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洲
消失的意楊
從去年入冬以來,細心的人們不難發(fā)現(xiàn),武漢一些馬路旁邊的大樹都被陸續(xù)鋸掉,茂盛的枝葉不再,只剩下了光禿禿的低矮樹干。有網(wǎng)友曾在網(wǎng)上質(zhì)疑:“這種砍伐是否太可惜了?”對此,武漢市園林科學(xué)研究所樹木生態(tài)研究中心主任丁昭全回答道,被砍伐的都是不得不更換的意楊。
曾作為江城骨干行道樹之一的意楊,今年內(nèi)將基本退出武漢市中心城區(qū)道路。此次被更換的意楊共有1300多顆,樹齡大多有二、三十年。更換后,中心城區(qū)主次干道只剩武昌和平大道、徐東大道和漢口沿江大道還有少量樹齡10年左右的意楊,總量不過百棵。被更換的地方將被法桐、樟樹等其他樹種取代。
據(jù)丁昭全介紹,意楊的缺點比較清楚,主要是壽命短,大多只有30-40年;枝條易脆,容易砸到過往行人和車輛;同時它的根系較淺,易對道路產(chǎn)生破壞。
從這些缺點來看,人們無需為被砍去的意楊惋惜,它的更換是一件必然的事情。但是也由此帶來另外一個疑問:當初為什么要選擇意楊作為行道樹種?
“意楊是當時的環(huán)境下一個比較好的選擇。”丁昭全解釋說。上世紀90年代初進入武漢市園林系統(tǒng)工作的他,正好趕上了武漢市“快速建綠”的一個時期。那時,武漢市在行道樹上傾向于選擇意楊。這種樹木的生長速度快,維護成本較低,同時價格便宜,
符合當初在經(jīng)費較少條件下快速建綠的要求。據(jù)統(tǒng)計,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武漢共栽種意楊1.9萬多株。
江城行道樹變遷
意楊的栽與伐只是武漢市在行道樹選擇上的一個剪影,歷史上武漢市的行道樹發(fā)展經(jīng)過了多個時期。
據(jù)記載,武漢三鎮(zhèn)道旁植樹始于古驛道,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兵部尚書熊廷弼被黜職返江夏(今武昌)閑居時,曾主持修建江夏經(jīng)紙坊至山坡驛道(今武咸公路)30里,道旁植引路松,這也是有據(jù)可查的武漢最早的行道樹。
到了清末民初,漢口租界地區(qū)內(nèi)大多栽有行道樹,樹種多為法桐。民國年間,漢口解放大道不僅栽有行道樹,而且在車道與人行道之間設(shè)有草地欄。1930年,漢口46條大小街、路有行道樹6 081株。1938年武漢淪陷后,行道樹被日軍破壞甚多??谷諔?zhàn)爭勝利后,1948年漢口市政府舉行第一次植樹,在漢口多條主干道上大規(guī)模植樹,但成活無幾。到了1949年武漢解放時,漢口和武昌的殘存行道樹僅有1827株。
解放后,武漢市全市區(qū)內(nèi)的行道樹有了更大發(fā)展。上世紀50年代初,武漢市植樹造林以普遍綠化為主,每年發(fā)動數(shù)千至數(shù)萬人次,在凡能植樹造林的地方都種起樹來,栽植各種樹苗幾十萬株至數(shù)百萬株。當時,全市90%的行道樹被法梧、加楊、楓楊三種樹木占據(jù)。
法梧的沉浮
在建國初期盛行武漢的三種行道樹中,如今只有法梧仍然在普遍使用。加楊、楓楊后來被生長速度更快、抗性更強的意楊替代,而意楊如今也徹底退出武漢市行道樹的舞臺。
不過,法梧能夠從百年前開始就一直成為武漢市的主要行道樹,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事情。
在世界園林界,法梧享有“行道樹之王”的美譽?!胺ㄍ┓浅_m合做行道樹,它是難得的壽命可達上百年的速生樹木,同時遮蔭效果很好?!倍≌讶f,“最大的缺點就是飛絮較多,不過也可以通過嫁接來緩解?!彼苑ㄍ┎粌H是武漢,也是國內(nèi)眾多城市行道樹的首選,以長江流域為中軸,北到石家莊,南到湖南郴州,西到成都,東到上海、南京,都熱衷種植法桐。由于法桐樹苗緊俏,武漢還曾經(jīng)到法桐種植經(jīng)驗豐富的南京購買樹種。
但正如丁昭全所言,法桐的缺點也十分明顯。每到春季,滿城飛絮的法桐總會引來一些反對的聲音。它的飛絮會讓一些皮膚敏感的人產(chǎn)生過敏,吸入鼻腔后還會刺激黏膜引起呼吸不適。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武漢市傾向于重視法桐的缺點,從而掀起了一陣砍伐法桐熱潮。在漢口沿江大道、解放大道、東湖路及青山和平大道、冶金大道等地,一批老法桐在道路施工時被連根拔除,取而代之的是樟樹、廣玉蘭等四季常綠的樹苗,或者種灌木、草皮。這股砍伐之風也一度引起了一些老園林工作者的反對。
幸運的是,2000年以后武漢市又開始大規(guī)模種植法桐。據(jù)2009年武漢市的一項官方數(shù)據(jù)表明,全市共有29萬株行道樹,其中90%是法桐和樟樹。
不為人熟知的市樹
很多人在談到武漢市的行道樹時,會有一些小抱怨:缺乏代表性的樹種。人們在談到南京會想到梧桐,談到廣州會想起榕樹,談到??跁肫鹨瑯?,但談到武漢時似乎并沒有讓人立刻聯(lián)想到的樹種。
對此,丁昭全的回答不無道理。他說,以樹木做代表的城市名片,其實是和城市的地理位置相關(guān)的。武漢在地理上屬于一個過渡地帶,不南不北,難以找到代表性很強的樹木,所以這也決定武漢市在行道樹的選擇上是多樣性的。
“武漢市也有自己的市樹——水杉,只是現(xiàn)在比較少用來做行道樹?!倍≌讶f。對于大多數(shù)武漢人來說,可能并不知道武漢市還有自己的市樹。事實上,水杉的確是一種專屬湖北地區(qū)的稀有物種。
1941年,當時中央大學(xué)森林系教授于鐸在去重慶的路上,途經(jīng)湖北省利川市時首次發(fā)現(xiàn)了水杉。水杉在中生代白堊紀及新生代曾廣泛分布于北半球,但在第四紀冰期以后,只有中國川、鄂、湘邊境地帶因地形走向復(fù)雜,受冰川影響小,才保留有全球剩下的少數(shù)水杉。因此,水杉也有植物界的“活化石”之稱。
1983年,水杉在與銀杏、樟樹、法桐的競爭中,被選為武漢市的市樹。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水杉和池杉、梧桐,還曾是武漢市行道樹的三個主要樹種之一。
水杉雖然品種珍貴,但作為行道樹時缺點也比較明顯:遮蔭效果一般。它的樹冠很小,生長比較緩慢,單排種植難以形成遮蔭和景觀效果。所以武漢市的水杉樹大多分布在郊區(qū),部分集中在東湖邊,中心城區(qū)只有和平大道、友誼大道、常青路等少量地方栽種水杉。有業(yè)內(nèi)人士甚至認為,水杉不宜做行道樹,而更適宜成片種植在公園、游園、街頭小空地等。
不過近年來,武漢市也在一些主干道比如友誼大道栽種了大量水杉。通過適當規(guī)劃讓水杉更親近市民,讓市樹“名副其實”, 也成了武漢市園林規(guī)劃的要點。
3年成型,7年遮蔭
對于城市而言,行道樹的功能甚多,例如遮擋烈日、凈化空氣、美化環(huán)境,減少噪音等。在丁昭全看來,就夏季炎熱的武漢來說,行道樹遮蔭效果的好與差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武漢市在行道樹的選擇上近年來也發(fā)生了一些改變,從最初的以“速生樹木”為主,到現(xiàn)在的以“快慢結(jié)合”為主,生長速度快的法桐、和生長速度慢的樟樹、欒樹、銀杏被確定為全市的主要行道樹種。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都有不錯的遮蔭效果。
嚴格來說,好的遮蔭效果是指在正常主干道(例如解放公園路)中間都幾乎曬不到太陽?!斑@個時間依不同樹木而定。以生長速度較快的法桐為例,樂觀估計一般要3-5年成型,7-8年才能有好的遮蔭效果?!倍≌讶f,“像樟樹,銀杏這樣的慢生樹種時間更長?!?/p>
只有當我們在炎炎夏日漫步在曬不到太陽的林蔭大道上時,才更能體會“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道理?;蛟S,只有更真切的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在每栽下一課樹,以及每砍掉一棵樹時,才會有更科學(xué)的思考和更謹慎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