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趣讀
悅讀之前: 喜歡看白話小說的朋友,一定會(huì)發(fā)現(xiàn)老虎常被稱為“大蟲”。比起小小的蟲子,老虎真是龐大啊——二者可是八竿子打不著啊,怎么會(huì)出現(xiàn)這樣的說法呢?
武松聽了,笑道:“我是清河縣人氏,這條景陽岡上少也走過了一二十遭,幾時(shí)見說有大蟲,你休說這般鳥話來嚇我!——即便有大蟲,我也不怕!”酒家道:“我是好意救你,你不信時(shí),進(jìn)來看官司榜文。”武松道:“你鳥做聲!便真?zhèn)€有虎,老爺也不怕!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半夜三更,要謀我財(cái),害我性命,卻把鳥大蟲唬嚇我?”
上面這段精彩對(duì)白,是《水滸傳》第二十二回中的一段文字,武松與酒家口中的“大蟲” ,指的便是老虎。
蟲,現(xiàn)在指昆蟲或類似昆蟲的小動(dòng)物。但古代常以蟲指含人在內(nèi)的一切動(dòng)物?!洞蟠鞫Y記·易本命》中記述:“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zhǎng);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zhǎng);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zhǎng);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zhǎng);倮之蟲三百六十,而圣人為之長(zhǎng)。”可見,古人把“蟲”分為有羽之蟲、有毛之蟲、有甲之蟲、有鱗之蟲和倮之蟲(倮即裸,即無羽無毛無甲無鱗的動(dòng)物)五類,分別以鳳凰、麒麟、神龜、蛟龍和圣人為首。老虎屬“有毛之蟲”,又是百獸之王,稱之為大蟲,道理上是說得過去的。再者,由于唐人避李虎諱(李虎即唐高祖李淵的祖父),忌說“虎”,“大蟲”之稱便流行開來?!?/p>
(軒軒摘自《咬文嚼字》
作者/姚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