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漢代石頭上的南陽畫卷

      2012-04-29 00:44:03汗漫
      躬耕 2012年11期
      關鍵詞:漢畫畫像石南陽

      汗漫,本名余向東,上世紀60年代生于唐河,曾在南陽工作多年。80年代開始寫作詩歌、散文。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理事。有詩集《片段的春天》(1993,河南人民出版社)、《水之書》(2010,上海文藝出版社)、散文集《漫游的燈盞》(2003,百花文藝出版社)。曾參加詩刊社第16屆“青春詩會”(2000年)。曾獲“人民文學獎”(《人民文學》2007年度散文大獎)、“《詩刊》新世紀(2000—2010)十佳青年詩人獎”等。作品曾入選“中國散文學會年度散文排行榜十佳”(2007年度、2008年度)。

      1

      本文題目“漢代石頭上的南陽畫卷”,是“南陽漢畫”一詞的古譯今,是擴寫,像把文言轉換成白話,顯然喪失了“南陽漢畫”的簡約簡勁。之所以這樣做,緣于我捏筆在紙上寫,而非像漢代祖先們那樣操持刀子、鑿子、斧,在石頭上刻、深刻。那是一種有難度的寫作。所以不敢用 “南陽漢畫”乃至“漢畫”作為本文標題,這是自覺,也是減負——減去難度的重負,我可隨意涂鴉——一種南陽農民式的誠實和狡猾。

      以漢畫為參照,我對自己多年來泛濫于紙上的浮泛文字,日益不滿。但在漢畫的照拂下,我對自己關于南陽盆地的未來書寫,殘存信心。有家鄉(xiāng)在,就有話可說。有家鄉(xiāng)如同石頭一樣暗暗支撐我缺鈣的腰椎,我就有力量在這個世界上、在紙上,隨著一個鑿子形狀的筆,晃蕩。我猜想,今天的書寫工具,倘若依然是刀子、鑿子、斧,世界上將會減少無數(shù)文字垃圾!復制、放大、粘貼、刪除也將異常艱辛,情人之間翻臉絕交非常困難——一方欲翻臉,另一方隨即掏出衣兜中藏著的對方當年刻在小石頭上的情書,質疑之。當然,在漢代,筆墨紙硯已經(jīng)繁盛,但大都是書生們附庸風雅、官員們經(jīng)邦治國的工具,軟弱,或堂皇。只有漢畫,漢代工匠們留在石頭上的畫卷,“氣魄深沉雄大”——魯迅說。

      魯迅熱愛漢畫,尤其鐘情于我家鄉(xiāng)田野里產生的南陽漢畫。他想從南陽漢畫中尋找實證,為他擬寫的《中國文學史》《中國字體變遷史》積累素材。他重視石頭、木頭這些紙張以外的載體。他可能認為,紙上的寫作,少了民間工匠的誠實和樸拙,閃爍,多變:“激烈得快的,也平和得快,甚至也頹廢得快。”(魯迅《上海文藝之一瞥》)因為,紙可以撕去得快,筆名可以變幻得快。所以,他信任刀子、鑿、斧一類的書寫工具,信任這些緩慢持久的表達方式。他熱愛木刻。他周圍聚集了一批工匠式的木刻青年。在以他為表現(xiàn)對象的眾多肖像中,木刻最為傳神。他骨頭硬,不宜于用宣紙水粉來表現(xiàn)。假若魯迅來到東漢時代,他肯定樂于做一個南陽盆地里的石匠。據(jù)統(tǒng)計,魯迅先后搜集到的南陽畫像石拓片共231幅。去世前半年,1935年12月21日,魯迅給王冶秋寫信:“今日已收到楊君寄來之南陽漢畫像拓片一包,計六十五張?!比ナ狼皟蓚€月,1936年8月18日,病重的魯迅給王正朔寫信:“……拓片一包,共六十七張,收到無誤。橋基石刻,亦切望于水消后拓出……”

      魯迅信中的“楊君”,即楊廷賓,南陽人。我猜測,他受魯迅朋友王冶秋之托,雇拓工若干人,于天氣晴好的日子,來到1935年10月剛剛落成的南陽漢畫館內(當時的南陽民眾教育館,今南陽市臥龍區(qū)廣播站后院),在從南陽鄉(xiāng)間搜集來的漢代墓地碑刻中,尋覓魯迅所感興趣的那些風格“稍粗”的圖像,然后,涂以墨汁,覆以素紙,拓……魯迅信中所說的“橋基石刻”,大概也是楊廷賓在鄉(xiāng)村尋訪漢畫時,于某個河邊小橋上所發(fā)現(xiàn)的作為橋基的石頭。它或許來自于附近田野被河流沖刷而出、或被盜墓者揭露而出的墓地,其上所刻圖案,震驚了楊廷賓。但當時應屬于雨季,圖案半掩于水中,楊廷賓只好在信中描繪了大致景象,令魯迅牽念。南陽水消以后,魯迅在上海、在這個世界上,也徹底消失了。他沒有等到那一幅漢代畫像石拓片。

      我不知道,魯迅所期待的那塊南陽的石頭,勾勒的是什么樣的美景。

      2

      南陽漢畫館,國內最早建立的收藏漢代畫像石的專業(yè)博物館。隨著收藏規(guī)模的擴大,后遷址于臥龍崗上、諸葛亮一邊種地一邊側耳傾聽劉備馬蹄聲漸漸響亮的臥龍崗上。從最初的100余塊,到目前的3000余塊,南陽漢畫館的畫像石收藏規(guī)模,居國內同類博物館首位。

      南陽漢畫館解說詞摘錄:

      “自東漢末年起,尤其是三國、魏晉時代,社會動蕩,戰(zhàn)亂四起,大批漢代畫像石墓被盜掘、拆毀,墓內出土的畫像石或被用于重新造墓,或棄置于荒郊野外,或被移作他用。歷經(jīng)千百年漫長的歲月,在一些民居基石、橋墩路面,隨處可見漢代畫像石的蹤跡。但長期以來,無人知曉漢畫像石為何物,民間甚至誤認為是神仙造化的古景?!?/p>

      1923年至1924年間,南陽籍學者董作賓等人首次在南陽城附近發(fā)現(xiàn)一些石刻畫像,并確認為漢代遺物。董作賓成為發(fā)現(xiàn)南陽漢畫像石的第一人。1933年,董作賓還將棄置在南陽城北門外的4塊畫像石移至南陽民眾教育館內保存,從而開啟了征集、收藏南陽漢畫像石的先河。

      1928年,南陽籍著名方志學家、河南省通志館編修張中孚,發(fā)現(xiàn)南陽城內一些墻基中使用有不少畫像石,就仿拓漢畫像石拓片數(shù)十幅帶回省城開封,由當時的省博物館館長關百益選取40幅,編成《南陽漢畫像集》一書,這是介紹南陽漢畫像石的第一本圖集。從此,南陽漢畫才開始流傳于世并為學術界所關注。

      真正了解漢畫像石的用途,是在1932年南陽草店漢墓被發(fā)掘之后。1931年夏,在南陽城西南9公里的草店村附近,因白河水暴漲沖刷,一座古墓露出地面。南陽籍學者、時任南陽縣教育局局長的孫文青得知后,于1932年秋組織人員對該墓進行了清理發(fā)掘,共得畫像石77塊,制作畫像拓片44幅。草店墓是南陽漢畫像石墓第一次具有考古學意義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使南陽漢畫像石作為墓葬建筑材料的功用第一次得到了文化認定。

      散存畫像石及畫像石墓的大量發(fā)現(xiàn)、發(fā)掘和收藏是在建國以后。1958年,河南省政府撥專款改造南陽城區(qū)的魏公橋、七孔橋,拆下建橋的畫像石100余塊,各縣市經(jīng)過數(shù)次文物普查,發(fā)現(xiàn)大量散存畫像石,同時又發(fā)掘了一大批漢畫像石墓。自1956年4月在南陽城北門外七里園發(fā)掘清理了建國后第一座漢畫像石墓至今,相繼共發(fā)掘漢畫像石墓50余座。

      在漢代石頭們逐漸由盆地內的墳墓、房基、橋基、灶臺、道路等等潛伏之地,匯聚成浩大陣容的過程中,楊廷賓、董作賓、張中孚、孫文青……這些慧眼獨具的文人,身影在原野游走、閃現(xiàn),被漢代祖先們創(chuàng)造的瑰美所震顫。這些留有現(xiàn)代知識者手溫的漢代石頭,使他們成為傳遞祖先書簡的信使——他們從泥土、流水、煙塵構成的曠野郵箱內,打開這些穿越了唐、宋、元、明、清的石頭畫卷,展現(xiàn)于今人眼前。從此,南陽盆地乃至整個中國、整個世界,關于遙遠漢代的回眸、回過頭去眺望的雙眸們,開始驚艷——震驚、美艷……

      遙想這些上世紀初期的南陽知識分子,他們撩起長衫,伏身,觀看散失于村頭橋邊的石頭上的“神仙造化的古景”時的心情,我能在今天體會。當我伏身,在這些渡過時光之流來到當代的漢畫面前,像鄉(xiāng)黨前賢們那樣,伏身——這鞠躬般的姿勢,是在向石頭前隱約閃現(xiàn)的歷代身影,表達感激;向保存了遙遠時代人類幻想和記憶的石頭,表達感動;向產生了這些石頭和畫卷的厚土群山,表達神往……

      3

      請允許我窺探,透過石頭上的畫卷,窺探漢代南陽的人面桃花、煙火星空、鬼魅神靈、市井悲歡——

      《車騎出行圖》。石碑中間的三匹馬三輛車,完整,自左向右,完整地奔騰。但石碑左端,只有馬頭在奔騰,其余的身體及其所拉馬車在我們的想象中卷沙揚塵。右端,一輛馬車在馬尾、馬臀的率領下馳騁,而馬腹馬頭大約已變形成石碑以外當今盆地里到處竄動的拖拉機和汽車!東漢時代,鑿碑的工匠們已經(jīng)懂得“殘缺處蘊涵無限”的道理。那是南陽作為首都洛陽之陪都的時代,類似于抗戰(zhàn)時期重慶之于南京的地位,“宛(南陽),商遍天下,富冠海內”(《鹽論》)。東漢光武帝劉秀發(fā)跡于此,劉秀的28個將領(28宿)基本上都是南陽農民,先后有5個皇后都是盆地鄉(xiāng)村里產生的美女,71個公主被封在南陽盆地里踏青采花、結婚生子,南陽于是被稱為“南都”、“帝鄉(xiāng)”。分封在盆地里享受榮華富貴的侯王近50人。按每一家侯王擁有車100輛、馬300匹來推測,盆地大路上侯王及其親人美人們的馬車陣容,將是何等浩蕩!由此所拉動的平民就業(yè)率、服務業(yè)GDP又該如何計算?陽春時節(jié),王公踏青,盆地青草使馬蹄、車輪和出游者的曳地衣袂隱約透出綠意。而這“綠意”如何表現(xiàn),大約使若干刻石工匠苦惱……一個意氣風發(fā)的時代。南陽處于話語中心的時代,萬物生長,百姓安康。今天,盆地小酒館內,若有頹唐酒鬼舉杯高喊:“好酒啊好漢——你頹喪的晚唐啊,我大好的東漢——”他,大約是一個失意甚至失業(yè)的古典文學專業(yè)研究生。

      《許阿翟墓志銘畫像石》。漢畫極品。畫像石左端豎刻6行文字共136字,講述5歲的許阿翟在東漢建寧三年即公元170年3月18日的夭亡帶給親人的悲傷。顯然,這一畫像石出自許阿翟的墓地。漢畫,伴隨死亡而產生的一種藝術?;视H國戚、王公貴族死去一位親人,便邀刻石工匠以銳利的低淺浮雕,陰勒浮凸出一派繁華,安慰生者,陪伴亡靈。盆地田野,鑿石聲雜然紛呈,尤其是初春深秋寒暖交替時節(jié),體弱者易夭折。在我國現(xiàn)存的漢代畫像石中,《許阿翟墓志銘畫像石》是唯一一塊對死者身世進行文字記敘的畫像石,且字體風格顯現(xiàn)出由漢隸向魏碑過渡的端倪——一種新書體,掙扎著,試圖破繭而出、破石頭而飛出——這些無名的書寫者和刻鑿者,在文字書寫風格搖曳不定的橫撇豎捺之間,有一些遲疑、恍惚吧?他的鑿、斧頭,在剝繭、在幫助一種蝴蝶翩然誕生!于是,這塊畫像石成為書法藝術史研究者們(包括魯迅先生)追尋魏碑書體產生源頭的重要物證。5歲幼兒許阿翟,以自己的死亡,無意中與書法藝術史發(fā)生關聯(lián)。許阿翟,顯然是豪門之子,畫像石右端分上下兩組圖畫呈現(xiàn)了他在公元170年3月18日之前的奢侈生活:一個孩子坐在漢榻上,身后立一奴仆為其打扇,身前有三位兒童手捉大鳥、牽木鳩車、奔跑,另有舞樂百戲者數(shù)人,擊手鼓、舞劍、鼓瑟、吹排簫等等。郭沫若曾面對此情此景感嘆:“年僅5歲就在享受大富啊。”但我感覺,坐在漢榻上的許阿翟,更像是在羨慕面前三位平民家孩子的快樂,他的姿態(tài)似乎有脫離漢榻的沖動,他也想去手捉大鳥、牽木鳩車、奔跑……

      《鼓舞圖》。擊鼓,跳舞。鼓是牛皮鼓,南陽盆地當代的牛皮鼓聲,大約依舊雷同于東漢時期的鼓聲。但這些石頭上的舞步,似乎比今天南陽城鄉(xiāng)各類舞廳中的交誼舞,粗獷——他們,10位男子,排成一列,簇繞大鼓,揮動長袖,腳步前揚,身體后傾,不知是陶醉于豐收日還是狂歡于婚禮。也許,在祖先的想象里或夢境中,整個南陽盆地都成為了他們可以旁敲側擊的大敲!用伏牛山作為遼闊鼓皮,把盆地里的憂傷蒙在鼓中、轉化為鼓聲!顯然,東漢時期的南陽、中原乃至整個國家,陽剛,奔放,漢畫中各類形制的《鼓舞圖》《舞樂百戲圖》《斗獸》《劍擊》等等提供了佐證。盆地響亮,鼓聲、歌聲、嗩吶聲、牛叫聲、獸吼聲、劍戟摩擦聲,與水聲、五谷灌漿拔節(jié)聲、商人叫賣聲、讀書聲、沙漏流動聲、少婦繡花鞋感染遍地花朵的腳步聲,此起,彼伏……

      《閹牛圖》。一公牛低首、隆肩、揚蹄。牛后,伏一閹者,戴尖帽,袒胸懷,趁牛全力前抵抬起左后腿之際,一手托牛睪丸,一手執(zhí)利刃,割之。睪丸巨大,使牛身顯得渺小。這一幽默的景象,顯現(xiàn)出兩千年前漢代工匠已洞察巨大睪丸與浩蕩雄性之間的隱秘關系,并啟發(fā)當代發(fā)動機廠里的工程師們,把握好發(fā)動機與盆地里到處竄動的拖拉機力量之間的隱秘關系。在南陽漢畫中,表現(xiàn)牛類題材的畫面很多,如《馴?!贰抖放!贰吨鹋!返鹊?。據(jù)說,南陽人、秦國名相百里奚,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養(yǎng)牛專家。聽說周王子頹喜歡牛,百里奚就在南陽城西麒麟崗牧牛,朝著周王子頹所在的方向吹牛:“瞧我培養(yǎng)的南陽黃牛啊——多么黃——多么?!卑倮镛山K于成功地以“養(yǎng)牛專家”身份進入宮廷,協(xié)助周王子頹去牧民、牧放民眾。后來,諸葛亮,也模仿百里奚在南陽的臥龍崗上表演隱居,隱的動靜大了,就出山了,名垂青史了——古代,尤其漢代前后,南陽是一個引人注目的地方。伏牛山埋伏,群山周圍的牛人應當很多。著名的南陽黃牛、土黃色的牛,走動,如同伏牛山恍惚浮動……

      《執(zhí)燈》。類似于中國畫里的豎軸,一塊豎立起來的石頭。其上,一長裙女子手捧油燈,燈煙裊裊而上如同軟弱浮橋,連接起白晝和黑夜、鳥鳴和夢寐?需要一盞燈,需要女子執(zhí)燈,來一一照亮某座莊園內部的夜晚景象:馬廄、廚房、倉房、酒坊、油坊、仆人、池塘、狗、花園、走廊、戲臺、主人的臥室、臥室內的無足或短足案、案上的棋子酒杯、女人的銀盆大臉……與《執(zhí)燈》構成一個系列的還有《捧奩》等等畫面,格局、畫風似乎出于同一工匠之手,像連環(huán)畫,情節(jié)相銜:那捧奩的女子,也許就是緊跟在執(zhí)燈女子身后的另外一個女仆;桃木質地的雙層奩盒,裝著臥室內女主人的私人用品:絲巾、鏡袋、手套、假發(fā)、梳子、脂粉……需要一盞燈,需要女子執(zhí)燈,在石頭上執(zhí)燈,來消滅一個貴族死者的恐懼和孤單。至于那些沒有畫像石陪伴的窮人們的死亡,大約依賴于盆地里壯碩生長的紅薯蘿卜,在泥土深處生長,模擬出油燈的燦爛和溫暖?

      《北斗七星圖》。七顆星星懸垂,使這一方石頭成為浩瀚天空中的——一把勺子,模仿著南陽盆地這一個泥土盆子的輪廓,舀起夜色螢火犬吠夢囈?其中,四顆星星裝飾著這把勺子的邊緣,三棵星星在勺柄上銀釘一樣發(fā)光。勺柄的方位可以泄露出季節(jié)的訊息——指向東南西北,意味春夏秋冬。在這幅《北斗七星圖》中,勺柄指著太陽西沉的反方向——東方,我們由此判斷:這是春日星空,這是石匠為一個春天里的死者在泥土中虛擬出的星空。直到出土,七顆石頭上的星星,再次與真實的星空交相輝映。南陽漢畫中,多有寫實的市井風情圖,但更有鳳凰、白虎、朱雀、陽烏、蒼龍、美女直接躍進天空與日月星辰混為一談的寫意美景,顯現(xiàn)出漢代祖先對天空的敬畏、對未知世界的幻想。他們把死亡作為升天、升向天空的途徑,緩解喪失親人的悲傷。因此,有了《日中三足鳥圖》《蒼龍星座圖》《羲和捧日圖》《龍虹圖》《日月同輝圖》《嫦娥奔月圖》《陽烏圖》等等形而上的畫卷,是否會使這些石頭產生出凌空補天的幻覺?而理性寫實的《北斗七星圖》,則表明南陽漢代石匠們已普遍接受本地科學家張衡的天文學最新研究成果,星辰運行,呼應四季。今天,臥龍崗上,依舊有渾天儀屹立,張衡發(fā)明的天文學儀器成為了他自己的紀念碑。他的黃土墓地在南陽北郊的田野里,與農民的墓地一樣素樸無別。張衡貧寒,墓地中大約沒有華麗的畫像石來陪伴。好在這位集天文學家、文學家、畫家于一身的偉大者的身體內,應該充盈星辰、言辭和色彩,他的長眠,不會黯淡。

      《人面虎》。讓我想起埃及金字塔下的獅身人面像,但我漢代祖先刻畫出的人面老虎,可愛、俏皮,沒有埃及的神秘、冷漠。那是一頭因身體過于漫長而姿態(tài)逶迤的老虎,在散步的過程中回眸——一張人臉,一張歡樂的臉,回望著自己迎風飄拂的巨大尾巴上盛開出的三朵花瓣,而花瓣中又分別藏著三張人臉!這種人與動物(比如蛇尾人面的《女媧圖》)、動物與動物(比如虎頭鳳尾的《天祿》《辟邪》)、人物與植物(比如人身重疊于樹干、人臉重疊于樹葉的《人身樹木圖》)疊印融合的畫面,在南陽漢畫中屢屢可見。萬物融合,人類自由,這神話童話中的景象充滿盆地——我浪漫主義魔幻主義風格的漢代祖先!

      ……

      4

      一個面目模糊的騎驢老人,自山坡上逶迤而下。驢前,走著一個鴨舌帽青年,右手所提物件類似馬燈或保溫飯盒。驢后,緊跟一長衫禮帽的中年男人。三人行。亂石起伏。一棵盆地里常見的巨大槐樹定格在驢子臀部,仿佛從驢子的血肉中生長出來似的——

      一張黑白照片。一張顯然被翻拍了許多次因而景象迷朦的黑白照片,像寫意的水墨畫。照片下方文字說明是:“張中孚(騎驢者)在考察漢畫像石的途中奔波(1928年。丁育清提供)”。面對這張照片及文字說明,我笑了。它們出現(xiàn)在南陽作家殷德杰的著作《老南陽:舊事蒼?!罚ê幽先嗣癯霭嫔?,圖文老城系列叢書之一,2005年版)第37頁。我給他打電話:“老兄,你怎么認定張先生一定是在‘考察漢畫像石的途中,而不是‘去北倉女子中學講解漢畫藝術的途中,或者‘訪問董作賓先生并討論漢畫新發(fā)現(xiàn)的途中?”殷兄敦厚,嘿嘿哈哈。

      殷德杰為了尋找張中孚、董作賓這些20世紀初期南陽知識分子們的影像、與他們田野考察活動有關的影像,跑遍了南陽各檔案館、老照相館,收獲不多。他告訴我,南陽最早開照相館的靳崗李姓人家,曾保存過幾籮筐的蔣介石、楊虎城、李宗仁、孫連仲、王凌云等人在南陽活動的老照片,以及抗戰(zhàn)期間河南省各淪陷區(qū)的幾十所大中學校遷入南陽盆地避難辦學的生活照片,在六十年代都一把火燒掉了。尋尋覓覓,殷德杰終于認識了丁育清這個照相世家的后人,得到張中孚、董作賓等人考察漢畫以及遠赴安陽考察殷墟甲骨文的照片,如獲至寶,狂喜不已。其中,就有上述“三人行”黑白照片。實際上應該是“四人行”——在上述三人以外,肯定還有一個手持照相機追隨張中孚奔波于山野之間的人,一個同樣被大地深處隱藏的壯麗所魅惑的漢畫熱愛者!他,很可能就是丁育清家族里的前輩。

      我之所以猜測,張中孚先生是在“去北倉女子中學講解漢畫藝術的途中”,是因為民國首屆國會議員、考古學家、方志學家張中孚,還有一個身份是教育家。當時的河南省省會開封“北倉女子中學”,就是他用曹錕賄選時的賄金籌辦,后因戰(zhàn)亂遷入南陽盆地繼續(xù)辦學,張中孚曾先后邀請以下人士來女子中學講學:楚圖南、馮友蘭、曹靖華、謝瑞階、董作賓……為一群平凡女子開悟啟蒙的知識者陣容多么盛大!南陽盆地那一個時期里的人文景象,多么迷人。

      之所以猜測張中孚先生處于騎驢“訪問董作賓先生并討論漢畫新發(fā)現(xiàn)的途中”,也因為他們二人之間不平凡的師生關系。董作賓,最初是南陽市王府街上一個窮人家的孩子,10歲開始在街邊擺攤刻字、賺錢養(yǎng)家,吸引了同住于一條小街上的張中孚先生的注意。張時常站在這個孩子旁邊,看董用刀子在玉石或木頭上深深淺淺刻字——冥冥之中,也許有一只漢代祖先們的手在引導董作賓,從刻字出發(fā),走向通往漢畫的小路?而張中孚,則是推了董作賓一把的人,是把董扶上驢背又在驢子臀部拍了一掌看他在學術之路上絕塵遠去的人——張中孚把董作賓帶往省城開封家中,教他讀書,后送入開封育才館求學。張遷居北京履職民國眾議員時,又推薦董進入北京大學旁聽。后,董考入該校國學研究所成為研究生,畢業(yè),主持河南安陽殷墟發(fā)掘——像刻字一樣發(fā)掘!后,出版《殷歷譜》,將中國文字記載的文明史向前推進500年!震驚世界。

      董作賓可敬,在黃河以南、以北,相繼發(fā)掘南陽漢畫和安陽甲骨,一人破解祖先留在中原大地以下的兩個謎語,賜河南、賜國家以光榮。而張中孚可親。我多么想與這樣一個內心溫良的老人住在同一條小街上,讓他俯下身來,看我在白紙上寫錯別字。我多想混進張中孚、董作賓、楊廷賓、孫文青這些上世紀初期南陽知識者們的行列,奔波在盆地里的山川田野,發(fā)現(xiàn),狂喜,呼喊,像那個戴鴨舌帽的青年,或者像那個戴禮帽的中年人,在一頭驢子前后,追隨……

      5

      漢代畫像石,沒理由不出現(xiàn)于南陽盆地。

      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冶鐵中心——漢代宛城(南陽)冶鐵遺址,位于南陽市區(qū)北部瓦房莊附近,東西600米,南北200米,總面積12萬平方米。遺址散布大量的繩紋簡瓦片、耐火磚、磨石、燒結鐵塊、鐵渣等遺物。出土遺物有熔爐基址17座,窯址4座。爐膛內發(fā)現(xiàn)鐵塊300多公斤以及大量爐渣、木炭屑、坩堝、熔爐基、耐火磚、鼓風管等等鑄造用的模具。鐵器有刀、鐮、斧、錘、盆、鼎、罐、鍤、錛、钁、鋤、齒輪、犁鏵等。面對如此遼闊的遺址,一個再愚鈍的人也可以想象出當年爐火灼天、鐵器浩蕩的壯景。

      鐵,鹽,為歷代帝王所重視。鐵,開拓疆土,種植五谷。鹽,馳騁血液,煽動力量。鐵,加上鹽,就是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西漢桓寬的《鹽鐵論》,就是根據(jù)著名的“鹽鐵會議”記錄撰寫的重要史書,使我聯(lián)想起馬克思的《資本論》。冶鐵,證明南陽(宛城)在東漢時期作為國家經(jīng)濟中心的地位,為大量石刻的出現(xiàn)提供了背景。南陽工匠手中鑿石刻碑的刀、鑿子、斧,肯定也來源于冶鐵遺址。

      宛城(南陽)冶鐵遺址一帶區(qū)域,如今被命名為“漢冶村”,鋼鐵業(yè)消失,服務業(yè)繁榮。大街上的廣告標牌中“漢冶”二字屢屢閃現(xiàn):“漢冶文化傳播公司”、“漢冶休閑中心”等等。小巷里的若干按摩房內,女人臂力軟弱、腰肢婆娑,熱情如同爐火。正在陶冶情操的男人們,逐漸面紅耳赤如同被趁熱敲打的鐵器……除此之外,此地,與早年的鐵,基本上沒有關聯(lián)了。

      漢代工匠們所選擇的石頭,肯定來源于盆地四周無窮無盡的群山:秦嶺綿延,伏牛山蒼茫,桐柏山逶迤……南陽盆地流行一個成語“指山賣磨”——一個躺在床上的石匠推開窗戶手指群山吆喝“賣石磨呀——賣石磨呀——南陽石磨呀——滿山的石磨呀——”——嘲諷某一類做事風格浮夸的人。但由此也旁證出南陽盆地石頭資源的豐盛。周遭群山,盛產大理石和美玉。大理石尤以“夜里雪”聞名,黑夜般的大理石上有雪花般的密集斑點被風吹動,暢銷古今。玉,則以“獨玉”風靡遐邇,與鄭州密玉、新疆和田玉﹑遼寧岫玉并稱“四大名玉”,玉質柔潤,色澤斑駁,有綠、白、黃、紫、紅、黑六種色素數(shù)十種色彩類型。漢代墓地出土的首飾中屢屢可見獨玉制成的戒指、鐲、玉佩。至于漢代畫像所依據(jù)的石頭,則素樸,渾厚,因工匠所寄寓的幻想和情感而驀然燦爛。在南陽,名字叫“玉”的女人和名字叫“石”的男人,歷來很多。我懷疑(我在本文中再一次懷疑了。假若失去懷疑的能力,我將變得多么可疑、可憐?),“玉石俱焚”這一表達激烈愛情的成語,或許就是一個南陽情種在漢代的發(fā)明、發(fā)現(xiàn)?!

      如今,漢代工匠們的手藝,大致上在盆地山川周圍的大理石廠、玉器廠、石刻工藝廠內流傳。但當代工匠們的想象力、表達力,似乎難以與漢代接軌。類似于今日南陽,在我們國家經(jīng)濟地圖上的位置,早已失去漢代的醒目。在南陽通往陜西的國道兩旁,大量呈現(xiàn)制作石頭獅子的工廠。露天工廠。石頭和工匠們在雨水和陽光中閃亮。外地商人一卡車一卡車地運走這些石頭獅子。這些石頭獅子最終會出現(xiàn)在祖國各地的銀行、儲蓄所門前,幫助保安們震懾周圍那些鬼鬼祟祟的目光。熱衷于在石頭上雕刻神話幻象、記錄民間煙火的人們,漢代以后,不復存在。

      當然,與漢畫一同發(fā)源于漢代的烙畫藝術,依然在今天的南陽盆地里光大發(fā)揚。大街小巷的畫店,紛紛懸掛漢畫拓片和烙畫,成為外地游客的購買目標。烙畫亦稱燙畫、火筆畫,是用溫度在攝氏三百度至八百度的鐵扦代替筆桿,在竹木、絲娟、宣紙等材料上,作畫。一種有難度的繪畫。據(jù)說,西漢末年,一個叫“李烙畫”的藝人,救助了一個被王莽追殺的小孩。小孩長大后就成了有為青年劉秀,加封“李烙畫”為“烙畫王”,南陽烙畫就成了貢品、國寶。后因災荒戰(zhàn)亂,烙畫技藝失傳。到了清光緒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這一技藝才被南陽民間畫家趙星三重新發(fā)現(xiàn):一個傍晚,趙星三躺在南陽市雞爪街的一個鴉片館里休閑,煙癮闌珊后,忽然生發(fā)藝術表達的欲望,遂以燒紅的煙扦代筆,在床頭欄桿上烙燙作畫,得一小品,喜出望外:“哈哈!這就是傳說中的烙畫吧?”門外一女人裊裊進來,看趙星三繼續(xù)在桌子、凳子乃至扇面上施藝,遂媚眼擴張、尖叫連連!漸漸,趙星三逐磨出一整套烙畫工藝。南陽烙畫,自木頭深處醒來,重現(xiàn)人間,類似大地深處掩埋著的漢代畫像石頭們,被盜墓者、考古隊員們重現(xiàn)人間——或許,畫家與盜墓者、考古隊員,本來就是同一個林子中的鳥。他們都是熱衷于探索探險的人,在大地、在大地一樣的紙卷上,游蕩,癡狂。但能夠有一把洛陽鏟、或者有一只煙槍,去作為線索,進入一個被遮蔽的世界,這樣的運氣靈氣,幾人能夠擁有?

      漢代以后,尤其是當代,盆地里的學者、藝人,基本上是在漢代光芒造成的陰影中練習懷舊,像清代趙星三、民國張中孚、董作賓及現(xiàn)代馮友蘭等等這樣賡續(xù)起一脈靈氣的南陽才子,不多。在周邊地區(qū)經(jīng)濟崛起的潮流中,本地喜劇演員們也在南陽電視臺中自嘲:“娘啊娘,瞧咱這南陽——臥龍崗,龍臥著!伏牛山,牛伏著!多謙虛,多低調,何日重振俺漢代雄風??!”我,以及本地熱愛寫作的若干兄弟,則在周圍群山造成的陰影中懷舊、避暑,寫寫以漢代前后南陽出現(xiàn)的科學家張衡、醫(yī)生張仲景、謀士諸葛亮、商人范蠡為背景的小說、電視劇,琢磨著給本地產品起一些“漢風”、“漢歌”、“漢畫”一類的商標,早已喪失了名動古今的大志野心。應邀參加一些新產品發(fā)布會、新聞發(fā)布會、學術討論會時,我們往往懷揣一個某某公司、某某總經(jīng)理贊助的用來滋潤筆桿的小信封,站在領導和企業(yè)家身后,一邊臉紅,一邊發(fā)愁。

      漢代畫像石藝術,有理由不再流傳于南陽盆地。

      6

      《南陽日報》某日第三版“社會萬象”欄目新聞摘要:

      “夜晚揀拾破爛,白天研究漢畫,聞金發(fā)、劉光愛夫婦——為古樸漢畫披上‘七彩衣。

      “本報訊(記者陳琰煒、張慶軍)漢畫本是一種雕刻在石頭上的藝術,然而,我市書畫愛好者聞金發(fā)、劉光愛夫婦,用彩筆對漢畫進行再創(chuàng)作,3年間共創(chuàng)作出百余幅彩色漢畫作品,使古老的南陽漢畫煥發(fā)出新的光彩。這是日前記者了解到的。

      “年齡均56歲的聞金發(fā)、劉光愛夫婦自幼喜愛書畫。兩人近年來研究漢畫,并決心用彩筆將這種藝術發(fā)揚光大。為此,夫婦二人天天泡在漢畫館里寫生,潛心研究漢畫藝術。盡管聞金發(fā)、劉光愛夫婦所在的企業(yè)已經(jīng)破產,生活沒有來源,但為了創(chuàng)作,兩人就白天研究漢畫,夜晚上街拾破爛。據(jù)了解,聞金發(fā)、劉光愛夫婦還在住所隔壁租了一棟3層民房,用來創(chuàng)作彩色漢畫。

      “近日,記者來到夫婦二人的創(chuàng)作室,這里每一個房間,甚至樓梯、轉身臺、門后都掛滿了彩色漢畫作品。這些作品既有反映達官富商生活、天文星象的,又有農業(yè)生產生活的,堪稱一部漢代百科全書。同時,這些作品充分繼承了漢畫藝術的精華,每一幅作品都力求把漢畫石刻藝術所帶給人們的想象空間完美地表達出來,生動而傳神?!?/p>

      我懷疑,這一對揀拾破爛的民間畫家夫婦,是漢代某一刻石者的后代(懷疑是不需要證據(jù)的——我已經(jīng)聲明,我有著南陽農民式的狡猾和誠實——現(xiàn)實生活中,我已經(jīng)基本喪失質疑的姿態(tài)和能力,我不能連在紙上大肆懷疑的權力也要放棄)。我懷疑,漢代刻石者們遺存在石頭上的美,能否安慰多年以后南陽街頭兩個失業(yè)者的內心、紙一樣脆弱的內心。當深夜,當他們在街頭揀拾破爛的時候,抬頭,仰望祖先們也仰望過的老天老星空,也許會感覺:頭頂,是一塊巨大的鑿出星光和鳥叫的石頭,懸浮,轟鳴……

      近日,我又自《南陽晚報》獲悉:彩色漢畫拓片也在南陽出現(xiàn)了。與以往沿用傳統(tǒng)拓片技術不同,彩色漢畫拓片是先將拓片用的宣紙加以“技術處理”,再根據(jù)漢畫像石的凹凸情況,用最新研制的彩色填充材料注入石碑紋路,使本來平面的拓片“顯現(xiàn)出原畫像石淺、高浮雕的質感和立體效果”(記者某某之語)。這一技術,我懷疑。首先,石碑被涂上顏色之后斑斑駁駁的樣子,是否像一個戲曲中的彩旦或者丑角?其次,給一幅黑白照片涂上想象中的色彩,在20世紀70年代的盆地照相館中已大量操作,我本人就有一張唇紅臉黃的童年黑白照片,珍存于父親塑料皮的小筆記本里。

      當然,新聞中又有一段文字,使我笑了起來:“近年,南陽某某書畫院的周某某等幾位畫家,一直在河南、山東、陜西、四川、江蘇、安徽等地收集、創(chuàng)作彩色漢畫拓片?!憋@然,他們是一群被南陽漢代畫像館拒絕了的畫家。他們只能到河南、山東、陜西、四川、江蘇、安徽等地的曠野里,去尋找那些尚未被發(fā)現(xiàn)的漢代石頭上的畫卷。如果雨后野地里的花朵顏色剛好浸染石頭,他們也許將熱淚盈眶地撲了上去,直接將宣紙拓了上去,獲得一匹紅綠交加的豹子——

      我熱愛這些熱愛漢畫的人們。但我感覺,漢畫拓片,還是黑白二色好,讓我們保持想象的能力。

      7

      漢代畫像石有三大群落:陜西,南陽,山東。大致上沿黃河而下。畫像石沿黃河滔滔而下,石頭涌動,畫風嬗變——

      在陜西,畫像石表現(xiàn)農耕、狩獵較多,有胡風秦韻。在山東,畫像石致力于表現(xiàn)符合儒家理想的各種歷史典故,溫和,敦厚。在南陽,畫像石因處于南北過渡帶而受到人性黃河與神性長江的雙向浸染,形成神人交織、天地無間的局面。魯迅之所以熱愛這些他感覺“稍粗”的南陽石頭上的畫卷,也許正緣于它們的粗放、粗獷、不拘一格,恰恰契合于自己狂野的內心。當代,某年,吳冠中先生來到南陽,在漢畫館前老淚縱橫:“我簡直要跪倒在漢代先民的畫前!”他認為,南陽漢畫中許多關鍵的、基本的藝術法則,是西方后期印象派畫家們在多年以后才開始探求的瑰寶。林風眠贊嘆:“南陽漢畫像石,中國繪畫之大宗也?!薄嬒袷攸S河滔滔而下,歷數(shù)千年而下,構成今天中國繪畫的上游和源頭——南陽漢畫館,是這條藝術河流岸邊的一個渡口遺址吧?讓我們這些后人站在這里,望洋,興嘆。

      東漢時代的民間工匠,在南陽盆地里觀察、想象并表達。這些在石頭上沒有留下名字和印章的隔代鄉(xiāng)親,無意于成為在宮廷里贊美皇帝的藝術家,而只是在深深淺淺的刀斧痕跡里,遺傳一個時代、一個地域的光芒狂想,來與多年以后的我們遭遇——石頭,比紙張可靠?紙,熱衷于傳播的速度和廣度,而石頭,則傾情于克服時間的流逝。所以,我們用石頭塑造紀念碑,用紙簽定合同和婚姻證明。我不知道,這些古代刻石者,是否預感到自己琢磨過的石頭畫卷,有朝一日會破土而出,像他們播撒在盆地里的玉米種子一樣破土而出豐收在望?他們是否會對這些石頭畫卷簇擁著的富裕死者有可能被盜墓者或地震打擾了長眠而充滿了悲憫?他們是否想象到,這些石頭畫卷重新回到陽光下將引發(fā)的震撼?很可能沒有。他們是有神論者,他們相信自己賦予過靈性的石頭們,是隨著死者飄向了天堂,像鳥羽毛一樣,在風中托起亡靈……

      與長安、洛陽城里皇帝身邊拘謹拘泥的皇家工匠不同,這些南陽盆地里的刻石者,內心活潑,刀法隨意,線條簡單稚拙如兒童畫,但力透紙背、力透石背。與西方畫家繁復、寫實、逼真的藝術追求也截然相反。當代,一個寫作者,在這些以減法、隱喻表達世界和內心的石頭面前,佇立三日,再回到書房,或許就能領悟一個法則:必須刪除掉一切不必要的冗詞贅句,像深秋樹木,在線條般的樹枝中,隱蔽一切花朵果實們的暴力!必須擺脫對具體事物的沉迷,升起,以抽象包容萬象——

      在南陽漢畫中,指出死亡和墓地,只需要一棵柏樹。

      8

      1925年,美國作家舍伍德.安德森教導文學青年、油漆匠威廉.??思{:“你必須有一個地方作為起點,然后才可以開始學習寫作。是什么地方關系不大,只要你能記住它并且不為這個地方羞慚就行。因為,有一個地方作為起點是極端重要的。你是一個鄉(xiāng)下小伙子。你所知道的一切,也就是開始你事業(yè)的密西西比州的那一小塊地方。不過,這也可以了。它也是美國。把它抽出來,雖然它那么小、那么不為人知,你仍然可以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就像拿掉一塊磚整面墻就會坍塌一樣。”一個業(yè)余寫作者,從此,用揮舞油漆刷子的筆法,圍繞一個郵票大的地區(qū),“刷”出了自己的小說世界。

      舍伍德.安德森的話,威廉.福克納的實踐,都使我對自己生息其間、石頭絢爛的小盆地,充滿感激之心。是的,小盆地也是中國。“把它抽出來”,甚至把更小的一塊漢代石頭,抽出來,都可以牽動一個國家、一個時代。我的筆,應當以南陽盆地的小溪深井為墨水瓶,汲取。應當像漢代刻石者們一樣在文字間深入淺出。盡管我并不是一個有著寫作野心的人,就像漢代刻石者們從未在石頭上署名一樣,但我感覺,自己應當有力量留下只言片語,加入到周圍的風聲鳥鳴當中去,被某人聽見,他就用雙耳和內心作為博物館,收藏——能夠安慰一個人,實際上就是安慰整個人類啊。因為,任何一個人,再渺小,再“那么不為人知”,他“仍然可以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類似于那些漢代工匠,他刻畫了一塊石頭,安慰了一個死者,卻讓無數(shù)后來的石頭,充滿了去安慰所有生者的沖動——阿拉伯諺語:“一棵無花果樹,看著另一棵,結出果實?!倍嗝篮?!一塊石頭,看著另一塊石頭,“結”出畫卷,多美好!我,一個以四肢摹仿群山來環(huán)繞脂肪肝、憂郁癥而構成的一片矮小盆地,看著我的南陽盆地,看著這些石頭、畫卷,然后在自己書桌上的一疊白紙內能夠“結”出什么樣的文字和果實?

      在南陽漢畫館,面對石頭,產生靈感:假如我有可能出版一本以南陽盆地為主角的薄弱小書,就用《紙盆地》作為書名吧。第一,我紙上的盆地,絕對沒有石頭上的盆地持久有力,但我的文字面貌,肯定連通于漢代血液,以此作為書名,向漢代刻石者及歷代前賢,致敬;第二,當代南陽喪葬風俗,常常以各色紙張扎出馬、牛、犬、汽車、電視、微波爐,甚至扎出洗頭城、按摩小姐,然后燒掉,讓貧寒死者也能享受到那一地灰燼所虛擬出的奢華生活。那么,我也可以為自己用若干印刷紙“扎”出一個盆地、紙盆地,以便長眠之際可由親人燒掉,讓這些文字燃燒而成的黑蝴蝶,隨風而逝,托起一個盆地之子的羞愧、感激和眷戀……

      猜你喜歡
      漢畫畫像石南陽
      漢畫中的建鼓舞綜論
      中國音樂(2022年3期)2022-06-10 06:27:50
      漢畫
      寶藏(2021年12期)2022-01-15 04:19:40
      傳統(tǒng)紋飾在國潮服飾中的創(chuàng)新運用——以漢畫紋樣為例
      漢代畫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石材(2020年8期)2020-10-28 07:53:34
      沂南北寨——大型畫像石漢墓
      藝術品鑒(2020年6期)2020-08-11 09:36:52
      中國著名書法家米南陽
      一朵盛開在大美南陽的愛心之花
      南陽人大“四有”監(jiān)督的實踐與探索
      人大建設(2017年6期)2017-09-26 11:50:42
      漢畫像石墓出土仿木結構石立柱初步研究——兼談白楊店畫像石墓出土立柱位置
      東方考古(2016年0期)2016-07-31 17:45:44
      漢畫像石中的“天神”
      大眾考古(2015年1期)2015-06-26 07:20:48
      将乐县| 阳泉市| 中超| 宜阳县| 通化市| 婺源县| 久治县| 阿克苏市| 土默特左旗| 雅江县| 司法| 巴东县| 金湖县| 稷山县| 江源县| 喀喇沁旗| 阳原县| 神农架林区| 洛浦县| 镇巴县| 眉山市| 开封市| 兴安县| 栾城县| 陵川县| 新竹县| 五指山市| 双城市| 五峰| 沾益县| 闸北区| 屯门区| 叶城县| 额尔古纳市| 徐水县| 大新县| 博野县| 肇州县| 长泰县| 辽源市| 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