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芳芳 程晶晶
摘要:一個民族的語言承載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和社會生活經(jīng)驗,反映了該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民族文化反過來促進人類社會發(fā)展,同時也豐富了語言的表達方式。接觸和了解英語文化有利于對英語的理解,有利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利于培養(yǎng)世界意識,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語言;文化;詞匯;日常會話;典故;語法規(guī)則;肢體語言
語言中包含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英語學習中,需要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等。近年來,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已然成為英語教學中的重要課題之一。英語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運用各種方法向?qū)W生滲透中英文化差異,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了解外國文化。
一、語言詞匯中的文化
詞匯是語言構(gòu)成的基本單位,語言中形成了文化色彩鮮明的詞匯。在詞匯教學中彰顯文化是對語言理解與學習的第一步。如果沒有詞匯基礎,語言交流必然受阻,當然會出現(xiàn)理解問題。例如:詞匯中的顏色詞意義豐富,它們這些特定的意義是不同民族 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長期形成的。由于社會,歷史,風俗習慣等的影響,英漢顏色詞在兩種語言中的意義既有相同和相似之處,也存在著很多差異。西方人認為白色是美麗的象征,婚禮上新娘通常佩白花、穿白禮眼、戴白手套。在漢文化中,白色是喪色,訃告通常都用白紙寫。如“紅白喜事”,翻譯時最好翻譯成weddingsand--funerals不要直譯為“red and white happiness”,否則西方人不僅難以理解還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再如中英兩國的人對狗有不同的傳統(tǒng)看法。中國人一般厭惡鄙視這種動物,經(jīng)常用狗來形容和比喻壞人壞事,諸如 “狗仗人勢、狗腿子、狗眼看人底”等。但是英國人對狗有好感,認為狗是忠實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語中有許多關于狗的習語,例如lucky dog(幸運狗),喻指“幸運的人”;big dog(大狗),喻指“大哼、要人、保鏢”; 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等等。
二、日常會話中的文化
日常用語中有豐富的文化現(xiàn)象,是英語學習者理解語言、學習文化的重點。稱呼語、問候語、辭別語、應答語、致謝語、電話用語及其他一些社交常用語都是文化滲透的重點。在日常用語教學中注重文化的滲透,才能使學生真正深入了解并掌握這些語言。英語國家的禮貌原則和中國有很大差別。如:英語國家please,thank you,sorry(請、謝謝、對不起)是使用頻率最高的幾個詞語。英美人在接受別人幫助時,會說謝謝,即使是家庭成員之間也會這樣。而在中國,關系親密的人總是說謝謝會顯得生疏,這些詞匯的使用頻率不高。英語文化中充滿了對個人隱私的尊重。同講英語的外國人談話時,應盡量避免如年齡、職業(yè)、收入、宗教信仰、婚姻狀況等涉及到個人隱私的話,因為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對待個人隱私的態(tài)度存在差異。在中國,詢問別人年齡、婚姻、收入、體重等似乎沒什么不妥,但在英美國家,這些是屬“個人隱私”問題,這樣的問題不宜過問,否則就是失禮。
三、文學作品典故中的文化
典故是民族文化中的精華,它深深地烙上了不同民族的色彩?!耙?jīng)據(jù)典”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語言形式,也是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因此,對民族特色的典故充分認知是不可缺少的文化基礎知識。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文化本原古希臘文化和古希伯來文化是形成整個西方文化的基礎。英語典故所體現(xiàn)的是西方的文明,反映的是西方的民族文化特色。學生應該涉獵一些英語文學作品,因為它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zhì)有教材中的實用對話和一段性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大量的英語經(jīng)典文學作品,積累有關的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社會文化關系等方面的材料,能使學生了解英語在不同語境中的語言風格的知識,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也對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有直接的作用。文學作品無需教師進行“啟發(fā)” 和“挖掘”, 就可以在學生進行閱讀欣賞的過程中對他們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四、語法規(guī)則教學中的文化
語法規(guī)則雖然是一些程式化的、約定的東西,但也包含著文化的成份。英語中的格、數(shù)、性、人稱、時、體、語態(tài)、語氣等語法范疇都有強制性的運用規(guī)則,起語法作用的詞素(如復數(shù)、前后綴等)運用頻率都很高,而漢語的語法詞素則多是非強制性的,有時可以省略。英語教師可以在語法教學中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例如:漢語說“一個面包”,而英語說a piece of bread,盡管漢語中沒有名詞單復數(shù)的變化,但在概念上“面包”是一個可數(shù)名詞。而在西方國家,人們把面包當成主食之一,吃的時候把一塊面包切成數(shù)片,有時還會在面包上抹上奶油,再佐以煎雞蛋或一杯牛奶,因而在英語中bread 是一個不可數(shù)名詞。
五、肢體語言的文化
語言除了有聲語言外,還包括肢體語言,肢體語言又稱身體語言,是指經(jīng)由身體的各種動作(包括面部表情和身體各部位的動作等)來進行傳遞信息、交流思想的現(xiàn)象。作為一種獨特的交際方式,肢體語言在人們的交際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語言教學不能缺少非語言交際的教學。由于生活習慣、方式,生活環(huán)境,宗教信仰,歷史傳統(tǒng)等不同原因?qū)е铝酥w語言差異。如表示“到這里來”,中國人常伸出手,手心向下,四指上下擺動,作招呼狀。而英美人則伸出手,手心向上,只用食指上下擺動,作招呼狀。如果中國人用這種方式來招呼英美人,會使他們感到非?;?。
總之,在教學中涉及的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文化的興趣,幫助學生擴展視野,發(fā)展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一個優(yōu)秀的外語學習者,不僅是一個語言工具的使用者,還應該是另一種文化的接受者,加強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才能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目的語。
(作者單位:江西陶瓷工藝美術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