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刃
民間有一句流傳很廣的歇后語:“徐庶進(jìn)曹營——一言不發(fā)?!边@是根據(jù)古典小說《三國演義》演化而來的,說的是徐庶本來投奔了劉備,為劉備擊潰張遼的八門金鎖陣立下頭功,愛才的曹操聽說了足智多謀的徐庶,便想把他收入自己帳下。于是囚禁了徐庶的母親,并偽造徐母手書召喚徐庶,孝順的徐庶中計,明珠暗投,貞烈的徐母自縊而亡。徐庶便立下了誓愿,終生不為曹操設(shè)一計獻(xiàn)一謀。
正所謂“七分真實,三分虛構(gòu)”,《三國演義》并非完全的正史,歷史上的徐庶進(jìn)曹營后真的是一言不發(fā)嗎?從正史來看,恐怕并非如此。
正史對徐庶記述甚少,《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徐庶投奔劉備后,劉備很器重他,徐庶甘當(dāng)伯樂,向劉備舉薦了自己的好友諸葛亮,劉備為圖霸業(yè),請來諸葛亮出山相助,三顧茅廬也自此成為千古佳話。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徐庶大公無私和忠義真誠的可貴品質(zhì)。再看看《三國演義》里的內(nèi)容,建安十三年,曹操率軍征討荊州,劉備在當(dāng)陽長坂坡大敗而逃。徐庶的母親也不幸被曹軍捕獲,徐庶痛不欲生,他用手指著自己的胸口對劉備說:“我本打算和您共圖大業(yè),不幸老母被擄,我方寸已亂,即使留在您身邊也沒什么用了,請將軍允許我辭別,北上侍養(yǎng)老母!”劉備只好同徐庶揮淚而別,徐庶向曹操投降。
對比正史和演義,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演義中的“元直回馬薦諸葛”并非真事,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不假,但不是臨別時“回馬”推薦的,而是徐庶為劉備效力時推薦的,也就是說徐庶曾與諸葛亮共事劉備。再者,曹操并未把徐庶之母騙至洛陽,而是在劉備兵敗時被擄到洛陽,可見徐母其實是一直跟隨者自己兒子生活的。這并不難理解,孝子徐庶怎么可能把母親自己一個人留著老家呢?正所謂“父母在,不遠(yuǎn)游”,徐庶一開始就是帶著母親投奔劉備的。因此,也就不存在曹操命人偽造書信誘騙徐庶,而是徐庶自己主動跑到曹操那邊的。而且,徐庶進(jìn)曹營后,徐母生死如何,史書并無記載,我們不得而知。
曹魏的史學(xué)著作《魏略》記載,半路為曹操效力的徐庶后來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這兩個官職聽上去相當(dāng)顯赫,但在當(dāng)時其實都是沒有太多實權(quán)的官。諸葛亮出祁山時得知老朋友徐庶碌碌無為,不禁感慨:“魏國難道有很多的人才嗎?為什么徐庶不被重用呢?”因此有人就說,徐庶是因為身在曹營心在漢,不給曹操出主意才被久久壓制的。
試想,曹操何等人物?一位雄才大略的亂世奸雄,白白養(yǎng)著一個不給自己出謀劃策的謀士,這種虧本生意,曹操會干嗎?再者,如果徐庶整日想著劉備,多疑的曹操敢把這樣一個疑似臥底的人留在身邊嗎?其實,我們仔細(xì)研究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徐庶之所以進(jìn)曹營后默默無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曹魏的人事制度。曹操任人唯才不假,但其手下人才實在太多,徐庶入魏后,作為新人,資歷尚淺,而且又是半路歸降,得不到曹操的信任是不難理解的。特別是在曹操死后,曹丕為了拉攏士族進(jìn)而推行九品中正制,出身低微的徐庶就更沒有出頭之日了。從正史來看,曹操曹丕都?xì)⒘瞬簧僦\士,比如孔融、荀彧、楊修等,而半路歸曹的徐庶能夠得以善終,都說明徐庶應(yīng)該在自己的崗位上干得還可以,倘若他真的一言不發(fā)吃白飯的話,恐怕早就一命嗚呼了。所以人家羅貫中只是用了演義筆法把那段歷史寫得更加引人入勝而已,聰明的徐庶并沒有那么不識時務(wù)。
摘自《太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