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人語:隨著教育部《關于印發(fā)義務教育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通知》正式印發(fā),我們小學教學研究雜志社第一時間約請了全國著名語文教育專家楊再隋教授就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的主要內(nèi)容進行解讀和點評。楊教授系全國語文教師繼續(xù)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原教育部全國小學教材審議大會語文課程標準審議組成員,作為語文課程標準最后審定的專家,他的解讀和點評無疑將對廣大小學語文教師和教研人員提供很好的指導和幫助。
(晏筱梅)
課程改革實驗啟動10年來,給相對沉悶的語文教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從實驗區(qū)反映的情況看,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了,思維活躍了,口語交際能力、綜合性學習能力都比過去增強了。老師們重視了轉(zhuǎn)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重視了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重視了對學生創(chuàng)新潛能的開掘。通過課程改革,密切了語文和生活的聯(lián)系,加強了語文和社會的溝通以及和其他學科的滲透。在課程改革中,開始重視校本研究,重視本土課程資源的開發(fā),也重視開掘廣闊的母語教育資源。特別要提出的是,跟課程改革一起成長的廣大教師、教研員經(jīng)受了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禮,更新了教學觀念,提升了課程意識。他們用生動的課程范式詮釋了新的課程理念,演繹了新的課程文化,營造了課改氛圍,活躍了教研氣氛。
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和政治進步、經(jīng)濟發(fā)展緊緊相連,和國民心態(tài)的變化息息相通。社會的整體進步,使廣大中小學教師煥發(fā)了生命活力.在語文教學展示課上,不同的教學風格異彩紛呈,多種教學流派爭奇斗艷,給語文課程改革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氣象。同時,也要看到,由于多元文化并存和多種價值觀的碰撞導致的國民心態(tài)的變化,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浮躁之氣、浮夸之風、浮華之象,不僅存在于社會其他領域,存在于高等學校,也在中小學這塊以往公認為比較干凈的土地上侵蝕著。課程改革中,急于求成、花樣翻新、新名詞滿天飛的現(xiàn)象時有耳聞;形式主義、熱熱鬧鬧、不講實效的情況并不少見。
成績有目共睹,問題也不容忽視,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對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認識不足,導致實踐中的迷茫。表現(xiàn)之一是以犧牲工具性為代價的所謂張揚人文性,出現(xiàn)了新的“架空分析”。教師花費大量時間去探究文本的人文精神,削弱了學生對語言形式的把握。有的老師特意淺文深講,故作微言大義,把語文課上成了文學鑒賞課和人生哲理課。由于對文本挖掘過深,反而游離于文本中心之外,沖淡了對文本自身的解讀。加之脫離學生知識、能力實際,遠離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大多數(shù)學生如墜五里霧中,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人文性屬于一定的歷史范疇,伴隨著社會歷史的進程,人文性的內(nèi)涵必將發(fā)生這樣那樣的變化?,F(xiàn)今語文課程的人文性,絕不是西方文藝復興時期人文精神的翻版,而應該賦予新時代的內(nèi)涵,體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精神和價值追求。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育人為本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的特點,在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中相機進行思想教育是語文教學的應有之義。這既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內(nèi)容,也有助于對語言形式的把握。當然,這種教育不是抽象說教,也不是生硬灌輸,而是依托語言文學,在形象感染、情感熏陶中自然滲透。
第二,對語文課程的總體目標和學段目標把握不準。例如,識字教學不落實,寫字教學不到位。識字寫字雖是第一學段語文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應貫穿到整個義務教育階段。又如,在理解詞語方面,《語文課程標準》對各個學段分別提出了要求:
第一學段:“結(jié)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p>
第二學段:“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p>
第三學段:“能聯(lián)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p>
第四學段:“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nèi)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p>
上述各個學段的不同要求,體現(xiàn)了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學習規(guī)律,教師都要認真理解、準確把握,在各個學段分別把關,把要求落到實處。
除上述外,課程標準還對朗讀、默讀、理解文本、把握主要內(nèi)容、了解表達順序、體會思想感情、領悟表達方法以及對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諸方面,在不同學段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師都應深刻領悟,在教學實踐中貫徹落實。
第三,對語文基本技能訓練不到位、不落實。教學中,一講到底的現(xiàn)象雖不多見,但師生之間一問一答的現(xiàn)象常有所見。這些問答或認知膚淺,只在文本的表層徘徊,既無思維的有效度,也無表達的清晰度;或脫離文本,漫無邊際,海闊天空,從而占用學生讀書寫字的時間,這樣既無助于對文本的深入學習,也不是基于文本的拓展延伸。有的師生問答,只是兩個孤獨主體的對白,班級中大部分學生作壁上觀。
教學中,教師不范讀,不板書。學生齊讀的時間多,自由讀書的機會少,學生寫的練習更少。教師一般不糾正學生的錯誤,尤其是言語表達上的錯誤。不辨析字形,特別是對容易混淆的宇音、字義、字形很少反復練習辨別。對于如何引導學生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等,尚缺乏有效的教學方法,思想上也重視不夠,因而基本上沒有落實。有的學校還不同程度地出現(xiàn)輕視基礎知識傳授的現(xiàn)象。由于輕視知識,忽視教師的講解、講述等這些常見的教學方法,把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立起來,從而弱化了教師組織、引導的職能。有的教師放松要求,不敢嚴格要求學生,廉價表揚,隨意肯定。的確,有時候課堂上也熱熱鬧鬧,但熱鬧背后卻是學生感情的冷漠。有時是因為眼花繚亂的課件,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有時是因為一些非語文現(xiàn)象激發(fā)了學生的情感,可真正面對文本的時候,學生反而沒有了興趣。課堂沉悶,學生心靈之窗緊閉,沒有標新立異的聲音,沒有獨特的感悟和體驗,沒有多元的有創(chuàng)意的結(jié)論,也看不見因思維撞擊而迸發(fā)的智慧火花。
這些現(xiàn)象反映出對《語文課程標準》理解不夠、把握不準,對我國語文教育的歷史經(jīng)驗和成果的認同、吸納不夠,對我國的國情特別是廣大農(nóng)村教育實際深入了解不夠。從方法論的角度看,說明還缺乏辯證觀,常常容易情緒浮躁,急于求成,顧此失彼,易走極端,把握不住事物發(fā)展的“度”。
上述現(xiàn)象,是課程改革進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正確的態(tài)度是直面現(xiàn)狀,明確方向,針對實際,講究策略。不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而是在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上,在正確的課程理念指導下,在推進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從整體上逐步解決上述問題。
教學是實施《語文課程標準》的主渠道,如何把《語文課程標準》所體現(xiàn)的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學策略轉(zhuǎn)化為教師的教學行為,轉(zhuǎn)化為實際的教學效果,使學生真有所獲,確有所得,這是《語文課程標準》應予回答的問題。
由于各地、各校情況各異,因此確定教學目標、安排教學結(jié)構(gòu)、設計教學過程、選擇教學方法、評價教學效果等都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不能框得太死,箍得太緊,要給每位教師留下變通調(diào)適的空間,為學生的學習活動留下拓寬、延伸的“空白”。
和歷次《大綱》相比,《語文課程標準》的新,主要是教學觀念新?!罢n程標準”特別強調(diào)課程理念的指導作用。如果我們把提高教學質(zhì)量僅僅歸結(jié)到“教學方法”的層面上,這是舍本逐末。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思想和方法總是糅合在一起而密不可分的。思想指導方法,方法體現(xiàn)思想。過去我們說語文教學內(nèi)容陳舊、方法落后,其實主要是語文教育思想陳舊。新的教育理念必將產(chǎn)生新的教學內(nèi)容和新的教學策略,思想的先導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有人輕視教學理論的作用,忽視教學思想的指導,甚至認為講教學思想的指導性是“空談”,是“浪費時間”,不如學“幾招、幾式、幾法”管用。這些想法反映出當前教學研究中的“浮躁情緒”和急于求成的心理。方法是知識更高階段的抽象,任何教學方法都不能脫離該學科的性質(zhì)、特點,而成為各個學科都適用的“萬用靈丹”。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方法不過是材料有效的處理,因此,方法和材料并不是對立的。方法乃是教材的有效的導向所希望的結(jié)果?!庇种赋觯骸皩W生的學習在于變成許多方法的主人?!苯虒W實踐證明,把某種方法的作用夸大到可以涵蓋一切學科是錯誤的。任何方法離開了教學媒體——教材,離開了教學對象——學生,無異于構(gòu)筑空中樓閣。
《語文課程標準》體現(xiàn)當代教育觀,滲透現(xiàn)代人本觀,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方法論基礎,對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育應達到的目標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標準是目標和基準,明確了目標和基準,就要進而研究達到目標和基準的途徑和方法。但《語文課程標準》畢竟不是途徑、方法細則的羅列,只能簡明扼要地闡述為達到“標準”應持的觀點、應遵循的原則和應注意的問題。
簡 訊
日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已由教育部正式印發(fā)。為幫助廣大教師準確理解新課標,全國著名語文教育專家楊再隋教授撰寫了《語文課程的目標·理念·策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導讀》(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一書。該書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做了精辟的解讀,觀點新穎,內(nèi)容豐富,資料翔實,語言流暢,裝幀精美,是一本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