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憲泉
“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德莫大于和,和者,天地之正也”(董仲舒)……在中國古圣先賢看來,一個“和”字,涵蓋道德原則和自然規(guī)律,是華夏民族生生不息的智慧源泉。
中華和諧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繼承傳統(tǒng),與時俱進,我們可以將中華和諧文化提煉為五個唇齒相依、互為因果的方面——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世界和平、天人和合。筆者姑且稱之為“五和”理念。
以“仁”為核心的儒學,強調(diào)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和善關(guān)系??鬃影选叭省倍x為“愛人”,并解釋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边@就是“仁”的重要原則——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人心和善是中華和諧文化的根本。
中國人最重家庭,“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倫中,有三倫是家庭關(guān)系。“人必有家,家必有訓”,“家和萬事興”。 家庭倫理是中華和諧文化的基礎(chǔ)。
俗話說,“一樣米養(yǎng)百樣人?!痹缭诖呵飼r期,中國古人就懂得“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國語·鄭語》)的道理:只有參差不齊、各不相同的東西,才能取長補短,產(chǎn)生新的事物;而完全相同的東西聚在一起,則只能停留于原有的狀態(tài)。孔子進一步提出“和而不同”,容“不同”,才能“和”。 費孝通先生在80壽辰聚會上講了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是對“和而不同”的極好闡釋。承認差異,包容差異,尊重差異,才能達到社會和諧。
中華民族有尚德不尚武的歷史傳統(tǒng),以“協(xié)和萬邦”作為處理國際關(guān)系的總原則。“協(xié)和萬邦”,語出《尚書·堯典》,意指在邦國林立之間,要以治理好本邦為前提,然后去感化他國。“萬邦協(xié)和,則所為必成矣?!保ā冻淌洗庋浴ふ撜罚┚褪钦f,維持一種良好的國與國的關(guān)系,才能把本國的事情辦好。這體現(xiàn)了中國古賢處理邦國關(guān)系的原則和理想。
“和合故能諧”(《管子》)?!疤烊撕秃稀笔侵袊糯軐W思想一大創(chuàng)舉?!芭c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保ā吨芤住罚┲v的就是“天人和合”的思想。當代國學大師季羨林解釋天人合一,就是自然界和人類互相理解,結(jié)成友誼。
縱觀華夏文明,屢仆屢起,綿延數(shù)千年而不絕,實因中國有根基深厚的和諧文化精神。放眼當今,中國要實現(xiàn)和平崛起,建設和諧社會,必須弘揚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世界和平、天人和合的價值理念,使之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nèi)容。
(作者為海南省三亞市政協(xié)常委)
責編/杜鳳嬌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