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于澤
拜金與拜金主義似乎是同一個詞,拜金相當于拜金主義的一種簡化說法。在某些文件中,“拜金主義”與“道德滑坡”并列,被視為我們社會文明進步的敵人。
但經(jīng)濟學家郎咸平坦言,拜金無罪。他的理由是,金錢不是第一重要的,但永遠是第二重要的?!坝肋h的老二”這種地位,決定了金錢對人不可替代的價值,那么人們推崇它、追求它,就是理所當然的。
在中國傳統(tǒng)義利之辯中,義一直高居于利之上,但先哲們也承認物質、金錢相對于文明的基礎性作用。管子說,“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鬃右脖磉^一個態(tài):“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對于金錢與財富,孔子并不盲目排斥,更未簡單地付諸道德判斷。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生理需求包括食物、水、空氣、性欲、健康等,是人最低層次的需求。滿足這些需求,離不開錢。而人更高層次的需求,比如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xiàn)等,或許并不需要直接付錢,但金錢隱然是一個前提。
世界上沒有人不需要錢,錢是財富的符號和憑證,搞市場經(jīng)濟,就是打開人類賺錢的方便之門。拜金,不過是承認有錢方能辦事的現(xiàn)實,喜歡錢,想得到錢。這是人類欲望的一部分,是萬世不易的人性。
拜金,意味著付出智慧與汗水,客觀上增加了社會總福利。
兩年前,有個國際民意調查機構稱,通過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中國與日本、韓國一樣,是全球最拜金主義的國家,相反美、英、法等西方國家反而不那么拜金。這份調查報告,被很多中國人當成恥辱。
相關數(shù)據(jù)可能沒有問題,但結論明顯與事實不符。如果西方人不拜金,十九世紀他們跑到世界各地殖民是圖什么?八國聯(lián)軍搶走了圓明園的金銀財寶是為什么?美國人年收入相當于中國人上十倍,如果說他們不拜金,等于說他們的財富是從天而降,不是美國人奮斗的結果。
真正的問題不是拜不拜金,而是拜金者如何獲得金錢,以及把錢用來做什么。拜金本身不是道德問題,但拜金必須受到道德的約束。正如郎咸平所言,關鍵是拜金者必須找到自己的靈魂,來統(tǒng)率金錢。美國巨富很多,但其財富來歷透明,而且很多人最終把錢捐給了社會。猶太人被馬克思指為“財迷的民族”,但猶太教規(guī)定,每個猶太人都要捐出稅后收入10%,用于扶危濟困。
中國正在現(xiàn)代化,而現(xiàn)代化的本質,首先是增加財富的供給。但從道德上來講,金錢必須是個人汗水與智慧的結晶,是合法所得,這賦予金錢以合法性。同時,金錢在滿足個人基本需求后,必須回歸社會,社會才是金錢的最終歸宿。少數(shù)一心想嫁豪門拜金女的錯不在拜金,而在于她們想通過婚姻不勞而獲。
在中國傳統(tǒng)中,其實不乏與拜金有關的道德資源。在肯定追求富貴之后,孔子又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泵献右舱f:“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p>
守住道德原則,拜金就是無可厚非的。任何人只要付出,就有權得到回報。要求回報,付出則是一個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