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用信息與通信技術改變中小學教育

      2012-04-29 00:44:03楊昊
      現(xiàn)代教育技術 2012年12期
      關鍵詞:知識創(chuàng)新英國

      楊昊

      【摘要】過去十年,英國的教育研究文獻顯示,使用信息技術確實有助于老師嘗試富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方法,但這些更多的是零星的個案,并未系統(tǒng)而可持續(xù)地推動學校教育的變革。然而,這一變革卻對充分挖掘信息技術的教學功能,培養(yǎng)學生獲得信息社會所需的學術和工作技能至關重要。文章以英國如何將ICT融入中小學教育的實踐為例,探討了信息技術推動學校教育變革的本質及必要條件。觀察英國的改革歷程對我國教育信息化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借鑒和參考意義。

      【關鍵詞】英國,信息與通信技術,教育信息化變革,課程一評估,教學法體系,知識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40-057【文獻標識碼】A【論文編號】1009-8097(2012)12-0040-07

      進入21世紀,信息與通信技術正全方位地改變著人們的社會生活與經濟模式,從日常的交流,信息共享、購物、娛樂到商務、科學探索、金融和醫(yī)療。隨著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增長驅動力從規(guī)?;圃鞓I(yè)轉向服務和信息產業(yè),其對勞動力的要求也相應地從標準化操作向個性化創(chuàng)新轉型。前者僅局限于對現(xiàn)有知識和技術的掌握和使用,而后者則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創(chuàng)新,分享和共同構建。

      然而,學校教育卻滯后于社會和經濟發(fā)展的變化和要求?,F(xiàn)有的教育體系依然圍繞著如何加強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復制能力來設計課程、教學法和評估手段。這一體系的滯后隨著信息產業(yè)革命帶來的經濟增長模式轉型而愈發(fā)明顯。英國教育大臣MichaelGove在2012年度教育培訓和技術交易展(BETT2)的演講中談到,幾個世紀以來,學校教學的基本模式還是老師面對學生講授知識,這一點甚至從柏拉圖在古雅典的橄欖樹下辦學授課起就沒有改變過。未來學家AlvinToffler在《財富的革命》(RevolutionaryWealth,2006)一書中勾勒出兩款跑車,一款叫“商業(yè)”,時速一百英里,而另一款名為“教育”,時速僅十英里。寓意非常明顯:嚴重滯后的教育系統(tǒng)如何能為高速競爭中的商業(yè)社會輸送勞動力?事實上,信息技術的社會化不僅要求學校教育進行變革,信息技術本身也是實現(xiàn)學校教育變革的重要工具。因此,探索如何在學校教學中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教學功能與實現(xiàn)教育體系的變革息息相關。

      本文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討論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的動機和理論基礎:第二部分通過個案研究展示信息技術的重要教學功能;第三部分從宏觀的國家教育政策和微觀的學校環(huán)境兩個維度觀察英國是如何系統(tǒng)而可持續(xù)地推動教育信息化改革的;第四部分探討英國的實踐所帶來的啟示與思路。

      一、為何要將信息技術融入教育?

      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理念在西方教育界由來已久。例如,計算機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供學習者構建知識的環(huán)境(Papert,1980)和支持學生的個性化學習(Suppes,1969)。在此理念的影響下,政府開始投資為學校配置計算機,以改善教學質量,提高學習成績。

      1、兌現(xiàn)投資價值

      計算機進入英國的中小學課堂可追溯到1980年。當時的貿易和工業(yè)部(DepartmentofTradeandIndustry)發(fā)起一項名為“學校的微機”(MicrosinSchoolsScheme)的規(guī)劃,旨在資助中小學購買計算機。到1983年,累計投資已達三千萬英鎊。在此后的十多年里,公立學校逐年加大了對計算機硬件設施的投入。1997年,ICT在學校獨立委員會(IndependentICTinSchoolsCommission)的DenisStevenson爵士在向剛上任的新工黨政府提交的一份名為《信息與通信技術在英國學校的獨立調查》(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TechnologyinUKschools-anindependentinquiry)的評估報告中寫道,ICT在學校的使用還處于非常初級的階段,加強學校對ICT的使用必須成為當務之急。他認為促成一個高質量的教學軟件市場和加強教師培訓是解決問題的關鍵。1998年,國家教育傳播與技術局(British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andTechnologyAgency,Becta)成立。這是一個非政府公共機構,負責在教育領域推廣信息技術的應用,督導中小學計算機設施的配備和在教學上的應用。此外,它還與大學合作進行各種調研,并定期發(fā)布信息技術在全國各地學校的使用狀況的報告,為政府決策提供咨詢和依據(jù)。因此,Becta在學校、政府和企業(yè)三方之間起著一個中間人的作用,為政府繼續(xù)加大對教育信息技術的投入和學校推行ICT融入教學的實踐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同一年,新工黨政府的旗艦項目“國家學習網(wǎng)”(NationalGridforLearning,NGfL)在Becta的投資和運營下正式啟動。國家學習網(wǎng)的建立服務于三大目標:第一,將所有的學校、學院、大學、圖書館和社區(qū)聯(lián)網(wǎng),形成全國性的教育資源共享網(wǎng)絡和虛擬學習社區(qū);第二,資助學校獲取最新的ICT設備和資源,提高教學水準;第三,提供職業(yè)發(fā)展培訓(ContinuousProfessionalDevelopment,CPD),提高老師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能力和信心。在此政策背景下,從1998到2002年,英國政府通過“國家學習網(wǎng)標準基金”(NGfLStandardsFund)又投入六億五千七百萬英鎊為學校購買ICT設備。此外,政府又從“新機會基金”(NewOoportunitiesFund,NOF)投資兩億英鎊為在職和新晉老師提供培訓。

      政府、學校和企業(yè)史無前例的巨大投入給教學前線的老師施加了無形的壓力。這意味著,他們必須使用ICT實現(xiàn)投資的價值,證明其合理性。于是,學生的測試成績便成了衡量投資價值的重要指標。2002年,Becta發(fā)表了《ICT的影響2:信息與通信技術對學生學習和成績的影響》(ImpaCT2,"theImpactof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onPupilLearningandAttainment)。這是一項歷時四年(1999-2002年),由英格蘭六十所中小學參與,考察信息技術對學生成績影響的研究。ImpaCT2總結出了三點重要發(fā)現(xiàn):第一,在包括英語、數(shù)學、科學和現(xiàn)代外語的諸多科目里,ICT的使用和測試成績呈正比關系;第二,在任何關鍵階段的任何科目中,使用ICT的量與其提高測試成績的有效性并無絕對一致的聯(lián)系,因此,使用方法似乎才是最重要的;第三,使用ICT的課時的比例普遍較低。ImpaCT2的發(fā)現(xiàn)指向了一個提高ICT使用質量的關鍵因素一一教學法。

      然而,“新機會基金”下的教師培訓在提高教師信息技術使用能力和教學法方面并不成功。它的集中化模式并不能滿足老師們各有差異的實際需求。為了提供個性化的技術和教學法支持,“即時支持”(HandsonSupport,HOS)取代了NOF模式。HOS鼓勵同事間分享教學實踐,并且在課堂上給予老師即時的支持。盡管教學法的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學校決策者的認同,但計算機設備的購買在學校的經費預算里總是遠遠高于教師培訓成為頭等要務。Beta在2008年發(fā)表的兩份評估報告中寫道,“信息技術的應用范圍依然非常有限,老師們很少能夠真正實現(xiàn)信息技術在輔助學習方面的益處”,“進步很緩慢……沒有質的變化”。

      另一方面,以提高測試成績?yōu)楹饬縄CT使用質量的指標相對于推動教學信息化變革的目標也存在著邏輯上的疏漏。筆者曾探討過信息技術在得到充分利用的情況下是如何超越國家課程所體現(xiàn)的標準的。以英國的國家課程為例:在科學課上,信息技術不僅可以用來模擬某些肉眼不可見的物理現(xiàn)象,還可以輔助學生展開科學調查,鍛煉科學的思維;在學習現(xiàn)代外語時,學生不僅可以通過某些軟件訓練寫作中語法的精確性,還能夠通過網(wǎng)絡視聽通訊技術強化聽說能力。因此,信息技術的教學功能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如果學校課程過度傾向于傳授知識和內容,并且對于信息技術的使用僅限于此層面,那么信息技術支持高階學習的教學功能便無從發(fā)揮,如創(chuàng)新思維和構建新知識等方面。在現(xiàn)有的學校課程和評估體系里,通過調整固有的教學法,信息技術的融入對于提高學生的知識接受效率和考試成績還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的。但更為顯著的是現(xiàn)有體系構成的瓶頸嚴重限制了信息技術教學功能的充分發(fā)揮,同時也潛在阻礙了與當前知識經濟相輔相成的教育信息化改革。關于英國的改革措施下文中有系統(tǒng)討論。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自上而下推動的以兌現(xiàn)投資價值為目的,以課程標準為指標的信息技術的使用是有缺陷的。

      2、培養(yǎng)21世紀職場素養(yǎng)

      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的另一大動因是培養(yǎng)學生獲得有競爭力的職業(yè)技能。在信息技術引擎驅動下的經濟發(fā)展有賴于知識的創(chuàng)新。新的概念、知識和技術在孕育出全新的產業(yè)和職業(yè)的同時也推動著工作特質的轉型。2011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研究報告《改變教育:信息技術政策的力量》

      (TransformingEducation:thePowerofICTPolicies)認為記憶信息和執(zhí)行簡單重復的工作流程在當今勞動力市場上的重要性已經大大下降,而靈活應對復雜問題、有效溝通、團隊合作、管理信息、使用技術以及知識創(chuàng)新方面的能力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這些新的職業(yè)素養(yǎng)的積累和培養(yǎng)需要一套與之相匹配的課程一評估一教學法體系和學校文化做支撐。在新的體系和文化里,信息素養(yǎng)(informationliteracy),技術素養(yǎng)(digitalliteracy)和學習方法等技能的重要性將超過知識內容本身。此外,在知識衰變周期愈發(fā)縮短、新知識呈加速度增長、知識分類愈發(fā)專業(yè)化的大環(huán)境下,交流合作和終身學習也是在信息社會保持競爭力的必要特質。

      作為跨學科使用信息技術輔助學習的工具,學生的ICT技能也正受到越來越高的重視。自從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頒布以后,ICT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一直是5歲到16歲學生的必修課。1997年新工黨政府在國家學習網(wǎng)規(guī)劃中明確將提高中學畢業(yè)生的信息技術能力列為目標之一。2010年5月上臺的卡梅倫(DavidCameron)聯(lián)合政府認為,ICT課程雖然在過去的幾年里在內容和標準方面經過一些調整,但證據(jù)顯示這些并沒有提高教學質量。相反,信息技術課教學質量的下降正使越來越多的畢業(yè)生遠離信息技術的學習和相關的職業(yè)。政府的ICT課程咨詢顧問IanLivingstone5認為,簡單的微軟應用課和職業(yè)技能培訓構成了現(xiàn)行的1CT課程的框架,而這些遠遠不能滿足信息產業(yè)和創(chuàng)新型企業(yè)對雇員的要求。他提出在新的課程改革中用“計算機科學”(computerscience)取代ICT,因為前者作為一門注重分析和邏輯思維的學科與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有著越來越緊密的聯(lián)系。這一提議得到了政府的認可。與此同時,IBM、Facebook等信息產業(yè)巨頭已和英國一些非政府專業(yè)機構如OCR考試委員會,英國計算機協(xié)會等合作出版詳細的ICT課程和大綱供學校試用。目前,在結束了三個月的公開咨詢之后,教育大臣MichaelGove已宣布,從2012年九月起,現(xiàn)行的所有關鍵階段的ICT課程教學大綱(programmesofsmdy)和知識目標(attainmenttargets)將不再做法律要求,這意味著老師對于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內容和考查方式將有自主的選擇權。而新的法定教學大綱將于2014年9月正式實施。政策松動的短期效應和兩年后新的教程將如何應對社會的變化和要求值得關注。

      在討論了信息技術融入教學的理論基礎和動因之后,我們將通過幾個實證案例進一步觀察ICT的教學功能和發(fā)掘這些功能的教學法原則。

      二、發(fā)掘信息技術的教學功能:個案研究

      在實現(xiàn)信息技術的教學價值的過程中,老師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學法是關鍵。隨著網(wǎng)絡的普及和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教師己不再是課堂里絕對的知識權威和傳輸者,而是越來越多地承擔起組織、引導和輔助學習的角色,有時甚至是學習的共同參與者,知識的共同構建者。

      1、知識構建

      劍橋大學的Ruthven,Hennessy和Deaney(2005)引用過這樣一個案例。在討論一戰(zhàn)中發(fā)生在法國的一場戰(zhàn)事時,老師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渠道收集資料,盡可能真實地讓學生們體驗戰(zhàn)爭對人們生活的影響?;ヂ?lián)網(wǎng)拓寬了學生的信息來源,他們收集的資料包括圖片、手記、人物傳記、日記、雙方士兵的家書以及戰(zhàn)爭海報。這位老師甚至還帶領學生們去法國訪問了這場戰(zhàn)事的故地。通過參與還原和重組戰(zhàn)事的全貌,學生們不僅學會了從多個角度去理解那場遙遠的戰(zhàn)爭,還微觀地模擬了歷史的研究方法。這個例子同時也說明,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并不意味著放棄傳統(tǒng)的教學資源和工具,而是將兩者的長處相結合,優(yōu)化教學。事實上,親身拜訪戰(zhàn)爭遺跡是任何1CT帶來的體驗都無法替代的。

      2、知識探索

      教育標準局(Ofsted)在名為《ICT在學校2008,1l》(ICTtmSchools2008-11)的調查報告中講述了一位女中學生如何借助信息技術獨立地設計并執(zhí)行一系列研究多賽特郡和薩默賽特郡海岸的任務。經過觀察,她發(fā)現(xiàn)風速越大,形成海浪的頻率就越高。于是她使用風速表測量、比較風速,由此觀察風速和每分鐘海浪拍打海岸次數(shù)是否有關聯(lián)。她借助計算機生成的圖表分析數(shù)據(jù),并展示了海浪沖擊對海岸侵蝕造成的影響的發(fā)現(xiàn)。這些研究和分析進而促使她開始研究海浪沖擊對卵石形狀和棱角的影響。該報告還引用了這樣一個例子。一所地處相對貧困的城區(qū)的小學正努力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在討論“社區(qū)”這個課題期間,學生們采訪了在當?shù)厣鐓^(qū)工作的一位護理人員。他們用數(shù)碼相機拍下了采訪過程并將回答做了詳細的記錄?;氐綄W校,學生們將采訪稿輸入電腦,分成小組,模擬記者和受訪者的角色,并將他們自己的版本錄下來,剪輯成播客放到學校網(wǎng)站的“新聞”欄目中。上述兩個例子說明,通過現(xiàn)實世界的實際問題鼓勵自由和開放式的探索,不僅可以讓學生們在趣味和好奇中學習知識,更能夠使他們有一種主動創(chuàng)造和發(fā)現(xiàn)知識的體驗,而不僅是知識的被動消費者。創(chuàng)造性習得和消費性習得在學生掌握知識的深度和他們對知識的后續(xù)發(fā)散能力方面有著顯著影響。

      事實上,就上述三個案例而言,即便在沒有ICT,借助傳統(tǒng)工具的情況下,探索和開放式的教學方法也更符合培養(yǎng)知識創(chuàng)新能力的趨勢。因此,老師的教學理念是決定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這更決定了ICT的教學潛力能否得到充分發(fā)掘。

      3、交流與共享

      Harris(2002)曾報告過一位中學法語老師如何在現(xiàn)代外語課堂上利用視頻會議(videoconferencing)組織英國學生與法國一所學校的師生進行外語對話和文化交流的例子。由于視頻會議的設備昂貴,這樣的操作基本只能局限于試驗性的研究項目?,F(xiàn)在,由于網(wǎng)絡2,0技術大大降低了信息交流的成本,許多學校開始嘗試將學習的視野擴展到課堂之外。視聽聊天軟件Skype的“Skype在課堂”功能可以支持老師以班級的身份創(chuàng)建教學項目,與世界各地的同僚,學生和職業(yè)人士建立好友,分享學習的過程和成果,并尋求專業(yè)性幫助。例如,澳洲悉尼一所學校,某七年級班級在學習氣候這個課題的時候創(chuàng)建了一個名為“搜集世界天氣數(shù)據(jù)”的項目,邀請世界各地的學生共同參與這個實驗項目,幫助收集當?shù)剡B續(xù)三周的天氣數(shù)據(jù)如降雨量,溫度等。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一個長期的項目,參加者可以選擇2012年的4、5月,7、8月或者10和11月加入。最近一次更新顯示項目進展良好,同時也表達了他們盼望北半球的同學們早日結束暑假并參與他們的項目的愿望。參與項目的已有來自印度、新加坡、越南、希臘、沙特、阿爾及利亞、尼泊爾,英國和美國的學校。創(chuàng)建教學項目的不僅有學校老師,還有公共服務機構。美國的黃石國家公園創(chuàng)建了一個名為“黃石國家公園巡游者與課堂對話”的項目,面向世界各地的學校傳播地質,生態(tài),旅游文化等方面的知識。

      信息技術對于教學的輔助是全方位和多層次的,它既可以拓展學習者的視野,也有助于深度挖掘。ICT的教學潛力能否實現(xiàn)取決于老師采用的教學法,而其可持續(xù)性則有賴于教育系統(tǒng)的支撐。

      三、走向教育信息化改革

      國家教育政策的制定影響著教育系統(tǒng)的整體走向,在政府換屆和經濟蕭條時期尤為明顯。而英國從2010年到2011經歷了這樣一個過渡時期。厘清這個時期的宏觀教育政策方向有助于我們觀察和理解局部發(fā)生的變化,即將信息技術融入學校教學的實踐。

      1、機構調整:外包與合作

      2010年5月,保守黨領銜的聯(lián)合政府正式上臺。上任伊始,首相卡梅倫便宣布全面的財政緊縮政策,以應對高達一千五百六十億英鎊的財政赤字。新政府即刻實施2010-2011年度財政支出削減六十二億英鎊的計劃,而教育部門將為之承擔六點七億英鎊的經費節(jié)省。教育部將目標瞄準了非營利性的公共部門。而Becta作為經費開支大戶于2011年3月31被關閉。作為將第一波信息技術引入學校教育的督導者,其職能已分流給其他機構。Becta的研究職能己由教育部和倫敦大學的教育學院共同承擔,而代表學校與教學軟件供應商談判以獲取價格優(yōu)惠的事務己由教育部負責。另外,支持學校進行免費的“自我評估框架”(Self-reviewFramework,SRF)網(wǎng)上測試的工作也己由全國計算機教育應用咨詢協(xié)會

      (Naace)接手。SRF是由Becta開發(fā)的幫助學校在信息技術使用方面進行自我評估的工具,包括學校ICT戰(zhàn)略的領導和管理,規(guī)劃如何用ICT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yǎng)和學習能力,建立有效的教師職業(yè)發(fā)展培訓模式和合理配置技術資源等。同時,Naace還是“ICT基準”證書(ICTMark)的資質認定和授予機構。該證書授予所有在SRF所涉及的指標達到全國公認標準的學校。在此基礎上,Naace和BETT還聯(lián)合發(fā)起“ICT基準學校網(wǎng)絡”(ICTMarkNetwork),鼓勵持有ICTMark資質的學校在本地將附近學校組織成社區(qū),邀請他們參觀優(yōu)質的ICT課堂應用實踐,面對面或通過網(wǎng)絡探討信息技術的使用,從而使越來越多的學校達到ICT基準。

      2、政策調整:自主化

      與機構調整同步進行的是鼓勵英格蘭的公立中小學申請學院身份(academystatus),并籌備出臺5-16歲學生使用的全新的國家課程。2010年11月,新政府頒布了其上臺后的第一份政策性文件:《教學重要性》(theImportanceofTeaching)。在“課程,評估和資質”一章的開頭,文件闡述了新政府在教育上的主導理念,即“減少整個教育系統(tǒng)中不必要的條條框框,官僚作風和集中式管理模式”。學校和學院領導者協(xié)會(AssociationofSchoolandCollegeLeaders,ASCL)主席JohnDunford是這樣評價英國國家課程的:“在過去的二十年里,對基礎知識的專注和憑借片面的考試成績對所有學校進行不切實際的排名的政策壓力造就了一個將狹隘、枯燥的課程作為頭等要務的教育系統(tǒng)”。Dunford的評價其實也是對老師使用ICT時遇到的困境的最好解釋。巨大的應試壓力,超負荷的課程量和僵化的課程結構客觀上束縛了老師使用ICT所需的創(chuàng)造力。即便如此,少數(shù)習慣于創(chuàng)新實踐的老師還是能夠找到使用ICT的空間一一這從另一側面突顯了老師的教學理念的重要性。而正在逐步展開的教育改革正是主張為老師提供實現(xiàn)多元化教學理念的自由。截止2012年7月1日,英格蘭已開放1957所學院,并且越來越多的學校正在申請加入此行列,期待在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和財政上享有更大的自由度。另一方面,新政府也正在分步實施推行新國家課程的計劃。在新教程的設計理念中,國家課程和廣義上的學校課程有了清晰的區(qū)分。與現(xiàn)行課程不同的是,新課程將大幅度瘦身,只是簡明地列出重要的知識點而將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法的選擇留給老師。同時,課程內容的縮減也為學校根據(jù)學生的需求設計全面而個性化的學校課程提供了機會。英語,數(shù)學,科學,體育的新版教學大綱將于2012年9月起可供學校使用,并于2013年9月正式成為公立學校的法定課程;信息技術(或許將改為計算機科學),地理,歷史,公民教育,現(xiàn)代外語,音樂,藝術與設計等課程的教學大綱將于2013年9月起可供學校使用,2014年9月正式成為公立學校的法定課程。與此同時,政府也正在對SATS和GCSE等全國性考試的評估標準進行重新修訂,以適應新課程的要求。

      3/教育信息化的基層搭建

      聯(lián)合政府上臺以后,放松對學校的統(tǒng)一管理,將權力下放給學校和老師,將部分職能和服務外包給非政府部門,以及鼓勵形成學校間的互助性社群構成了宏觀教育政策的基本走向。看到這一變化對我們理解與信息技術輔助教學這一具體課題相關的局部變化以及宏觀和局部層面的變化如何影響教育信息化改革非常重要。

      (1)設備購買與投資的自主化

      本文第一部分已談及學校的計算機設施配備問題。Becta成立之初通過巨額的投資為學校的ICT基礎設施搭建和在教師中普及信息技術的使用打下了基礎。然而。這一自上而下的投資加培訓模式很快便遭遇了過度購買而使用不足的瓶頸。公立學校在計算機設備上的投資從2001年的不足四億英鎊增加到了2008年的六點一四億英鎊,而對信息技術的高質量使用卻非常地罕見,使用者很少能夠充分實現(xiàn)信息技術的教學價值。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布里斯托爾的布魯奈爾學院(BristolBrunelAcademy)。2007年,當時的工黨政府在該校啟動之時就將其視為推動無線化學校的示范點。兩年半以后的2010年2月,布魯奈爾學院校長ArmandoDi-Finizio在威斯敏斯特教育論壇上談到,配備刷卡和指紋識別系統(tǒng)等華而不實的技術使他的學校不得不為了系統(tǒng)升級而不斷地購買新設備,并浪費了上百萬英鎊可以用來提高教學質量的資金。事實上,政府對于學校在ICT投資上的過多限制早在2006年就遭到了后者在議會的投訴,指責Becta和當時的教育與技能部使用過時的采購框架(purchasingframeworks)致使學校無法選擇使用免費軟件和中小型公司開發(fā)的技術。2008年以后,政府逐漸對學校ICT經費的使用放松了管制,解除了??顚S玫南拗啤S纱?,學??梢愿鼮楠毩⒌剡x擇所需的ICT技術和服務,在各自整體的教學規(guī)劃框架內進行投資,以避免浪費。目前,在財政緊縮的壓力下,許多學校開始向綠色投資轉型。一些學校通過虛擬化和云技術,將服務器遷離學校,極大地節(jié)省了能源成本,同時潛在增加了可支配教學經費。

      (2)教師職業(yè)培訓模式的多樣化

      盡管由上而下的集中式管理在學校信息化建設初期是有一定成效的,但在深入到繼續(xù)投資和挖掘信息技術的教學功能的階段時,其弊端就凸顯出來,即僵化的管理模式和ICT創(chuàng)新探索的內在理念之間的沖突。教師培訓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

      在第一部分,我們談到學校信息化初期的ICT培訓多以集中化統(tǒng)一培訓為主,并在不甚成功的開始之后轉向注重個性化和即時性的模式。同時,為老師提供成功的教學示范也是富有成效的培訓模式。Haydn和Barton(2010)的研究表明,給予老師足夠的時間和信任,他們能夠在使用信息技術教學方面有所創(chuàng)新。這意味著,在上述這些培訓模式之外,建立分享的機制對于成功實踐的推廣,對于探索和嘗試過程中的啟示作用是非常必要的。政府在《教學重要性》白皮書中提議構建“國家培訓學?!保∟ationalTeachingSchools)。培訓學校與其伙伴(可以是大學或者地方教育當局)合作,為其他普通學校的教師和領導者進行職業(yè)發(fā)展培訓。此舉旨在鼓勵表現(xiàn)卓越的學校帶動普通學校改善教學,通過學校間合作實現(xiàn)資源的優(yōu)化整合。而“ICT名冊”(ICTRegister)則是由以信息化教學見長的學校組成的聯(lián)盟,致力于支持其兄弟學校運用ICT教學。ICT名冊以線上運營為主,通過分享教學視頻和疑問解答提供服務。如果說ICT基準學校網(wǎng)絡,國家培訓學校和ICT名冊都是以精英學校為原點將高質量的實踐向周邊輻射,那么“TeachMeet”則為老師提供了自由市場式的面對面交流的機會。TeachMeet通常在每年一度的BETF設有展位。

      (3)學生參與學校的ICT事務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學校網(wǎng)絡”(theSchoolsNetwork)的倡導下,學生正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學校的ICT政策制定過程中?!皩W生數(shù)字化領導者網(wǎng)絡”(StudentDigitalLeadersnetwork)通過挖掘學生在信息技術方面的長處并鼓勵學生在同學和老師中間傳播優(yōu)質的ICT使用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參與ICT政策的規(guī)劃與制定。有意成為數(shù)字化領導者的學生必須通過網(wǎng)絡向theSchoolsNetwork提交一段視頻申請全國性的身份認證。獲得認證之后,學生數(shù)字化領導者團隊可以向學校申請購買所需設備的資金。學校網(wǎng)絡還會在假期組織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數(shù)字化領導者展示各自學校在信息技術的教學應用方面取得的成果。例如,2012年的會議在位于泰晤士河谷公園的微軟英國總部舉行。在主題演講和研討會之外,學生領導者們還有機會與微軟員工進行互動。

      四、啟示與思路

      通過觀察宏觀教育政策走向和涉及信息化教育這一具體問題的局部變化間的關系,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趨勢,即教育政策賦予老師和學校的自由度越大,創(chuàng)造性的理念和實踐便越是層出不窮。無論是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還是為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構建可持續(xù)發(fā)展環(huán)境的學校,非政府專業(yè)機構和企業(yè)三方之間或內部的各種模式的資源配置創(chuàng)新,都是實現(xiàn)教育信息化變革的必要條件。然而,實現(xiàn)這一切的根本動力來源于教育的主導理念向注重學習方法和信息的分享,鼓勵知識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轉型。實現(xiàn)教育理念轉型的關鍵落腳點在于教學評價。

      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基礎建設始于本世紀初。2000年11月,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在中小學實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旨在“使中小學師生都能共事網(wǎng)上教育資源,提高所有中小學的教育質量”。2003年,在國務院的倡導下,面向中西部地區(qū)的“農村中小學現(xiàn)代遠程教育工程”正式實施,通過配置三種遠程教育模式促進城鄉(xiāng)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在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的同時,信息技術的教學應用也開始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同一年,教育部通過《(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啟動了“教育信息化建設工程”,提出要“加大涵蓋各級各類教育的信息資源開發(fā)”,并“普及信息技術在各級各類學校教學過程中的運用”。張建武教授(2011)和他的團隊調查發(fā)現(xiàn),盡管我國中小學信息化教育基礎建設已見成效,但信息化教學的普及率依然很低。究其原因,他們指出了兩大鴻溝:教師的知識和能力水平與教育信息化要求之間的鴻溝;現(xiàn)有的教育模式與信息技術所能發(fā)揮的效益間的鴻溝。

      在如何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的能力方面,英國的經驗也許值得我們借鑒。他們從早期統(tǒng)一的,針對信息技術技能的單一培訓模式逐漸演化為目前以教師需求和具體學科為導向,以提高信息化教學技能為目的的多元模式。英國的經歷可以給我們兩點啟示。第一,提高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教學的能力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較長時間的訓練和積累的。學校的技術支持和領導者的信任是鼓勵教師嘗試教學法創(chuàng)新的重要保障。第二,學校內和學校間要形成活躍的交流和互動機制,鼓勵以信息化教學見長的學校和老師作為示范,帶領兄弟學校和同事進行探索和實踐。

      由于當前我國的教育模式普遍以應試和掌握教科書知識為導向,阻礙了學生以興趣和好奇心為基礎的學習原動力,致使學生缺乏脫離書本理論并聯(lián)系實際應用的意識和能力。然而,在思科,英特爾和微軟公司共同發(fā)起的《促成教育變革的拍檔》(PartnersinEducationTransformation)研究報告顯示,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重要技能除了扎實的基礎知識以外,還包括創(chuàng)新能力,批判性思維,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溝通與合作能力,以及信息與技術素養(yǎng)??朔烧唛g矛盾,使信息技術的教學功能充分發(fā)揮的一大前提條件便是對評價體系做出修正。這不僅包含增加形成性評估的比例,還應包括評估標準的改變。報告給出了一個尚待開發(fā)的評估案例??忌媾R這樣一個情境:假設自己是國家公園的護林人,并且急劇增加的野兔正在威脅著公園的生態(tài)??忌卮鸬膯栴}是,公園是否應該引進更多地山貓,如果是,多少只,為什么。與傳統(tǒng)筆試不同的是,學生可以利用計算機模擬與專業(yè)護林員的交流,并且可以通過網(wǎng)絡收集野兔和山貓的相關資料,用軟件經過分析和匯總預測可能的結果。他們要將分析提煉成示意圖和表格,制成多媒體并結合其他來源的信息做公開展示,為自己的推薦方案辯護。

      可以預見,這樣的評估模式在設計,開發(fā)和操作方面還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但這與當前的社會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的趨勢是一脈相承的。盡管短期內我國在教學評估的標準方面還不可能做出這么大幅的調整,但在評估設計方面有意識加入上述一些元素將有助于推動教學法朝注重知識的探索、構建、交流與共享的方向發(fā)展,也將鼓勵老師探索信息技術的教學效用。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曾說過,如果孩子們學到的是昨天的技能,那他們絕不可能適應明天的世界。一位名叫BenSolly的老師在自己的博客里寫道“今天的學生明天將進入一個現(xiàn)在無法預知的就業(yè)市場。幫助學生為現(xiàn)在還不存在的工作進行準備,這對教育工作者來說的確是個巨大的挑戰(zhàn)?!?012年3月頒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似乎也認識到了該問題,提出了要倡導終身學習、建設學習型社會和推動教學理念的變革。然而,事實是,社會無論如何變遷,教育理念無論如何變革,教育的人文性是恒久不變的。

      劍橋大學的考古學家團隊最近在瑞典和俄羅斯發(fā)現(xiàn)兩塊足球場大小的花崗巖。巖石表面刻著數(shù)千個圖案,包括動物,人,木船和狩獵聚會??茖W家們相信,這兩塊巖石猶如史前的臉譜(facebook),是史前人類彼此交流的工具。在上千年的歷史過程中,史前人們不間斷地回到相同的地點,通過留下各種圖案和符號與素不相識的同胞交流狩獵和生存技能。史前臉譜與現(xiàn)代臉譜相隔萬年,而巨大的技術變遷并不能湮沒兩者共同折射出的人類渴望交流和彼此間建立某種紐帶的天性。從這個層面上講,無論經濟,社會和技術如何發(fā)展和變化,教學方法成功的關鍵在于如何順應并發(fā)掘人不變的心理共性,即好奇心,求知欲,共享與合作。

      猜你喜歡
      知識創(chuàng)新英國
      英國的環(huán)保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歐盟同意英國“脫歐”再次延期申請
      中國外匯(2019年21期)2019-05-21 03:04:06
      英國圣誕節(jié)
      企業(yè)開放式創(chuàng)新知識協(xié)同的作用、影響因素及保障措施研究
      基于知識創(chuàng)新的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思路探索
      商情(2016年42期)2016-12-23 16:40:14
      基于SECI模型的高職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的模式與流程的實踐與思考
      英國“脫歐”的經濟賬
      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協(xié)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研究
      大學教育(2016年5期)2016-06-20 23:52:39
      人力資源管理與知識創(chuàng)新的理念
      德惠市| 旌德县| 大埔区| 南雄市| 滦平县| 福鼎市| 崇州市| 垦利县| 平陆县| 碌曲县| 鄂州市| 金阳县| 安义县| 枝江市| 和顺县| 邻水| 赤峰市| 仪陇县| 盘山县| 柳江县| 汝城县| 海伦市| 周宁县| 藁城市| 鹿邑县| 安顺市| 无极县| 富民县| 股票| 巴林左旗| 宁津县| 吴川市| 曲靖市| 沙洋县| 房山区| 禹州市| 富蕴县| 迭部县| 新巴尔虎右旗| 临夏县| 鲁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