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歷史文化名樓十談

      2012-04-29 00:44:03李建平
      中國文化遺產(chǎn) 2012年3期
      關(guān)鍵詞:鸛雀樓岳陽樓滕王閣

      李建平

      岳陽樓

      岳陽樓矗立于湖南岳陽古西門城頭,臨八百里洞庭,瞰萬里長江,氣勢雄偉,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美譽。在江南三大名樓中,建造年代最早。茶陵詩派領(lǐng)袖李東陽在《書岳陽樓圖后》中說:“江漢間多層樓杰閣,而岳陽為最”。由于歷史的原因,黃鶴樓、滕王閣都已不復存在,而岳陽樓卻一直以它雄偉古樸的風貌屹立于世。是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保持歷史原貌的文物古跡。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岳陽樓肇自漢晉,其前身為三國時期東吳將領(lǐng)魯肅的閱兵樓。魯肅在東漢馬援所筑巴丘邸閣城的基礎(chǔ)上進行了擴建,并于城西門上建譙樓,用以訓練和檢閱水軍,城西門譙樓即今岳陽樓的前身。

      岳陽樓興于唐,盛于宋,一代代沿襲。傳承至今,歷經(jīng)由軍事樓城門樓觀賞樓的演變。唐代以后岳陽樓逐步成為歷代游客和風流雅士游覽觀光、吟詩作賦的勝地。巴陵城此時已稱為岳陽城,巴陵城樓也隨之稱為岳陽樓了。

      最早吟詠岳陽樓的是南朝劉宋顏廷之。他自始安郡離任赴京都,途經(jīng)岳陽時,寫下了《始安郡還都與張湘州登巴陵城樓作》。南朝梁元帝肖繹過巴陵,在《赴荊州泊三江口詩》中描寫岳陽樓前的景狀是:“水際含天色,虹光入浪浮”、“叢林多故社,單戌有危摟。”

      唐代是我國詩歌史上的鼎盛時期,詩壇巨子,風邀云集,接踵而來。唐開元中書令張說“每與才士登樓賦詩,自爾名著?!睆埦琵g、孟浩然吟唱在前,李白、杜甫、賈至嘯嗷在后,繼而白居易、元稹、劉禹錫、韓愈、李商隱聯(lián)袂登樓,酬答唱和。其中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望洞庭湖呈張丞相》);李白的“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白居易的“春岸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題岳陽樓》);劉禹錫的“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望洞庭》),皆為千古絕唱。

      岳陽樓真正聞名于天下,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范仲淹作《岳陽樓記》之后。滕子京曾任環(huán)慶路都部署兼慶州知州,后因被人誣告,于慶歷四年(1044年)被貶為岳州知州?!皯c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范仲淹在其《岳陽樓記》的序中贊揚了滕子京的才干和政績。文武兼?zhèn)涞碾泳?,對山水名勝頗有見地。他認為“天下郡國,非有山水環(huán)異者不為勝,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彼潎@:“君山,洞庭湖杰杰然為天下之特勝”,只可惜原有樓臺不甚壯觀,不能盡顯江山之美。遂于慶歷五年(1045年),開始重修岳陽樓。這一舉措,得到當?shù)孛癖姷臉O力支持。一年后,樓臺落成,他憑欄遠眺,不禁詩興大發(fā),填詞《臨江仙·巴陵》一首:“湖水連天天連水,秋水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帝子有靈能鼓瑟,凄然依舊傷情。微聞蘭芷動芳馨,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睒切蕹珊?,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從唐代眾多詩文中精選76首請當朝名筆刻于棟梁間。

      其后,滕子京又于慶歷六年(1046年)六月十五日,寫了一封《與范經(jīng)略求記書》,又請人畫了一幅《洞庭秋晚圖》,派人一并送到他的朋友——當時的大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范仲淹手上,請他為岳陽樓作記。范仲淹接到書信后,精神大振,奮筆疾書,寫下了名傳千古的《岳陽樓記》?!对狸枠怯洝啡?60余字,字字珠璣,文情并茂,內(nèi)容之博大,哲理之精深,氣勢之磅礴,語氣之鏗鏘,可謂匠心獨具,堪稱絕筆。

      歲月滄桑,岳陽樓數(shù)遭兵燹水患,屢圯屢修,有史可查的就達30余次。封建時代的最后一次大修是在清光緒六年(1880年)由岳州知府張德容撥茶厘稅收及地方捐款進行的,這次大修后的建筑格局一直保持至今。

      關(guān)于唐以前岳陽樓建筑的結(jié)構(gòu)、形狀,由于文獻資料不足,僅能從古人詩文中去揣摩。但是宋以后保存下來的文史資料和一些繪畫作品卻給我們描繪出了這座千古名樓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雄奇形貌。宋代,即有畫家(佚名)繪制的《岳陽樓圖》存世:其樓建于高大的城墻之上,城墻的洞門之外,有單層四方小亭憑湖而立,城墻之上,是兩個多柱的、結(jié)構(gòu)復雜的小亭,小亭之后為四方、三層飛檐的岳陽樓。這是岳陽樓存世的最早的結(jié)構(gòu)、形象圖。元至正七年(1347年),畫家夏永畫過一幅岳陽樓扇面圖,細致地刻畫了岳陽樓的外貌:樓建于城墻之上,二層三檐,九脊歇山頂,龍吻脊飾,餞脊上飾蹲獸五個,屋頂以六攢六拱相托,二樓設(shè)門窗,回廊環(huán)繞,一樓四周建有突軒,整個建筑布局嚴謹,樓形壯觀。明萬歷年間文人王昕著《三才圖會》,記載了岳陽樓的形制:“岳陽樓,其制三層,四面突軒;狀如十字,面各二溜水,今制,架三檐,高四丈五尺。”可知明樓與元樓在形制、結(jié)構(gòu)上是大體一致的。明末畫家安正文所繪《岳陽樓圖》中,樓身為:正六棱柱形,二層三檐,盔形樓頂,上置寶瓶,脊飾蹲獸,翹首的起翹較前代略高,形制較宋、元略有變化。清康熙年間,畫家龔賢也繪有《岳陽樓圖》,圖中岳陽樓在結(jié)構(gòu)上較前代要簡單。清嘉慶九年(1804年)《巴陵縣志》刊載的《岳陽樓君山圖》中,岳陽樓形制則已恢復如元、明。清光緒六年(1880年)重修后的岳陽樓,樓身為全木結(jié)構(gòu),三層三檐小頂呈盔甲形,高19米多,檐面蓋琉璃瓦,脊飾講究,頂置寶瓶,中間四根楠木大金柱直頂三樓普柏枋,承荷樓體大部分重量。二樓設(shè)回廊,三樓檐間為如意斗拱,這種拱而復翹的頭盔式屋頂在我國古代建筑史上是獨一無二的。整個樓閣結(jié)構(gòu)嚴謹,工藝精巧,造形莊重。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多次撥款修葺岳陽樓。1983~1984年,撥款135萬元,對岳陽樓主樓與三醉亭、仙梅亭進行落架大修。完整地保持了清光緒六年(1880年)最后一次重修后的建筑格局與風格。這次大修,舊樓大部分構(gòu)件凡能用的都留用。為了穩(wěn)固樓基,澆鑄了鋼筋混凝土地梁,臺基增高了60厘米。整個建筑為純木構(gòu)造,并作了防蟻技術(shù)處理。二樓游廊空間也相應增加了10厘米?,F(xiàn)存的岳陽樓即為1984年落架大修后的形制。構(gòu)造古樸獨特,氣勢恢宏凝重。主樓臺基寬17.24米,進深14.54米,高0.65米;樓高19.42米,為三層、四柱、飛檐、盔頂式純木結(jié)構(gòu)。整個樓字由四根直徑46厘米的楠木金柱、12根木廊柱和24根木檐柱支撐,柱上架梁,梁上立柱,全部采用插榫法構(gòu)造。三層樓設(shè)置、裝飾風格各異,各層懸掛歷代名家撰寫的楹聯(lián)十余幅。一樓、二樓各嵌一幅《岳陽樓記》雕屏。三樓所嵌雕屏為毛澤東同志手書唐杜甫《登岳陽樓》詩,筆意奔放,雄健雋永,不失為藝術(shù)珍品。

      黃鶴樓

      巍峨聳立于武昌蛇山的黃鶴樓,享有“天下絕景”的盛譽,與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223年)。最初因軍事目的而建。據(jù)傳孫權(quán)為實現(xiàn)“以武治國而昌”,在形勢險要的夏口即今天的武昌城西南面朝長江處“筑城為守,建樓以瞭望”,這“瞭望樓”便是歷史上最早的黃鶴樓。晉滅東吳以后,其軍事性質(zhì)逐漸淡化,隨著江夏城池發(fā)展,逐步演變成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觀賞樓。唐代黃鶴樓向風景名勝演變,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夏竦、陸游等都曾先后到這里游覽,吟詩、作賦,并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崔顥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已成為千古絕唱,更使黃鶴樓名聲大噪。而李白的《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更是為武漢“江城”的美譽奠定了基礎(chǔ)。1927年2月,毛澤東考察完湖南農(nóng)民運動后來到武昌,寫下了著名的《菩薩蠻·登黃鶴樓》“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空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黃鶴知何去,剩有游人處?!?/p>

      黃鶴樓的形制自創(chuàng)建以來,各朝皆不相同。其平面設(shè)計為四邊套八邊形,謂之“四面八方”。從樓的縱向看各層排檐形如黃鶴,展翅欲飛。整座樓雄渾之中又不失精巧。自三國時建成以來,兵火頻繁,黃鶴樓屢毀屢建,僅明、清兩朝就毀了7次。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座黃鶴樓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毀于清光緒十年(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1957年建武漢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占用了黃鶴樓舊址,如今重建的黃鶴樓在距舊址約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嶺上。1985年落成,主樓以清同治樓為藍本,但擴大了體量。運用現(xiàn)代建筑技術(shù)施工,鋼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結(jié)構(gòu)。飛檐5層,攢尖樓頂,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比古樓高出將近20米;底層邊寬30米,比古樓寬15米;頂層邊寬18米。因此,黃鶴樓不是修復,而是重建。它保留了古樓的某些特色,但更多的是根據(jù)現(xiàn)在的需要和人們對審美觀點的變化來設(shè)計的。登樓遠眺,

      “極目楚天舒”,不盡長江滾滾來,武漢三鎮(zhèn)風光盡收眼底。

      滕王閣

      滕王閣坐落在江西南昌贛江與撫河故道交匯處,與岳陽樓、黃鶴樓并稱江南三大名樓。唐永徽四年(653年),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建,因初唐詩人王勃所作《滕王閣序》而名傳天下。清代詩人尚熔在《憶滕王閣》一詩中說:“天下好山水,必有樓臺收,山水與樓臺,又須文字留?!币蛔麡鞘雇醪乃既浚瑢懴虑Ч琶峨蹰w序》,而滕王閣靠著這篇駢文得以長盛不衰。滕王閣自始建以來,一千多年間,屢毀屢建達29次之多。

      滕王創(chuàng)建的高閣,體現(xiàn)了南北文化的交匯。當時滕王閣作為大治之年的象征,“東南游觀勝地,以滕王閣為最”。宋徽宗大觀年間滕王閣重修,其規(guī)模更大,“廣舊基四十尺,增高十之一”,兩邊有長廊連結(jié)兩個亭子,南溯大江之雄日“壓江”。宋代滕王閣的雄姿我們能在明人項子京天籟閣宋畫的《滕王閣圖》中看到。元統(tǒng)三年(1335年)又一次進行重修。從現(xiàn)存元人畫《滕王閣圖》中可看到高閣雄偉高聳,屋頂與宋閣相似。整體比宋閣樸實,雕飾較少。明初,元閣尚存。后年久失修終于傾入濤濤江水中。后僅在遺址建了一個“迎恩堂”,明景泰之年毀于火災,隨即改建“西江第一樓”。直到明成化四年(1468年)滕王閣重修,又以“滕王閣”稱之。

      歷史上最后一次重建是清同治(1869年)。此時政府財源枯竭,重修之閣又大遜于前。從1915年商務(wù)印書館所拍滕王閣照片來看,此時的滕王閣非常簡陋。而歷史上最后一座滕王閣在1926年北伐軍攻克南昌時,被北洋軍閥燒毀。從此滕王閣銷聲匿跡達半個多世紀之久。這期間重修滕王閣的提議一直未斷絕??箲?zhàn)期間,時任江西省建設(shè)廳廳長楊綽庵為實現(xiàn)抗戰(zhàn)勝利后重建滕王閣,特邀請古建筑大師梁思成繪制了《重建南昌滕王閣計劃草圖》。直到1989年10月,歷時四年、重修后的滕王閣竣工。重建后的滕王閣是一座大型仿宋式古建筑,主體建筑共9層,重檐歇山式大屋頂,凈高57.5米,建筑面積13000平方米;且保有唐閣“層臺聳翠,上出重宵,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的雄偉氣勢。從此結(jié)束了長達68年之久、游南昌不見滕王閣的遺憾歷史。

      蓬萊閣

      蓬萊閣古建筑群由蓬萊閣、天后宮、龍王宮、三清殿、呂祖殿、彌陀寺等六組建筑單元和附屬建筑組成的規(guī)模宏大的建筑群,占地面積32800平方米,建筑面積18900平方米。建筑群所在的丹崖山上,唐貞觀年間便建有龍王廟和彌陀寺,宋嘉祜年間建起蓬萊閣,明,清兩代歷經(jīng)數(shù)次大規(guī)模的增建與修繕,到清同治年間主體格局與規(guī)模即與今日相仿。新中國成立后,1957年、1966年經(jīng)兩次修繕,文革時期再次受到嚴重破壞;1986年、2001年又先后進行兩次大修。

      蓬萊閣是歷代文人匯萃之地,碑刻匾額琳瑯滿目。其中包括北宋文學家蘇軾《海市詩》和《書吳道子畫后》臥碑、明書法家董其昌手書《甲子仲夏登署中樓觀海市》碑刻、清書法家翁方綱手書《海市詩》石碑、清書法家鐵保手書《蓬萊閣》匾額等古代文化瑰寶。1982年,蓬萊閣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丹崖山拔海而起,分外雄峻。高踞山巔的蓬萊閣,更有凌空而起的氣勢。這里山丹海碧,藍天如洗,本就是一幅美不勝收的圖畫,再加上特殊的地理、氣候,在驚濤拍岸之上常有霧靄漫漫,煙云繚繞。流丹滴翠的蓬萊閣猶如隱現(xiàn)在云霄中的瓊樓玉宇,仿佛這里真的就是蓬萊仙境,讓人不由發(fā)出這樣的贊嘆:“直上蓬萊閣,人間第一樓。”

      天一閣

      天一閣創(chuàng)始人范欽,浙江寧波府鄞縣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去官歸里。

      范欽喜愛讀書與藏書,宦跡所到之處均留心收集典籍。嘉靖四十年(1561年)至四十五年(1566年)間,范欽在宅東建天一閣,藏書七萬余卷。書樓是六開間兩層木結(jié)構(gòu)樓房,坐北朝南,前后開窗。樓上統(tǒng)為一間,中間用書櫥分隔。樓下不藏書。為防止失火和藏書被子孫瓜分,范欽制訂了“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等一系列嚴格規(guī)矩。

      清朝初年,范欽的曾孫范光文又中進士。他在天一閣前增構(gòu)池亭,購買書籍,使天一閣藏書更豐。至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政府詔修《四庫全書》,向各地采訪遺書。范欽八世孫懋柱,進呈最多,御賜《古今圖書集成》一部,《平定回疆》、《平定金川圖》各一冊,并仿照天一閣建文淵、文源、文溯、文津、文匯、文瀾、文宗七閣來藏《四庫全書》。道光九年(1829年),范氏后人節(jié)省祀田收入之余,對藏書樓進行了一次大修。

      從鴉片戰(zhàn)爭期間至民國初年,寧波天一閣先后歷經(jīng)多次劫難,藏書從七萬多卷減少到一萬四五千卷,僅存五分之一。

      1933年九月,天一閣東墻被大風吹倒,范氏族人無力修復。寧波地方人士共同發(fā)起組織重修天一閣委員會,向全國募捐。此次修整,遷寧波府學“尊經(jīng)閣”于閣后假山,并在尊經(jīng)閣西面造“千晉齋”,儲藏馬廉先生捐贈的晉磚。寧波解放后,政府于1951年撥款400多萬,整修天一閣。

      到1970年代中期,天一閣藏書已近30萬卷,空間顯得局促。為了保存這批珍貴古籍,寧波市政府于1981年建成天一閣第二代藏書樓——北書庫。隨著古籍保護要求的日益提高,2008~2010年,寧波市政府又斥巨資在天一閣北側(cè)新建總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的天一閣新書庫。

      “天一起明州,滄桑四百年”。歷經(jīng)風雨的天一閣,幾經(jīng)時代變遷,從未停止過其藏書的使命。

      鸛雀樓

      鸛雀樓故址位于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南角外的黃河東岸。始建于北周(557~571年)年間,由北周蒲州守將宇文護創(chuàng)建,原為一座軍事建筑。唐宋兩代,鸛雀樓成為府之巨觀和登高勝地,雄踞中州。元初毀于戰(zhàn)火,樓基猶存。明清時期,黃河水患日劇,臺基泯滅。鸛雀樓從始建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從北周到元初存世長達七百年之久。

      鸛雀樓的外觀形制,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明確的記載:“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渙、暢當三首能壯其觀?!崩钜妗⑼踔疁o、暢當均是唐代詩壇驕子。李益詩“鸛雀樓西百尺檣,汀州云樹共茫?!?;王之渙詩“白日依山盡,黃河人海流”;暢當詩“迥臨飛鳥上,高出塵世間”。這些家喻戶曉傳誦不衰的名句描述了鸛雀樓雄踞大河,高大壯觀的景象和登臨一覽黃河磅礴氣勢的浩然之情。

      關(guān)于鸛雀樓的形制規(guī)模,方志“圖考”中繪有鸛雀樓圖,位于蒲州城外黃河岸畔,樓與蒲州古城西南角樓為鄰,遠處是山巒逶迤的中條山,近處是滔滔黃河水,綠柳環(huán)抱,樓體平面方形,樓身四檐三層,三層四周設(shè)平座回廊;整個樓身上下收剎甚大,樓頂為十字歇山式;坐落在片石壘砌的臺基上。鸛雀樓的高度,從“”考”大勢來分析,由于是木構(gòu)樓閣,參照蒲州地區(qū)現(xiàn)存之萬榮飛云樓和秋風樓,其高度應在20~30米之間。古建專家指出,方志為清版,這時歷史上的鸛雀樓早已不存在,故圖中明清手法甚多,如廊柱甚矮、翼角翹高,樓頂十字歇山式,且置鴟吻和垂獸,這些都是隋唐時期建筑規(guī)制上所沒有的,但平面方形,外觀四檐三層,與文獻所述和隋唐建筑形體基本吻合,因此成為重建鸛雀樓設(shè)計工作的依據(jù)。新建鸛雀樓為仿唐形制,四檐三層,總高73.9米,總建筑面積33206平方米。

      閱江樓

      閱江樓位于南京古城西北角,臨近長江。明洪武七年(1374年)春,明太祖朱元璋決定在京師(今南京)獅子山建一樓閣,親自命名為閱江樓并撰寫《閱江樓記》,又命眾文臣職事每人寫一篇《閱江樓記》,大學士宋濂所寫一文最佳,后人選《古文觀止》。朱元璋還動用了服刑的囚犯,在獅子山頂修建了建樓用的地基“平砥”?!捌巾啤蓖旯ず螅蝗粵Q定停建。并在《又閱江樓記》中說明了停建的理由:一是上天托夢給他,叫他不要急于建閱江樓;二是在他經(jīng)過深思熟慮后,覺得應該抓迫切需做的大事,建閱江樓這事應該緩一緩。其實還有一個原因是朝廷需要集中財力、人力修建南京和中都鳳陽的城墻。閱江樓的停建給后人留下了長達600余年的懸念。直至2001年,由南京市政府及下關(guān)區(qū)斥資2億元建成并對外開放,結(jié)束了閩江樓“有記無樓”的歷史。

      大觀樓

      大觀公園,又稱大觀樓,在昆明老城區(qū)西南,地處滇池北面草海之濱,與蒼翠起伏的太華山峰隔水相望,故稱“近華浦”。

      在近華浦北面,明初鎮(zhèn)守云南的西平侯沐英曾開辟花園,稱西園。明代末年,沐氏西園荒蕪,近華浦一帶“萑葦滿澤”。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云南巡撫王繼文、石文晟,布政使佟國襄等在此大興土木,挖池筑堤,種花植柳,相繼建涌月亭、澄碧堂、觀稼堂、大觀樓等亭臺樓閣,修筑沿湖港灣和湖中島嶼,近華浦成為昆明的湖山游覽勝地。

      清道光八年(1828年),云南按察使翟錦觀將大觀樓由原來二層重修為三層。清咸豐五年(1855年),咸豐帝為大觀樓題“拔浪千層”匾額。成豐七年(1857年)大觀樓毀于兵燹。同治三年至五年(1864~1866年),提督馬如龍重建大觀樓。后又遭大水,近華浦部分建筑傾圮。光緒九年(1883年),云貴總督岑毓英令觀音寺住持性田和尚重新修建。1919年,唐繼堯?qū)⒋笥^樓辟為公園。

      光緒十四年(1888年)岑毓英請三迤名士趙藩楷書長聯(lián)刊刻,上聯(lián)寫登大觀樓騁懷,所見到滇池四周的風光,下聯(lián)歷數(shù)云南數(shù)千年歷史及作者的感慨,長聯(lián)200多年來膾炙人口: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臻煙o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shù)?,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shù)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大觀樓的東面、南面,民國年間相繼建有李園、庾莊、魯園、丁園、陳園等一批私家花園別墅,多屬中西合璧的園林,以后都納入公園游覽區(qū)。

      1998年,為迎接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大觀樓全面整治修建,近華浦西面新征197畝沼澤地,開辟西園景區(qū)。筑堤架橋,沿堤植柳,湖畔蘆葦,池中蓮荷,芳草溪流。園中開發(fā)游藝娛樂區(qū),成為現(xiàn)代園林風格的新景區(qū)。

      天心閣

      長沙具有我國南方典型的丘陵地貌,古代的長沙城內(nèi),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唐時,龍伏山還處于長沙城近郊的荒野之中,隨著佛道文化的飛速發(fā)展,各類大小寺廟在長沙相繼出現(xiàn)。由于龍伏山具備祥瑞與近郊的兩個有利條件,成了建立寺廟的絕佳之地。龍伏山頂在長沙土城墻擴展到此處之前,便建起了天星閣,開始祭祀天神。

      長沙古城墻的格局至宋代已完全確定,龍伏山脊被鏟平為城墻頂面,東側(cè)削坡為壁,天星閣便被移建至西側(cè)山坡之上。明初,長沙以磚石改造土筑古城墻,龍伏山西面又削坡為壁,至此,天星閣又被移建至城墻之上(今天心閣北側(cè))。后來,又在古城墻東南折角上建有文昌閣(今天心閣處),專祀文昌帝君(乾隆十年增祀魁星),天星閣仍祀天神。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天星閣廢,文昌閣更名為天心閣,閣內(nèi)續(xù)祀文昌帝君與魁星二神像。

      文昌閣自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更名為天心閣后,天心閣與文昌閣便產(chǎn)生了一種互替關(guān)系,即天心閣之名替代了文昌閣之名,而文昌閣之閣替代了天心閣之閣。天心閣從定位于現(xiàn)址到今,已有230多年。在此之前,它有兩個前身:一個是位于瀏城橋到現(xiàn)天心閣之間的古城墻之上的天星閣;另一個是現(xiàn)天心閣位置上的原文昌閣。所以說,天心閣的歷史,有兩條縱向的脈絡(luò),即一條是天星閣的歷史淵源,另一條是文昌閣的歷史淵源。

      西安鐘鼓樓

      西安鐘鼓樓是我國傳統(tǒng)鐘鼓樓文化的典型代表,還是我國現(xiàn)存形制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授時、報時建筑。鐘鼓樓坐落在西安市中心,見證著我國古代城市管理制度體系的變遷。

      西安鐘樓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1384年),位于西安城內(nèi)東西南北四大街的交匯之處。鐘樓下部為磚石結(jié)構(gòu)的四方形基座,基座四周各有高約6米的十字相交的券洞,基座表面用青磚砌成,基座之上為兩層木結(jié)構(gòu)樓體,采用歇山式重樓三層檐、四角攢頂?shù)男问?,由斗拱支撐,頂尖部為真金鉑包裹木質(zhì)內(nèi)芯的“金頂”??偢?6米,基座高8.6米,每邊長35.5米,面積約1377.4平方米,內(nèi)有樓梯可盤旋而上。屋檐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nèi)貼金彩繪,畫棟雕梁,是典型的明代建筑藝術(shù)風格。

      西安鼓樓東與鐘樓相望,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下方同樣為磚石結(jié)構(gòu)的基座,東西長52.6米、南北寬38米、高717米,南北正中辟有高和寬均為6米的券洞門。鼓樓分上下兩層,主體建筑結(jié)構(gòu)為歇山式重檐三滴水式,上下兩層面闊各七間,進深三間,四周環(huán)有走廊。以前在第三層檐下,南北各懸一塊牌匾。南面匾文為“文武盛地”,北面匾文為“聲聞于天”。兩塊牌匾均毀于“文革”時期?,F(xiàn)存牌匾為2005年復制。

      除了告知時間,保證居民生活規(guī)律進行以外,鐘鼓樓在商業(yè)管理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明清時期,西安城內(nèi)雖然沒有嚴格的市坊界限,但居民的作息和貿(mào)易經(jīng)營仍然以鐘鼓授時為標準。可以說,對西安而言,當時的鐘鼓樓所發(fā)報的時間便是當時西安人的“北京”時間,整個城市的每日運作都以此為中心而展開。

      在西安鐘鼓樓報時制度消失近一百年之后的2007年,西安鐘鼓樓的晨鐘暮鼓制度又得以恢復。

      (西安鐘鼓樓博物館供稿)

      (責任編輯:孫秀麗)

      猜你喜歡
      鸛雀樓岳陽樓滕王閣
      登岳陽樓
      滕王閣 我心中的歌
      心聲歌刊(2023年1期)2023-03-10 02:18:02
      孫高華
      第三屆“滕王閣杯”童謠大賽獲獎名單
      大灰狼畫報(2022年1期)2022-05-23 12:53:40
      滕王閣,我心中的歌
      心聲歌刊(2022年6期)2022-02-22 18:15:13
      經(jīng)典吟誦第七期《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經(jīng)典吟誦第八期《滕王閣序》(節(jié)選)
      創(chuàng)作(2020年6期)2020-12-25 02:57:50
      抱憾鸛雀樓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24
      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
      蔣昱欣??《登鸛雀樓》
      昭苏县| 桐庐县| 郴州市| 莎车县| 香河县| 隆安县| 公主岭市| 邵武市| 平顺县| 卫辉市| 隆昌县| 吕梁市| 大安市| 蛟河市| 株洲市| 瓮安县| 册亨县| 莱芜市| 北碚区| 文化| 哈尔滨市| 勐海县| 华坪县| 连云港市| 东台市| 色达县| 奉化市| 天镇县| 新田县| 肇东市| 津市市| 兴义市| 都昌县| 新河县| 林州市| 丰城市| 沂源县| 金秀| 闵行区| 和田县| 西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