樸素深沉之美。
還沒有進門呢,就聽到一樁這樣的事情。豐子愷在出資之后,沒能在一邊招呼,造房子的工人為了占足祖上留下的地皮,竟把房子造成南邊寬北邊窄。豐子愷知道的時候,磚墻都已砌好并已粉上了白色,窗框也已做好,就差配玻璃涂漆了??墒秦S子愷堅決要求拆掉重來:“我不能傳一幢歪房子給子孫!”
“不能傳一幢歪房子給子孫!”反復念叨這句話,對豐子愷更生出一種敬意。對房舍對兒女這樣,是多么的傳統(tǒng),多么的中國啊?,F(xiàn)在的人,一輩子的頭等大事就是建房,就是為了留給孩子。豐子愷,生活在上個世紀的人,對留給孩子的房舍如此看待,可見,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意識,尤其是父母對待兒女的情懷,該是多么的厚道悠遠?。?/p>
走進主樓后邊的小院子,那里有一排冬青樹,還有一個葡萄架。葡萄架下,靜靜地垂立一架秋千,細看過去,有很多仿古的痕跡,再怎么說,這也不是豐先生的孩子們當年游戲的秋千了,可是,這絲毫不減少對豐先生的懷戀?;秀遍g,瞻瞻的笑聲破空傳來:“阿爸,咱們會在這里住多久?”
打一個激靈,想到這個院子曾經遭受的磨難,心里還是那么不忍。
扭身進了主樓,大廳的兩壁掛著弘一大師的書法《大智度論·十喻贊》。想到昔日,豐子愷先生和弘一的交情,就在這緣緣堂里,有過多少杯盞互遞呢?就連這緣緣堂的名字也是從弘一大師這里來的,所以兩個人的友誼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到,所能體會到的。如果一個人能夠有這樣一份刻于廳堂的友情,該是何等的幸福??!
忽然間沒有了上樓再看的欲望。但凡一個人,尤其一個文人,書房、書桌、文房四寶尤不可少,更別說對聯(lián)了,書法了,繪畫了。想起托老的那句話:“天下的幸福是同樣的,而不幸卻各不相同,”換到這里,也可以說:“天下的文人,臥室是一樣的,而臥室的環(huán)境卻是各不相同的?!?/p>
想到這里就慢慢退出來了,環(huán)視主樓前的匾額,那里是葉圣陶老先生題寫的“豐子愷故居”五個字。盯著那五個大字,忽然想起,這緣緣堂建起的時候,門外是兩副對聯(lián)的,一副是弘一大師書寫的,另一幅是豐子愷自己書寫的,遺憾的是都被日軍侵華時候焚毀了。還記得豐子愷自己題寫的半聯(lián):“頻來語燕定新巢”,這半句折射了豐子愷先生的一顆童心。豐子愷在這緣緣堂里,寫下了大量的作品,也可謂是豐子愷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期,很多隨筆和漫畫作品就在這里完成的。
來到樓前院子里,看到兩個花壇。那里種著芭蕉,還有不會結子的櫻桃樹,不由想起那句“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的句子,覺得豐子愷老先生是個極具生活情趣的人,綠樹紅花掩映中,兒女歡笑,自己執(zhí)筆,記下一個個精彩的瞬間,是多么難能可貴的事情!
這緣緣堂,也是豐子愷用開明書店所贈的那支紅色派克自來水筆“寫”出來的,一共花費了6000元。建好以后,豐子愷把這座建筑視為至寶,聲稱:“倘秦始皇要拿阿房宮來同我交換,石季倫愿把金谷園來和我對調,我決不同意?!币粋€人,對自己的家園充滿這樣的情懷,是多么引人深思!
再想一下,在櫻桃成熟的季節(jié)里,豐子愷或者緣緣堂的后人,去市場買些櫻桃回來掛在樹上,從遠處來看,會是怎么樣的效果呢?
中午了,有朋友拎來了吃的東西,在院里的水泥長椅上坐下慢慢食用,忽然想起豐子愷《還我緣緣堂》里的句子:“……緣緣堂已被毀了。倘是我軍抗戰(zhàn)的炮火所毀,我很甘心!堂倘有知,一定也很甘心,料想它被毀時必然毫無恐怖之色和凄慘之聲,應是驀地參天,驀地成空,讓我神圣的抗戰(zhàn)軍安然通過,向前反攻的。倘是暴敵侵略的炮火所毀,那我很不甘心,堂倘有知,一定更不甘心。料想它被焚時,一定發(fā)出喑嗚叱咤之聲……”
這些關于緣緣堂的文字,使我對豐子愷先生的為人又敬重了一分,在國和家面前,國為重家而次之,一種較為傳統(tǒng)的文人風范,躍然立于心間,再也無法倒下!
再度環(huán)視緣緣堂,似乎聽到豐子愷先生對孩子們的諄諄教誨。豐子愷先生對孩子們的禮儀教育是可稱為典范的。中國是世界著名的禮儀之邦。中國的父母,特別重視對子女進行禮儀禮貌教育,豐子愷更是不例外。オ
每當家里有客人來的時候,豐子愷先生說:“客人來了,要熱情招待,要主動給客人倒茶、添飯送茶、送飯,而且一定要雙手捧上,不能用一只手。如果用一只手給客人端茶、送飯,就好像是皇上給臣子賞賜,或是像對乞丐布施,又好像是父母給小孩子喝水、吃飯。這是非常不恭敬的?!边€說:“要是客人送你們什么禮物,可以收下,但你們接的時候,要躬身雙手去接。躬身,表示謝意;雙手,表示敬意?!?/p>
豐子愷的兒子豐陳寶,因為特別守規(guī)矩,因而怕見生人,在十三四歲時候,被帶到了開明書店,客人們走后與陳寶告別,這小陳寶居然一點反應都沒有,像個木頭人一樣。豐子愷先生說:“客人向你問好,你也要向人家問好;人家跟你說再見,你也要說再見,要記住?!?/p>
想著這些,豐子愷先生對孩子的這般教育,是中國其他文化人所沒有做到的。而此刻,面對“緣緣堂”,面對“緣緣堂”里的家教遺音,心里萌生的,絕不僅僅是一種膜拜,更應該有的,是一種效仿和沿襲,對傳統(tǒng)禮儀的沿襲,對子女教育方式的沿襲。
緣緣堂的重建,引起了多方關注,僅是豐子愷故居的題字,就有三人四處之多,葉圣陶、陳從周、李可染,從這三個人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豐子愷在教育、音樂、繪畫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影響。在豐子愷離世十周年的紀念日里,重建的緣緣堂落成,佛教的法師、政府的官員、捐資者,以及更多的文藝界著名人士,我們所知道的華君武、柯靈、程十發(fā)、沈本千岳石塵等,都來參與典禮,也都送來了書畫禮品。
隨著緣緣堂的落成和開放,引來大量的友好人士參觀憑吊,石門鎮(zhèn)政府乃至桐鄉(xiāng)市委借機發(fā)揮,接連成立了“緣緣堂文物管理所”、“豐子愷漫畫館”,不僅招來更多的游客,還活絡了經濟,更重要的是保存了一種文化現(xiàn)象。
到20世紀九十年代,石門鎮(zhèn)更是鮮活起來,桐鄉(xiāng)市成立了“豐子愷研究會”,創(chuàng)辦了“豐子愷漫畫學?!?,也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豐子愷漫畫周”活動??缭叫率兰o的時候,還被中國文化部批準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漫畫之鄉(xiāng)”。
流連在緣緣堂里,尋覓著豐子愷先生居住時候的殘磚斷瓦,經過一番尋覓之后,終于發(fā)現(xiàn)有兩樣東西依然健在,一樣是老緣緣堂柱子的一塊基石,劫后幸存, 現(xiàn)仍陳列在堂內;另一樣是一對被燒焦的大門。
資料記載,這兩件舊物,都是豐子愷的堂兄豐嘉麟從緣緣堂焦土中搶救出來的。還聽說,后來有日本人來這里參觀,面對這兩扇燒焦的大門,常覺汗顏, 甚至于對著這燒焦的大門鞠躬致歉。
想著這些的時候,耳邊又回想起豐子愷隨筆里的句子:“料想它被毀時必然毫無恐怖之色和凄慘之聲,應是驀地參天,驀地成空,讓我神圣的抗戰(zhàn)軍安然通過,向前反攻的。倘是暴敵侵略的炮火所毀,那我很不甘心,堂倘有知,一定更不甘心。料想它被焚時,一定發(fā)出喑嗚叱咤之聲……”如果緣緣堂地下有知,在日本人面對鞠躬的時候,他一定是充滿歡顏,充滿欣慰的!
緣緣堂,抗戰(zhàn)時沒了,可是它依然在豐子愷心里存活,也在我們大家心里存活!
夕陽西下,揮手和緣緣堂告別了,忽然覺得有幾分涼意。豐子愷是喜歡安靜的,靜靜地待在書房里,畫畫,聽音樂,寫散文,翻譯外文書籍,即便走出門去,也是安分的,開口大笑的機會很少出現(xiàn),不是不會,而是性格使然。
回眸,看到幾個年輕的女子歡笑著尖叫,幾個大小伙子在奔跑著追逐。如此的喧囂,豐子愷幾時看到過?不禁想,緣緣堂的重建,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豐子愷靈魂的回歸。緣緣堂,最初的根在這里,就是新的寓所搬得再遠,午夜夢回里,依然在這里!
在緣緣堂被毀九年后,豐子愷又踏上了這塊土地??墒?,等待的是一排排根基,連九年前焚燒后存留的煙囪,此刻也沒了!這下子,豐子愷徹底放下了。但是,豐子愷先生作品里,緣緣堂被毀后的兩篇文字,一是隨筆《勝利還鄉(xiāng)記》,一是漫畫《昔年歡宴處, 樹高已三丈》,仍以“緣緣堂隨筆”冠名。由此可見,這緣緣堂,隨著豐先生的一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