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說:“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作出結論?!薄掇o?!氛f:“科學是運用范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xiàn)實世界各種現(xiàn)象的本質的規(guī)律的知識體系。”對科學的定義,各家有各家之言,但大意是一致的:發(fā)現(xiàn)未知的事實,經(jīng)過嚴密邏輯論證,概括出各種事物的本質及運動規(guī)律。關鍵詞:事實、規(guī)律。科學的本質如此,那么在小學科學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啟蒙教育,也應該讓課堂體現(xiàn)出“科學味”。
一、科學課,要有實證意識
科學求真,需要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因此科學課上,要關注學生實證意識的培養(yǎng)。什么是實證呢?實證,就是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收集的數(shù)據(jù)、證據(jù)以及作出的解釋、結論都要以事實為依據(jù),是真實的,經(jīng)得起反復論證的。讓孩子樹立以事實為依據(jù)的意識,也就是實證意識。
這節(jié)科學課,實證的意識其實是貫穿始終的。比如:討論生活中一些行為是否有用電安全隱患,摒棄了教材上的卡通圖片,轉而提供實景的照片:衣服晾在電線上、電線密集區(qū)放風箏等,而且還鏈接了一個新聞網(wǎng)頁,報道少年電線下垂釣觸電身亡的案例。這些實景圖片昭示了這些行為的真實性,使課堂的討論更有現(xiàn)實意義,更有警示作用。
再比如本節(jié)課中材料的設置,也在為學生實證意識的培養(yǎng)營造氛圍。鐵尺特意準備了不同的類型:5把無油漆涂層的,2把有油漆圖層的,其中一把是全新的、油漆涂層完全覆蓋的,另一把是用舊的,油漆涂層有剝落的。這樣的設置在課上制造了小小的風波:實驗前大家都預測鐵尺能導電,大部分小組檢測結果也都印證了這一點,有一個小組檢測結果“異?!绷耍泻е淮_定的口吻向大家匯報:我們的鐵尺不導電。我想,能夠大膽說出不同聲音的同學,這首先就值得肯定與鼓勵,如實匯報和記錄實驗中的現(xiàn)象和數(shù)據(jù),這就是實證。這個矛盾呈現(xiàn)上來之后,孩子們進行了思考:為什么它不導電呢?“它不是鐵的!”有可能吧,檢測是不是鐵只要用磁鐵。我在課前特意準備了磁鐵,現(xiàn)場實驗,尺子能被磁鐵吸引,看來是鐵的?!八饷嬗杏推帷保推釙е妈F尺不導電嗎?怎么證明?在鐵尺已經(jīng)剝落掉油漆的部位檢測一下,燈果然亮了,終于找到原因了,是油漆制造了迷局?;仡櫿麄€過程,從聚焦異常現(xiàn)象到分析原因再到證實想法,一切都以事實為依據(jù),用事實來證明,這就是實證。對于這幾位同學來說,勇于提出一個不同于大伙兒的做法或想法,并因此而讓大家認識到一種新的絕緣材料,這種認識上或者說是知識上的收獲,也能看成是對學生實事求是精神的褒獎,他們的內心,也一定會因剛才的表現(xiàn)而自豪。
二、科學課,要符合邏輯
科學教學主要是科學思維活動的教學,相對于其它課程,科學課在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方面有更重要的作用。課堂上,我們引導孩子對客觀事物觀察與感知,判斷和推理,概括出事物的本質與規(guī)律。所以,科學探究中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取證態(tài)度與取證技能,還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茖W課,要符合邏輯。
這節(jié)課上,前后探究環(huán)節(jié)是符合邏輯的。我們對物體導電性能檢測的研究是有梯度的,先用簡單電路檢測,它能讓學生直觀地觀察到電路的通和斷,從而理解材料是否容易導電,用它能檢測出金屬、鉛筆芯的導電性能良好,但是檢測人體、水等物體,顯然是沒有效果的,因為人體和水電阻太大導致電路中電流太弱,所以是無法觀測到指示燈亮的。那人體到底是不是導體?于是出示第二套檢測器:驗電球,這是一個比較精密的儀器,電路精細而復雜,內含電流放大器,微小的電流也能被檢測出來,所以用它能很方便檢測出人體、水以及泥土等等的導電性。那么解決了這個關于人體和水的認識上的矛盾,物體導電性能的研究是不是可以結束了呢?不行,因為這不符合邏輯。水和人體是第一套檢測器檢測出的“絕緣體”大類中的一部分,既然驗電球能否定之前對它倆的檢測結果,那么“絕緣體”類中的其余物品:小木棒、塑料、橡膠等材料的檢測是不是也應該用驗電球重新檢測?應該要重新檢測的!盡管學生對它們絕緣體的屬性并沒有懷疑,盡管重新檢測之后結果還是沒變,重復檢測是追求邏輯嚴密的過程:一個群體中的部分在新條件下屬性發(fā)生改變,其余部分當然也有可能發(fā)生改變。我們不能保證現(xiàn)在的檢測結果在今后其它更精密的儀器檢測下不會出現(xiàn)偏差,但是本節(jié)課做出的結論應該是要符合邏輯,經(jīng)得起推敲的。
另一方面,課堂上的思維走向是符合邏輯的。導體和絕緣體會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下轉變這個知識點的教學,在課堂上是設置了一系列思維依托點的:教學的開始,預設了學生對種植在花盆中的紅豆杉植物枝條的檢測,用第一套檢測器測試,枝條不導電;用第二套檢測器測試,植物枝條竟然導電了,這一點是讓學生驚奇的。有了這個經(jīng)驗,在后來用驗電球再次測試牙簽前,預測時就出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想法:有孩子認為牙簽和枝條都是木頭,應該會導電;有孩子分析枝條導電是因為內含水分,牙簽是干燥的,所以牙簽不會導電。誰預測的準確呢?測試,結果:不導電。為什么會這樣?課堂的分析逐漸傾向于了“水使木頭由絕緣體變成導體”。怎么證明呢?把牙簽弄潮濕,再來檢測一下。好,實驗,測試,果然潮濕的木頭變成導體了。回顧整個過程,學習活動在比較、分析、預測、推理、判斷中前行,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得到一定的發(fā)展。
三、科學課,要認識生活
如果說科學的目的就是認識世界,那么反過來,學生有了一定的科學知識積累,就能用它們去更準確地認識生活中的物和事,這不僅可以增強學習科學的樂趣,也能體會到擁有知識的小小成就感。
電路器材、家用電器都是學生生活中的常見物品,這些物品在制作時各部分分別采用什么材料、為什么要這樣設計?器材使用時必須注意什么?這些問題學生之前或許很少會考慮,而這恰恰是很重要的,因為涉及到用電安全的問題。再比如平常人們的一些錯誤行為:把濕衣服晾在電線上,高壓線下垂釣、濕抹布擦拭工作中的電器等等,這些行為有哪些安全隱患?為什么我們不可以這么做?相信經(jīng)過這樣的分析討論后,我們的孩子不會輕易犯下這些用電錯誤,遠離用電誤區(qū)。在課的結尾處,展望人類在材料導電性能領域的研究,采用了科幻電影中的場景,介紹和認識超導技術以及超導材料。用超導的力量托起一座座山峰,雖然是虛幻的,但實際上這就是科學家在苦苦追尋的常溫超導情形。科幻片中的元素,看上去都那么不可思議,其實是寄托了人類對科技發(fā)展的無限期待,其中的人、事、物往往都有著強烈的科學依據(jù)。所以對待周圍的事和物,哪怕是科幻片,也要習慣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待,這樣能讓我們對事物能有更多科學的理解。
科學課,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孩子,讓我們在營造的充滿“科學味”的課堂中,更好地提高孩子的科學素養(yǎng)。
(尤春來,無錫市港下實驗小學,21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