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張伊娜
摘要:根據2010年4月《中國新聞網站市場份額統(tǒng)計》報告,騰訊新聞以23.18%的絕對優(yōu)勢躍居第一。從2009到2010年,騰訊新聞超越了新華網成為最受矚目的網絡新聞平臺,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騰訊網順應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發(fā)展趨勢及時對網絡新聞做了調整。本文試以2007年到2011年“今日話題”版塊評論專題的變化出發(fā),探究網絡新聞評論的發(fā)展趨勢。
關鍵詞:網絡新聞評論;發(fā)展趨勢;騰訊網;今日話題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2)12-0036-02
一、淺談騰訊網“今日話題”五篇評論
當新聞評論嫁接到網絡這一媒介平臺,傳統(tǒng)新聞評論便在交互性上得以極大地延展,而專家評論、網站評論和網民評論三者交融的結果必然是在輿論浪潮中,具有專業(yè)知識、權威地位的網站、專家形成“輿論領袖”,網民觀點構成必要組成部分,從而使輿論形成一個多樣化、層次化的有機整體。而這個評論的整體更有助于我們去體會民意形成、主導輿論形成的過程及特點。
為了從細節(jié)上分辨“今日話題”的變化,筆者分別選取了第405期·2007\10\29《一次性筷子,何罪之有》、第793期《三鹿謝幕之后》、第932期·2009\6\14《方靜不是間諜,誰說的算》、第1437期·2010\10\26《廳級干部為何會獲魯迅文學獎》、第1933期·2012\1\3《達芬奇案中案:誰在說謊》,從時間的維度上探究網絡評論內在要素的發(fā)展趨勢。
(一)動態(tài)評論促進時效性的增強
相較與傳統(tǒng)新聞評論的連續(xù)性,網絡新聞評論最大化地發(fā)展了網絡在時間上的優(yōu)勢,滾動式的評論形成了關于重大事件的完整概念,也使得受眾因此能在第一時間掌握前沿報道。新鮮是新聞的本質特性,新聞評論作為新聞鏈上的重要一環(huán),也不例外。而在選取的具有時間跨度的五篇評論中,我們也能深切地體會到時效性在網絡新聞評論中愈發(fā)被重視起來。
其中,除了三鹿集團破產是幾天內的關注話題,其他三篇都標注了準確日期?!兑淮涡钥曜?,何罪之有》的新聞由頭是:10月16日北京300家餐館已經參與到“拯救森林,筷行動”的計劃中,承諾不提供一次性筷子。從新聞事件的報道到評論專題的形成共用了13天?!斗届o不是間諜,誰說的算》是對6月9日由阿憶博文引出的“間諜門”事件的專題評論,這個過程用了4天。而從2010年10月19日晚,車延高摘得魯迅文學獎詩歌獎項到《廳級干部為何會獲魯迅文學獎》評論形成,也只不過短短7天的時間,除去“羊羔體”成為熱議的時間,其間也只有5天時間。從這點不難看出,網絡新聞評論正努力發(fā)揮時效性的優(yōu)點,在新聞事件報道的最短時間內形成輿論中心。
(二)以超鏈接發(fā)展集納性優(yōu)勢
網絡以跨時空、超文本的優(yōu)勢區(qū)別于其他傳統(tǒng)媒體,而這一特點便促成了網絡新聞評論的集納性。網絡編輯采取組稿的方式,不僅呈現評論,也兼顧背景和事件進程。
2007年的一次性筷子評論專題,只在其中一個版塊內說明了事情緣起。而在三鹿集團破產評論中,三個版塊都有相關推薦閱讀,透徹地揭露事件背景信息。關于魯迅文學獎的評論更是鏈接了三個相關專題。我們欣喜地發(fā)現,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背景的廣度上,網絡新聞評論都試圖有所涉足。
(三)“共動”式受眾觀
以專題形式呈現的網絡評論不僅涵蓋了專家評論、網站觀點,也為網友發(fā)言提供了平臺。實時互動式的網絡新聞評論說明了建構在網絡基礎上的受眾觀已演變?yōu)椤?共動” 的關系[1], 即受眾作為一種生產性力量與專業(yè)媒體共同作用。受眾對新聞的評論、轉發(fā),影響著專業(yè)新聞網站對各類事件關注度。而從選取的幾篇稿件來看,這一特點也愈加明顯:或許北京餐館自發(fā)參加“禁止一次性筷子”的環(huán)保活動知曉度并不是太高,但達芬奇家居總經理潘莊秀華一張慟哭的照片卻在微博上被轉發(fā)了上百萬次,而以達芬奇家居“造假”為由頭延伸到質疑中國家居市場的評論與民意導向一拍即合。
(四)從單純的新聞“把關人”向新聞解析者過渡
從評論關注點上來看,騰訊網從評論新聞事件逐步轉變?yōu)橹铝τ谑聦嵳嫦嗟馁|疑者,一個文辭犀利、立場鮮明的公民形象儼然出現在大眾眼前。意見性信息得到重視,這就促使著網絡媒體在“提供觀點”這一功能上發(fā)揮更大的作用。由上述評論來看,網絡評論集各方信息為一體,做到了對新聞全面、生動、新穎的解讀,使得網絡媒體在收獲話語權的同時也引領了觀點走向。
二、網絡新聞的發(fā)展趨勢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看網絡新聞評論的發(fā)展。
(一)頁面設計上更尋求突破,重視對采編隊伍的培養(yǎng)
從2007年到2011年,“今日話題”欄目無論在色調還是整體布局上都有所變動,但評論主頁面從上至下三欄的格式依舊保持著,這使得頁面條理清晰,井然有序。同時在細節(jié)上,騰訊網近年在頁面上有縱深發(fā)展的趨勢,滾動條長度的縮短意味著今日話題“瘦長型”版面的發(fā)展趨勢已經形成[2]。而拉長版面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將每個版塊中顯示的內容擴充,使文章觀點、偏向在主頁上就一目了然。
其次,網絡新聞的采編隊伍及模式一直為人詬病,但隨著網絡評論更契合民意,觀點更深入人心,我們可以看到網絡編輯逐漸成為可與傳統(tǒng)媒體采編團隊相媲美的一支隊伍,這一點從騰訊“今日話題”版塊排版上可見一斑:在評論版塊的最下面,通常都會展示編輯們的照片,而“編輯推薦”更作為獨立子版塊昭示著媒體的方向。
(二)網站整合營銷成為主流
微博作為新興的新媒體,其媒體屬性決定了前沿客服、危機監(jiān)測、預警和快遞公關三大職能。而社交類傳播方式則具有成本低、流量傳導性好的特點[3]。所以網絡評論平臺與這些傳播方式的整合有利于促進品牌忠誠度的建立,也從另一個方面擴大了輿論影響力。
從2009年開始,騰訊網在互動形式上從以網友評論、投票為重心轉變成以微博、廣播為重心,這在傾聽網友聲音的同時也給網站特色欄目做了推廣。同時由于QQ這一即時通訊的覆蓋率迅速擴張,與QQ頁面綁定的騰訊新聞彈窗也愈加受人關注。騰訊網的品牌整體營銷由此展開。而在評論頻道主頁下方鏈接其他網站評論版塊,也實現了合作雙贏。
(三)從“口述人”到“立言者”
在從2009年到2010年這個跨度中,“今日話題”的口號也做了相應改變——從“關注大家的關注”到“用常識解讀新聞”。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出網絡媒體在新媒體語境下的自我調整——從“口述人”到“立言者”。我國網絡新聞評論的發(fā)展時間并不長,將網絡新聞作品納入中國新聞獎評選范圍也只是2006年的事,所以網絡采寫記者、編輯一開始都是口述人的姿態(tài)。當重大新聞事件發(fā)生后,網絡媒體通常會寫人們所想,以口述人的身份發(fā)出大眾的聲音,這便是最開始網絡新聞評論的立場:關注大家的關注。
而隨著網絡新聞在大眾獲知信息渠道中比例的提升,網絡媒體已經不再滿足于刷新觀點奪人眼球的局面,而是立穩(wěn)所論,在眾多信息中找準問題,把握發(fā)展趨勢,爭當輿論領袖。同時,隨著近年網絡新聞采編模式的逐漸穩(wěn)定,以及從業(yè)人員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有了極大的突破,都使得網絡評論以異軍突起的姿勢與傳統(tǒng)媒體爭鋒。
(四)以網站原創(chuàng)評論為發(fā)展重心
網絡評論專題最大的優(yōu)勢一直以來都是集納媒體評論,匯集多方觀點。但隨著網絡媒體競爭日益激烈,網絡評論突出原創(chuàng)評論已然成為各大門戶網站、新聞網站發(fā)展的重心。以騰訊網這類商業(yè)網站為例,它的新聞評論主要來源于其博客,按內容分為時事評論、財經評論、體育評論和文娛評論四類。在同質化競爭嚴重的當下,只有網站原創(chuàng)評論奪得頭籌才能帶動整個網絡新聞評論版塊的受關注度,在今后的發(fā)展中,我們可以想見新聞類網站以自身新聞媒體為基礎做好評論工作,而商業(yè)類網站則將避開采寫、評論的限制,以自身海量信息的優(yōu)勢為基礎,以論壇、博客、微博、社交討論組為陣地,以優(yōu)質優(yōu)良的采編團隊為后盾,篩選出具有意見性的原創(chuàng)性言論,從而充當起“審視者,批評者,構建者”的角色。
三、結 語
綜上所述,網絡新聞評論日益成為各大門戶網站等網絡媒體彼此競爭的重要籌碼,而限于采訪權的現狀也要求網絡媒體將發(fā)展重心轉到評論上來,所以我們有理由堅信網絡評論會成為網絡媒體忠誠度的支撐點。
文中涉及的五篇評論專題:
1.《一次性筷子,何罪之有》
2.《三鹿謝幕之后》
3.《方靜不是間諜,誰說的算》
4.《廳級干部為何會獲魯迅文學獎》
5.《達芬奇案中案:誰在說謊》
參考文獻:
[1] 彭蘭.中國網絡媒體的變革軌跡[A].新聞學論集(第21輯)——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特輯[C].2008.
[2] 鬲波飛.網絡媒體的視覺傳達設計研究[D].湖南大學,2002.
[3] 姚群峰,張玉瑩.用新媒體工具開展互聯網整合營銷[J].通信企業(yè)管理,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