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
【√】這些書,包括白先勇的書在內(nèi),都無法求真求實,講到功過,無非是攬功于己,委過于人,不乏有“事后諸葛亮”的“真知灼見”
人生而多艱,所托之時代地域非自己所愿,往往會對歷史上的前朝別代感情深厚。細(xì)究起來,多半是以前朝的好處,澆自己的塊壘。未必能當(dāng)真,未必也當(dāng)不了真。最近的民國范兒、民國人物、民國氣派亦多是源自于此。
我們所欣羨的,往往是我們真正缺失的。抱著這樣一種情緒加情懷去看民國時期的回憶錄,無法多看,看多了就覺得歷史荒誕天地不仁。
民國回憶錄分兩種,一種如《上學(xué)記》,是學(xué)人在痛定之后的回憶,經(jīng)年以后的反思。由時間、性情、個人經(jīng)歷所影響,多所溢美,令人心馳神往。讀這種回憶錄,我名之為“接地氣”,是以他人銅鏡,正自己衣冠。既然說到這類,那么就再加一本錢穆的《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前者親炙西南聯(lián)大的黃金時期,而錢穆小學(xué)畢業(yè)自學(xué)成才,然而要說氣度文采、純良溫厚,真真正正體現(xiàn)學(xué)術(shù)的精神,除錢穆的書外,絕難有第二本作如是觀。
另一種是政治文人的回憶錄,不美,未必好,未必真,但更廣泛,是讀者深刻了解當(dāng)時風(fēng)云際會的“寫真集”。此類回憶錄甚多。僅最近幾月所閱的書,粗計便有十幾種。除了中共高層(如《蕭克回憶錄》等)之外,集中讀了《李宗仁回憶錄》、《白崇禧回憶錄》、《黃紹竑回憶錄》這桂系三巨頭的回憶錄。此外,最近風(fēng)頭甚健的新書《白崇禧將軍身影集》,由于其立場是“子為父諱”,其史實的剪裁和評論也多有不平實之處,亦可歸入此回憶錄一類中去。
年輕時看這些書,有我不出則奈蒼生何的抱負(fù)與氣魄,看前人風(fēng)云龍虎,有情感上的代入?,F(xiàn)在再看,密密麻麻的文字間,雖列入不同的營壘,都是一式的中華俊杰、熱血男兒。其投軍入伍參加革命,或因家貧的階級恨,或因國弱的民族仇,無不有懷抱天下、致民族于新生的壯志豪情。有的人,倉皇辭舊廟,有的人,揮軍卷神州,再到了后來,卷神州的不只是軍旗了,那是連天的口號和洶涌的批斗聲聲,是失魂的民族狂歡與崩塌的人心廢墟。再想及他們起初的青春、熱血,只是感到心酸。滿頁紙都寫滿了兩個字“荒誕”。
荒誕是觀者之感,陷入局中太深的人,哪怕就是下了戲臺,還是有“明星派”。說的好聽了,這是英雄豪氣,不好聽了,那就是糊涂。李宗仁的回憶錄,其得失均在此。當(dāng)然,得處由于唐德剛的潤色與整理,更為明顯。相比之下,黃紹竑的回憶錄,雖然坊間多過譽(yù)之辭,倒還饒有趣味,雖然不如李著“抓人”,但他寫該書時身為高官,卻質(zhì)樸直率,大致求實。
《白崇禧回憶錄》沒有什么趣味,有點(diǎn)類似于《粟?;貞涗洝芬幻},倒是研究民國戰(zhàn)史、軍事序列的好參考書,正如粟裕的回憶錄是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的編外教材一樣。他缺少的趣味,他兒子白先勇給他補(bǔ)上了——《白崇禧將軍身影集》??少F的是書中照片豐富,氣脈流動,有時候光看照片就能看出精神氣脈來。比如白崇禧巡視綏遠(yuǎn),與傅作義在講臺上講話的照片,很投合我的脾胃。類似的例子在其他回憶錄中也可見,如程思遠(yuǎn)《李宗仁先生晚年》中,有一幀李宗仁回大陸后與劉少奇夫婦的合影,觀王光美容貌俏麗,就對前后事宜多了番了悟。
當(dāng)然,這些書,包括白先勇的書在內(nèi),都無法求真求實,講到功過,無非是攬功于己,委過于人,不乏有“事后諸葛亮”的“真知灼見”。比如李宗仁的書,就要與黎望樹《李宗仁回憶錄批判》對看。
1949年,李甩下?lián)樱h(yuǎn)赴美國,白緊跟國府,遷移臺灣,黃緊急轉(zhuǎn)向,投誠入京。后來李回返大陸,留下謎團(tuán)種種。多年來仍謎團(tuán)未釋,遺憾難消,包括程思遠(yuǎn)的《李宗仁先生晚年》中也不得明解,茲一一列舉于下,望有識者教我:
“桂系三杰”中最早投誠的黃紹竑已于1958年被定為十大右派之一,李宗仁不會不知,有此殷鑒,何以能打消顧慮,于1965年毅然回國?此其一。
黃紹竑于1966年被迫自殺,李宗仁感觸如何,但程書中片字未見。其深刻感觸如何?此其二。
文章的題目很重要。本篇一開始打算叫《唐德剛完勝白先勇》,取《李宗仁回憶錄》勝過此《身影集》及《白崇禧口述自傳》之處,別無他因,惟唐德剛一支健筆耳。至于為什么同為作家,白先勇要輸給唐德剛,那就不得不歸于親不勝疏了。若得機(jī)會當(dāng)細(xì)細(xì)論來。后來聽說白先勇的《仰不愧天——白崇禧傳》,已動筆八年完工一半,就嚇得把題目改了。改歸改,意見倒是不變的——如果白氏于史料選裁、史論評述等處還是依循此《身影集》的路數(shù),其《白崇禧傳》做的再好,也不過《李宗仁回憶錄》第二,坊間多此不多,少此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