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倫
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差異、學校語文教學成績的差異,歸根結底是學生閱讀素養(yǎng)與閱讀量的差異。因此,教師通過可行的措施、切實的引導,不斷激發(fā)、強化與鞏固學生的閱讀熱情,最大程度地擴展學生的閱讀面,便顯得尤為重要。
■ 以“課本”帶“讀本”,踐行“主題捆綁式閱讀”模式
語文教師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借鑒“語文跨越式學習實驗”中所倡導的“語文課堂‘2-1-1模式”,即每堂課20分鐘用于研讀文本,10分鐘用于拓展性閱讀,10分鐘用于課堂練筆。教師把教材中的每篇課文,都和與之匹配的《語文讀本》中相應單元、相關主題的文章,以及報刊雜志上相關主題或內容的作品捆綁起來,以課內閱讀帶課外閱讀,以閱讀一篇課文帶動閱讀一組相關主題的文章,并完成有重點、有針對性的練習,實現(xiàn)“教讀”與組織學生運用已掌握的閱讀方法進行“練讀”或“自讀”的有機結合。
■ 開設“自主閱讀課堂”,引領學生廣泛閱讀
教師通過提高課堂閱讀教學實效,壓縮教學課本用時,將節(jié)省出來的語文課時集中起來,專門開設“自主閱讀課堂”,每周一次,引領學生自主閱讀整本的書。此外,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課外時間自主閱讀,要求學生每天課余自主閱讀時間不少于30分鐘。實現(xiàn)課內“引領性閱讀”與課外“自主性閱讀”相結合,從而充分拓展閱讀的空間。為使學生的自主閱讀活動更加扎實有序、富有實效,學校制訂出每個學段學生自主閱讀的總目標,以及每學年學生自主閱讀的書目類型或重點閱讀書目。
■ 給予方法指導,提高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學生自主閱讀時,關于讀哪些書、每天讀多少文字,教師不作統(tǒng)一要求,以確保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但教師要重視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并逐步具備閱讀技能與養(yǎng)成閱讀習慣。
一是作旁批。精讀時,教師先指導學生進行簡單的批注,可以是一兩個詞語,或是一句簡單的話。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指導學生作比較詳細的、成段的旁批。
二是作讀書筆記。首先,學生閱讀后,或概括讀物的主要內容,或按類別摘抄書中的優(yōu)美詞語、精彩句段,或撰寫閱讀后的心得體會,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做讀書筆記的一般方法,如摘抄法、摘要法、讀后感等,從而不斷提高學生撰寫讀書筆記的質量。
■ 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會,不斷激發(fā)學生自主閱讀熱情
把“讀書故事會”、“讀書報告會”分別納入低年級、中高年級學年教學計劃。通過舉辦“班級期中讀書故事會”、“班級期末讀書故事會”,以檢查和評定學生課外閱讀效果。
學生初寫讀書報告時,教師可作如下指導:在讀書報告中,先簡要介紹自己近期讀了哪些書,再有重點地記述某本書的主要內容,并具體寫出自己閱讀后的心得體會。心得體會可以從多方面去談:書中的哪些人物或事件給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講的知識或道理使自己受到了哪些教育;書中有哪些精彩段落,讓自己在習作方面受到啟發(fā)。
在學生寫過兩三篇讀書報告后,教師可適當提高要求,著重強調以下兩點:一是要有“讀”有“感”,兩者不可或缺。所謂“讀”,就是記述原書的主要內容、表達的思想感情、動人的情節(jié)場面、表達的主要特點等;所謂“感”,就是抒發(fā)自己閱讀后的感想與收獲。二是要以“感”為主,以“讀”為輔。即把讀書報告的重點放在抒發(fā)自己閱讀后的感想與收獲上,而記述的文字則要盡可能概括、簡潔。
課外閱讀不是游離于語文教育之外的“點綴”,而是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學生掌握閱讀技能、獲取知識信息、實現(xiàn)自我教育、豐富語言積累、提升語文素養(yǎng)、促進全面發(fā)展均有著重要意義。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利用掌握的方法去廣泛地閱讀課文以外的書籍,使他們“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
□編輯王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