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琴 楊海霞
首先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是在學生想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的,即我所想講的教師用愛心使學生愛學、樂學;指明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的內(nèi)容,即我所想說的教師真心教學使學生學會、學懂;采用易于學生理解接受的方式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式方法實施教學;即我所想談的教師用心使學生會學、善學。
愛學;樂學;會學;善學
在學校教育中,由于受家庭環(huán)境、學校教育和被教育者自身條件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學生在意志品質(zhì)、行為習慣和學業(yè)成績等諸多方面必然存在好、中、差的分布。自然,教學群體也有好中差之別。而辦學設施、師資隊伍、管理水平、生源質(zhì)量等方面比較薄弱的則為薄弱學校。在這樣的學校要想大面積提高教學質(zhì)量就應真正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益,真正實現(xiàn)為學生而教,為效率而教。本文旨在探索尋找課堂教與學的和諧作用力點。
為了實施有效教學,許多老師尤其是像我們這樣薄弱的農(nóng)村學校的老師,教得很辛苦卻往往收效甚微甚或無效。因為這些薄弱學校所招的學生大凡入校時基礎較薄弱,加上入學后不適應初中階段門類多,內(nèi)容深,要求高的特點,直接的結(jié)果就是相當一部分學生產(chǎn)生怕學,厭學情緒。學習上的這種低落,消極的情緒,會給他們的學習造成更大的困難,從而走入了“困難——厭學——更困難——更厭學”的怪圈。學校本身在辦學設施、師資隊伍、管理水平、生源質(zhì)量等方面比較薄弱,學生的這種怪圈自然帶來相應的“薄弱——優(yōu)質(zhì)生源流失——更薄弱”的惡性循環(huán)。因此要想突破這個怪圈的禁錮,提高教學質(zhì)量,對于薄弱學校也會越來越困難。那么,如何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筆者認為,關注師生有效教與學的和諧點是提高有效課堂教學的關鍵。
一是引起學生學習的意向,即教師首先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是在學生想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的;即我所想講的教師用愛心使學生愛學、樂學。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笨梢妼W生只有對知識感興趣,才會愛學、樂學。因此教師必須想方設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他們熱愛它,主動學習它,才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是內(nèi)因,教師的教是外因,教師的“傳道授業(yè)”只有通過學生積極主動的吸收,消化運用,才能起作用,才能轉(zhuǎn)變?yōu)閷W生的能力素質(zhì)。正如托爾斯泰所說: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如何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呢?首先要營造一個和諧、寬松、愉悅的教學環(huán)境。課堂是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的最主要場所,在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教師和學生之間也不應是對立關系,因此,教師要真誠地愛每一個學生。尤其在我們這樣的薄弱學校,學習后進生自然多一些,處于成長期的他們的自尊心更敏感,更需要老師的呵護,因此更不能歧視他們。冰心老人說:“有了愛,就有了一切。”師生如能形成關心理解、民主平等的新型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你的課堂彼此尊重、共享快樂,學生自然會像被磁鐵牢牢吸引住一樣去“親其師,信其道”,何愁擔心學生會反感學習或?qū)處煯a(chǎn)生逆反心理學不好功課呢?在這種“動情效應”中,學生會自愿與教師合作,會情不自禁地產(chǎn)生積極向上的學習欲望。“水激則石鳴,人激則志宏”,相信在這種狀態(tài)下,學生能否學得“輕輕松松”達到有效、高效課堂教學的問題自然也會迎刃而解了。
二是指明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的內(nèi)容,即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到什么程度以及學什么,學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學什么或?qū)W到什么程度,才會有意識地主動參與學習;即我所想說的教師真心教學使學生學會、學懂。
古人云“術不可不慎”。教學實際上就是一種藝術,一種駕馭課堂、駕馭學生的藝術。教學期望產(chǎn)生這樣的效果:教者,思若泉涌,揮灑自如;學者,思維活躍,興趣濃厚,達到最大發(fā)展。即就是要求教師“會教”,學生方能學會。而教學所要達到的這種目的,基本上是通過語言傳遞信息的方式來實現(xiàn)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運用語言的藝術水平是高還是低。枯燥,呆板的教學本身就如同催眠曲,不讓學生打盹,走神,很難。學生如墜云里霧中,不知所云,哪里還有什么教學效果可言!所以,教師要加強自身素質(zhì)的修養(yǎng),講究語言藝術。有了濃厚興趣情境的創(chuàng)設,明確的教學目標,深入淺出的講解,抑揚頓挫的聲調(diào),啟發(fā)感染并重的提問,甚至有哲理性的概括總結(jié),學生自然思維活躍,情緒興奮,自然積極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當然有效的術還應包括教師精心的有效的課前備課、多樣的教學方法的使用、舉一反三的習題設計、課后對學生的對癥下藥的輔導、及時精當?shù)姆此肌?/p>
三是采用易于學生理解接受的方式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式方法實施教學;即我所想談的教師用心使學生會學、善學。
古人云:授之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益無窮。新知識的不斷涌現(xiàn)、舊知識迅速老化對新時代的學生也提出了“讓學生會學”的要求。埃德加·富爾曾在《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這句話精辟的指出:“怎樣學習的重要性”。而新的課程標準指出,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yǎng)以及環(huán)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梢?新的課程改革把培養(yǎng)學生的持續(xù)發(fā)展能力放在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上,而這種發(fā)展能力是指離開了教師之后仍然具有的能力。徹底改變了“教學大綱”制度下,學生離開了教師這跟拐杖便無法學習生存的狀況。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變“讓學生學會”為“讓學生會學”,徹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可見“會學、善學”是實施新課改、實現(xiàn)有效教學的目的。那么如何實現(xiàn)學生的“會學”,達到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現(xiàn)代教學觀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是學的先導,教為學服務,教學相長。教師宜首先要在“引”字上做點文章,使學生“愛學”;誘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動機,讓學生克服由于長期失敗產(chǎn)生的心理障礙,從而收獲一些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生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其次才是“導”,主要是指導學習方法,使學生“會學”;因為恰當?shù)膶W習方法,往往會讓學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強學生學習的戰(zhàn)斗力。《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認為,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毙碌膶W習方式對于培養(yǎng)人才的意義和價值不言自明,無須多言。只有讓學會“會學”,學生經(jīng)歷如此探索過程,積累下知識和方法,獲得理智的情感體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應成為一個組織者和一個引導者,靈活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真正讓學生愛學語文,會學語文。既能將傳統(tǒng)教學中的師生之間單向或雙向交流改變?yōu)閹熒?、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而且還能使學生自然地將課內(nèi)學習延伸到課外學習。三是“放”,主要是啟發(fā)思路;讓學生“活學”,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誘導和培養(yǎng),只有“思有路”才會“學有成”,增強學生學習的創(chuàng)造力。
如此,愛心、真心、用心并重,教師就不必教得辛苦,自有播種的愉悅;如此,樂學、學會、會學兼得,學生也不會學得痛苦,自有收獲的快樂。課堂教學也就不是無效或低效的教與學了。每一個教師就應千方百計地撥動師生這種和諧的音符,讓薄弱學校的學生在課堂上同樣能飛揚起來,從而為薄弱初中教學工作真正落實“減負增效”摸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的新路。
[1]任范洪.科學的教材呼喚科學的教法
[2]語文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