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xiàn)代文獻學家張舜徽先生的辨?zhèn)嗡枷敕浅V档弥匾?,主要體現(xiàn)在其“偽書雖偽,不可盡廢”和“好古深思,不為所迷”等辨?zhèn)卧瓌t方面,也體現(xiàn)在其多管齊下、宏觀微觀相結(jié)合的系列辨?zhèn)畏椒?。以求真為目的,張舜徽將辨?zhèn)沃畬W提高到了治學根本這個高度,并將其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對待,這在中國文獻學史上是具有開拓意義的。
關(guān)鍵詞:張舜徽;辨?zhèn)危凰枷?/p>
張舜徽先生是現(xiàn)代重要的文獻學家,其在目錄學、版本學、??睂W等方面的建樹早為人稱道,然而他的辨?zhèn)螌W思想?yún)s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注意,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實際上,辨?zhèn)螌W在文獻學中學科地位的建立,跟張氏的大力提倡是分不開的。盡管中國辨?zhèn)螌W在1920年代就已初步形成,1930年代鄭鶴聲、鄭鶴春兄弟合著的《中國文獻學概要》(商務(wù)印書館),提出了“涉其流,探其源,采剝其華實,而咀嚼其膏味”①等系列思想;梁啟超等近代學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shù)史》、《古書真?zhèn)渭捌淠甏返戎袑Ρ鎮(zhèn)沃畬W也多有闡述,但真正在專著中“辟專章研討辨?zhèn)螌W的諸問題,正式將辨?zhèn)蔚睦碚撆c實踐納入文獻學體系”②的,則非張氏莫屬。將辨?zhèn)螌W視為一門獨立的學術(shù)納入文獻學學科范疇之內(nèi),并建立其相應(yīng)的學科規(guī)范,這是張舜徽對于辨?zhèn)螌W的獨特貢獻,也是對中國文獻學的獨特貢獻。本文擬對其有關(guān)辨?zhèn)卧瓌t和方法的思想進行初步清理。
張舜徽先生最引人注目的一個辨?zhèn)卧瓌t是“偽書雖偽,不可盡廢”。為什么要堅持這個原則?這和偽書本身的價值有關(guān)。中國偽書浩若煙海,其中一部分偽書特別是先秦偽書,由于年代久遠,作偽者不管是有意偽托還是無意引證,不可避免地會保留原始文獻的蛛絲馬跡,這些痕跡對于后世無疑是具有參考價值的?!疤貏e是群經(jīng)傳注,遺留到今天的,已經(jīng)不多,像王肅所造《偽孔傳》,我們作為魏晉人的寫作保存下來,沒有什么壞處?!雹垡驗檫@個原因,他在為《老子》做疏證工作時,就有意才有了備受爭議的偽書河上公注本,他如此敘述個中原委,“河上公注本,顯系后世偽托,前人早已論定。但即使出于魏晉人手,到今天也成了很早的注本。況其中保存不少精義,深得作者用心,有時遠勝王弼之注,較后起諸家更為超逸。流傳至今,仍不可廢??膳c王注并行,截長補短,足以相發(fā)。”④也就是說,那些年代久遠的偽書,流傳至今也具有了某種重要的參考價值,其與正注相互參用,對于后世正本清源是有幫助的,以此之故,他提倡“學者如遇偽書,而能降低其時代,平心靜氣以察其得失利病,雖晚出贗品,猶有可觀,又不容一概鄙棄也”。⑤此外,通過偽書可進一步弄清原書的寫作背景,為研究工作的深入展開提供有利的條件,“盡管我們考訂了許多書籍是假托古人的偽品,也只是初步弄清楚一些古書的寫作時代有便于更好的運用資料和處理資料;替研究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絕對不是一分真?zhèn)危?而偽書便一律可以焚棄?!雹揎@然,張氏的這種思想上某種程度上糾正了以前那種一分真?zhèn)?,便視之如無物的偏頗做法。
偽書不可盡棄,是不是意味著為學要依傍偽書呢?顯然也不是,因此張舜徽注重學者須好古深思,不為所迷,這個原則是對前一個原則的補充。因為古代偽書的形成原因非常復雜,主觀方面有“尊古卑今和重耳輕目的陋習”,有投機取巧之士造偽牟利之因,有門戶之見和政治斗爭的因素;⑦客觀方面有傳寫翻刻中誤題作者,或?qū)⒆ⅰ⒗m(xù)作誤為本書的,也有“書經(jīng)累修,體例屢易,后人有佛為一事,視為一書,莫之或辨者”,⑧凡此種種造成的偽書偽作“足令從事研究的人擾亂迷惑”,在他看來,即使“好古深思之士”也往往被偽書所騙,“許多好古深思之士,往往為偽書所誤”,⑨更何況凡夫俗子了。因此他要求學者須有“辨?zhèn)蔚难酃夂蛯W識”,⑩提醒人們,不要誤入歧途,從而把“假東西當成真材料了”。{11}
為了實現(xiàn)“不為偽書所誤”目標,張舜徽提出了一系列辨?zhèn)畏椒?,盡管這些方法都是在前人基礎(chǔ)上綜合而成的。首先是查目觀源,他認可明代胡應(yīng)麟的辨?zhèn)沃?,認為遇到一本疑似偽書,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檢查最早的目錄書,看著錄了沒有,即“覈之‘七略,以觀其源”。他又援引梁啟超辨?zhèn)问唬捌鋾按鷱奈粗?,或絕無人征引而忽然出現(xiàn)者,十有九皆偽?!睆墓糯夸泴W是否載入入手,確定書之真?zhèn)?,這是張氏反復強調(diào)的一個辨?zhèn)畏椒?。第二種方法是古書旁證之法。他認為胡應(yīng)麟“覈之群志,以觀其緒”的方法是切實可行的,即翻閱歷代《經(jīng)籍志》或《藝文志》,查其著錄時間,以考源流線索。類似的比較還有“覈之異世之言,以觀其述”,即從作者不同的著述中,檢查所引之書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當然方法還有“覈之并世之言,以觀其稱”,和“覈之后世之言,以觀其稱”等。梁啟超的類似方法,也得到張氏的稱許,“其書前代從未著錄,或絕無人征引而忽然出現(xiàn)者,十有九皆偽”。他確信,通過這之前、之中、之后的三重比較,一書之真?zhèn)伪厝徽讶蝗艚摇5谌峭ㄟ^“禮”、“事”、“傳”的出入辨別書之真?zhèn)?。“覈之文,以觀其禮”,即檢查和作者所處時代的文化習俗是否相合;“覈之事,以觀其時”,即檢查和作者所處時代的事實是否相符;“覈之傳者,以觀其人”,即通過各種書傳了解該書是否托古;“覈之撰者,以觀其話”,即檢查所標作者姓名是否出于偽托,等等。{12}張舜徽非常認同胡應(yīng)麟的辨?zhèn)伟死?,認為從目錄、標引、傳述、文章體載、史事、時間、作者、傳者等多方面尋找證據(jù),也是當代辨?zhèn)螌W行之有效的的方法和途徑。
張舜徽對劉向、班固有關(guān)辨?zhèn)蔚幕痉椒ǚ浅Y澩罁?jù)《漢書·藝文志》,將有關(guān)法則概括為辨?zhèn)瘟阂皇敲鞫硶鵀橐劳?,但未能確指某人:二是從文辭方面,審定系后人依托:三是從事實方面,審定系后人依托:四是明確指出依托之時代:五是明確指出系后世增加:六是不能肯定的,暫時存疑。此外,他也非常認同梁啟超辨識偽書的“十二公例”。在繼承這些前人的基礎(chǔ)上,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在他看來,辨別一部偽書,大的方面要看的是它的思想是否符合作者,小的方面要看的是其注文、附錄以及筆誤之處,{13}只有將宏觀與微觀的考察相結(jié)合,才能真正揭開歷代偽書的真面目。
關(guān)于辨?zhèn)蔚哪康?,張舜徽如此說道,“是要求得知某一書的真實情形。第一,能辨別出這一書不是某時某人撰的,和它偽造的程度怎樣:第二,能進一步辨別出這書是某時某人撰的,或有意偽造的。簡言之,就是求真的目的”{14}。辨?zhèn)蔚哪康氖乔笳?,學術(shù)的目的也是求真,從這個意義上,辨?zhèn)文藶閷W術(shù)之本。
注釋:
①鄭鶴聲.鄭鶴春:《中國文獻學概要·例言》,商務(wù)印書館,1930年。
②楊昶:《張舜徽先生辨?zhèn)螌W成就述略》,《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7年專刊。
③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3,第441頁。
④曹書杰:《20世紀輯佚學研究》,《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第一期。
⑤張舜徽:《廣校讎略》,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81頁。
⑥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3,第440頁。
⑦張舜徽:《中國文獻學》,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43頁.
⑧張舜徽:《廣校讎略》,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21頁。
⑨引自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shù)史》載陳其泰梁啟超論著選粹,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4月,第911頁.
⑩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3,第438頁。
{11}張舜徽:《中國文獻學》,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148頁.
{12}張舜徽:《中國文獻學》,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146—147頁.
{13}韋順莉:《論張舜徽在考證、辨?zhèn)?、輯佚諸領(lǐng)域的理論建設(shè)》,廣西社會科學, 2002年第五期。
{14}鄭良樹:《古籍辨?zhèn)螌W》.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第160頁。
(作者簡介:朱曉梅(1974-),重慶師范大學圖書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