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程靜 謝新芳 陳蘇紅
[摘要] 目的 探討護理干預對乳腺癌術后患肢功能鍛煉依從性及效果的影響。 方法 將2009年1~12月住院的35例乳腺癌術后進行常規(guī)護理的患者作為對照組,將2010年1~10月住院的37例乳腺癌術后患者作為觀察組,術后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實施既定的護理干預措施,對兩組患者功能鍛煉的依從性及效果進行記錄、對比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結果 患肢功能鍛煉依從性由54.29%提高到75.68%,優(yōu)良率由62.86%提高到83.7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 結論 對乳腺癌術后患者實施護理干預能提高患肢功能鍛煉的依從性與鍛煉效果,減少術后并發(fā)癥。
[關鍵詞] 護理干預;乳腺癌;功能鍛煉
[中圖分類號] R473.73[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12-0111-02
乳腺癌是影響女性健康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手術治療是最根本的治療方法和手段。但因手術需要切除乳房并進行腋窩淋巴結清掃及中心負壓吸引減少[1]和預防皮下積液導致皮瓣壞死和創(chuàng)面感染等,術后可能會引起上臂活動受限、上肢腫脹等功能障礙。因此,術后患肢的功能鍛煉十分重要[2]。我科于2010年1~10月對37例乳腺癌術后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實施護理干預,有效地促進了患肢的功能恢復,現(xiàn)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對照組:2009年1~12月住院并經(jīng)病理確診的乳腺癌患者35例,其中改良根治術15例,乳腺癌根治術20例,均為女性,年齡35~65歲;絕經(jīng)前17例,絕經(jīng)后18例;文化程度:大學1例,高中2例,初中15例,小學17例。觀察組:2010年1~10月住院并經(jīng)病理確診的乳腺癌患者37例,其中改良根治術15例,乳腺癌根治術22例,均為女性,年齡30~70歲;絕經(jīng)前15例,絕經(jīng)后22例;文化程度:高中10例,初中12例,小學13例,文盲2例。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護理方法,做好病情觀察,術后告知患者功能鍛煉的時間和方法。觀察組:科室內(nèi)討論制定《乳腺癌術后患肢功能鍛煉護理干預內(nèi)容表》,由護士長、1名主管護師、1名責任護士和兩名護士組成護理干預小組,根據(jù)患者的自身情況選擇干預內(nèi)容。實施護理干預后,由執(zhí)行護士簽名并注明時間,每兩天對干預內(nèi)容進行效果評價,護士長每周對干預內(nèi)容的選擇和執(zhí)行力度進行檢查和指導,確保每項措施正確有效地落實。(1)心理干預不同患者在術后的心理需要是不同的。因此,在實施護理干預過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和分析患者的心理情況,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有條不紊地進行干預。首先,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是必要的條件[3],在不同時間段與患者及家屬進行親切地溝通和交流,充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和心理想法并抓住關鍵正確評估患者的疾病狀況,給予幫助和支持并取得患者的信任。其次,做好患者的心理引導和爭取家庭的支持和配合[4],根據(jù)患者病情、文化層次、性格等情況深入淺出地介紹乳腺癌相關知識、術前及術后注意事項和主刀醫(yī)生的技術力量;及時掌握患者的心理變化,適時引導、鼓勵,增強患者的意志,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克服患肢功能鍛煉的不適。(2)認知干預患者對病情認知度的多少影響患者術后對病情的心理反應和行為反應。預先告知患者術后會切除胸部肌肉、筋膜和皮膚后活動障礙的生理反應及應對措施,使患者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面對術后創(chuàng)口的疼痛及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如術后24~48 h疼痛明顯,以后逐漸減輕。緩解方法可以聽音樂或患肢肌肉按摩等。術后患肢功能鍛煉可促進血液、淋巴回流,防止肢體腫脹[5],促進傷口愈合,最大程度恢復肩關節(jié)活動范圍。術后中心負壓吸引安裝可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作,利于患者盡早康復。向患者強調功能鍛煉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必須循序漸進、持之以恒。(3)行為干預①手術回房后,協(xié)助患肢取屈臂內(nèi)收姿勢,用三角巾包繞肩關節(jié),限制肩關節(jié)活動,患肢下墊一軟枕,高約10~15 cm。連接好負壓吸收引流裝置,確定好連接可靠,避免脫出。及時查看負壓引流管,應常擠壓,防止血塊凝結梗塞及負壓值保持在300 mm Hg左右。②術后24~48 h內(nèi),護士在床邊進行伸指、握拳、轉腕360°的指導,上下午各2次,每次5~10 min。并查看中心負壓引流的顏色、量,如發(fā)現(xiàn)有活動性出血的可能,應及時通知醫(yī)師停止處理,如發(fā)現(xiàn)引流少,檢查引流裝置是否阻塞或脫開。及時更換引流瓶,防止殘液回流。③術后49~72 h,指導進行肘關節(jié)的功能鍛煉,用健肢托扶患肢肘關節(jié),使上臂內(nèi)側盡量靠緊胸壁外側,屈肘至最小角度,再伸肘至患者能忍受最大范圍為一遍,每天5~6次,每次10遍。④術后73 h~5 d,床上坐起,屈肘,前臂活動180°為一次,鼓勵患者用患側肢體進食、擰干毛巾、摸同側耳朵等。逐漸抬高患肢肘關節(jié),并以肩部為中心,練習前后擺動動作,逐漸增加幅度。每日5~6次,每次5~10 min。⑤術后10~15 d,可作患側上肢爬墻、梳頭、摸對側耳朵等鍛煉,此期的運動幅度最大,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鍛煉的內(nèi)容和活動量,因此干預小組一般每日3~5次,每次10~30 min,每日鍛煉結束后了解患者的主觀感受,觀察胸部切口皮瓣情況,并做詳細記錄。⑥制定乳腺癌術后患者聯(lián)系本,內(nèi)容包括患者姓名、出院時間、手術后天數(shù)、鍛煉進度、鍛煉效果、回訪者姓名。出院后1個月,每周2次電話回訪,根據(jù)聯(lián)系本內(nèi)容詳細記錄患者的鍛煉情況,并針對出現(xiàn)的問題詳細指導,保證患者功能鍛煉方法的準確性。此后每月2次電話回訪,囑患者定期(每月1次)乳腺??崎T診隨訪,直到出院后半年。
1.3統(tǒng)計學處理
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 < 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2結果
對照組和觀察組在術后分別使用傳統(tǒng)護理方法和干預護理方法,比較依從性(表1)和優(yōu)良性效果(表2),兩組病例都經(jīng)臨床和病理檢查確診為乳腺癌并行手術治療,兩組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心理特征、乳腺癌的類型等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對照組患者對手術恢復缺乏信心、焦慮程度高、表現(xiàn)消極,不按時鍛煉、不鍛煉和不能自理明顯高于觀察組。觀察組患者的依從率和優(yōu)良率有明顯的提高,因此護理干預對乳腺癌術后患肢鍛煉效果的提高有顯著的臨床意義。
3討論
近年來,乳腺癌患者出現(xiàn)年輕化趨勢。為提高生存率與降低并發(fā)癥率,術后實施一系列的個體化護理干預必不可少,更需要普及更好、更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因此,科學評估,有效溝通交流,采取術前、術后知識輔導措施尤為重要。使患者對手術用法、作用、毒副作用及防護措施有充分的準備,減輕不良反應,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積極配合治療。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心理的患者,進行正確評估,對其進行不同心理、認知、行為干預。通過術后健康及飲食護理知識對患者和家屬進行宣講,既對患者進行正確的心理疏導又對其家屬提高護理干預措施的積極配合及保證患者足夠的營養(yǎng),從而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功能,防止感染。明確護理責任,確保干預措施落實到位。干預小組成員認真分析原因,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并詳細記錄《乳腺癌術后患肢功能鍛煉護理干預計劃執(zhí)行單》,護士長定期檢查和指導,確保干預措施落實到位。
通過術后患肢功能鍛煉指導,患者有計劃進行功能恢復鍛煉,有效防止患側水腫,避免功能喪失,達到正常肢體活動水平,從而提高乳腺癌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6]。本組臨床結果分析表明,護理干預對乳腺癌患者依從率和優(yōu)良率產(chǎn)生積極影響和明顯提高,差異有顯著臨床意義(P < 0.05)。因而乳腺癌護理干預工作的重要性更需要推陳出新,更需要技術性和科學性,使患者術后的治療得以及時進行,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馬海青. 中心負壓吸引預防乳腺癌術后皮下積液的護理[J]. 南方護理學報,2005,12(1):33-34.
[2]陽世偉,王先明,宗智敏,等. 乳腺癌術后康復操的臨床應用效果評價[J]. 中華護理雜志,2008,43(7):608-610.
[3]諸蕊玉,方文,梁繼娟,等. 乳腺癌術后康復干預對生存質量的影響[J]. 護士進修雜志,2004,19(6):490-491.
[4]潘展霞,朱琳,鐘文津,等. 心理護理干預對乳腺癌術后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研究[J]. 齊魯護理雜志,2009,15(5):41-42.
[5]Erickson VS,Pearson ML,Ganz PA,et al. Arm edema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J]. J Natl Cancer Inst,2001,93(2):96-111.
[6]邢進. 乳腺癌術后患肢康復護理效果評價[J]. 中國醫(yī)藥導報,2011,8(17):57-58.
(收稿日期:201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