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素敏
摘 要:姓名不僅是個體相互區(qū)別的特定符號,更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內(nèi)涵的折射。英漢屬于兩個不同的種族,在姓氏的起源、命名的意義、變化方面皆有不同之處。要更深刻地理解兩大民族歷史文化的異同,促進英漢文化進一步交流。
關鍵詞:英漢姓名;文化;差異
現(xiàn)代生活中,人與人交往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姓名。因此, 姓名對于存在社會中的個體十分重要,它不僅是單個個體特定的名稱符號,更是一個社會的文化載體。它承載著一個民族的語言、歷史、地理、宗教信仰、民族習俗、社會狀況等信息。英漢屬于兩個不同的種族,通過英漢姓氏的起源、命名的意義、變化方面進行對比分析,有助于人們更深刻地理解兩大民族間歷史文化的異同點,促進英漢文化的進一步交流。
一、英漢姓氏的起源
1. 英語姓氏的起源
英語的姓氏是從何而來呢?追溯其歷史,他們是先有名后有姓的。早在十世紀前,除了羅馬人外,西方社會里一般是沒有所謂的姓氏。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人都以農(nóng)業(yè)為生,并居住在各自的小部落,互不往來。由于人口的流動性不大,人名的重復可能性就不大;同時每個部落的人口不多,不會出現(xiàn)混亂的情況。因此,便沒有必要去設立姓氏來區(qū)分家族。在農(nóng)業(yè)地帶姓氏的出現(xiàn),往往會比較晚。
公元1066年,諾曼征服后,英國人的祖先漸漸開始有了姓氏。先是貴族階級可以使用姓氏,姓氏作為家族財產(chǎn)的標記,同財產(chǎn)一起傳給他們的后代。之后老百姓逐漸開始效仿,確定了自己的姓氏。同時,從9世紀開始,隨著英國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人口不斷增加。到13世紀,在英國就有三分之一人口叫約翰、威廉、理查,現(xiàn)有的名字已經(jīng)遠遠不能滿足激增的人口數(shù)量。因此,為了區(qū)分,人們開始在名的基礎上加上個人的附加名,這些附加名往往都是本人的職業(yè)、出生地或綽號等。如同名William,一個是裁縫,一個是面包師,就被叫做 William the tailor、William the baker,之后就逐漸變成了William Tailor、William Baker.這些名字后面加上的特征,最終演變成今日西方社會的姓氏。根據(jù)有關資料,目前西方人最古老的姓氏,可追尋到公元916年。
英語民族的姓氏大致有幾大來源。①由職業(yè)而來的姓氏。如:Carpenter(木匠), Butcher(屠戶),Miller(磨坊主),Tailor(裁縫), Weaver(織工),Shepherd(牧羊人),Thatcher(蓋屋匠),Smith(用金屬材料制造工具的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撒切爾夫人的姓氏就是Thatcher. ②由地名或地貌而來的姓氏。 如:York(約克),Kent(肯特), Hill(山丘),Wood(森林),Cliff(懸崖),Bush(灌木叢), Field(田地)。③表明父子關系的姓氏。Adamson,Johnson,Jackson 分別來源于 son of Adam,son of John,son of Jack。④因個人特征而來的姓氏。Strong(強壯的), Long(大個),Short(矮個)。⑤以顏色名稱為姓氏。Brown(布朗), Green(格林),Black(布萊克)。有這類姓氏的人,說明他的膚色或對顏色的喜好。
英語姓名的結構通常是由“名+中間名+姓”三部分構成。第一名又稱教名,是受法律承認的正式名字。中間名通常用縮寫表示,由鐘愛孩子的父母或其親戚所取,他們甚至把自己的名字直接取給孩子。姓氏則是由家族世代相傳的。二戰(zhàn)時期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的名字為: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因為各種媒體或資料中經(jīng)常稱他為羅斯??偨y(tǒng),所以很多人認為他的名字就是羅斯福。事實上,他的姓是Roosevelt,名是Franklin,中間名為Delano。英美國家的人并不忌諱祖孫同名,相反,很多人還十分樂意讓兒孫沿用本人的名字,并引以為榮。富蘭克林·羅斯??偨y(tǒng)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為兒子取了與自己相同的名字。為有所區(qū)別,美國人稱呼與父親同名的人時,常冠以“小(junior)”字,例如“小羅斯福”“小洛克菲勒”等。
2. 漢語姓氏的起源及姓名結構
一直以來,中國人的姓名文化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考古學家證明,母系社會的特征,是婦女在氏族內(nèi)部事務管理中,位于主導地位,同時不同氏族可以通婚、氏族內(nèi)部禁婚。這種族外婚制的建立,便有了辨別每一個社會成員相互間有無直接血緣關系的必要,于是就產(chǎn)生了作為共同血緣關系的識別稱號——姓。漢語中有好多以女字為偏旁的姓,如:姬、姚、姜等。之后隨著人口的增加,又分化出許多小部落,為了互相區(qū)別,這些小部落為自己取了新名字,這就是后來的“氏”。因此,“姓”是母系血緣關系的體現(xiàn),而“氏”則為部落分支的代表?!靶铡笔遣灰鬃兓?,而“氏”則易變。
現(xiàn)代中國人的姓大致可分為12種類別:①以姓為氏。姓作為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的標志符號而產(chǎn)生,后人便直接承襲為氏。母權制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當時大多數(shù)姓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②以國名為氏。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國:吳、越、秦、楚、衛(wèi)、韓、趙、魏、燕等,也是現(xiàn)在常用的姓。③以邑名氏。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給同姓或異姓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這些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為氏。④以鄉(xiāng)、亭之名為氏。這類情況不多,今日常見姓有裴、陸、閻、郝、歐陽等。⑤以居住地為姓。這類姓氏中,復姓較多,一般都帶邱、門、鄉(xiāng)、閭、里、野、官等字,表示居住地點的不同。⑥以先人的字或名為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后代以林姓傳世。⑦以次第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⑧以官職為氏。如司徒、司馬、司空、司寇等。⑨以技藝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⑩古代少數(shù)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如呼延、長孫等。此外,還有以謚號為氏,如莊、武;因賜姓、避諱而改姓。
現(xiàn)代漢語的姓名結構主要是由姓+名構成。而在過去,基本上每個姓氏都會按照家譜中的輩分給家族中的男孩命名,結構為“姓+字輩+名”。如楊永志、楊永祥,“楊”是他們的姓,“永”是他們的字輩,“志”和“祥”是他們的名。
二、命名的意義
父母給孩子取名都有其一定的含義,對于名字的選擇也是相當慎重的。人們常說“雁過留聲,人過留名”??梢?,名字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西方的諺語也提到“好名勝于財富?!?/p>
1. 中西方文化在命名方面有相通之處
(1)表達了父母對子女的美好祝愿和期望。中國人為子女取名時,一般都寄予殷切的期望。對男孩常用龍、璽、麟等字,希望男孩成人之后能夠成就一番大事業(yè);用強、志、毅等字,希望他們能擁有優(yōu)秀的品質;用鑫、祿、財?shù)茸衷⒁鈸碛胸敻?。女孩常取敏、雅、淑、妍、婷等字,取其美麗聰穎之意。同樣,英語中的名字如:David(摯愛的)、Aaron(啟發(fā)),寓意外表英俊、勤奮的男子;Alisa(艾麗莎)、Daisy(雛菊),表示甜美快樂的姑娘。
(2)性別的體現(xiàn)。一般中英文名字,可以辨別出性別。男性的名字通常取用剛強、堅毅之詞,女性的名字多用美麗、溫柔之詞。如:Andrew(安德魯),古希臘語中指高大勇敢的快樂男子。Amy(艾米)來源于拉丁語,意為被深愛的有修養(yǎng)的女子。
2. 漢語還有其獨特的命名方式
①以生辰八字命名。中國自古以來取名就有講究,以生辰八字與五行對照,缺某一行則以該行之字取名。如:缺火,名字中則含有火之意的字,如炎、焱、旭。②以重大事件命名。中國特有的歷史時期,誕生了具有一定時代特征的名字,如國慶、大慶、建軍、奧運。
三、中英文姓名的變化
1. 漢語姓名的變化
由于人口的增長,重名率過高,因此也出現(xiàn)了許多獨特的名字。現(xiàn)代的夫妻更注重平等,各取其姓,再取名。如:丈夫姓李,妻子姓楊,孩子取名李揚洋。同時,也有孩子隨母姓的情況。有的名字更趨于中性化,如有的女孩取名張忍,“忍”字既可以用于男名,也可以用于女名?,F(xiàn)代的年輕人更注重個性,強調與眾不同,略帶張揚的名字層出不窮。《2006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顯示,全國姓氏是2.3萬個,其中129個姓氏占總人口的87%。中國人的姓名結構逐漸發(fā)生變化,四個字以上的名字出現(xiàn)了,還出現(xiàn)了個別極端個性化名字。還有的給孩子報名字的時候就叫@,家長認為全世界寫電子郵件都要用它,漢語翻譯過來就是“愛他”。
2. 英文名字的變化
相對于中文名字的變化,英文名字的變化較小。近十年最流行的男性名字是Jacob,Michael 排名第二。Michael 這個名字從1961年到1998年,持續(xù)38年穩(wěn)登寶座。Ethan、 Joshua 和 Daniel 分列三、四、五位。Emma 在2008年成為最受歡迎的女名,Isabella 排名第二,第三到第五位最受歡迎的女名是Emily、Madison 和Ava。
中英文姓名不僅是區(qū)分個體的特殊符號,更是兩個民族文化內(nèi)涵的具體體現(xiàn)。分析中英文姓名的異同,有助于深刻理解兩種不同的文化體系,增進兩者的深入溝通和交流。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4.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李忠華.英漢姓氏初探[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5).
[4]李永斌.漢英姓名文化對比分析[J].文化藝術,2008 (10).
(三門峽職業(yè)技術學院英語教育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