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佳燕 黃 鸝
(揭陽日報社,廣東 揭陽515500)
2009年1月24日《揭陽日報》第5版
一份報紙,一個版面,特別是專業(yè)性較強的藝術版,如果沒有自己特有的風格,在傳媒競爭激烈的信息時代,將很難獲得受眾認可和關注。那么,在新的環(huán)境下,作為地市報的藝術版將如何應對呢?除了沿用傳統(tǒng)書畫藝術展示的編輯手法,是不是可以挖掘本土藝術文化,從而形成藝術版的鮮明特色呢?本文以《揭陽日報》為例,探討地市報藝術版的創(chuàng)新。
眾所周知,民間藝術是本土文化中的一座藝術寶庫,是代表本地文化最為傳統(tǒng)與純粹的載體,不僅是單純的藝術形式,已成為濃縮歷史的記憶、質樸的情感。這些都是廣大受眾所希望和愿意了解的,也是一份報紙藝術版所占有的最有利的資源,合理利用、深入挖掘這些資源,做出自己獨有的版面風格,便能引起受眾的共鳴和長期的關注。
揭陽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建制上溯至先秦,兩千多年的積淀,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本土文化。木雕、潮劇、剪紙、英歌舞等民間藝術燦若繁星,絢麗多彩又獨具特色,歷來有“小戲之鄉(xiāng)”、“國畫之鄉(xiāng)”的美譽。
然而揭陽民間藝術隨著一代老藝人的去世,以及前所未有的現(xiàn)代文化、外來文化和市場經(jīng)濟的全面沖擊,民間藝術賴以生存的經(jīng)濟基礎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壞,正逐步走向蕭條、衰退,甚至消亡。作為地市一級媒體,有責任也有義務為此做出努力,利用自身的媒體資源優(yōu)勢,將這些民間藝術收集、整理、采寫、編輯,然后刊登出來,讓受眾通過閱讀去了解這些藝術種類,進而去關注、傳承我們的本土藝術文化。
雖然由于地域的關系,地市報藝術版無法時時刊登最前沿、最高端的藝術稿件和作品。但正因為地域的關系,地市報藝術版擁有獨一無二的文化資源。此前,關于民間藝術的稿件和作品圖片,一般都是孤立的、零散的見諸報端。由于缺乏系統(tǒng)、深入地整合,經(jīng)常被受眾忽視,很難留下深刻的印象。
2009年《揭陽日報》改版,作為《藝苑》版編輯,筆者經(jīng)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后,對版面的定位及欄目作了重新設置。每期《藝苑》都有一個特色鮮明的主題。其中,“揭?guī)X民藝”欄目從2009年1月開始推出《喬林煙花火龍:600年歷久彌新》、《揭陽木雕:我國木雕工藝史的一枝奇葩》、《陽美翡翠玉雕:百年玉緣貴雅天下》、《潮劇:余音繞梁數(shù)百年》等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系列專版,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每項藝術的歷史、傳承和現(xiàn)狀。配圖精美、版式簡潔大氣,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很大反響,受到受眾的追捧和社會各界好評,也引起了許多受眾對民間藝術保護和傳承的積極探討,彰顯了《揭陽日報》作為地方媒體的社會責任感。
當確定了藝術類版面的定位之后,就要在版面的內容和版式上動腦筋了。筆者深入思索:如果量少精悍,怕難以給受眾留下深刻印象;文長圖多,又恐受眾不能夠靜心全面閱讀,當然再多的內容也無法和海量的網(wǎng)絡資訊相比。這就要求藝術版的編輯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來選擇題材,從采訪前的策劃、采編過程、版面設計等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多花心思。
改版之初,在平面的報紙上用什么形式,什么角度來表現(xiàn)不同類型的民間藝術,一直是筆者思考的問題。經(jīng)過調查研究,筆者發(fā)現(xiàn)凡民間藝術必有其悠長的歷史,能流傳下來的必有精彩突出之處,今日的現(xiàn)狀和明日的發(fā)展就是關注的重點。思路理順了,接下來就著手收集、整理相關資料和初訂采訪方案。以揭陽木雕為例,為了讓讀者更直觀地了解這門藝術,筆者一開始就制訂了采訪拍攝方案:拍攝最負盛名的“關帝廟藻井”、始創(chuàng)“通雕”手法的“半邊蟹簍”等精品來體現(xiàn)“揭陽木雕”曾經(jīng)的輝煌;用一組明、清、現(xiàn)代不同時期的梁架雕飾,展現(xiàn)揭陽木雕風格的嬗變;而當代木雕藝人的作品、木雕制作組圖,則展示了揭陽木雕的現(xiàn)狀和制作過程。所有的圖文力求平實、客觀,給受眾留下思考的空間。
民間藝術通常有一些時效性和階段性,在時間方面,一是根據(jù)不同民間藝術的種類制訂半年,甚至一年的版面計劃,列出將要刊登的題材和時間,以便聯(lián)系,積累相關資料;二是根據(jù)將要刊登的題材資料收集的情況,制訂采訪計劃,合理聯(lián)系安排好采攝的對象和時間。
采訪民間藝人之前,如果資料收集的全面、讀得深透,與其交流就會比較自然、輕松。許多民間藝人并不善于言談,但他們卻很希望與之交流的人能理解明白他的想法和做法,這種環(huán)境下采訪亮點隨時都會產(chǎn)生。而專家一般都是持有自己的觀點和立場,所以,事先熟讀資料,有利于記者在采訪時能客觀對待。如“揭陽潮劇”專題,筆者此前對這一藝術了解不多,采訪前足足花了三個星期時間閱讀《潮劇志》和《揭陽縣文化志》。終于,這些資料的積累在和潮劇專家激烈探討時派上了用場。
稿件撰寫要準確、客觀、平實,盡量通俗易懂,主干稿字數(shù)最好控制在1200字左右,方便受眾閱讀。
編輯方面,由于版面限制,圖片要精美、有的放矢,盡量選擇一些網(wǎng)絡上不易看到的史料圖片和原創(chuàng)圖片,相關資料鏈接要以受眾閱讀需要的角度去精編。這樣一來,受眾想看的都看了,想了解的都知道了,何需上網(wǎng)“大浪淘沙”呢?
在《藝苑》的版式設計中,筆者堅持文圖4:6比例,每個版都有視覺中心——一幅或者幾幅圖片組合的主照片,其他的圖片按照其性質的不同分組排放,圖文相得益彰,版面主次分明,從而提升美感。如“喬林煙花火龍”就是采用雙主照的形式,將經(jīng)典的“燒龍”場面放在版面的最上方,版面中心部分則放置了“游龍”、“舞龍”兩張圖片,左邊是一組制作“煙花火龍”的小圖。(2009年1月24日第5版)該版視覺沖擊力極強,圖文錯落有致,整體簡潔大氣,獲得2009年度廣東省新聞獎版面三等獎。
要做好一個版面,需要記者執(zhí)著的敬業(yè)精神和艱苦細致的編輯工作。如“揭陽潮劇”這個專題,為找尋一些珍貴的劇本影印件和其他意義重大的歷史資料圖片,筆者接連走訪了劇團,潮劇專家、愛好者,甚至印刷廠的倉庫。當把這些散落在民間的寶貝通過《藝苑》一一展示在受眾面前時,所有的艱辛都化做愜意的滿足。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藝苑》版在中國地市報新聞獎、廣東省新聞獎、揭陽市新聞獎評選中多次獲獎,這是對《藝苑》版成功轉型、以報道民間藝術為主打的高度肯定。筆者深信:地市報藝術版應當緊緊抓住本土藝術文化,最大化地整合資源,深入挖掘,做深做透,才能在激烈的媒體大戰(zhàn)中突圍,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