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冬
人類社會的最初形態(tài)是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的原始人群,流動分散在廣大土地上,他們沒有政治上的沖突,沒有經濟上的聯(lián)系,沒有勞動的剩余生產品,沒有剝削與被剝削的現(xiàn)象,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沒有戰(zhàn)爭。沒有戰(zhàn)爭就意味著沒有為戰(zhàn)爭準備的武器裝備,但存在人類同自然界中的野獸斗爭的工具。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階級和剝削的出現(xiàn),人同野獸斗爭的工具開始轉化為人與人斗爭的工具。根據考古發(fā)現(xiàn),在新石器時代人類社會就存在由于防御與進攻的石刀、石鏃、石矛、投擲器等器物。古代吐蕃王朝時期武器裝備的發(fā)展,同樣經歷了這樣一個演進過程。學術界根據文獻記載對吐蕃軍隊的武器裝備作過一些零星研究,但對飛梯、鵝車、木驢等攻城器械至今無人問津,文章試圖對這一問題作初步探討。
一、進攻武器
進攻武器是用于進攻對方,造成殺傷以達到制服對方的一類武器,主要包括長矛、弓箭、刀劍、駑炮等??脊虐l(fā)現(xiàn)西藏日土縣下曲壟巖畫多見一種武士形象,他們的裝束和攜帶的武器不同于牧人和獵人,武士圖像多為兩兩相對或兩組相對的人物,手執(zhí)長矛作對刺狀。而在日土縣塔康巴地點發(fā)現(xiàn)的以戰(zhàn)爭為題材的巖畫,也是兩兩相對的武士,有的一手執(zhí)長兵器,一手上揚,頭戴尖頂帽,有的一手執(zhí)長矛,一手執(zhí)圓盾立于一旁。藏史載,刀矛之類的進攻武器在吐蕃王朝第八代贊普止貢贊普時代就已經產生。當時,人們還把木頭燒成木炭,熬煮皮子取得皮膠,挖出鐵、銅、銀三種礦石,用木炭把它們燒熔,冶煉出鐵、銅、銀三種金屬。將這些金屬制造武器已成為可能,而且長矛頭尖上還有槍纓,吐蕃時期的槍,細而長。長矛的矛尖用當時的鐵、銅、銀三種金屬打制后,經過淬火、磨礪等工序制成,堅固鋒利。矛柄用結實的木棍制作而成,使整個長矛平衡操作使用,廣泛應用于戰(zhàn)爭。在冷兵器時代,長矛是吐蕃軍隊用于進攻的主要武器之一。
在進攻武器中,吐蕃軍隊使用最多的,也是最常見的就是弓箭。吐蕃弓箭,輕巧堅硬,射程遠;短小而鋒利。在新疆發(fā)現(xiàn)的古藏文簡牘簡126條:短箭弓一張。簡127條:把箭、弓、箭袋、刀、盾交與“下郭倉”部落之細木魯貝。簡128條:下郭倉部落,箭、弓、腰帶、盔甲、鎧甲。簡129條:系有彩繒之箭三只。簡130條:從“巴”保管人處取出折斷無用者,短箭、弓兩張、于閒輕弓三張。從古藏文簡牘記載來看,專門有人司職弓箭的保管,說明吐蕃軍隊對弓箭的重視程度。弓大體是木制的,一般長約三尺,高尺許,造型美觀,輕巧靈便,能在較遠的距離射殺敵人。至今在藏區(qū)仍有木弓用于比射。木弓是在竹片或者一種韌性較強的木片上縱向纏繞牛羊筋,再經若干加工而成,結實、強勁,所有弓的弦都是用皮條或者牛羊筋制成。箭由桿、鏃、尾三部分組成,箭桿一般是一根削尖了的樹枝或者竹子,而且必須是筆直的、粗細長短相當?shù)闹駰U。由于吐蕃時期金屬冶煉技術的出現(xiàn),箭鏃一般用金屬制作,主要使用銅鐵。箭尾也是木制的,而且箭的木制桿尾做法是將一根木桿,上端削尖,下端較粗,挖空,從三個方面鉆孔,再裝上箭鏃,這樣箭在射出后飛行時嗡嗡作響。為了使箭在空中飛行時克服空氣的影響,以保持飛行方向,當時的木匠們還特意在箭桿的尾部裝上鷹的羽翅,簡稱羽箭。敦煌西域古藏文社會歷史文獻記載,吐蕃軍隊的進攻武器最常見毫無疑問是弓和箭,箭桿有時是用有毒的蘆葦制作而成的,以造成更大的殺傷。當然為了在戰(zhàn)爭中奮力殺敵,吐蕃軍隊的將士還人為將毒涂在箭上,置敵人于死地,正所謂兵不厭詐。
作為吐蕃軍隊進攻武器之一的刀劍,最早可見在西藏藏北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巖畫,巖畫上兩兩相對的武士,或執(zhí)盾舉刀,或搖旗吶喊?!锻ǖ洹ね罗瑐鳌酚涊d,人皆用劍,不戰(zhàn)亦負劍而行。描寫古代藏族部落戰(zhàn)爭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就說有三把稀世寶刀:一是“古司刀”,二是“阿司刀”,三是“木司變幻刀”。史料說明了吐蕃刀劍的種類很多?!稘h藏史籍》中《刀劍在吐蕃的傳播情況》詳細介紹了吐蕃時期不同種類的刀劍的不同特點,現(xiàn)摘錄如下——
“刀劍的種類,有尚瑪、索波、呼拍、古司、甲熱五大類,這五大類又各分為兩小類,即尚瑪分為尚瑪和尚杰,索波分為索波和索孜,甲熱分為甲熱和嘉甲,呼拍分為呼拍和呼若,古司分為古司和古達。”
“尚瑪可分為三種,即:止則、果決、尚參,這三種又各自分出一種。尚杰可分為薩噶和薩瑪兩種。這些就是尚瑪?shù)秳Φ姆N類。索波也可以分為三種,即索欽、索迦、索參,這三種又分出兩種。索孜又分為甲勒、特查兩種。以上是索波刀劍的種類。呼拍可分為色噶、色瑪、色查三種,這三種又各分為兩種。呼若可分為卡干、卡那兩種,以上是呼拍刀劍的種類。古司寶刀可分為九種,即南喀布決、札拉噶決、貢查古決、曲朗涅決、噶爾格覺決、恩托格決、沃查山決、貢果帕決、切尼冬決等,這九種又各分為兩種。古達可分為三種,即香噶、香那、薩烏巾。以上為古司刀劍種類,各類中又分為大刀和劍兩種。甲熱刀劍可分為夏甲、洛甲兩種,夏甲又分科科、歐科、止科三種,這三種又各自可分為三種。洛甲可分為甲寧、噶烏瑪、古拉司、瓦爾巴、色冬等五種。嘉甲可分為香瑪、香那、米斯三種。甲族刀劍中除了達巴巾以外全部都是香瑪。以上是甲熱刀劍的種類?!?/p>
“各種刀劍實有的特征是,尚瑪類的刀劍刀背厚重,索波類的刀劍鋒利,呼拍類的刀劍有刀鞘,古司類的刀劍有銀色刀紋,甲熱類的刀劍能夠斬鐵?!?/p>
從吐蕃刀劍細致的分類和實有的特征可見吐蕃軍隊武器裝備的精良程度,從側面我們可以推測出吐蕃軍隊中存在大量的專業(yè)技術人員,這可能與吐蕃落后的生產技術有關,因為吐蕃軍隊在攻入唐境擄掠唐人時就把唐人工匠作為重點對象。唐朝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一直是吐蕃王朝所向往擁有的,唐德宗時吐蕃軍隊與南詔軍隊合兵攻劍南時,其首領曾明令:“吾要蜀郡為東府,凡技巧之工皆送邏些(今拉薩)”。吐蕃軍隊攻陷長安時,“將劫京城士女工匠整隊還蕃”。所有被擄掠的唐人工匠幫助吐蕃大大地提高了生產技術,當然也不排除吐蕃境內也有本土的專業(yè)技術人員,但不論是本土的還是擄掠的,吐蕃發(fā)達的兵器制造業(yè)都是為其對外軍事擴張服務的。
在中國西域發(fā)現(xiàn)的藏文文書中,托馬斯見到了發(fā)射器的記載,由此他推測吐蕃軍隊已經使用了一種高級的殺傷力強的進攻武器,“或許是火器的一種,像古代印度擁有的那種致命武器”。托馬斯所指的這種火器就是弩炮,由于文獻資料的缺乏,已經很難說明究竟什么是弩炮?也很難還原吐蕃軍隊所使用的弩炮的原形了。
二、防御裝備
防御裝備是指防止抵御進攻武器殺傷的裝備,主要包括頭盔、鎧甲、盾牌等。頭盔是吐蕃軍隊將士人人必有的防御裝備,而且在軍隊系統(tǒng)內部可能還按盔尖數(shù)目來區(qū)別軍階。格薩爾史詩描述頭盔的質地形狀說頭盔是金屬質地,盔頂至少有前后二梁突起,盔頂有數(shù)尖、有護耳。按照盔尖數(shù)目有五尖鳳盔、三尖頭盔,這都是軍官的頭盔。塔巴里在記述吐蕃與大食兵刃相見,
蓋斯部落的穆薩被殺死的情況時,有這樣一段情節(jié):穆薩及其支持者與其同盟者(河中及吐火羅的一些王公)之間發(fā)生了分裂,他們的事業(yè)衰落了,正在這時,挹恒人、吐蕃人和突厥人突然向他們進攻,這些人約有七萬,都戴著球頂尖盔,此外還有數(shù)不清的不穿甲胄者,有盔無冠者。文字中提到的球尖頭盔及有盔無冠者就是吐蕃軍隊普通士兵的頭盔裝束。據說吐蕃軍事的最高統(tǒng)帥贊普的頭盔用二百多顆寶石和珊瑚鑲嵌在各個部位。
吐蕃簡牘簡124條:唐人中等大小鎧甲(有九眼的)三套。簡125條:鎖子鎧甲(柳葉甲)。由金屬片綴制而成的吐蕃鎧甲種類不但有大小之分,還有唐人鎧甲和鎖子鎧甲之別。吐蕃軍隊的鎧甲并不是一開始就是以金屬制作的,而是經過了犀牛皮鎧甲這一中間環(huán)節(jié)。犀牛皮雖不及金屬,但比一般的服裝要堅硬得多,能夠起到防身的作用。后吐蕃時代的古格王朝遺址出土的馬甲是在生牛皮上用鐵片加固而成。因此吐蕃軍隊的護身鎧甲主要有四種:犀牛皮鎧甲、九眼鎧甲、鎖子鎧甲、馬甲。鎖子鎧甲亦稱柳葉甲、魚鱗甲,由冷鍛技術制作而成,用鐵鏈子銜接,互相密扣綴合而成衣形,穿起來柔和便利,比大型堅甲輕巧。而目前在西藏博物館保存的鎖子鎧甲則由很小很薄的銅片組成,工藝十分精致?!锻ǖ洹ね罗瑐鳌吩疲骸叭笋R俱披鎖子甲,其制甚精,周體皆遍,唯開兩眼,非勁弓利刃之所能傷也”。這里說的是吐蕃騎兵的裝束,確切地說,是重騎兵的裝束。根據裝束,騎兵分為輕騎兵和重騎兵,重騎兵由披戴頭盔、鎧甲的重裝騎手和穿上護具的戰(zhàn)馬組成,輕騎兵的武器裝備以輕武器為主,如弓箭、矛、劍等。這樣就會減少戰(zhàn)馬的負擔,所有輕騎兵和戰(zhàn)馬可以適應較艱難的環(huán)境行軍打仗,更能將突襲范圍擴大,使其在戰(zhàn)場上更加靈活。
西藏早期出土的巖畫展現(xiàn)武士使用方形盾牌,其中一組相對的武士兩人一手執(zhí)刀,一手執(zhí)長方形盾,相對而立作格斗狀。晚期出土的巖畫展現(xiàn)武士使用圓形盾牌,其中兩兩相對的人物,有兩人手執(zhí)長矛或圓盾立于一旁。吐蕃軍隊的盾牌以兩種形式存在,一種是方形盾牌,另一種為圓形盾牌。吐蕃贊普后裔的古格王朝統(tǒng)治者的盾牌是呈圓形,直徑約七十厘米左右,用藤條編制,然后用牛皮條或者鐵片加固,中間有一個圓形鐵帽。盾牌可以掩蔽吐蕃軍隊將士的身體,防衛(wèi)敵人的兵刃矢石的殺傷。
三、特殊器械
特殊器械是指在戰(zhàn)爭中取勝的攻城器械等致命法寶,主要包括烏朵、拋樓、飛梯、鵝車、木驢等?!锻罗啝┚C錄》121條:輾噶爾部落之岱噶拉吉為勤王事,交還物件記錄:“盾、刀、刀鞘、箭一把、弓和護腕、裝石袋、拋石兜、箭筒”。其中拋石兜在藏語中被稱作“烏朵”。相傳,在吐蕃第一代贊普涅赤贊普時代,一頭神牛跑到須彌山頂,有一條蛇攔路,神牛在蛇腰上踩了一腳,蛇被激怒,襲擊神牛。有人從此受到啟發(fā),發(fā)明了投石索。烏朵其實是牧民打擊離群牲畜的生產工具,由兩米左右的毛線擰制而成,繩正中劈開一個約兩寸長的口子并以皮子縫制成凹狀,繩的一頭置一扣環(huán)。使用時右手無名指插入環(huán)中,同時握緊另一頭,在繩中間的皮制凹坑中置一乒乓球大小的圓形石子,然后將繩沿順時針方向用力甩轉,幾圈過后對準目標用力一拋,同時松開無環(huán)繩頭,這時石子借繩子旋轉而形成的巨大離心力飛出去,在五、六十米之內能擊中目標。吐蕃軍隊在戰(zhàn)爭中經常使用烏朵,軍事訓練以騎馬射箭為主,尤其是馬上拋石更是吐蕃騎兵奇特的攻擊手段,命中率準,殺傷力強,且石丸取之甚易,使蕃軍戰(zhàn)斗力持續(xù)不衰。千百年來,烏朵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得到改進,沒有其他武器的兵員常常使用烏朵,直到現(xiàn)在,在青藏高原的藏區(qū)還可以見到這種原始的武器。
吐蕃軍隊在攻打唐涇州之連云堡的戰(zhàn)斗中曾使用了一種特殊器械,使之飛石擊堡;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連云堡竟因之而攻陷?!杜f唐書·吐蕃傳》記載:“堡之三面頗峭峻,唯北面連原,以濠為固。賊自其北建拋樓七具,擊堡中,堡中唯一井,投石俄而滿焉。又飛梁架濠而過,苦攻之。堡將張明遂與其眾男女千余口東向慟哭而降”。這種特殊器械就是拋樓,是一種拋擲石彈的攻守城堡的武器。拋樓亦稱拋石機或發(fā)石車,因外形像樓梯而得名,主要構造是在一個木架上橫設一軸,軸的中間穿有韌性的長木桿一根作砲桿,桿的一端結上一個用繩索聯(lián)系的皮窠,另一端結上幾十條到百多條繩索。在施攻時,將石塊放入皮窠里,用很多人各自握繩一條,聽號令一齊用力猛拉,利用杠桿的原理和離心力的作用,把石塊拋至敵方,為了便于移動,在架的下面裝有車輪。吐蕃軍隊在攻城時使用拋樓擊堡,反映了當時高超的軍事智慧,更能反映當時吐蕃王朝手工制造業(yè)的發(fā)展程度是跟上軍事的步伐,為軍事擴張服務。
城池的攻守戰(zhàn)斗是古代戰(zhàn)爭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攻守城器械也就相應產生和發(fā)展起來了?!秲愿敗酚涊d:“李文悅為鹽州刺史,憲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冬,吐蕃節(jié)度論三摩及宰相尚塔藏,中書令尚綺心兒共領大軍約十五萬眾圍鹽州數(shù)重,大修攻具。黨項首領亦發(fā)兵驅牛羊以助賊。歷二旬,賊以飛梯、鵝車、木驢等四面齊攻,城欲陷者數(shù)四”。史料中的飛梯、鵝車、木驢均是用于攻城的器械。但至于它們究竟是什么樣子?如何操作?史書尚無記載?!吨袊娛率贰さ谝痪怼け鳌返慕忉屖恰?/p>
“飛梯是一種爬城用的工棚,因梯子長,所以又叫云梯。它是用轉軸把兩個各長二丈以上的梯子連接在一起,并固定在車架上而制成的,車架上有一木棚,外面用生牛皮加固,人員在棚內推車向城墻接近時,就可抵御敵人矢石的傷害?!?/p>
“鵝車是一種破壞城墻、城門的器械,因外形與動物鵝相似而得名。它是將安有長柄的耙鉤裝在車架上,利用杠桿作用操縱鉤耙,將城墻挖成缺口,保障部隊從缺口向城內進攻。”
“木驢是以掩蔽攻城人員在掘城墻、挖地道時免遭敵人的矢石、縱火、木擂等的傷害。這種車下面有四輪,車上設有一屋頂形木架,上面用生牛皮蒙上,并涂以泥漿,以防御敵人的矢石和火燒。車內可容十人,攻城時將其推至城下與城墻貼近,人員在其掩蔽下進行作業(yè)。此外還有一種平頂?shù)?,叫做“木牛車”。木牛車因頂是平的,石塊落在上面,不易滑下,容易被敵人破壞。為克服這個缺點,南北朝時已將車頂改為等邊三角形,叫做“尖頭木驢”。它是用長一丈至一丈五尺,圓徑一尺五寸的圓木為脊,用斜柱支撐,上尖下寬,高七至八尺,下面安六個木輪,上面蒙生牛皮的一種車,車上可容六至十人。”
從吐蕃軍隊在攻占城堡的過程中使用飛梯、鵝車、木驢等情況來看,當時吐蕃軍隊發(fā)動戰(zhàn)爭的規(guī)模之大,攻城的難度之高是可想而知的。而飛梯、鵝車、木驢的制作工序的細致,說明手工業(yè)技術,特別是木制行業(yè)的發(fā)展程度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唐玄宗時吐蕃“上寶器數(shù)百具,制冶詭殊,詔置提象門示群臣?!惫に囁街?,令唐朝上至皇帝下至臣子贊嘆不已。吐蕃發(fā)達的手工業(yè)服務于軍隊的軍事行動,使其軍隊更具有戰(zhàn)斗力。
綜上所述,吐蕃在止貢贊普時期出現(xiàn)了刀劍等進攻武器,刀劍的種類多樣、特征明顯。在對外戰(zhàn)爭中使用頭盔、鎧甲、盾牌等防御裝備,不但使吐蕃軍隊免遭對方進攻武器的殺傷,而且使吐蕃軍隊的士氣倍增,必勝的信念驅使其敗而不亡。吐蕃軍隊堪稱勁旅,主要訓練馬上拋石,使戰(zhàn)斗力持續(xù)不衰。在攻城掠池的過程中專門使用烏朵、拋樓、飛梯、鵝車、木驢等特殊器械,使吐蕃軍隊所向披靡,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從而締造了強大的吐蕃軍事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