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鴻元
導讀:我國把居民購買住房的支出視作投資而非消費,因而未被記入CPI統計測算。然而,近年來我國的住房價格卻上漲迅速,住房已成為居民(特別是城市居民)消費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我們脫離房價快速上漲這一現實條件計算住房成本,進而推算CPI,其結果必然是不準確的,因而,必須合理測度我國消費指數中的居住類權重。
Key Words
關鍵詞:購買住房;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居住類權重
在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樣是衡量通貨膨脹水平最重要的指標。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反映一定時期內城鄉(xiāng)居民所購買的生活消費品價格和服務項目價格變動趨勢和程度的相對數,是對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進行綜合匯總計算的結果。在我國CPI的計算中,卻把居民購買住房的支出視作為投資而非消費,因而未被記入CPI。然而,近年來我國的住房價格卻上漲迅速,住房已成為居民(特別是城市居民)消費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我國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不能完全反映通貨膨脹程度
通貨膨脹率,是貨幣超發(fā)部分與實際需要的貨幣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的程度。廣義通貨膨脹,是指包括房地產商品在內的所有實體經濟領域中商品價格總水平的上漲。狹義通貨膨脹是指傳統教科書上的通貨膨脹,即通貨膨脹是指實體經濟中價格總水平的上漲,科學的衡量指標是指國內生產總值平減指數。雖然國內生產總值平減指數可以更全面地反映通貨膨脹水平,但它是一個非常綜合的物價指標,從其中無法得知是何種因素引起的物價的普遍上漲。而且國內生產總值平減指數的發(fā)布為一年一次,對于波動頻繁的宏觀經濟,它在實際應用中不適合作為觀測通貨膨脹的指標。
由于在實際工作中,一般不直接、也不可能計算通貨膨脹,而是通過價格指數的增長率來間接表示。由于消費者價格是反映商品經過流通各環(huán)節(jié)形成的最終價格,它最全面地反映了商品流通對貨幣的需要量,因此,消費者價格指數是實際中最能充分、全面反映通貨膨脹率的價格指數。與其它的價格指數相比,CPI與失業(yè)、經濟增長等宏觀經濟指標具有比其他物價指數更穩(wěn)定的關系。目前,多數國家都編制消費者價格指數(我國稱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反映城鄉(xiāng)居民購買并用于消費的消費品及服務價格水平的變動情況,還用它來反映通貨膨脹程度。從2001年起,中國采用國際通用做法,逐月編制并公布以2000年價格水平為基期的居民消費價格定基指數,作為反映中國通貨膨脹(或緊縮)程度的主要指標。
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來衡量我國的通貨膨脹程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我國居民消費率較低。美國可以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來衡量通脹程度,因為美國居民消費率高達70%以上。根據有關專家測算,我國的居民消費率甚至還不到國內生產總值的40%,用40%的部分來代替全部,必然存在較大的誤差。其次,由于統計上的原因,CPI本身存在低估的情況。當前官方公布的CPI數據存在兩個關鍵問題:第一,并沒有顯示出中國居民消費形態(tài)的快速轉變;第二,消費數據的覆蓋面不夠全面,數據未包含居民服務性支出。這主要體現在統計樣本的實效性差,樣品調整滯后,權重設置不合理并且調整滯后,使統計出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不能夠真實地反映物價的上漲程度。再次,CPI構成中的一些價格是受管制的,例如汽油、天然氣、水、電、供氣、供暖等國家壟斷或隸屬于國企事業(yè)單位的公共事業(yè)費用,使得CPI并不能真實地反映通脹壓力。此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同社會階層之間、不同行業(yè)之間、不同地區(qū)之間、城鄉(xiāng)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貧富懸殊拉大,綜合的CPI不能反映不同收入階層的感受。我國當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體系所存在的種種不足,嚴重影響了衡量通貨膨脹的準確性,因此有專家認為,如果要用價格指數來衡量狹義通貨膨脹,也要綜合考察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工業(yè)生產者購進價格和工業(yè)生產者出廠價格等指數。
二、我國的住宅房屋是一種特殊消費品
聯合國制定的《1993年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各國遵循的統計國際標準,該標準規(guī)定,房地產開發(fā)投資形成的房地產,在支出法的GDP核算中歸入固定資本形成。也就是說,不僅生產經營單位的廠房是固定資本,居民個人購買的住房,盡管由個人居住和享用,但其本身并沒有被劃為消費品,因此,房屋是一種特殊的耐用消費品。
在世界范圍內,房屋在CPI統計中都是區(qū)別于一般消費品對待的。一方面,購買房屋是在短期內的集中支付(包括房貸款),但房屋提供的是今后若干年的消費,其購買和消費行為是不同步的。如果直接把短期內的買房支出納入CPI,則編制出來的CPI會因商品房市場的周期性而出現劇烈波動,無法真實反映與當前居民實際消費內容相對應的總體價格水平的變動。另一方面,房屋兼有投資品和消費品的屬性,除了可滿足一定的居住消費需求外,還具有保值增值收益的作用,而一般商品隨著消費活動的進行,實物形態(tài)會磨損,市場價值也會逐漸減少。目前,世界各地把房屋屬性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完全看作是資本品(將自有住房成本完全剔除在CPI統計之外,如:法國、德國和意大利等);第二類是完全看作是消費品(將實際支付的貨幣額計入CPI,如: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愛爾蘭等);第三類是兼有資本品和消費品的屬性(如:美國、加拿大、歐盟一些國家和日本等一些亞洲國家)。因此筆者認為,針對我國的現實情況,在“住房兼有資本品和消費品的屬性”這一原則的指導下,在編制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時,就不能直接把住房價格像普通消費或者服務的價格一樣納入CPI,而是要首先剔除居民住房的資本品屬性,得到住房作為消費品的消費成本,然后再納入價格指數的編制。
根據國家統計局全國年度統計公報(2005-2010年)資料分析,我國居住類消費價格指數的變動幅度除2009年下降外,其他年份都在增漲,當年居住類指數的變動幅度與當年CPI的變動幅度不一致,城市和農村變動幅度也不相同,而只與當年的住房價格波動相關(見表1和圖1)。
三、我國的住宅房屋消費水平遠高于國際平均水平
在我國的CPI中,居住類作為八大類組之一,其主要包括租房、自有住房、建房及裝修材料和水電燃料等,而住房價格的變動正是通過這一類別,部分地反映到CPI的變動中的。在我國的CPI權重組成中,居住類權重約為15%,而美國居住類權重約為43%(其中自有住房消費成本約為23%,較我國整體居住類權重還高出8個百分點),加拿大居住類權重約為27%。
雖然,我國居住類權重遠低于美國和加拿大等發(fā)達國家,但事實上,我國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居民,卻承擔著更大的住房支出壓力。衡量一國的住房消費水平主要考察兩個指標:第一個指標是房價收入比,即住房自由市場價格的中位數與家庭年收入中位數之間的比值。據2006年的統計資料反映,我國最低收入戶房價收入比是22,是同組國際平均水平的2.3倍;中等收入戶房價收入比是7.7,是同組國際平均的1.4倍;最高收入戶房價收入比是2.44,只是同組國際平均水平(5.6)的44%。由此可見,除了最高收入人群,我國居民所面臨的住房價格壓力都大于國際平均水平。第二個指標就是自有住房比率。根據《中國城市狀況報告2010/2011》的披露,2008年全國城鎮(zhèn)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達23平方米,城鎮(zhèn)居民的自有住房擁有率至2008年已達87.8%。這一數據較歐美發(fā)達國家(60%-70%)要高出17.8-27.8個百分點。這兩個指標的比較,充分證明了我國的住房消費已高于國際平均水平。
四、我國的居住類權重亟待合理測度
準確反映生活費用支出對居民生活的影響,是編制CPI的根本目的。住房支出是居民家庭生活費用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將其支出變化情況納入到CPI中。雖然在我國的CPI統計中包含了居住類,但由于我國的房價收入比和自有住房比率遠高于國際平均水平,反映出我國居民住房消費實際支出較高。在我國CPI權重設置中,城市居民居住類消費權重明顯低于居民實際支出水平,因此在我國的CPI統計中,偏低的居住類權重顯得不合道理。
雖然住房價格并不直接納入到我國的CPI計算,但住房價格上漲可以通過居住類權重,特別是其中自有住房消費成本的變化傳導至CPI,并對其它商品和服務的消費產生擠出效應。近年來,在我國的經濟增長中,房地產市場快速發(fā)展已成為整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房地產價格的快速上漲帶動了相關產業(yè)產品價格的迅速上漲。如果我們脫離現實房價快速上漲這一現實條件計算住房成本,進而計算CPI,其結果必然是不準確的。
在現實生活中,特別是城市居民購買住房的價格很少能夠獲得單位面積工程造價的價格,即便是單位集資建設的住房也至少應付出房地產開發(fā)企業(yè)單位竣工房屋造價的價格,更不用說居民只能以商品住房銷售價格購買商品房了。而我國在度量自有住房消費時采用的價格是“城市及工礦區(qū)個人建房單位面積工程造價”來衡量自有住房消費成本,無疑將現實的房價增長剔除到了CPI統計范圍之外,必然會造成居住類權重過低和價格變動水平低估,從而影響整個CPI水平的真實性。
筆者認為,取消以城市及工礦區(qū)個人建房單位面積工程造價來測算自有住房虛擬房租的方法,代之以市場價格計算,同時可考慮逐步向等價租金法過渡。也可以在遵循目前自有住房消費成本計算方法的基本原則上,引入現實住房價格的變動因素,還原在現實住房價格變動條件下的真實的自有住房消費成本,從而使CPI合理地包含現實住房價格的變動因素。
另外,我國在運用1978年Stuart McFadyen、Robert Hobart提出的CPI自有住房成本計算公式Ct=rtPt+δPt-(Pt-Pt-1)+Xt+Mt+Nt時,要著重從三個方面考量:一是所有權益(房屋的增值)不用考慮,即(Pt-Pt-1)不要計入,因為住房作為投資品的屬性對其作為消費品功能的影響不適合在CPI中強調;二是某時期的住房價格(Pt)的選擇最為關鍵,統計部門使用城市及工礦區(qū)個人建房單位面積工程造價遠遠滯后于當前實際住房價格的走勢;三是要分別估算某時期的物業(yè)稅(Xt)、維修和維護費用(Mt)和房屋保險(Nt),因為我國僅僅披露了居民居住類總成本以及自有住房成本兩個數據,并沒有自有住房成本的具體分類數據。
責任編輯:張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