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振全
(南京醫(yī)科大學(xué)附屬南京第一醫(yī)院皮膚科 南京 210006)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致的皰疹性皮膚病,以沿單側(cè)周圍神經(jīng)分布呈帶狀排列的群集性紅斑和集簇水皰為特征,伴明顯神經(jīng)痛,多見于成人。我科于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采用隨機雙盲和平行對照比較更昔洛韋和利巴韋林治療帶狀皰疹的療效和安全性?,F(xiàn)將觀察結(jié)果報道如下。
選擇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于我科門診的帶狀皰疹患者43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5例;最小年齡16歲,最大年齡81歲,平均年齡42.3歲;腰神經(jīng)受累15例,胸神經(jīng)受累13例,顱神經(jīng)受累7例,骶神經(jīng)受累5例,頸神經(jīng)受累6例。隨機將43例帶狀皰疹患者分為更昔洛韋組20例和利巴韋林組23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方面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
更昔洛韋組予更昔洛韋250mg加入0.9%NaCl250mL中靜滴,每天1次;利巴韋林組予利巴韋林500mg加入0.9%NaCl250ml中靜滴,每天1次。療程均為一周。治療期間,2組均未用其他抗病毒類藥物。
病情評分標(biāo)準:對自覺癥狀、全身癥狀、皮損等做病情嚴重程度的評分(0為無,1為輕度,2為中度,3為重度)。無效:皮損未見消退或加重,疼痛無減輕,療效指數(shù)<20%。有效:皮疹部分消退,疼痛減輕,療效指數(shù)>20%。顯效:皮疹大部分消退,疼痛明顯減輕,療效指數(shù)>60%。痊愈:皮疹全部消退,療效指數(shù)為100%。
采用配對t檢驗方法分析數(shù)據(jù)。
表2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表1 2組治療后臨床癥狀改善比較(±s)
表1 2組治療后臨床癥狀改善比較(±s)
注:與利巴韋林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止痛時間 止皰時間 結(jié)痂時間 病程更昔洛韋組 20 (7.15±2.18)☆ (3.39±0.87)☆ (6.53±0.86)☆ (10.12±5.73)☆利巴韋林組 23 12.39±2.25 4.73±1.14 9.94±2.27 14.61±3.71
更昔洛韋組與利巴韋林組在止痛時間、止皰時間、結(jié)痂時間、病程四個方面相比,所需時間明顯減少(P<0.05)(表2)。
更昔洛韋組總有效率90.0%,利巴韋林組總有效率69.6%,更昔洛韋組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利巴韋林組(P<0.05)。
更昔洛韋組未見明顯不良發(fā)應(yīng),利巴韋林組出現(xiàn)1例頭昏、惡心患者。
更昔洛韋為一種2-脫氧鳥嘌呤核苷酸的類似物,可抑制皰疹病毒的復(fù)制[1]。其作用機理是:更昔洛韋首先被巨細胞病毒(CMV)編碼(UL97基因)的蛋白激酶同系物磷酸化成單磷酸鹽,再通過細胞激酶進一步磷酸化成二磷酸鹽和三磷酸鹽,從而競爭性地抑制病毒DNA聚合酶,摻入病毒及宿主細胞DNA內(nèi),導(dǎo)致病毒DNA延長的終止。利巴韋林為廣譜抗病毒藥,它不改變病毒吸附、侵入和脫殼,也不誘導(dǎo)干擾素的產(chǎn)生,在進入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后迅速磷酸化,其產(chǎn)物作為病毒合成酶的競爭性抑制劑,抑制肌苷單磷酸脫氫酶、流感病毒RNA多聚酶和mRNA鳥苷轉(zhuǎn)移酶,從而引起細胞內(nèi)鳥苷三磷酸的減少,損害病毒RNA和蛋白合成,使病毒的復(fù)制與傳播受抑[2]。
在與利巴韋林的對比研究中表明更昔洛韋在止痛時間、止皰時間、結(jié)痂時間、病程四個方面所需時間明顯減少(P<0.05)。同時在治療效果方面更昔洛韋組總有效率90.0%,利巴韋林組總有效率69.6%,更昔洛韋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利巴韋林,且更昔洛韋組未見明顯不良發(fā)應(yīng)。因此,更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可以較快的緩解癥狀,安全性好,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參考資料
[1]林儒斌,施銀河,鐘來桂.更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療效觀察[J].贛南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2009(1):44~45.
[2]岳秀俊,王艷萍.利巴韋林聯(lián)合微波治療帶狀皰疹療效觀察[J].中國皮膚性病學(xué)雜志,2007(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