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紅
新課標強調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如何執(zhí)行這一理念,是需要認真考慮的。因為如果教師輕易“退位”,學生一時缺少“自主”能力,就會引起教學秩序的混亂。當前關于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自主學習是篇“大文章”,也可以說是當前國內外教育界矚目的熱門課題。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實現(xiàn)學生由傳統(tǒng)的被動的受教育地位到主動的求知地位的轉變,在教學活動中,做到“教學做”合一,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引導學生形成自覺地尋求知識、獲取知識的能力。為此,我談談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方面的幾點體會。
一、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語文教師首先要有責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師道尊嚴”的圣框。學生能否發(fā)揮自身主體作用與教師的態(tài)度密切相關。一般學生總喜歡笑口常開、和藹可親、幽默善導、寬容賞識的良師,打心底里拒絕神情嚴肅、心胸狹隘、苛刻責備、諷刺挖苦的教師,所以教師更新理念,轉變自身角色非常重要。
學生的學習大部分是在課堂上進行的,“課堂教學是主陣地”。我們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樹立正確的教育對象觀,調整好自己與學生的關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營造和諧融合的課堂氣氛,以民主、平等的態(tài)度面對全體學生,用真情實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現(xiàn)自我的大舞臺。
心理學實驗證明: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再一次追求成功的愿望。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抓住一切機會從正面激勵學生。學生一次大膽的發(fā)言、一次合理的想象,都可以成為教師表揚的“成功點”。教師一個會意的眼神、一次善意的微笑,都可以成為學生再次尋求成功的動力。教師不僅應激勵那些成功的學生追求更大的成功,更應從后進學生的身上開啟“美點”,讓他們沐浴在“贊美”的陽光下,體驗成功帶來的幸福和愉快,努力尋求成功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全班學生生機勃勃、共同發(fā)展的良好局面,使每個學生都能在民主平等的環(huán)境中學到知識、發(fā)展身心。盧梭在《愛彌兒》中說過:“不要在教天真無邪的孩子分辨善惡的時候,自己就充當了魔鬼?!睘閷W生營造出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讓他們在怡身、怡心、怡情的環(huán)境中健康成長,是每個教師的神圣職責。
互愛、民主、平等的師生情、生生情和求知欲將融匯成一股“情感流”,流淌于課堂教學全過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撥動學生的心弦,點燃學生心靈的火花,學生自然想?yún)⑴c,敢參與,樂參與,在“探求”與“發(fā)現(xiàn)”中體驗求知的樂趣。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一般我們認為,語文課對于學生來講應該是很有意思的,因為語文課上可以領略到語言文字帶來的優(yōu)美意境。然而在現(xiàn)實中,卻有很多學生對語文不感興趣,覺得枯燥乏味。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原動力。有了興趣,學生就有了探究新問題,學習新知識的動力;有了興趣,學生就有了學習的欲望;有了興趣,學習語文就已經(jīng)成功了一半。因此,提高中學生語文學習興趣便成為了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全面推進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趕上改革潮流,改革教學方法,變學生厭學為樂學呢?
語文教師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應創(chuàng)設多種多樣的教學情境,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利用外部刺激引起學生學習的直接興趣。
如“巧設導語,引入情境”。新穎、生動的導語,常常令人耳目一新,可以一下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助長其學習的興趣。因此語文教師要注重導語的設計,選準導入語的突破口,充分利用文章的背景資料,社會生活中富有教育意義的人和事,也可用古典名著,優(yōu)美詩文,格言警句,經(jīng)典歌曲,巧設懸念,猜謎語,朗誦詩歌等,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加強學生對具體知識的記憶,激起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激發(fā)學生自我嘗試的沖動。讓課堂教學像磁鐵,把學生吸引住。如學習《觀潮》一課時,我說,每到八月十六,一些觀潮勝地就會人滿為患,但如果同大宋時錢塘江的景觀一比就遜色多了,也可以說是變得不足掛齒了,那場面實在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同學們想一飽眼福嗎?這么一說就迅速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把他們引入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之中。
“精彩表演,體會情境”表演可以把某些內容外化為人的形體動作和聲音,直接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表演所傳達的情感體驗和內容意蘊,也極易為學生所接受與理解。因此,教學中教師應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些表演的機會。如把《皇帝的新裝》改編成課本劇,讓學生課堂表演,體會人物各自不同的表現(xiàn)和性格。讓學生模擬《口技》中的表演,體會口技藝人高超的技藝。
課堂上,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用實物、圖片展示情境;用音樂、舞蹈渲染情境;運用現(xiàn)代技術手段模擬情境等新穎形式,豐富情境。實踐證明,多種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調動學生的情感,激活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萌發(fā)強烈的探究欲望,在自信心與自主意識的驅動下,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在廣闊的時空中,展示個性、尋求發(fā)展、獲得成功。
三、分層要求,激勵學生的自信心。
學生是存在差異性的,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設計問題,布置作業(yè)時都要照顧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意識和進取精神。特別對于后進生在學習上的障礙,教師要千方百計地積極引導,幫助他們渡過難關。課堂上常常有這樣的情形發(fā)生,后進生的發(fā)言或因吞吞吐吐或因不夠貼切,引起同學的哄笑,使他們的自尊心受到沉重的打擊,此刻激勵心理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決不能采取責難排斥的態(tài)度,要看到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因材施“勵”。善用顯微鏡和望遠鏡,用顯微鏡看學生的閃光點,用望遠鏡看學生的潛力,即用發(fā)展的眼光多角度地看待后進生。啟發(fā)引導他們克服適當?shù)睦щy開始,不斷地邁向成功。當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學習中的障礙時,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如贊賞的目光,親切的話語,都會讓他們?yōu)樽约焊械津湴粒錆M自信。在嘗到甜頭之后,他們便會自覺地想去再啃“甘蔗”,產(chǎn)生一種躍躍欲試的勁頭。教師要適時地給予指導,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讓學生感到“我能行”、“我很行”,看到成功的希望,樹立了克服困難的自信,學習就變成了輕松的事情、享受的事情,變成學生自覺的行為。
在課堂上,我總是根據(jù)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叫學生進行回答,并對他們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布置作業(yè)時實行“作業(yè)超市化”,也就是針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結合學生實際,分層布置作業(yè),讓學生自由選擇,自主探究。如學習了朱自清的《春》一文后,我這樣設計作業(yè):(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摘抄優(yōu)美句段。(2)有感情地背誦課文,默寫優(yōu)美句段。(3)仿照課文,寫一篇描寫優(yōu)美景色的小短文。這三個層次的作業(yè)由易到難,分別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因而有利于激發(fā)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信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獨特性。
敢問是創(chuàng)見的蓓蕾,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育是為了繼承,更是為了發(fā)展。教師今天教學生,正是希望學生有朝一日能超過自己。一個學生如果思想過于拘謹,視書本如圣旨,視老師為偶像,那么盡管他分數(shù)一時也能挺高,但是卻很難在科學上有所建樹。人類總是在不斷否定舊事物中前進的。教師的責任決不僅是向學生傳授書本上已有的結論,而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應該從小就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質疑,要在師生之間營造一種平等的、愉快的、民主的氛圍,讓愛思考的學生多思、深思,讓不會思考的學生愛思、會思,引導他們不斷開啟思維的閘門,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
質疑問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表現(xiàn),優(yōu)化語文課堂結構,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必須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教師要營造和諧融合的課堂氛圍,允許學生隨時插嘴、提問,爭辯,甚至提出與教師不同的看法。以前,對待學生的這類插話,許多老師認為是“耍小聰明”“出風頭”,甚至是“目無師長”,“破壞課堂紀律,擾亂正常的教學秩序”,往往惱羞成怒,加以斥責、諷刺,這樣做,有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但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而且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也大打折扣。
學生有疑而問,質疑問難,是用心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可貴表現(xiàn),理應得到老師的熱情鼓勵和贊揚?,F(xiàn)在對學生的隨時“插嘴”,提出的各種疑難問題,我總是抱歡迎、鼓勵的態(tài)度給予肯定,并做出正確的解釋。例:在教學課文《藤野先生》時,突然有個學生向我提問:“魯迅當時不是家庭經(jīng)濟條件不好嗎?那他怎么能去日本留學呢?”這突如其來的問題一下子把我問倒了,使我驚呆了,無言以對。后來我坦誠地說:“你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我也很想知道,你們幫老師找找答案吧!”這一說學生們立刻趣味盎然,紛紛表示周末回家查資料,回來告訴我具體的答案。由于我能正確對待學生提出的各種疑難問題,大大激勵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學生上語文課大膽發(fā)問,敢于提出獨到的見解,獲得學習的主動權。
在《藤野先生》一課的教學中,一位學生產(chǎn)生了疑問:“魯迅為什么要寫日本的一位老師,難道我們中國就沒有這樣的老師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發(fā)表意見。討論中,學生體會到魯迅敬愛藤野先生的真正原因,不僅僅因為老師簡樸、敬業(yè)、關心我,而是老師心靈深處的善良與大愛,對我這樣一位弱國子民沒有任何歧視的崇高精神。從而更為深刻地理解了本課的主旨,體會到課文精神之美,也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一個不高明的教師僅僅是奉送真理,而好的教師是引導學生永遠去發(fā)現(xiàn)真理”。每一節(jié)課的四十分鐘都是屬于師生共同的“財富”。老師不應“獨占”它,而要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尋問題,自提問題,然后帶著問題去讀書、思考、討論,使學生始終保持著積極思維的學習狀態(tài),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天高任鳥飛,才能練出強健翅膀;海闊憑魚躍,才能成就鋼鐵筋骨”。教師在課堂中要把學生真正當做學習的主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還學生主體地位、主體角色,把僵化、封閉的語文課堂教學變?yōu)槌錆M生命活力的學習樂園。才能創(chuàng)造課堂教學百花齊放、姹紫嫣紅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