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軍
1907年7月15日晨,清政府以試圖謀反的罪名將鑒湖女俠秋瑾殺害,既沒有正式審判,也沒有明白宣布罪狀。秋瑾,一個30歲的女性因為政治原因而就義,在中國歷史上這是第一次。而清政府在沒有確供、沒有實據(jù)的情況下就將秋瑾殺害,更是招致輿論一致質疑和譴責,普遍稱為“秋案冤獄”。紅顏喋血,以身殉國,在晚清女性解放和社會革命的大背景下,猶如疾風中的白露,在社會上卷起了一股巨大的風潮。
當時的社會輿論雖然還不至于敢公開反清,但策略性地抓住“秋案”的性質、程序等細節(jié)問題大做文章,對參與制造“秋案”的涉案人口誅筆伐。《述浙省官吏之罪狀》更是嚴厲譴責“殺人以媚人”的浙江巡撫張曾敭、“戕無辜之國民”的紹興知府貴福、“縱部兵以肆淫威”的標統(tǒng)李益智。而對于間接殺人的告密者袁翼、胡道南,還有從中慫恿攛掇的巡撫幕僚姜梅簃、章介眉,甚至遠離秋案的湯壽潛等人都遭到了輿論的譴責。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貴福等涉案人猶如過街之鼠膽戰(zhàn)心驚。讓人感到些許欣慰的是,秋案涉案人似乎都得到了各種形式的清算和懲罰。秋案涉案人的經(jīng)歷和起浮見證了晚清民初的亂和動蕩,也完好地映現(xiàn)出其時的社會心態(tài)和文化氛圍。
一
在秋案涉案人中,民憤最大的莫過于一手制造“秋案”的紹興知府貴福。這個秋案的罪魁禍首因此聲名狼藉,自知難于再在紹興立足,也難容于后世,為了逃避懲罰易姓改名,東逃西竄。在很長時間內“人間蒸發(fā)”般消失在歷史深處,只可惜機關算盡也難逃命運的懲罰。
從貴福當時的社會地位和一生作為來看,他根本算不上是重要的歷史人物,唯因其主謀殺害了秋瑾,才在歷史上留下罪惡的一筆。貴福的生平經(jīng)歷,長期以來并不為人注意,其本人在入民國以后又對此刻意掩飾,因而歷史文獻中有關貴福的記載頗為少見,已知的一些材料也較為零亂,有些說法還相互矛盾。
貴福,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是香山健銳營鑲黃旗人,蒙古族,同治二十一年(1895)以進士第二名身份進入翰林院,也是香山營旗中唯一考取滿族進士的人。貴福是在秋案的前一年被任命為紹興知府的。貴福和秋瑾其實并非有些人說的素不相識,相反在“秋案”之前,貴福和秋瑾其實是有交情的,甚至可以說交情不淺。晚清社會改革已成風潮,而秋瑾主持的大通學堂正是當時紹興風氣革新的一面旗幟。貴福作為地方官常去大通學堂,甚至還以秋瑾的字“競雄”為名題贈對聯(lián)“競爭世界,雄冠全球”。據(jù)說為了掩護革命,秋瑾還叫他“寄父”、“義父”。但是1907年7月初,徐錫麟在安慶起事后,官府查獲了秋、徐之間聯(lián)系函件。再加上據(jù)說是胡道南等人關于秋瑾“私藏軍火”的告密,7月13日下午,貴福下令包圍大通學堂,拘拿秋瑾。并且,會同會稽、山陰二縣縣令連夜“三堂會審”。為了獲得證供,也是貴福下令對秋瑾嚴刑逼供,并且搜查秋瑾祖宅的。實事求是地說,對于捉拿秋瑾,貴福也有過遲疑,一則自己與秋瑾畢竟有些關系,二則秋瑾在紹興享有很高聲望。但也正是擔心日后秋瑾一案牽涉其本人,為了保密同時也為了避嫌,貴福從杭州搬來了清兵。
清兵就位后,貴福按兵不動,顯然對捉拿秋瑾心里沒有底。對貴福的擔心與恐懼,張曾敭也大加斥責:“派去兵隊,系為拿匪之用,豈為府縣看家,種種畏葸,辦理乖方……若再因循誤事,非我所能寬貸也?!闭菑堅鴶膩黼姡偈官F福最后下定決心拘拿秋瑾。令人意外的是,秋瑾被捕后,拒不招供。貴福受輿論攻擊不已,也深以當時沒有確證為憂。因此對被捕的大通學堂學生及教員程毅等六人嚴刑逼供,“跪火練、火磚,慘狀不忍睹”,試圖在他們口中得到秋瑾“通匪”的證據(jù),但終無所得。
秋案事發(fā)以后,民論四起,輿論對這個女子又充滿了同情。這讓貴福感到極大壓力。而秋瑾“義父是我同黨”孤注一擲的亂供則讓他真實產(chǎn)生恐懼。因此,貴福希望以快刀斬亂麻的方式進緊了結此事,于是親擬電報致張曾敭“懇請將秋瑾先行正法”。得到批準后,貴福立即下令將秋瑾處死。
貴福以為殺了秋瑾就終結了一個麻煩,誰知這給他帶來另外一個更大的麻煩。而且這個麻煩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當時,對于貴福拿辦秋瑾,輿論已有怨言,而貴福在無確證的情況下殺害秋瑾則徹底激怒了輿論。為了平息眾怒,貴福拋出了《紹獄供詞匯錄》,但《申報》在刊發(fā)時配發(fā)的編者按中公開對這個供詞的真實性表示懷疑。雖然貴福一直在混淆視聽,推卸罪責,但此后發(fā)現(xiàn)的一封貴福本人的手札卻透露了他殺害秋瑾的“良苦用心”:“前以大通學堂逆黨秋瑾等溝通匪目,亟思蠢動,經(jīng)弟未事之前請兵破獲,得免地方蹂躪,大幸足稱?!痹谛胖?,貴福亦不忘為自己辯護:“滬報倒置是非,有如瘋犬紛亂吠咬,刺刺不休。大率黨人私憤,居意諱其逆跡,彰其名譽,蠱惑天下,泄其兔死狐悲之憾,當不值天下識者一也?,F(xiàn)此案業(yè)已就鞫結,排印傳單宣布罪狀,用特寄奉百張,即祈察覽,為之分送,俾閱者得釋報紙疑團,而息謠惑人聽耳,是為感?!?/p>
輿論的壓力貴福自知在紹興不能安身,便到處活動謀求調任。據(jù)清末民初李寶嘉所著《南亭四話》載:“貴福既殺秋瑾,意不能自安于越,乃運動當達,移知衢府,衢人,復電政府嚴拒之。貴既不獲逞,乃親走京師,求他調。得寧國府命下?!甭犅勝F??赡軄硗?,那里的紳、學、商界緊急召集會議共籌對策。10月31日,皖省南北學界百余人在蕪湖集會商議對策,會后發(fā)出通電。一致貴福本人:“鑒公為社會不容,世所共知,寧人不敢戴?!币恢峦顡岱獙W電:“貴福為紹衢不容,寧國亦不敢承認,豫守在寧士民愛戴,乞緩遷調,以定人心?!痹谕钊说膹娏铱棺h下,貴福進退維谷,最后還是不敢赴任。
貴福自知不容于清議,只好棄官北歸,回京隱居。辛亥革命后,為防革命黨人報復,貴福甚至將父母墓碑上的字都鑿掉了。之后貴福幾乎銷聲匿跡,人們在后來出土的墓志銘上才知道他的去向。原來,心虛的貴福不敢以真名行世,在民國五年(1916)易姓改名為趙景祺?!熬乓话恕笔伦兒?,不甘寂寞的趙景祺追隨溥儀去了偽“滿洲國”,并在偽滿傀儡政權任職,管理北陵、東陵事務。1936年12月,趙景祺病歿于沈陽,由其二子扶靈回京,秘密安葬于臥佛寺西山。照其遺囑,不立碑不設墳。企圖以無字碑的形式,逃避歷史的懲罰。直到2000年5月,在香山人工滑雪場施工工地,發(fā)現(xiàn)了一個墓穴。出土的墓志銘,表明表明墓主正是趙景祺即貴福。這塊“余生居士墓志銘”先是竭力將貴福描述成一個忠君愛國的臣子,“事必躬親,常輕車簡從,出巡域邑,與鄉(xiāng)人士周旋,問民疾苦,視若家人,眾人皆愛戴之”但是對于歷史指控他殺害秋瑾一事,則盡可能地掩蓋,“居士分別首從,力為開脫,轉奉電旨,僅以秋瑾正法,余均寬免……”
二
在秋案中,如果說紹興知府貴福是急先鋒、馬前卒,那么當時的浙江巡撫張曾敭則是幕后黑手。當時“就地正法”的死刑核準權限在地方督撫手上。也就是說,處死秋瑾是張曾敭親自下的命令。這讓張曾敭立即處于風暴之中。
張曾敭,字小帆,又字潤生、抑仲,號靜淵,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同治七年進士出身,從輩份上講,張之洞還是其侄。在任浙江巡撫之前,張曾敭一直在湖南、福建、廣西等地臣游。張曾敭為人剛介,卻精于權術,官場經(jīng)驗老辣。無論是整頓鹽務、管理財賦,還是鎮(zhèn)壓馬賊,張曾敭表現(xiàn)出杰出的治理才能,也積累了一些聲望。但張曾敭體弱多病,1905年調任浙江巡撫后竟然一年之內兩次奏請開缺。1907年7月,安慶事發(fā)后,新任安徽巡撫馮煦根據(jù)情報,密電張曾敭搜捕革命黨人。而此時貴福也向張曾敭稟告紹興大通學堂私藏武器,密謀起事。對革命本能地充滿恐懼的張曾敡,當即命令杭州巡防營統(tǒng)領李益智帶兵往紹興逮捕秋瑾。李益智率清軍到達紹興后,包圍大通師范,當場打死學生二人,傷七人,逮捕了秋瑾和教員程毅及六名學生。
張曾敭是一個較為守舊的官僚,向來主張亂世用重典。因此,對于尚未舉事的革命黨人秋瑾,這個專制時代的封疆大吏沒有任何同情??疾飚斈甑陌妇?,可以發(fā)現(xiàn)張曾敭在處決秋瑾時態(tài)度強硬,堪稱“勇毅”。在貴福拿不定主意是否拘捕秋瑾時,張曾敭嚴加斥責:“此事人手,必須從嚴,始能解散,若意存消弭,釀禍必大?!痹谫F福電請“將秋瑾先行正法”時,張曾敭立刻復電“秋瑾即行正法”。次日,還親筆寫信催問貴福“秋瑾已否遵辦?”
秋瑾被殺的消息傳到杭州后,“不知道秋瑾的人都因此知道了秋瑾,不懂得革命的人也因此受到了革命的教育?!碑敃r的《杭州白話報》登載了一幅題詩插畫,波濤滾滾的浪潮中有一只鼓足了風帆的航船,上頭兩句:“秋雨秋風天欲黑,張帆暗送浙江潮?!薄扒镉昵镲L”是秋瑾供語,“張帆”卻寓指張曾敭本人(張?zhí)栿惴?。張曾敭只知道秋瑾是革命黨人,卻并不清楚秋瑾在紹興的聲譽和威望。從這一點上講,張曾敭對秋案的后果,其實遠不及貴??吹们宄?/p>
面對洶涌的輿論,缺乏心理準備的張曾敭極為惶恐,急電貴福盡快搜獲證據(jù),刊出安民告示。但輿論并不買賬。當時,才女吳芝瑛(也是秋瑾的好友)真名實姓公開發(fā)表對張進行辛辣的嘲罵:反常移性者欲也,觸情縱欲者禽獸也,以浙帥之賢,豈嗜欲之流、禽獸之類與?在巨大的壓力下,張曾敭自知不得人心,無奈托病請假。同時,跟貴福一樣四處活動爭取異地就任。隨后,報紙刊發(fā)“張曾敭調補江蘇巡撫,迅速赴任”的“上諭”命令。
諭旨發(fā)布,早已義憤填膺的江蘇士紳聞風而動。江蘇士紳在《申報》發(fā)表集體聲明《江蘇紳士致都察院電》:“朝廷因地擇人,臣民何敢妄議……惟張曾敭近因紹興黨獄,縱兵槍斃無辜學生,又派員搜查學堂,更肆騷擾。蘇浙接壤,輿論已嘩……張曾敭遽即來蘇,人情洶懼。為此迫切瀝陳,伏乞據(jù)情代奏?!庇址Q:“浙省之所拒,寧可以蘇省為藏垢納污的所在?”明確拒絕接受這位民憤極大的“父母官”,要求清廷收回成命。
調張于蘇,實為一招錯棋,除了自取其辱,沒有任何意義。浙人排張、蘇人驅張,官居二品的封疆大吏名譽掃地,猶如喪家之犬,進退失據(jù)。為了挽回顏面,張曾敭授意某報刊登消息:“本擬俟一月假滿,即赴蘇任;惟近日病益增劇,假滿之后,尚須續(xù)請,請公奏派護理。”明眼人一看便知,張曾敭得的是“政治病”。畏懼民意的清政府不得不對民意表示出相當?shù)淖鹬?,作出讓步:“張曾敭著調補山西巡撫?!?/p>
據(jù)當年的《時報》記載:張曾敭離杭“起程時,自知民間結怨已深,恐有風潮,故乘火車赴埠。及由八旗會館至清泰門外車站,有軍隊擁護而行。然沿途之人焚燒錠帛、倒糞道中者,均罵聲不絕”。為官一任,得此下場,該是多么的凄涼和倉皇。在致友人的信中,張吐露出無奈的心聲:“兄本非疆寄之材,待罪五年,時刻思退,吾弟之所知也。今秋病作,到此始服藥廿余劑,怔忡、喘汗、頭眩、腿軟等癥,均未稍減。醫(yī)云‘須防暴仆(西醫(yī)亦曾言之)。十步之外需人扶助,衰病若此,更何能為國效力?”
張曾敭自此黯然隱退。辛亥革命起,移淶水。光緒靈柩葬于西陵后,這個清朝遺老常對西陵哭泣。民國十年(1921)正月初二,張曾敭在新年的鞭炮聲中病逝。
三
專制時代的晚清官場腐敗至極、黑暗透頂,文明之光照不進長滿鐵銹的官場。充滿良知的官員實在太少,當具有現(xiàn)代意識、崇尚法制的官員還沒有出現(xiàn)時,那些身上閃爍著人性之光的舊官員同樣可愛可敬。秋案中的山陰知縣李鐘岳,因親自拘捕監(jiān)殺秋瑾而負疚不已,最后自盡贖罪,表明晚清個別官員雖身處濁水卻也良心未泯。
李鐘岳,字崧生,又字申甫,號晴嵐,山東省安丘縣輝渠鄉(xiāng)北輝渠村人。1907年,被任命為浙江紹興府山陰縣知縣。秋瑾主持的大通學堂就在山陰縣,出身于書香世家的父母官李鐘岳早就仰慕秋瑾的才學。徐錫麟刺殺安徽巡撫恩銘事發(fā)后,張曾敭急電貴福,要求立即查封大通學堂,貴福又命令到任不到半年的李鐘岳執(zhí)行。
接到命令后,李鐘岳立赴府署,向貴福陳述“該校并無越軌行動,不可武力摧殘,驚動地方;容俟暗中調查,是否確實,再定辦法?!崩铉娫老麡O辦案,引起了貴福的不滿。7月13日午后,貴福傳李鐘岳至府署,厲聲喝斥:“府憲命令,汝延不執(zhí)行,是何居心?限汝立即率兵前往,將該校師生,悉數(shù)擊斃,否則我即電告汝與該校通同謀逆,汝自打算可也?!辈伋隽藦堅鴶未叽俚碾娏詈?,拂袖而去。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李鐘岳已經(jīng)沒法再推脫。當日下午四時許,在貴福的監(jiān)視下,李鐘岳只好會同李益智從杭州帶來的清兵包圍大通學堂,秋瑾等人被當場抓獲。當晚,貴福會同李鐘岳、會稽縣令李瑞年連夜“三堂會審”。因為缺乏更多的證據(jù),第二天上午,貴福又命李鐘岳突查秋瑾的娘家。在查抄過程中,李鐘岳可以說相當文明。據(jù)秋宗章《六六私乘》說李鐘岳“每至一室,督同搜檢,翻箱倒篋之際,仍守秩序,故無絲毫損失”,并“屢以溫語慰藉”。如此表現(xiàn),結果當然也是無獲而歸。
初時,秋案系山陰獄。在貴福的催促下,李鐘岳提審秋瑾,卻并未用刑,甚至破例設座。
得到密報的貴福勃然大怒,他氣勢洶洶地責問李鐘岳:為何不用刑訊?為何待若上賓?李鐘岳則以“均系讀書人,且秋瑾又系一女子,證據(jù)不足,礙難用刑”來辯解。貴福只好親自出馬,但是秋瑾一句“義父是我同黨”讓貴福心生恐懼,害怕受牽連,因而動了殺心。于是,貴福向張曾敭報告秋瑾已認罪,張曾敭即擬寫了“就地正法”的手諭。深夜,貴福向李鐘岳出示了張曾敭手諭,并交辦李鐘岳執(zhí)行。貴福這樣做其實也是老謀深算,“雅不欲冒殺士之名”。李鐘岳據(jù)理力爭道:“供證兩無,安能殺人?”貴福厲聲訓斥道:“此系撫憲之命,孰敢不遵?今日之事,殺,在君;宥,亦在君。請好自為之,毋令后世誚君為德不卒也?!绷璩咳c,李鐘岳再次提審秋瑾,也就是在這次提審中,秋瑾用朱筆寫下了“秋風秋雨愁煞人”這句世人傳頌的絕命詩句。
凌晨四點,在貴福心腹的監(jiān)視和催促下,李鐘岳押送秋瑾步行至紹興軒亭口赴刑……
在秋案中,李鐘岳消極辦案、多方維護,讓貴福無法容忍。于是,未過3日,李鐘岳即因“庇護女犯罪”被革職。李鐘岳雖然參與了拘捕、審訊和監(jiān)斬秋瑾的所有過程,但在秋案中,他有自己的堅持,亦作過種種爭取。與貴福、張曾敭等涉案人受到激烈的譴責和清算相比,紹興人民原諒了同樣涉案的李鐘岳,甚至將他視為保境安民匠英雄。連受害者家屬都說“李令賢明”,這在中外歷史上恐怕也不不多見的。李鐘岳離任之日,紹興紳民數(shù)百人,乘船數(shù)十只,長送不舍。紹興人越是表現(xiàn)出寬容,甚至愛戴,對存有良知的李鐘岳越是折磨。面對尾隨相送的紹人,李鐘岳異常愧疚:“去留何足計,未能保全大局,是所憾耳!”
離職后,李鐘岳寓居杭州。而此時的秋案持續(xù)發(fā)酵,在社會上擴散。對秋案的質疑之聲、對涉案人的譴責之聲此起彼伏。然而最令人意外的卻是,1907年10月29日,李鐘岳在寓中懸梁自縊。而此時距秋瑾遇難亦只有百余日。對于李鐘岳的自殺的原因,也有過多種說法。有說他撤職后“在省候差很久,未獲補缺,以致情緒不寧,投環(huán)自盡”。也有說他擔心清政府欲進一步追責,而“益形憤郁”。更可笑的說法是,秋瑾的冤魂索了李鐘岳的命。而其中最流行事實上也最可信的說法是,秋案后李鐘岳一直被“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的負疚感痛苦地折磨。不難想象,懷著沉重的愧恨,眼見同情秋瑾、痛罵兇手、拒斥張曾敭的風潮日起,李鐘岳所受良心的譴責也與日俱增。無法釋懷,竟致抑郁。據(jù)說,李鐘岳先后幾次自殺未遂,一次躍井被救不死,數(shù)日又結繩老樹,卻被夫人發(fā)現(xiàn)。
李鐘岳的死,讓浙江士民無不哀痛惋惜。社會各界紛紛譴責秋案涉案人,為秋瑾和李鐘岳鳴冤。當時,出品的很多小說、排演的不少新劇,都以文學化的手法美化李鐘岳。甚至好意卻無中生有地添加了諸多有關他竭力維護秋瑾的細節(jié)。李鐘岳以最悲壯的方式進行自我救贖,因而他的形象也就日漸完美,竟致傳奇。而仔細考究這些記述,卻也能發(fā)現(xiàn)其中不少不能自圓其說的矛盾和漏洞。顯然,其中不乏想象、演繹和渲染的成分,而出于對殉道者的敬意,即使未必符合歷史事實,只要不是太離譜往往也能獲得社會的諒解和原諒。過度地理想化解讀歷史人物,這一態(tài)度本身也是不嚴肅。但不管如何,李鐘岳的死因秋案而起,這是確信無疑的。而且,李鐘岳的自殺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晚清官場普遍存在的離心傾向。在文明的陽光沒有照到的年代,在普遍的人性沒有覺醒的時刻,李鐘岳的選擇無疑呈現(xiàn)了人性中善良美好的一面。因此,《新浙江潮》主筆王卓夫說:“李公為專制時代良吏?!?912年西子湖畔秋瑾墓和鑒湖女俠祠落成,因李鐘岳在“秋案中有德于女俠”,特將李鐘岳的“神位”祀于祠中,以紀念他為秋瑾殉道的悲壯義舉。
四
秋案之起,據(jù)說始于告密。當時的說法是有12個紹興士紳聯(lián)名向官府告發(fā)秋瑾私藏武器準備起義。而其中最受譴責的是當時山陰勸學所的總董胡道南?!顿u友者之將來》一文對于告密者冷嘲熱諷、義正辭嚴:“秋某之死,不死于偵探,而死于告密;不死于渺不相關之人,而死于素號開通,昕夕過從之人?!?/p>
胡道南,字任臣,號鐘生,山陰張溇人,光緒十五年舉人,曾留學日本。后回鄉(xiāng)致力教育,籌辦學校,秋案事發(fā)時,他是山陰勸學所的總董。胡道南一生以道學自居,對革命亦不以為懺,甚至跟江浙一帶的革命黨人也多有交往。1910年中秋,胡道南在家中被人神秘暗殺。秋瑾遇害,據(jù)說胡道南等人是恐被株連而搶先誣告的。但是,秋案中有沒有告密,又是誰告的密,回答這兩個問題需要證據(jù)。貴福是說過是胡道南告訴他秋瑾等人密謀起事的話。但這個說法只是一面之辭,缺乏旁證。貴?;燠E官場,熟諳為官之道,又善于玩弄權術。再說貴福已有借刀于李,“以濟其惡”的前科,為防追責,誰能保證貴福不會再次福嫁禍于人?其次,胡道南為什么要告密?理由據(jù)說是與秋瑾有私怨。留日期間,秋胡二人在革命和男婦平等等問題產(chǎn)生分歧,率性的秋瑾當面辱罵胡道南“死人”。但僅憑這一點就斷定胡道南告密,似乎論據(jù)不足。還有一個說法就更可笑了,說事發(fā)當天胡道南喝醉了,有人來找他,他就糊里糊涂被騙在舉報信上蓋了章。胡道南欲自保而告密,從情理上倒也說得過去。但秋案發(fā)生后不久,同樣有一批紹興士紳聯(lián)名上書紹興府,請求保釋被抓的徐錫麟父親,其中領銜的就是胡道南。這至少說明胡道南并非懦弱之輩。也就是說,胡道南至少是同情革命的。這樣的人告秋瑾的密嗎?胡道南的好友蔡元培甚至以人格擔保胡“必不為此”。據(jù)蔡元培在胡道南的墓志銘上追記,臨終之際,胡道南一會“自謂平生待人以誠,無私仇意,頗以此日之禍為源于秋案”,一會又說是“下流學界為之”。也就是對于到底是誰暗殺了自己,胡道南自己直到去世也沒弄清楚。蔡元培認為胡與革命黨人實為同志,胡道南被殺是誤會,因為“自君之死,號為秋復仇者,遂懾于同志之責備,而不敢復肆其冒昧之毒手,凡與君同被嫌疑者遂皆緣是而保全,然君一死,蓋亦有犧己為群之義”。
李益智也是秋案的涉案人,這個浙江新軍的標統(tǒng)立功心切,從杭州帶兵星夜渡江前來圍剿大通學堂。李益智是張曾敭從山西帶過來的親信,其人性情暴戾,且好漁色。當時有人說李益智因前次來紹未蒙學界歡迎而挾私報復。此事不知真假,就算確有其事也未必是事實的全部。張曾敭雖官居巡撫,但他能動用去拘捕秋瑾的部隊其實只有兩支:李益智的第一標和蔣尊簋的第二標。蔣尊簋是浙江諸暨人,早年曾留學日本,并先后加入了光復會和同盟會。秋案前三個月,蔣尊簋還親自到紹興招募過新兵,而且他的弁目生多數(shù)是大通的老學生。張曾敭未必知道蔣尊簋的真實身份,但對蔣尊簋之同情革命肯定有所耳聞。這樣,張曾敭實際上只能調用李益智的第一標。再加上李益智是張曾敭的親信,派他執(zhí)行任務,也就順理成章了。對紹人來說,李益智是不請之兵,外鄉(xiāng)之人,而李益智包圍大通學堂、打死打殺拘捕的又是紹人子弟。當時就有人用反語諷刺:“第一標統(tǒng)李益智更不得冤屈謂為有罪也。夫吾國之練兵何為乎?將以御外侮乎?抑防內亂也。故今日有請舉秋操、以為國內示威運動者。若舍是而猶不殺人,則吾兵終無殺人之機會矣,又練此兵何為者?彼西人之訾我為殘殺同胞,蓋不知吾國內情勢耳。彼軍士者又烏足責乎?循是以言,浙之官吏何嘗有罪?何嘗有罪?”浙人群起而攻之,李益智從此不得人心。
當時殺害秋瑾的主謀貴福、主使者張曾敭、告密者胡道南等都得到了應有的下場。唯有執(zhí)刀行兇、親手殺害秋瑾的劊子手沒有任何記載。這個人叫陳政詩,浙江仁和人。在秋案中,就是他執(zhí)法斬殺秋瑾的?!熬偷卣ā钡拿钕逻_后,紹興方面本來安排一個叫周興勝的行刑,陳政詩只是替補。但這個周興勝卻是個聰明人,聞訊要他行刑,他便喝酒裝醉。這樣,殺害秋瑾的任務就歷史性地落到了替補陳政詩身上。在秋瑾遇害后的4年多時間里,這個沾滿烈士鮮血的劊子手卻節(jié)節(jié)高升,逍遙法外。辛亥革命爆發(fā)后,同在山西的周興勝起義,而陳政詩則拒不投降。巷戰(zhàn)后,被山西革命黨人捕獲。為了立功,周興勝遂向起義軍說出陳政詩殺害秋瑾一事。最后,陳政詩被押赴汾河灘剖心臠割死。當時,圍觀者達千人,皆喊罪有應得。1997年新出版的《新絳縣志?大事記》對此事亦有記載:“李鳴鳳將陳政詩處決,并設秋瑾靈堂祭奠?!?/p>
秋案中還有一些涉案不深卻又牽扯其中的人。如當時陰差陽錯參與“三堂會審”的會稽知縣李瑞年。秋案后,李瑞年移調蕭山知縣,賦閑在鄉(xiāng)的沈定一(國民黨右派、中國共產(chǎn)黨的早期黨員)立即通電反對,號召蕭山人拒引禍水。當時,在大通學堂動手捉拿秋瑾的,是李益智麾下一個叫徐方詔的清兵。此人,后來混跡川軍,貪贓枉法敗露后,受到槍斃的極刑。
五
與被清算的貴福、張曾敭、胡道南等人相比,秋案涉案人章介眉雖然也一度身陷囹圄,但最終僥幸脫身,甚至還飛黃騰達。章介眉,名思壽,浙江紹興道墟鎮(zhèn)人,清朝貢生。章介眉長期給大吏做師爺,“橫作威勢,受賄納賂,家資遂聚,稱豪富”。秋案事發(fā)時,章介眉是張曾敭的刑名師爺。秋案事發(fā)后,對于如何處置秋瑾,張曾敭曾征求章的意見。章介眉和秋瑾同為紹人,章介眉不僅不從中轉圜,反而極力慫恿張曾敭致電貴福將秋瑾就地處決。張曾敭去職浙江巡撫后,章介眉“官轉幕不轉”,搖身一變又成了張曾敭的繼任者增韞之幕僚。最令人鄙夷的是,這個章介眉壞事做絕,又慫恿增韞毀西子湖畔的秋瑾墓。
辛亥革命爆發(fā)后,章介眉甚為恐懼,匿居紹興觀察風向。后來,這個劣跡斑斑的惡幕首先把辮子盤起來,打出“咸與維新”的旗號,投機革命,帶領一幫封建余孽組建了紹興偽軍政府,宣布紹興“獨立”,并粉墨登場出任治安科長。還一度與王金發(fā)的紹興軍政分府爭奪紹興光復的主導權。王金發(fā)獲任都督后,根據(jù)群眾檢舉,并調閱了秋案的卷宗,終于發(fā)現(xiàn)了章介眉涉案的證據(jù)。王金發(fā)以“有要事商量”為由,將章介眉誘至府衙門猝然逮捕。幽閉期間,章介眉被戴上紙糊的高帽,游街示眾。王金發(fā)還讓他跪在秋瑾烈士就義處的古軒亭口,頭頂套上一只煤油桶,邊上放棍子和小石塊,供經(jīng)過時路人敲打和投擲。
章介眉數(shù)年憲館,斂財無數(shù)。被捕后,章介眉表示“際此光復,毀家紓難,我亦不辭,故罄我所有,以充軍餉,以謀公益,以營秋社,均無不可”。王金發(fā)不為所動。章家立即發(fā)動社會關系四處活動,經(jīng)人指點,章家改走上層路線,輾轉找到陳其美和黃興,并搬出章介眉兒媳被革命軍亂兵強奸之事以博取同情。而且,章介眉背后有龐大的江南士紳勢力,革命政府要站穩(wěn)腳跟,不僅需要其財政方面的支持,也需要他們發(fā)揮影響力安撫人心,穩(wěn)定秩序。于是,陳其美和黃興分別致電紹興,要求王金發(fā)暫時不殺章介眉。最終,由于形勢需要,王金發(fā)不得不接受妥協(xié)方案:“將章介眉家產(chǎn)的一半──田產(chǎn)三千畝,現(xiàn)洋五萬大洋捐獻給紹興軍政分府,以示贖罪;分府將章釋放,免于刑罰,以示寬大?!?/p>
王金發(fā)派出16名衛(wèi)兵,用轎子抬著章介眉,將他浩浩蕩蕩地送回家。但章介眉卻再也不敢在紹興待了,出獄不久便跑到北京投靠了袁世凱。經(jīng)過幾年的鉆營,章介眉搖身一變成為總統(tǒng)府的“司機要”。章介眉東山再起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行文浙江財政廳,要求將以前他所“捐獻”的田地房屋悉數(shù)撥回原戶。更令人扼腕的是,老謀深算的章介眉還利用革命黨人之間的矛盾,兇狠地報復王金發(fā)。1915年,王金發(fā)在杭州活動期間,被浙江都督朱瑞出賣。(朱瑞本系革命黨人,當年進攻閩浙總督衙門時,朱王二人同時加入敢死隊。后來,朱瑞投靠了袁世凱,被任命為浙江都督。)朱瑞給北京陸軍部發(fā)密電邀功請賞,而密電鬼使神差般落到了章介眉手里。面對復仇的天賜良機,章介眉指示浙江方面大造王金發(fā)謀反禍紹的輿論,最后利用職務之便致電朱瑞“稂莠不去,嘉禾不生,懇即明斷,以張法紀”。王金發(fā)被槍殺后,章介眉得意洋洋地說:“兇徒伏誅,大快人心。”王金發(fā)當年的姑息養(yǎng)奸最終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章介眉其人后來不知所終。實事求是地說,在清算秋案涉案人的過程中,章介眉可能是唯一一個可能躲在歷史深處笑的兇手。
秋案中,有一個人可以說完全是被動卷入。這個人就是清末民初實業(yè)家和政治活動家、晚清立憲派的領袖人物湯壽潛。在秋案中,湯壽潛到底有沒有卷入,卷入的程度有多深,說法不一。最早有關湯壽潛與秋瑾被捕殺事件有牽連的記載,見于陶成章所著《浙案紀略》。陶成章是光復會領導人之一,又與秋瑾、湯壽潛同鄉(xiāng)。秋案發(fā)生時他正在安徽,后逃避清政府的通緝而亡命國外。1908年,陶成章在緬甸仰光的中文報紙《光華報》上,連載了《浙案紀略》,對秋案的來龍去脈有完整的記述。其中說到貴福在得到胡道南等人的告密后,“遂上省請兵。比到杭城,先見巨紳湯××,××素恨瑾,力慫恿貴福去之。貴福遂面察浙撫張曾敭。曾敭使其幕友張讓山詢之××,××答日:‘是等人,不殺何待!……曾敭之意乃決,遂拘貴福之請,使貴福先歸,預為措置。”陶成章所指的巨紳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點的是湯壽潛的名。湯壽潛卷入秋案的另一個證據(jù)就是杭州光復后,王金發(fā)反對其出任浙江新政權的都督,理由是:“秋瑾被害,喧傳湯壽潛曾贊一詞,不應舉為都督?!痹跍珘蹪撈溉握憬级揭皇律希逸o成的意見與王金發(fā)相左,但他對王金發(fā)的說法未予置辯,而是從“湖南焦(達峰)都督就職三日即被倒……浙省若再演倒督惡劇,國人將視光復義舉為爭奪權利,有礙革命之進行”。也就是說,褚輔成并沒有直接否定湯壽潛涉案的事實,只是要王金發(fā)以大局為重。
王金發(fā)調閱了秋案的卷宗,他應該是沒有找到湯壽潛直接涉案的證據(jù)。但對于湯壽潛在秋案整個過程中沒有發(fā)聲,他是有看法的。而他的反對湯壽潛出任浙江都督,無意中也加深了人們對湯壽潛涉案的懷疑。
既然沒有證據(jù)證明湯壽潛涉案,那在秋案期間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呢?他為什么沒有加入社會輿論強烈譴責清政府?對此,湯壽潛本人當年有過解釋,他說:“天奪吾母,人欺其呆,強迫以上舞臺,流涕而游弈殷,人怒鬼怨,蟬蛻無方,自保不暇,奚暇他顧?弟雖紹人,三十年來流滯杭滬,前者通籍,并不詣紹一渴有司,其與紹事,亦屬傳聞?!彼霓q駁應該是可信的。但是,“紳為一邑之望,士為四民之首”,作為紹興名紳,在家鄉(xiāng)出了大變故時,從感情上家鄉(xiāng)父老是希望他這種鄉(xiāng)賢名流出來說說話的。應試說,這個要求也不算高。另外,就是不站在同鄉(xiāng)的分上,作為立憲派的領袖人物,湯壽潛也有義務站出來主持公道,起碼可以呼吁一下“慎殺”。遺憾的是,湯壽潛沒有。其中原因,除了他自己所說的那些客觀原因,恐怕也跟他的政治信仰有關。一則他不愿因秋瑾得罪清政府,二則他醉心于立憲,與革命黨人不是“同道中人”。湯壽潛以服喪等理由逃避應該承擔的責任,紹人當然很失望。從這個角度上講,湯壽潛雖然沒有直接涉案,但他在應該站出來說話的時候沒有站出來。因此,其冤其實也不冤。
秋案是近代中國一件影響深遠的大案,民間對涉案人進行了最激烈的譴責。秋案的涉案人被深深銘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其后,諸多涉案人都得到了應有的清算,而其中一些涉案人以自己的方式進行反醒和救贖,在沉重的黑幕下彰顯了人性的善良和溫情。另外,從維護清王朝統(tǒng)治的角度看,斬殺鼓吹“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秋瑾沒有任何值得檢討的地方。但從時機來看,卻犯了忌諱。當時,清政府在強大的社會壓力下,正扭捏作態(tài)欲行憲政。在實施法律制度近代化轉型的時候,按理應“行王道,施仁政”,推動社會和解,降低政治成本。貴福、張曾敭等人無疑是殺害秋瑾的罪魁禍首,其以野蠻的形式鎮(zhèn)壓激烈的反抗者,按說也算是維護滿清專制統(tǒng)治的功臣。只是當一個女革命者的血引起的洶涌民意可能沖垮統(tǒng)治秩序的堤壩時,清廷只能治罪“功臣”應付民意,以求茍延殘喘。而且在四面楚歌之時,殺一兩個人不足以解決問題的,弄不好還要激起反彈,引起社會全面混亂,統(tǒng)治崩潰。這個風險和后果是清廷承受不起的。清廷當然不希望秋瑾被殺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清廷眼里,貴福、張曾敭等人斬殺秋瑾無疑就是不講大局、不講政治。加上民怨沸騰、社會反彈,滿清棄用貴福等“有功之臣”與其說是順應民意,不如說是“打落了牙齒往肚子里吞”的無奈。區(qū)區(qū)幾個官員的命運與大清的江山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從這個角度上講,貴福、張曾敭既被民眾唾棄,也被清廷拋棄,或者更準確地說,他們其實也是專制時代的犧牲品。被公論釘在恥辱柱上的張、貴,已是終生難獲解脫。學者夏曉虹在《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中指出:“從民間團體的抗爭到統(tǒng)治陣營的離析,從質詢法律依據(jù)到實行革命暗殺,晚清社會變動的諸般征兆,在此案例中已有充足的表現(xiàn)。”秋案事發(fā)后三十年,秋瑾之弟秋宗章曾說:“文字之鞭撻,口舌之聲討,竟產(chǎn)生不可思議之效力,虜廷卒亦不得不酌予量移,以慰民望。此誠勝清一代,破天荒之創(chuàng)舉。而民權之膨脹,亦有以肇其端矣?!?/p>
(作者單位:中共惠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