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文才
摘要生命教育一直是我國內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盲區(qū)。目前,高校教育還是以傳授知識和培養(yǎng)技能為主,相對缺乏人文關懷教育,更缺乏系統的、規(guī)范的生命教育。本文分析了生命教育的內涵和高校開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探索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思政教育大學生生命教育
1 生命教育的內涵
1968年,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J.Donad.Walters)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倡導和踐行生命教育思想。他所創(chuàng)立的生命教育理念一經提出很快就在世界范圍內受到了高度重視,很多國家和地區(qū)相繼開展了生命教育活動,并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教育思潮。
生命教育的內涵是什么?有人認為:生命教育是通過認識生命的起源發(fā)展和終結,從而認識生命、理解生命、欣賞生命、尊重生命進而珍惜有限生命,建立起樂觀、積極的人生觀,促進學生價值觀、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能力的全面均衡發(fā)展的教育。①筆者認為,生命教育有以下內涵:一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生命、正視生命、珍惜生命;二是健全個體人格、尊重并升華生命意義;三是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生命教育就是要教會學生認識與接受生命的意義,尊重與珍惜生命的價值,體驗與升華生命的真諦。
對于高校教育來說,要幫助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很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要加強和創(chuàng)新生命教育。通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理想和現實的矛盾,自我期待與社會現實的關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通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法制等生命關系,幫助學生樹立社會責任心,珍惜、關愛、尊重生命;通過引導學生對正確認識個體生命與群體生命的內涵,幫助學生樹立感恩、珍惜、尊重、關懷的人生情感,建立健全的生命人格。
2 高校開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的教育基本沒有觸及心靈的生命教育,大學生對生命的認識僅止于感觀印象,并未深入思考并積極探尋生命的意義,生命價值相對匱乏。高校開展生命教育,既是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2.1 高校開展生命教育是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2002年,江蘇、上海開始提出生命教育,但目前在我國內地高校還沒有將生命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納入整個教育計劃,缺乏對大學生系統的、規(guī)范的生命教育。國內高校至今仍缺乏開展生命教育的氛圍,更缺乏系統地開展生命教育方法。2008年10月,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調查顯示,45.7%的大學生認為目前高校生命教育缺失,55.1%的大學生認為高校應該加強生命教育。②如何以人為本,全面推進高校教育,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學生,為維護學校的穩(wěn)定發(fā)展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是高等教育的穩(wěn)定發(fā)展過程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開展高校生命教育刻不容緩。
2.2 高校開展生命教育是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
大學階段是個體轉變、脫離依賴、走向獨立、走向成熟的階段,是人生發(fā)展的最為關鍵的時期。由于心理發(fā)展還不夠成熟,大學生在處理復雜感情、人際交往、學習競爭壓力、社會就業(yè)壓力稍有不慎,就會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甚至走向極端。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這種特征,決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須正視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正視大學生心理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和困境,對大學生的困惑加以疏導,生命教育就是一個最好的載體。通過開展生命教育,幫助大學生重新認識自我,發(fā)現自我的價值,幫助構建正確的生命價值和人生態(tài)度;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敢于面對困難、挫折與挑戰(zhàn),塑造更加完美的人格,為事業(yè)成功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
2.3 高校生命教育是大學生適應社會發(fā)展變化的必然要求
現階段,國內大部分高校仍然是以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yǎng)為主要取向,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而學生的人格、道德、意志、人文關懷等方面的教育卻得不到平衡。作為接受最先進教育的大學生來說,信息技術和網絡的飛速發(fā)展,為他們獲取信息、擴展知識、培養(yǎng)技能提供了寬廣的平臺,也使整個世界成為了一個“地球村”,但隨之出現的消極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薄弱的道德意識與對社會物質的巨大需求之間的差距形成鮮明對比,對他們產生強烈的精神沖擊,生命價值在困頓中迷失。大學生在享受科技進步所帶來的精神文明的同時也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現實中的各種磨難、挫折、痛苦、失意等種種的不如意以及來自社會、學校、家庭等諸方面的生存競爭壓力等等都帶來生命的困惑,無時不在叩問他們的生命觀。面對物欲泛濫的腐敗風氣、越來越重的就業(yè)壓力、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競爭等社會失衡現象,他們開始動搖、疑慮、無助,備受信仰危機與道德危機的重創(chuàng),甚至懷疑生存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從而表現出冷漠、孤僻的情感特征,逐漸與自然疏離、與社會疏離、與群體疏離、與他人疏離、甚至與自身疏離,深陷于精神迷惘和人生危機的困境,無法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個別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學生容易走向極端,對社會、家庭、生命本身造成了嚴重傷害。因此,高校迫切需要開展生命教育,引導并培養(yǎng)大學生形成科學的生命觀,進而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奠定基礎。
3 高校開展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3.1 構建科學完整的生命教育課程體系
設置科學完整的生命教育體系是開展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開設完整的生命教育課程建設,根據學生每個階段的學習特點開設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心理健康教育等作為必修課程,指導學生做好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通過自我測評、他人測評、角色建議、環(huán)境測評等方法,明確人生目標,正確對待得失。通過系列教育使學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不可逆轉性,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意義,從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臺灣東海大學在大學部開設完整的生命教育課程,2004年以來,總共開設有“生命教育概論”、“生命發(fā)展與關懷”、“自然科學與信仰”、“宗教概論”和“生命專業(yè)倫理”5門必修課程,以及涉及宗教、倫理、生死教育、自我成長與人際互動、服務實踐5大領域的選修課程。③
設置完整的生命教育體系,有計劃、有目的、系統地向學生傳授有關生命的知識,讓大學生正確了解生命、珍惜生命、認識生命發(fā)展過程、正確面對人生挫折,不斷尋找生命的意義,升華生命的價值。
3.2 開展多樣的專題教育
專題教育主要是通過在學校中舉辦一些與生命教育相關的專題性的活動對大學生進行教育。根據生命教育的內涵,可以通過專題講座、報告會、專家論壇、宣傳櫥窗、辯論問答等方式,在高校開展生命意識、挫折憂患、心理健康、“三觀”、人文關懷等主題教育。
大學生的身心發(fā)育還沒足夠完全,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弱,面對復雜的人際交往關系、學習壓力、就業(yè)壓力等困惑,往往處理不當,個別個體因此而走向極端,給自己、他人、社會生命造成極大的傷害。在大學生群體中,由于交通事故、火災、溺水等意外而失去生命,或者因為學業(yè)、感情、就業(yè)等問題而漠視生命的事件時有發(fā)生,劉海洋硫酸傷熊、馬加爵殺害舍友等事件令人痛心疾首。
高校開展主題教育,將生命教育滲透其中,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情懷,提高學生對生命及其存在價值的認識,讓學生學會尊重他人,引導大學生認識生命的意義,增強生命理念,樹立人生理想,提升生命價值。
3.3 建立體驗式的生命教育基地
傳統的灌輸式教育越來越不適應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社會現實。而生命教育具備較強的實踐性和體驗性,體驗式學習是個人環(huán)境和周邊環(huán)境不斷交互作用的過程。高校建立體驗式的生命教育基地,在教與學的共鳴與合作中進行實踐式、體驗式教學。通過讓學生身臨其境、角色互換、情景模擬等實踐性的活動,讓受教育者用手去摸、用眼去看、用耳去聽、用身體去感覺、用心去體會,感悟生命,形成個體精神特色,更好地完善自身發(fā)展。這種教育方式比傳統的隱性教育來得深刻。
通過生命教育基地,定期對大學生舉行拓展、游戲等體驗式的生命教育活動,讓大學生參加諸如 “生命之河”、“命在旦夕”、“靈魂之窗”、“人生列車”等游戲,扮演行為者、旁觀者、參與者或者分析者的角色,從中去體會生命各種現象的真實感覺,領悟生命的意義,學會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培養(yǎng)學生道德判斷能力,增進對生命的了解與認同,深入思考并積極探討生命的價值。
3.4 建立有效運行的心理咨詢機構
2003年,教育部曾于下發(fā)了《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推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部分高校也建立了相應的心理健康咨詢治療中心,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但目前是多數高校的心理咨詢治療中心都只是處于空殼狀態(tài)。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相對缺乏專業(yè)的專職心理咨詢員,另一方面是部分大學生為社會輿論所左右,擔心去看心理醫(yī)生會被同學看成是“有毛病”,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時候,第一時間往往不是找學校的心理咨詢治療中心,這也是高校心理干預的無奈。
高校開展生命教育,建立有效的心理咨詢機構,并做好心理危機干預,防范于未然,確實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引導學生重新認識自我,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挫折和失敗,走出困境。
同時,高校應該聯合家庭、社區(qū)、社會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圍,讓學生在成長環(huán)境之中感受到家庭和社會的人文關懷,在人際交流中體驗和感悟,學會感恩,學會自愛與關愛他人。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正視人生遇到的挫折和失敗,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加強大學生的生命教育,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培養(yǎng)具備高素質人才的重要載體,也是高校“以人為本”,做好德育工作的首選內容。它體現了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提倡在尊重個體生命的前提下,積極探索生命的價值,升華生命的意義。在高校中開展生命教育,應該在總結制度和經驗中不斷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加大理論的指導作用,遵從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