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雙梅
陶瓷工藝是指陶瓷從原料到制成成品這個工藝過程的科技水平;陶瓷裝飾是在陶瓷器的表面或坯體上進行藝術處理,以體現陶瓷成品的經濟價值、藝術價值和作者的藝術修養(yǎng)。
陶瓷工藝與裝飾既矛盾對立,又相輔相成,交融于一體。陶瓷工藝在總體上屬人類的物質文化領域,它是科學在生產中的具體運用,是物化了的科學力量。因此,它接近科學,偏重于理性,越是精密的工藝,越要服從于科學。而裝飾則是表達人的思想、情感的方式,在總體上屬于精神文化領域,它偏重于情感、氣韻、形象,允許創(chuàng)作者更大的自由想象余地,有著鮮明的個性。
陶瓷工藝與裝飾是密不可分的。它們共處在物質生產直接過程的母腹之中,雙雙凝聚在勞動產品之上。原始人制作的彩陶揭示了中國裝飾藝術產生的一條重要途經,那就是伴隨著制陶工藝的要求而產生。制陶是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最有特色的原始手工業(yè)。新石器時代陶器上最初的裝飾受紡織物影響較大,因為陶器的發(fā)明和紡織物有著密切的關系。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指出:“可以證明,在許多地方,也許是在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編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夠耐火而產生的”。這樣,在原始制陶的工藝技術過程中,保留了最原始的裝飾——編織物的痕跡。隨著陶瓷工藝不斷地發(fā)展變革,其裝飾形式也豐富多彩起來,裝飾已不是簡單地為了工藝上的要求而進行,而是為了適應工藝,發(fā)揮工藝上的某些特點而進行的一種創(chuàng)作,一種完美的設計。可以說,什么樣的陶瓷工藝就會產生與之相應的裝飾藝術。
一、原料的不同促使裝飾形式各異
陶瓷之所以能以千姿百態(tài)的造型、豐富多彩的裝飾呈現在人們面前,與它所選用的原料種類、組成、性能和加工處理的方法有著密切的關系。原料構成上的一些重大變化,往往給陶瓷帶來一系列重大變化,甚至是革命性的變化。商代白陶的制作可以說明,白陶在胎的原料組成上有不少改善,為了提高白度,使用了雜質較少比較純凈的粘土,降低了鐵的含量,使其化學成份非常接近瓷土和高嶺土,經千度左右的高溫,燒制成了胎土潔白、致密、堅硬的白陶。由于白陶比一般陶瓷有著胎質堅硬和潔凈美觀的優(yōu)點,故白陶的裝飾在繼承傳統裝飾技巧的基礎上,吸收了當時青銅工藝的特點,采用凸雕手法,以雕刻饕餮紋、云紋為主,未加任何彩飾,突出凸雕紋樣和白陶的工藝特點,與當時施加紋樣和色彩的彩陶產生了鮮明的對比,形成了白陶獨特的裝飾藝術形式。
由于原料的構成不同,我國燒制的瓷器也分為青白兩大系統,其裝飾方法和藝術形式也體現各自的特點。青瓷裝飾大多為刻花、劃花、鏤孔、堆貼等形式,而白瓷則以彩繪為主。所謂紅陶、灰陶、黑陶、龍山“蛋殼陶”,就是采用了不同地區(qū)、不同地質礦床的陶土制陶而致,從而形成各自不同藝術表現形式。
二、成型的改進促進藝術形式創(chuàng)新
陶瓷制品的種類繁多,坯體性能各異,制品的形狀、大小、燒成溫度不一,因而成型的方法也多種多樣。經千百年來制瓷匠的探索和實踐,產生了可塑、手捏、輪制、雕塑、壓印、模印、注漿、干壓、等靜壓、拉坯等等成型方法,同時也產生了與之相適應的裝飾藝術形式,給人們不同的藝術享受。
在成型工藝中,裝飾形式有的伴隨其成形過程而產生,如某些器物的底部和肩部印有席子或墊布上印成的。有的則是在成型之后對其進行藝術加工而成的。如西晉時期制陶匠師為了美化器物,在已成型的壺、罐、尊等器物的肩部和口沿部壓印一兩條二方連續(xù)的裝飾帶,然后施釉入窯燒制,紋樣隱約映在釉里層,給人一種工整、精細而且含蓄的美感,豐富了陶瓷的裝飾形式。
有了修坯工藝技術的提高,才有了“只恐風吹去,又怕日灸消”的薄如蟬翼的薄胎瓷;有了雕塑工藝技術的提高,才有了千姿百態(tài),生動逼真,與真人真馬一樣大小,既不開裂又不變形藝術成就極高的秦陶俑陶馬。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的產生總是伴隨其成型工藝及成型技術的改進和提高,他們互相促進,共同創(chuàng)新。
三、釉料的發(fā)明使得藝術形式多姿多彩
釉是原始瓷器產生的必要條件,是區(qū)別于陶器的三個重要條件之一。釉從簡單的工藝,單一的發(fā)色發(fā)展到科學的配方,豐富的色彩,給人高度審美享受。用釉美化陶瓷制品是陶瓷裝飾的一種方法。而藝術釉則使陶瓷裝飾多姿多彩,其成品效果奇特,變化多端,色彩絢麗,紋飾高雅。尤其是“窯變”藝術令人驚奇,使人陶醉,是其他裝飾手法無法替代的。陶瓷藝人針對各種藝術釉呈現的獨特效果,廣泛運用于陶瓷制品上。如用“窯變”裝飾在動物雕塑上,有的色釉特征如豹子的斑紋,有的如雄獅的卷毛,有的如孔雀的羽毛。用結晶釉裝飾陶瓷,其藝術效果有的如盛開的菊花自然生動,有的如空中的星星在閃爍。還有充分運用各種色釉在高溫中的流動性和發(fā)色效果,直接用色釉在坯體上描繪出具有一定內容的紋飾,如山水,像走獸,燒后顏色晶瑩明亮,紋飾渾厚莊重,風格樸素自然,形態(tài)既具象又抽象,達到既是意想之中又是意想之外的藝術效果。如一種稱之為“火焰紅”的窯變釉,釉里密集地散布著閃青閃紫似針狀般極為綺麗而奔放的色絲,它們由上向下流淌,好像節(jié)日的禮花劃破天空,那樣妙趣橫生,令人不禁神往。還有色釉描金、色釉刻花、色釉堆雕等方法,為陶瓷裝飾開辟了多種形式。
用藝術釉裝飾陶瓷,其藝術形式新穎自然,風格各異,妙趣天成,是人工彩飾所不及的,也是其它裝飾方法難以比擬的。
四、燒成的發(fā)展影響了裝飾的發(fā)揮
陶瓷燒成是陶瓷工藝過程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獲得完美產品的關鍵技術。人們稱陶瓷藝術為“火的藝術”是對燒成工藝在陶瓷制作過程中重要性的高度概括。燒成工藝對陶瓷的裝飾藝術有著重大影響,如豐富多彩的顏色釉其“燒成”是非常重要的,它的發(fā)色會隨著燒成氣氛、溫度、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如結晶釉需要在氧化焰條件下經保溫過程才能結出奇特的“晶花”,銅在低溫氧化氣氛中呈現綠色,而在高溫還原焰中則變成美麗的紅色。中國瓷業(yè)史上有稱“窯變”的釉,就是因為燒成條件不同,即使是同一配方也產生多種色彩,其變化莫測,難以掌握,它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只能任其在窯火的高溫中變化,有時使藝人們大失所望,但也常常燒成出乎人們意料之外的效果。有的如春風拂舞的楊柳,有的像節(jié)日的禮花,有的燒成紅、紫、藍各色,斑駁陸離像燦爛的彩霞……,可謂變化萬千。
總之,陶瓷工藝與裝飾的和諧統一,是產生出好的設計作品的關健。只有掌握了陶瓷工藝與裝飾的諧調,才能使產品達到完美結合的效果,才能得到收藏者的喜愛。只有我們充分認識到工藝與裝飾的重要性,通過市場反饋信息、及時總結、加以改進、取長補短、不斷提高,讓中國瓷都——景德鎮(zhèn)的名字享譽世界,讓我們的陶瓷產品更多地銷往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