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成龍
摘要: 在數學教學中,運用身邊的實物教具進行簡單實驗提高教學效率;巧用數學實驗活動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自制教具做實驗還可以培養(yǎng)動手操作能力,從而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關鍵詞: 數學課堂實驗教學實踐與體會
數學是一門很抽象的學科,同時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抽象的數學概念、知識、定律、性質等都可以利用教具進行實踐活動來體驗。運用教具動手操作實驗是學生非常喜愛的實踐活動,也是學生學好數學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學生只有親自動手實驗操作,驗證教學知識、定律、結論,才能理解更透徹,記憶更深刻。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利用身邊常見的、具體的、有趣的實物進行實驗活動,通過巧用簡單物品,巧制簡單教具,巧改實驗器具,提高數學教學的實效性。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活動談幾點體會。
一、運用身邊的實物教具進行簡單實驗,提高教學效率。
充分運用直觀手段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為理性認識的升華奠定基礎。對于學生難以理解、難以掌握的知識,就要充分利用教具幫助學生理解,充分認識到教材、教學與教具的關系。很好地制作與使用教具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如在《異面直線所成角和距離》的教學中,我在課前讓學生準備好約50cm見方的硬紙板兩塊(當平面);約50cm的小木棒三根(當直線)上課時先讓學生模仿教師的演示,用兩根小木棒交叉,一根做旋轉,使夾角由小變大,讓學生總結:兩條相交直線的相互位置關系是用什么來描述的?然后一手拿一根小棒,擺成平行狀態(tài),由近到遠慢慢移開,再讓學生總結:兩條平行直線的相互位置關系又是用什么來描述的?學生能總結出分別用它們所成的角的大小和距離。那么,兩條異面直線之間的相互位置關系應如何來描述呢?我演示,讓學生動手模仿:在一張硬紙板上用透明膠膠上一根小棒a,并插上兩根小竹棒b、c,然后讓學生思考:直線a與兩根小棒是怎樣的位置關系?而每根小棒與a的位置關系都一樣嗎?通過以上模型顯示,兩條異面直線也可形成大小不同的“角”,也可形成不同的距離。如何尋找一個合適的幾何量來刻畫兩條異面直線之間的傾斜程度及遠近距離呢?這樣就形成兩條異面直線所成角和距離的概念。經過學生實際動手操作使學生從直觀上認識兩條異面直線所成角的生動形象,使學生能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逐步形成概念,以此增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這就要求老師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識,將有關的知識綜合運用到課堂教學中,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
二、巧用數學實驗活動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教學中,每位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學生實際綜合考慮,精心設計,靈活運用最優(yōu)的教學方法。教師在使用正規(guī)教具時,必要時根據教學實際進行改進和完善,充分發(fā)揮教具的作用,解決教學中的疑難點,突出強化知識點,事半功倍,使教具使用效果達到最優(yōu)化。如在講授《同底同高的棱柱和棱錐的體積關系》一課時,我在課前準備好一桶沙子和同底同高的空心三棱柱,三棱錐各一個,先往三棱錐中加滿沙子,然后倒入三棱柱中,重復這一過程,結果發(fā)現三次正好把棱柱裝滿。通過演示,學生就能直觀地得到結論:同底同高的棱柱和棱錐,前者體積是后者體積的三倍,這樣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就很容易掌握了。通過這樣的活動體驗,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充分感悟,親身體驗,形成表象。每節(jié)課都有重點和難點,教師的課堂教學的水平主要體現在重點的突出和難點的突破上,最終制定出詳細的、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和教具有機結合,才能使學生化難為易,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
三、自制教具做實驗還可以培養(yǎng)動手操作能力。
實驗效果并不在于教具是不是復雜,而在于適用,當教具的適用性符合學生心理的簡化水平時,就會加快學生的感知速度,提高學習效率。我們生活中有一些容易尋找而且容易加工的東西,比如廢硬紙片、細鐵絲、鐵釘、細木條、橡皮筋、火柴,等等。拼拼,剪剪、搭搭等看似簡單的動手操作活動,其實可以促使學生深刻體驗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創(chuàng)新,這一點在農村數學教學中是很關鍵的。學生的學習方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既能反映教師的教學理念,又能影響學生的課堂學習的效果和新課程目標的實現。目前學生的學習方法有很多,要選擇恰當的、符合實際的、有利于理解的方法。那就要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教具,如在《兩平面所成角》一節(jié)中有這樣一道題:已知正方形ABCD,沿對角線AC折成直二面角,求AB,AD所成角。針對這樣一道題,我沒有讓學生畫立體圖形找角求角,而是讓學生自制一個正方形紙片,標上字母,連接AC,BD交于O點,然后沿對角線折起,使平面ABC和平面ACD成直二面角,然后讓學生觀察。這樣,學生發(fā)現,△BOD是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且通過計算得出BD=AB=AD,所以△ABD是一個正三角形,很快得出結論:AB與AD所成角是60°。這樣,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學習,通過自己動手操作解決了問題,提高了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習興趣。
總之,教學時要恰當地進行數學實驗,激發(fā)興趣,創(chuàng)造學生操作和實驗的機會,創(chuàng)設廣闊的思維空間和智力背景,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多向思維、善于推理、合理猜想和勇于探索的品質和習慣,從而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錢正艷.讓實驗邁進數學課堂[J].湖南教育,2003,(12).
[2]寧國府.數學實驗教學中教具的使用[J].數學通報,1998,(12).
[3]馬蘊雯編著.數學教學中的實驗探究例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4]公孫康.數學實驗教學中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數學大世界,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