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泉
摘要:2012年1月的臺灣大選的四個特點表明臺灣內部矛盾更加復雜化,馬英九雖然勝選,與其說是國民黨的勝利不如說是“九二共識”的勝利。從國民黨在“立委”得票的整體情況看,其將受到的在野力量的掣肘或麻煩制造將使其執(zhí)政之路將更加不平坦,特別是一旦臺灣民進黨深刻反思敗選原因而調整兩岸關系方針政策時,國民黨的執(zhí)政優(yōu)勢會受到相當程度的消解,這是國民黨必須重視的問題。與此同時,展望未來,它又為兩岸關系的進一步發(fā)展帶來新的機遇。
關鍵詞:臺灣大選; 特點; 兩岸關系; 展望
中圖分類號:D675.8 文獻標識馬:A文章編號:1008-6269(2012)02-0031-02新年前夕,即2011年12月30日,我在香港中評網(wǎng)發(fā)表了一篇題為《臺灣大選態(tài)勢與發(fā)展趨向初估》,后來有的報刊也刊用了。如今大選已落幕,從公布的結果看,這個“初估”已大體兌現(xiàn),但畢竟是初估,我想在這個基礎上作進一步的補充,內容如下。
一、本次臺灣大選的新特點
今年1月14日的大選,國民黨的馬英九終于以689.1萬張票(占51.6%),戰(zhàn)勝了民進黨蔡英文609.3萬張票(占45.6%)而取得連任。這次臺灣大選是在藍、綠、橘三種勢力,特別是在藍、綠兩大勢力空前激烈的斗爭形勢下進行的。其斗爭的激烈和復雜程度,使我一時產(chǎn)生許多聯(lián)想。
其一,它像是近一二百年來中國歷史的、現(xiàn)實的各種矛盾通過臺灣這次大選集中地噴放出來,從而使這次大選成為各種矛盾的聚焦點。
其二,它像是2000年臺灣大選時所呈現(xiàn)的各種矛盾在一種更激烈的程度上的重演,各方精銳盡出,全力以赴,似乎是一次存亡絕續(xù)的生死戰(zhàn)。
其三,它像是對2008年馬英九主政臺灣以來,在兩岸關系上所獲得的各種進展和突破的大反攻和大反撲,似乎是綠營非把馬英九國民黨拉下臺不可。
其四,它像是藍營內部深藍和泛藍長期圍繞兩岸關系進行的內斗在這次大選中突然爆發(fā)出來,從而使臺灣終于從藍、綠兩大派的斗爭轉為藍、綠、橘三大派的斗爭。
雖然如此,總的說這次臺灣大選還是平和的、說理的,較之過去的歷次大選,沒有出現(xiàn)那種粗暴的人身攻擊、辱罵叫喊、肢體沖突等現(xiàn)象,更沒有出現(xiàn)“3·19槍擊案”和“連勝文被槍擊”等惡性傷人事件。往昔一些政黨那種草根性、魯莽性、甚至是蠻橫不講理的好斗性,少見以至不見了。應該說,這是“臺式民主”道路上的一種進步,作為長期觀察和研究臺灣的一位大陸學者,一位中國人,我甚為之高興。
選舉,特別是民主選舉,本身就是比政績、比政策、比為選民服務的各種措施,而不是比嗓門、比口水、比怪招,甚至比動粗、比武行,動輒“拔劍而起,挺身而斗”,給人們帶來一種恐怖感,而本次選舉的進步則給人們帶來某種希望。
二、馬英九連任成功是“九二共識”的勝利
這次大選對于馬英九,形勢是十分嚴峻的。一方面,作為對手的蔡英文,自出任民進主席以來,一路過關斬將,聲勢奪人,蔡英文旋風幾乎是橫掃全臺灣;另一方面,藍營本身分裂,以宋楚瑜為首的親民黨,突然另樹旗幟,也要參選,使原本國民黨和民進黨兩黨競選變成國民黨、民進黨和親民黨三股政治勢力的對陣和競選。因親民黨是從原來的國民黨分裂出來的,與國民黨的基本理念相同,因而必然會吸引馬英九的一部分票源。實際上這一次宋楚瑜的一股勢力,已經(jīng)成了蔡英文的間接同盟軍,故而形勢對馬英九十分不利。
整個大選實際上仍是以馬蔡對陣為主。馬英九堅持的是“九二共識”,實即在“一個中國”原則下求同存異;蔡英文堅拒“九二共識”,并欲以所謂空洞的“臺灣共識”取代“九二共識”。所謂“臺灣共識”,實即李登輝過去曾經(jīng)提出的“臺灣命運共同體”,或陳水扁曾經(jīng)提出的“一邊一國”論,兩者實際上就是李登輝后來提出的“兩國論”,或者“一中一臺論”??梢?,蔡英文提出的“臺灣共識”,實乃“臺獨共識”的翻版。整個選戰(zhàn),后來實際上變成了“九二共識”與“臺灣共識”的決戰(zhàn)。
眾所周知,馬英九自2008年5月主政臺灣以來,堅持了“九二共識”,兩岸兩會恢復了談判,先后達成了十六項協(xié)議、兩項共識,其中包括簽定ECFA(兩岸經(jīng)濟合作框架協(xié)議)、“大三通”(直接通商、通郵、通航),使兩岸關系實現(xiàn)了60多年來前所未有的大改善和大突破,臺灣人民其中包括中南部農(nóng)民也獲得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和平紅利”。最重要的是,“九二共識”使兩岸關系獲得了“和平、穩(wěn)定、健康”的發(fā)展,這是包括臺灣內部各階層、周邊國家以至美國和日本都樂見的。而蔡英文提出的“臺灣共識”,不僅包藏禍心,而且本人始終說不清,道不明,被人們稱為“空心菜”。正因為如此,它給人民帶來了恐懼,也使各方不放心。它的失敗,我看是必然的。
三、蔡英文的敗選應從根本上找原因
蔡英文本來是有很多有利條件的,例如,年輕、女性、本土、有知識、也有魅力。她出任民進黨主席以來,也多有貢獻,特別是她使民進黨這樣一個草根性和魯莽性很強的政黨帶上了相對比較理性和溫和的“帽子”。如前所說,這次臺灣大選之所以較之過去文明、理性,這與蔡英文的領導是分不開的。
然而,非常可惜的是,不知是什么原因蔡英文竟然走向了“臺獨”的道路。自從蔡英文出任民進黨主席以來,我看過她的很多次講話,也看過她主導的民進黨“十年政綱”的許多報道,左一個“臺灣主權”,右一個“臺灣主權”,不知講了多少次、多少遍,難道像蔡英文這樣的高級知識分子,能不知道臺灣本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人民也本來就是中國人民的一部分?能不知道祖國大陸人民曾經(jīng)為了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割讓臺灣給日本侵略者而痛心疾首和為此多次反抗而流血犧牲?能不知道祖國大陸為了收復臺灣以及抗擊日本侵略者而付出了兩千萬以上的生命和大量財產(chǎn)?能不知道二戰(zhàn)以后已經(jīng)回歸的臺灣后來又為什么至今沒有回到中國?臺灣人民曾經(jīng)與中國大陸人民一起反抗日本侵略者,許多愛國臺胞冒著生命危險奔赴祖國大地與大陸同胞一起浴血抗戰(zhàn)。在抗日戰(zhàn)爭勝利結束之后,臺灣許多愛國志士包括民進黨前身的許多朋友,也都曾經(jīng)是共產(chǎn)黨自衛(wèi)解放戰(zhàn)爭中的間接同盟軍。然而隨著情況的變化,國民黨退踞臺灣后的兩岸關系的主要矛盾,后來已由國共之間的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之爭轉變?yōu)槭欠窬S護國家統(tǒng)一的分裂和反分裂之爭。有人說,現(xiàn)在的共產(chǎn)黨是支持國民黨反對民進黨和臺灣人民的,這是天大的誤會和誤解。我認為,中國共產(chǎn)黨是最愛國也是最講原則的,在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主權完整上,共產(chǎn)黨愿意團結臺灣島內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對于這一切,我不知道蔡女士是否都了解,也希望她能通過這次敗選認真總結經(jīng)驗教訓。
據(jù)說,蔡女士已準備對這次敗選作反思總結。我個人誠懇地希望,蔡女士能在最根本問題上找出原因,而不必糾纏于一些與此無關的雞毛蒜皮式的細節(jié)。老實說,蔡女士個人的許多條件和做法還是應該肯定的。這一次敗選,非戰(zhàn)之過,而是路線方向之錯也!
四、本次大選后的兩岸關系展望
從本文第一部分所談到的四個特點,可以看到這次大選的激烈程度。馬英九雖獲得連任,穩(wěn)定了臺灣政局,穩(wěn)固了兩岸關系大盤,然而展望未來,馬英九第二任期的擔子并不輕松,尤其是兩岸關系的未來仍將是任重而道遠。
其一,蔡英文雖然敗選,但仍獲得609.3萬張選票,這在民進黨歷次大選中所獲選票仍是最高的。馬英九雖獲得較蔡英文多近80萬張選票,但與2008年馬英九獲得的超過綠營的270萬張選票相比,實在是相差得很遠。與這“總統(tǒng)”大選同時進行的還有“立委”選舉。在“立院”總席位113席中,國民黨只獲得64席,較之上一屆的81席大幅減少;而民進黨則由上一屆的27席大增至40席。說明“藍消綠長”之勢仍在繼續(xù)中。
其二,從“立委”得票的整體情況看,在113個總席位中,不僅國民黨席位大幅減少,民進黨席位大幅增加,而且與民進黨一向協(xié)調作戰(zhàn)的深綠“臺聯(lián)黨”,以及聲稱要對國民黨加強監(jiān)督的親民黨,也各由原來的1席增加至3席,并欲在“立院”成立獨立黨團組織。相對于過去國民黨在“立法院”的一黨獨大,擁有三分之二席位的時代,已大不相同了。其對馬英九未來施政,或在“立院”的議案,很可能有相當?shù)某钢饣蛑圃旄嗦闊?/p>
其三,大選中所出現(xiàn)的各種矛盾,其復雜和激烈程度,較過去有增無減?!叭判谋鶅龇且蝗罩?。島內的矛盾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兩岸關系的矛盾,說明今后兩岸的“解疙瘩”和“化解”任務還將是相當長期的、艱巨的和復雜的,絕不可因為馬英九的勝選連任而稍有麻痹和松懈。而且,馬英九本身在統(tǒng)一立場上,也似乎不是很堅定的,這就更加不可麻痹大意。
今后怎么辦?當然還應在既有基礎上繼續(xù)加強工作。在這次大選中,堅持“九二共識”或一個中國大方向的馬英九取得連任成功;而反對“九二共識”、主張“臺獨”、堅持“一邊一國”路線的蔡英文敗選。說明中國大陸堅持和平發(fā)展,堅持一個中國的大政方針是正確的。中國大陸在臺灣當局配合下,架起“經(jīng)濟橋梁”的同時,又架起“文化橋梁”,提倡交流、對話、溝通,向臺灣人民多做工作,多獻愛心。所有這些做法都是正確的、有效的,應該繼續(xù)和加強。
我個人認為,兩岸目前存在的各種問題,主要是不幸的中國歷史和外國侵略者一心分化中國造成的。往昔日本侵略者對中國推行的是“以華制華”,美國后來對中國推行的是“以臺制中”,實際上都是一路貨色,也都是“以華制華”,都是以分裂中國和肢解中國為手段和目的的。日本統(tǒng)治臺灣50年所推行的“皇民化”運動,李登輝和陳水扁統(tǒng)治時期所推行的“去中國化”運動,實際上都是要把在臺灣的中國人改造為非中國人。臺灣有許多人至今仍不敢承認是中國人,與這一段不幸的歷史都是密不可分的。我個人感到十分高興的是,通過這次臺灣選舉的大對陣、大辯論以及思想的大解放,有不少人已經(jīng)在這方面所有反思和有所醒悟,這實在是一件大好事。
責任編輯:汪守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