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銘
摘要: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否在輔導員與大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雙向溝通機制,是保證其工作時效性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而認同感的建立則是這一溝通機制的必要前提,同時,構建認同感也對輔導員隊伍職業(yè)化、專業(yè)化建設、對輔導員個人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認同感; 雙向溝通; 高校輔導員隊伍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2-0108-03
目前,我國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問題一直是學界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認為,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現的諸多問題,都與輔導員與大學生之間難以形成有效的溝通有著直接和間接的關系。而阻礙有效溝通實現的最重要一點,就是在輔導員與大學生之間,由于種種原因,缺乏基本的認同感,導致彼此缺乏信任,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對于大學生認同感的研究,國內教育工作者雖然剛剛起步,但已經有了初步的探索,并逐漸引起國內同行的關注。多數學者是以各自不同的角度界定了認同感的概念,即在認同感前面加上一個限定語,例如政治認同感、個人認同感、集體認同感、社會認同感、民族認同感等等。因此,本文首先要對認同感在概念上做一界定。
一、認同感與雙向溝通概念及其懷疑
認同感屬于心理學概念,據考察,是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認同”(Identity或Identification)一詞。在他看來,認同是人與他人、群體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趨同的過程,一般認為,它是個體與他人有情感聯系的最早表現形式。那么認同感即由認同這一心理過程而產生的心理感受與心理映像。
認同感可以產生于不同認同對象與認同主體之間,本文所談的認同感是指在大學生與輔導員之間建立起來的,在雙方心里針對對方的種種表現表示接受、認可甚至模仿,并由此產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信仰等心理反映的總和,亦即個體對于置身于其中的人際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等方方面面產生的正相關的認知觀念。其表現在:認同教師的身份、學識、人格,認同所在學校環(huán)境,認同大學生活,認同集體的核心價值觀、積極參與學校各項活動等。并由此及彼,影響其對社會、政治制度、國家等認同感的形成。可見,本文所談的認同感,已經大大超出了弗洛伊德對于認同在心理過程中的最初設定,包含了由此原點產生的信仰、行為。
所謂“雙向溝通”是指輔導員與大學生之間建立起來的交流機制,即屬于人際溝通范疇。借用社會心理學的概念,人際溝通就是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聯系過程,即人與人之間傳遞信息、交流思想和情感互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輔導員與大學生既是溝通過程的主體,同時也是溝通過程的客體。因此,溝通是雙向的,互動的過程。由于師生之間認同感的實現,從而打通了大學生與輔導員之間心理上的阻隔,使雙方在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溝通與交流保持暢通,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從傳統(tǒng)式的灌輸式說服教育,向構建認同感的溝通式教育方式轉變,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在現實工作中,由于忽視彼此認同感的建立,或者對于這種理念存在懷疑,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守地看做是知識型教育,或者是行政型教育,多數存在崇尚命令式、高壓式工作方法的傾向,造成師生之間溝通不暢,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
二、溝通不暢的表像與后果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由于輔導員與大學生之間認同感的缺乏而導致的溝通不暢問題,較為普遍。經過研究與分析,其具體表現以及可能出現的后果集中表述為以下幾點:
首先,輔導員對學生實施的正向影響的實現,同時避免負向影響的強化,必需師生之間的信任與理解。應該說,大部分輔導員與大學生之間的溝通不存在絕對不通暢的問題,只是在某方面或者少數情形溝通不暢的問題才會經常出現。例如在輔導員對學生的情況不十分熟悉,或者輔導員的工作出現盲區(qū)等情況下,輔導員與大學生之間無法從對方立場看待問題,對待同一問題無法取得認同與諒解,導致大學生對輔導員認同感缺乏,造成輔導員不理解大學生,大學生更少會主動去理解老師等相互抵觸的情況發(fā)生。而當輔導員中個別人由于自身原因或工作原因出現工作失誤,或者在生活等方面發(fā)生不利的事件,由于彼此間的不理解、不信任,在學生中間產生的負效應影響反而會強化。這無形中大大增加了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個師生雙向作用的過程,學生自覺反饋信息環(huán)節(jié)的改善需要師生認同感的建立與支持。很多時候,我們都可以看到輔導員直接找學生談話的場景。但是我們知道,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是一個雙向溝通的工作,是一個師生雙方自覺自愿的過程。因為在這一工作過程中,學生方面自覺的信息反饋環(huán)節(jié)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在輔導員與學生談話以后缺少學生的反饋信息環(huán)節(jié),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能無疑會大大縮水。如果缺少學生的反饋信息環(huán)節(jié),輔導員即使想通過自己努力工作,加大主動溝通的力度,從而對這一環(huán)節(jié)進行補救,但是思想政治工作涉及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時由于存在認識的差異等原因,在學生心目中并不一定會認同輔導員對于工作付出的努力,使學生一方反饋環(huán)節(jié)改善的效果并不理想。即使得到部分反饋信息,其真實性也將受到質疑,這種補救很難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最后,為預防大學生中出現厭學、消極對待大學生活,甚至極端事件的發(fā)生,應及時、有效地解決大學生中存在的問題。在每一屆大學生中,都會有相當數量的同學不同程度地遇到一些問題的困擾,例如經濟貧困、對大學生活、學習不適應等,或者在人際交往方面處理不當,產生孤獨感和空虛感。據調查,目前我國平均每所高校都有近20%的學生存在心理障礙問題。由于學生個體性格差異等多方面原因,一般情況下,這類學生是不太愿意向他人敞開自己的內心世界的。尤其對輔導員、老師等從事學生工作人員,受傳統(tǒng)觀念中師生之間存在等級差異認識的影響,更主要的由于認同感的缺乏而導致師生之間信任感缺失,他們很難會主動向輔導員開口傾訴自己的困惑。如果再有前面各種不利情況發(fā)生在這些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學生身上,又得不到輔導員及時的疏導與幫助,這類學生在工作中問題較為突出。一般表現為不積極參加各種集體活動,或者與同學或者老師關系緊張,厭倦大學生活,甚至導致極端事件的發(fā)生,這方面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三、認同感的建立與雙向溝通的實現
綜合上面的論述可得,認同感的建立是一個雙向的過程。而要建立師生之間的認同感,從輔導員方面應該主動承擔起實現雙向溝通的主要責任。作為輔導員能夠自覺認識并履行這種責任,完善專業(yè)化機制是最直接的保障。首先,建立嚴格的輔導員準入機制。嚴格來說,對于輔導員的選用應該建立一套科學的考核程序,對輔導員的各方面素質進行考察和審核,嚴把 “入口關”。其次,完善輔導員培訓機制。對新加入輔導員隊伍人員進行崗前專業(yè)培訓,這種培訓應加入心理培訓內容。對已經加入輔導員隊伍的人員定期進行考核,考核內容應加大學生反饋信息的比重,重視來自學生的信息與評價;第三,建立嚴格的進入與辭退機制,對于學生評價沒有達到標準的輔導員,應給予辭退處理;最后,為保證上述機制的正常運行,應建立一支獨立的、動態(tài)的評審專家?guī)欤瑢σ陨线M入機制、辭退機制監(jiān)督并實施。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以上機制,從而保證輔導員隊伍的質量,這是構建師生之間認同感的重要前提。
有機制作為基礎,尤為重要的是,需要構建一種輔導員文化,將對輔導員工作的敬業(yè)精神納入其中。當師生之間由于認同感危機出現溝通不暢的情況,輔導員應自覺下功夫鉆研新時期大學生在家庭地位、社會關系、經濟條件、思想動態(tài)、價值觀念等方面的特點,對其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認知,才能從根本上認同當代大學生的所知、所感、所為,才能在自己心目中逐步建立起對當代大學生的認同感。從大學生方面來看,應該清楚輔導員的工作并非是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為使同學們順利度過大學生活,成功走向社會的監(jiān)督人與領路人。大學生可以對輔導員的工作方法、個別事件提出意見或者建議,幫助輔導員做好學生工作,絕不能將學生工作本身看做是自己身上的枷鎖,甚至有破壞學生工作的言論和行為,從而逐步構建起對于輔導員及其工作的認同感。盡管,這種認同感是屬于較為狹隘范疇。
可見,大學生認同感的建立是一個雙向的心理認知及心理趨同的過程。一旦這種認同感建立起來,距離暢通的雙向溝通的實現就近在咫尺了。誠然,大學生認同感的建立,也不一定立刻就會帶來雙向溝通的實現,這其中還存在復雜的心理過程。但是,如果缺少這種認同感,師生之間的雙向溝通就不可能實現,可以說,前者是后者的必要不充分條件。
四、認同感的建立與輔導員職業(yè)化、專業(yè)化的思考
本文前面提到了狹隘范疇的認同感,即指大學生對于輔導員學生工作的認同感的建立。事實上,由于輔導員是學生工作的承擔人或者叫管理者,那么,大學生的認同感同樣包涵其對于輔導員自身的認同。由于輔導員與學生交往密切,其個人素質對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及其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健康人格的塑造等均發(fā)揮著重要的影響作用?,F實中,正是由于許多輔導員自身出現許多問題,影響了大學生對于輔導員及其學生工作認同感的建立。因此,作為輔導員職業(yè)化、專業(yè)化的一部分,輔導員自身的素質與大學生認同感的建立息息相關。因此,本文認為,除了從客觀方面保證輔導員隊伍的專業(yè)化以外,更主要的是應該在輔導員自身的視角努力,從提升輔導員的公共意識、專業(yè)知識、人文素養(yǎng)等三方面強化自身素質,強化輔導員隊伍的專業(yè)化與職業(yè)化水平。
首先,在公共意識的培養(yǎng)方面?,F實中,多種社會思潮并存,而尤以物質主義、個人至上等思想甚囂塵上,導致社會浮躁、誠信缺失、公共意識缺失,必然在大學生中間產生消極影響。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意識形成的引導者,輔導員必須具備成熟而堅定的公共意識,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形成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促進學生對輔導員認同感的建立。其次,在輔導員的專業(yè)知識方面。作為學生工作者,輔導員應具有崇高的職業(yè)信念,強烈的事業(yè)心與責任感,熱愛輔導員工作、熱愛并尊重教育對象。積極探索新時期大學生學習、生活特點,鉆研大學生思想、心理、價值觀念等規(guī)律,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情況,及時發(fā)現問題,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要做到這些,過硬的專業(yè)知識是必要的前提條件。一個合格的輔導員,必須具備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與教學規(guī)律、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等基礎知識,同時最好能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將有助于輔導員隊伍專業(yè)化水平的提升。專業(yè)知識的精深程度也是影響學生對輔導員認同感構建的基本條件之一。第三,在人文素養(yǎng)方面。人文素養(yǎng)是一個較為寬泛的范疇,它是指在掌握人文科學知識的基礎上而體現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人的內在品質。在這里即是指在掌握以上專業(yè)知識基礎上所表現出來輔導員的內在品質。它應該包涵輔導員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社會倫理、人際關系等人文內涵有較為準確、理性的認知,并能夠在日常工作中表現出合理行為,主要包括實現與同事、學生實現積極、有效的溝通,合理定位師生關系以及善于協(xié)調大學生之間關系。除此之外,還應包括工作遵循以人為本原則,在執(zhí)行工作決策過程中會更關注大學生方面的感受,因為輔導員們很清楚,他們工作對象是具體的、活生生的大學生群體,而不是毫無感情的物。這樣的工作原則無疑會得到學生的認同與支持,必然會促進形成一種融洽、和諧、相互信賴的師生關系,從而師生之間的雙向溝通也將會是非常自然的事了。
總之,做到了以上幾點,輔導員與大學生之間牢固而深刻的認同感就會易于建立,很好的實現雙向溝通,提高高校輔導員隊伍的職業(yè)化、專業(yè)化水平,從而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車文博.弗洛伊德主義原理選輯[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8:375.
[2][美]Jerry M.Burger.人格心理學[M].陳會昌譯.北京:輕工業(yè)出版社,2000.
[3]張岱年.文化與哲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4]鄧治文,卿定文.大學生的社會認同狀況研究——以某高校為例 [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120-123.
[5]張杰.高校“80后”輔導員的價值取向及其引導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12-122.
[6]李慈敏,李漢邦.美國“大學生認同感調查”及其啟示[J].中國高等教育,2008(20):59-61.
[7]劉洋.公民文化的構建與俄羅斯政治發(fā)展[J].西伯利亞研究,2010(2):42-44.
[責任編輯:張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