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成
這幾年經常和朋友們一起去釣魚,倒不是為了魚,只是一種新的休閑方式,一種朋友聊天的場合。這次,有人給我介紹了一個釣魚的新朋友,這伙計有四十多歲,長得很健壯,穿一身黑衣服,像一個特警。
一路上,我們聊了起來,不知道為什么,最近我除了想了解一個人的經歷之外,也特想知道他擁有多少個人資產。這種想法一冒頭就讓我吃驚不小,驀然間感到時代真的是變了。二三十年前結交一個新朋友,或者談對象,都不會冒出這樣的問題。那時候大家的生活水準都差不多,彼此的經濟情況也相近,每月都掙幾十塊錢的工資。那個時代,員工獲得的各種福利待遇也都一樣,一律是按人頭分配的,連同米面油棉布之類都有一定的配額。所以走到街上看,大家穿的都差不多,住房情況也彼此彼此。老少三代同居一室的情況太普遍了??赡芨刹康那闆r好一些,但是估計也好不到哪兒去。所以,交一個新朋友,認識一個新人,你根本用不著問他有多少資產,因為他跟你差不多,既沒有多少存款,也沒有額外的收入??赡苊饺私榻B對象家庭情況的時候,至多是打聽一下對方有幾個兄弟姐妹,老爸老媽有沒有工作。當然,男方能有一間屋子當新房更好,沒有也行,租一個或者蓋一個小偏廈子也可以結婚,不鬧。在這個層面上沒有更高的奢求。當然,的確有一個“幾大件”的問題,如,最好有收音機、自行車和縫紉機。這些都是生活的必需品,絕對是最低要求,同個人資產無關。所以交朋友也好,談對象也好,個人資產不會成為障礙。雙方聊起來很平等,也很舒展。
而今則不同,交朋友,便有了了解對方有多少資產的愿望。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家有上億的資產、花園洋房、高級車子、個人的公司,能跟咱一個掙固定工資的人交成朋友嗎?就是人家愿意和咱成為朋友,咱愿意和他們成為朋友嗎?肯定不愿意。沒準,還會在不愿意的情緒中梳理出一個理性的認識:不是道不同不相與謀,而是錢不同啊。換句話說,交朋友有時也需要有經濟方面的掂量。
談對象更是如此了,一個女孩子要找一個男朋友,首先要問對方有多少資產,直截了當。咱不說大款了,就說咱小老百姓,首先問你是否有一份工作、每月掙多少錢。若說出的數(shù)字沒達到人家的期望值,那基本就沒戲了。還要問有沒有房子,如果沒有,能否買一套,包括部分貸款也行。若回答“做不到”,那八成就免談了,對方的臉會變得像生鐵一樣硬。當然,這樣的情況一定不是全部,但也不是個別現(xiàn)象。
如此悄悄生長出來的資產觀,在人們的心里生根發(fā)芽,并迅速成長起來了,正在牢牢地左右著大家的交友觀和戀愛觀。這的確是讓我們無奈和需要警惕的事啊。得了,魚咬鉤了。別想這鬧心的事了。
摘自《西安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