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選
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輿論工作的全部歷史告訴我們,不同時期新聞輿論角色定位和實踐形式的發(fā)展變化都與中國社會轉型和政治生態(tài)變遷密切相關,其發(fā)展過程總的來說是一個內容與形式辯證統(tǒng)一、相互作用的過程。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已經(jīng)普及延展至各個階層、滲透于不同領域,成為新聞輿論宣傳普及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內容,其實踐形態(tài)與實踐任務也在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變化,這就要求新形勢下的新聞輿論必須在準確把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精神實質的基礎上,合理選取理論宣傳的科學方法和有效形式,才能充分發(fā)揮新聞輿論推進理論宣傳普及的獨特作用,從而不斷提高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整體水平和效果,最大限度地統(tǒng)一全黨意志,凝聚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利益群體的智慧和力量,在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征程上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新聞輿論的內容要由“理論化”轉為“通俗化”
“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1]是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重大課題,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戰(zhàn)略任務。近年來,在我們黨大力倡導和著力推動下,新聞輿論界對于這一重大課題的學習、宣傳不斷深入,有力推動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進程。但是也應看到,當前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內容上的解讀和闡釋,理論、學術層面的研究居多,而實踐性、通俗性的解析偏少;宣傳、教育內容照本宣科居多,結合實際聯(lián)系生活較少;進行正面教育灌輸較多,實施文化滲透很少。上述現(xiàn)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教育和實踐,必須盡快予以改變。
提出理論的目的,最終是要影響社會、引領大眾,其前提是,理論必須武裝群眾,被群眾接受并掌握。因此,經(jīng)由“理論化”的理性認識、規(guī)范表述而轉為“通俗化”的解讀和闡釋,就成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走向大眾的必經(jīng)之途,這樣才能實現(xiàn)喚醒大眾、啟迪大眾、教育大眾、引領大眾的目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要體現(xiàn)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的有機結合,是理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則更多的是一種教育、普及和轉化,是變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體的過程。大眾化是理論創(chuàng)新的重要途徑和最終歸宿,也是創(chuàng)新理論發(fā)揮作用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當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的宣傳教育,已經(jīng)普及延展至各個階層、滲透于不同領域,其實踐形態(tài)與實踐任務也在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準確把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精神實質的基礎上,勇于并善于將其轉化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內容,傳播到社會的各個階層,融入群眾的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列寧講過,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馬克思主義本質上是人民大眾的理論,通俗易懂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生命。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充分考慮廣大群眾特別是城鄉(xiāng)基層群眾的接受能力和思維習慣,把深邃的理論用平實質樸的語言講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眾樂于接受的方式說明白,善于用大實話詮釋大道理,使抽象的理論邏輯轉化為形象的生活邏輯,讓科學理論從書齋走進人民大眾,融入人們的心靈??梢?,大眾化離不開通俗化,通俗化是大眾化的重要前提。只有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由規(guī)范的理論化表述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大眾表達,才易于為廣大群眾所理解和掌握。當然,決不能把通俗易懂的大眾化傳播手段簡單理解為一味“迎合”所謂“社會的需求”而有意“曲”解科學理論,也不能把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科學理論簡單地等同于生產(chǎn)生活中的某種具體現(xiàn)象而誤解科學理論,更不能將嚴肅、深刻的科學理論進行庸俗化的演繹而扭曲理論。
新聞輿論的形式要由“模式化”轉為“多元化”
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每當面臨新的形勢和重大任務時,都會充分運用和發(fā)揮新聞輿論的強大作用,在全黨集中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教育和實踐活動。這是我們黨加強自身建設、不斷完成新的歷史任務的寶貴經(jīng)驗之一。早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主要領導者就深刻體察到新聞輿論的極端重要性,而把新聞輿論工作作為戰(zhàn)斗的“號角”、響亮的“喉舌”和銳利的“思想武器”,作為黨的整個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努力創(chuàng)建和領導新聞媒體,發(fā)動群眾,引導輿論,營造氛圍,為中國革命加油助力,為我們今天推進理論武裝積累了寶貴經(jīng)驗。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堅持把新聞輿論放在重要位置,對新聞輿論工作的認識不斷深化,先后提出并形成了一系列加強和引導輿論工作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推動黨的事業(yè)一步步走向勝利。改革開放以來,新聞輿論工作始終秉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全黨全國工作大局服務的方針,黨性原則,“政治家辦報”的要求等,使新聞工作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始終在正確的道路上前進。進入新世紀以來,針對國內外日趨復雜的輿論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央明確提出“迫切需要改進和創(chuàng)新宣傳的內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機制,增強宣傳思想工作的影響力”,“加強主流媒體建設和新興媒體建設,形成輿論引導新格局”,為新形勢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發(fā)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理論武裝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決不能簡單照搬或套用某些看起來管用的固定模式和套路,必須在深入群眾、深入實踐中采取行之有效而又受群眾歡迎的“多元化”形式,才能取得應有的效果。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人們獲取信息、了解社會的渠道日趨多樣,一種理論的傳播,如果固守單一的形式和僵化的模式,勢必影響理論武裝的效果,甚至還會導致理論自身走向封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產(chǎn)生的思想理論體系,廣大干部群眾親身經(jīng)歷,有切身感受,直接受惠,用群眾身邊的事實來宣傳普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內容和要求,最有說服力;用豐富多彩的生產(chǎn)生活實踐來印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內容和要求,最容易引發(fā)共鳴。因此,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遵循思想認識發(fā)展規(guī)律,創(chuàng)新形式、豐富手段,努力找準人民群眾的關注點、興奮點,充分利用各種理論傳播手段,采取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加以推進,以達到最佳的理論武裝效果。必須堅決反對理論武裝上的形式主義,杜絕理論宣傳教育搞一刀切、刮一陣風的做法,在廣大人民群眾現(xiàn)實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構筑起全方位、立體式的多元化理論宣傳教育網(wǎng)絡。既有旗幟鮮明、聲勢浩大的正面教育,也有春風化雨的思想引導,還有不知不覺的潛移默化。既可以通過報告演講、咨詢服務、舉辦論壇等多種平臺和渠道,廣泛深入宣傳,也可以利用電視、報紙、廣播、網(wǎng)絡等現(xiàn)代傳播平臺與載體進行廣泛傳播,還可以編寫通俗理論讀本、創(chuàng)作文藝作品等深化教育。
新聞輿論的受眾要由“大眾化”轉為“分眾化”
馬克思說:“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jīng)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理論如何掌握群眾的問題,也就是理論如何為廣大群眾理解和掌握的問題。馬克思在這里不僅突出強調了理論要抓住事物的根本,才能徹底、才能說服人,而且也充分體現(xiàn)出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基本原理。它啟示我們,推進當前的理論武裝,必須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是學習、傳播、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體。理論只有掌握群眾,才有戰(zhàn)斗力。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來開展理論武裝,就要面對群眾、了解群眾,真正去解群眾之難、釋群眾之疑、辦群眾之需,理論武裝工作才能贏得群眾信賴,擁有群眾基礎,獲取預期效果。
當前,隨著我國改革的不斷深化,利益主體結構、利益表達方式、利益分配差距等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明顯增強,各種社會思潮呈現(xiàn)相互激蕩的復雜態(tài)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所面對的“大眾”,是在文化程度、知識結構、職業(yè)特點、生活狀況、興趣個性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的群體。推動大眾化,必須分眾化。針對不同對象,充分考慮他們的心理特點和接受習慣,不斷改進理論宣傳的形式,進行不同的定位、組織和載體安排,擴大覆蓋面、延伸教育鏈。一是要建設一支面向不同宣講對象的專兼職結合的馬克思主義宣傳普及工作隊伍。這支隊伍不僅要包括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教育工作者、黨的宣傳工作者,而且要吸收政治素質好、理論水平高、表達能力強的領導干部、專家學者的參加,同時還要有離退休老干部、老教授、老工人以及其他社會各界人士的積極參與。二是要分層次有針對性地開展宣傳教育。要根據(jù)廣大群眾的實際情況,按照不同層次、不同行業(yè)、不同年齡組織安排適合不同人群的宣傳教育內容和豐富多彩的宣傳教育活動,使廣大人民群眾在熟知、認同、愉悅的情境下,得到教育、受到熏陶、提升境界。三是要充分發(fā)揮先進典型的引領示范作用。時代需要航標,社會需要榜樣,思想需要先導。運用榜樣的力量,培養(yǎng)人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是古今中外的普遍做法,也是我們黨的一個好傳統(tǒng)。在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要善于總結和發(fā)現(xiàn)學習理論、宣傳理論、運用理論的先進典型,積極開展向先進典型學習,充分發(fā)揮先進典型的引領示范作用。
新聞輿論的傳播要由“普通話”轉為“地方話”
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來自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動實踐,又復歸于人民群眾的生產(chǎn)生活。理論武裝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育實踐過程,需要不斷汲取和結合各個地方、各個行業(yè)鮮活生動的生產(chǎn)生活實際,才能展示科學理論的巨大威力和無窮魅力。我國是多民族多省份的社會主義大國,各地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發(fā)展程度不一,對理論指導實踐的感受各有側重。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要從各地實際出發(fā),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區(qū)域性特點。要著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統(tǒng)領地位與群眾思想實際的有機結合,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普通話”轉化為地方群眾熟悉理解的“地方話”。充分考慮城鄉(xiāng)基層群眾的思維方式、接受能力和文化習慣,把理論宣講的“書面語”轉化為群眾喜聞樂見的“口頭語”。
實踐證明,那些照本宣科的空洞說教,只會引起群眾對“理論”的厭倦,影響理論的宣傳和普及;那些裝腔作勢的官腔語言,只會引起群眾對“理論”的反感,抵消理論自身的魅力和風采。因此,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堅持根植于地方土壤,把“普通話”和“地方話”結合起來,使普遍的理論表現(xiàn)形式轉化成符合各地實際的特殊形式。一是善于將黨的科學理論轉化成當?shù)厝嗣袢罕婈P心的熱點話題,多講人民群眾身邊的事例,多聯(lián)系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多回答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二是善于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和推出當?shù)貙W習、實踐科學理論的典型代表。如方永剛、許振超、楊業(yè)功、鄭培民、牛玉儒、任長霞等,這些典型產(chǎn)生于人民群眾,是全國各地各個行業(yè)學習、實踐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突出代表,受到人民群眾的愛戴,起到了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三是善于利用地方和民族風俗習慣與文化傳統(tǒng)。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善于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全國各地不同的民族風俗習慣與文化傳統(tǒng)結合起來,在弘揚和傳承當?shù)貎?yōu)秀文化傳統(tǒng)過程中,不失時機地開展理論宣傳和教育,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深入傳播。
[本文為河南省社科基金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踐行機制問題研究(2010BKS004)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2007:10.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9.
(作者單位:中共河南省直黨校)
編校:鄭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