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濟先生是我國近代著名學(xué)者、出版家、善本收藏家,一生貢獻卓著。其中他收藏善本秘籍,創(chuàng)辦涵芬樓、東方圖書館,以及輯校、印行古籍如《四部叢刊》3編、《百衲本二十四史》《續(xù)古逸叢書》《涵芬樓秘籍》10集事跡等則最為世人稱道。
張元濟對善本藏書抱有極大熱情,曾在自家門口親自豎起一塊招牌,上書“收買舊書”,又在報上刊登收購古籍的廣告。每到一處,只要見到古籍善本,他必傾囊購買,而與江南著名藏書家陸心源的“皕宋樓”藏書失之交臂的經(jīng)歷,幾乎是其終身的遺憾。
張元濟出任商務(wù)印書館掌門人期間,成立了涵芬樓,并在涵芬樓的基礎(chǔ)上建成著名的東方圖書館向公眾開放,還用最好的現(xiàn)代印刷技術(shù),影印出版古籍。他對每一冊古書,都會做初修、精修、復(fù)校、總校等工作,在他整理影印的各種古籍叢書中,用力最勤、費神最多的當(dāng)屬《四部叢刊》和《百衲本二十四史》。這兩部大書在文化上的影響也最大,至今仍是海內(nèi)外古籍工作者常備的基本文獻。直到今天,一個讀書人要想看到那么多的宋元明善本,也只能是張元濟的《四部叢刊》。
著名收藏家朱啟鈐,曾在北洋政府時期任交通總長、內(nèi)務(wù)總長和代理國務(wù)總理,他無所不藏,藏品內(nèi)容也極為豐富,還為收藏品專門備有一本賬冊。他的收藏賬冊單辟有“紀(jì)念”一欄,記下的收藏品有他任清朝官吏時擁有的珊瑚頂子和藍晶頂子,有任北洋政府官員時獲得的中外勛章、出使外國時收受的紀(jì)念品,還有袁世凱、徐世昌任總統(tǒng)時贈給他的禮物等。
他的藏品尤以緙絲為最,堪稱“中國緙絲收藏第一人”。 據(jù)其后人說,民國初年,清皇室貴族日趨潦倒。朱啟鈐從恭親王奕欣的后人手中購得一批緙絲珍品,有的年代可至宋朝。有日本人聞訊后,曾出價百萬想購買,朱啟鈐不為所動。但當(dāng)時時局動蕩,朱啟鈐惟恐國寶有失,遂以20萬元轉(zhuǎn)讓給了張學(xué)良?,F(xiàn)在,這批緙絲藏品由遼寧省博物館收藏著。
1950年,朱啟鈐又將珍藏的明岐陽王世家名貴文物56件捐獻給故宮博物院,文化部頒發(fā)獎狀予以表彰。朱啟鈐收藏的那些珍貴的文物,他在賬冊上都作了詳細的記載,說明了它們的去向。可惜,其中相當(dāng)可觀的珍品,幾乎完全毀于十年浩劫中了,這是極為遺憾的。
李偉先先生是我國近代史上的錢幣收藏大家,傾祖上遺產(chǎn)和自己一生積蓄全部用于錢幣收藏。他最初由收集金銀幣開始,隨擴大到銅元、古錢、紙幣等,其藏品之豐、珍品之多,在當(dāng)年的收藏界屈指可數(shù)。
李偉先雖然錢幣收藏宏富,但他一直很低調(diào),從不拋頭露面,也不參加錢幣愛好者的活動,人們幾乎不知道上海還有這樣一位大收藏家。直到他于1963年首次向國家捐獻2500余種中國銀幣(內(nèi)中有福建官局造光緒元寶一元幣、陜西省造光緒元寶一元幣、光緒八年吉林廠平壹兩銅質(zhì)樣幣、光緒京局庚子銀幣五枚全套、廣東省造七二反版五枚全套、四川省造光緒元寶楷書一元、五角、二角幣等珍罕名幣數(shù)百種)后,他才進入人們的視野。
之后他又與1964年、1965年,分批向上海博物館捐獻中國歷代金銀幣、銅元、古錢、紙幣、元寶,以及外國金銀幣、獎牌等,總數(shù)量達到萬件。李偉先對錢幣收藏的熱衷和對祖國的熱愛,最終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收藏大家。
江蘇如皋學(xué)者冒廣生是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的著名學(xué)者。如皋冒氏是源遠流長的書香門第,其祖上最有名的先人為清初著名人物冒辟疆。毛澤東主席曾說:“明末四公子中,真正具有民族氣節(jié)的要算冒辟疆,清兵入關(guān)后他就隱居山林,不事清朝,全節(jié)而終?!?/p>
冒廣生作為冒辟疆的后人,他身上具有典型的中國士大夫的氣質(zhì),最典型的就是愛好收藏。冒廣生收藏的文物,主要是祖上的遺存,有書畫、印章、硯臺,以及師友手書信札;如明李癡和畫冒起宗(冒襄之父)肖像軸、清人畫冒襄肖像軸、清吳歷贈冒襄行書八言聯(lián)、戴本孝為冒襄篆刻的六面印石章和《水繪園圖》等,均為極有歷史價值的珍貴文物。
冒廣生病逝后,其家人遵照其遺愿,將珍藏了300余年的先祖遺存文物900多件,于1961年全部捐贈給上海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