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陳冠軍 楊維仁*
蛋白質是生命過程中的重要物質,是組成機體結構物質和體內代謝活性物質的主要成分,是組織更新、修補的原料,具有重要的營養(yǎng)生理作用。長期以來,動物營養(yǎng)學家致力于理想蛋白質氨基酸模式的研究,預測蛋白質水平對蛋雞生產(chǎn)性能的影響,尤其是在蛋白質和氨基酸需要量的研究中廣泛結合數(shù)學模型,對畜禽體重或組織器官等進行動態(tài)的描述和分析,從而預測畜禽在實際生長條件下的營養(yǎng)需要量,以建立最佳飼喂方案。
理想蛋白質(Ideal Protein,IP)實質是將動物所需蛋白質氨基酸組成和比例作為評定飼料蛋白質質量的標準,并將其用于評定動物對蛋白質和氨基酸的需要。Howard(1958)首次提出“理想蛋白質”的概念,他認為理想蛋白質就是指能在動物體內實現(xiàn)最大沉積率,動物可最大限度利用的蛋白質。Cole(1981)提出理想蛋白質為各種必需氨基酸與非必需氨基酸的氮源之間具有最佳比例的蛋白質。ARC(1981)首次提出理想氨基酸模式(IAAP),并定義理想蛋白質為飼料蛋白質中各種氨基酸含量與動物用于特定功能所需的氨基酸量一致,同時正式將理想蛋白質模式與豬氨基酸需要量的確定及飼料蛋白質營養(yǎng)價值評定聯(lián)系起來??傊^理想蛋白質就是指該蛋白質氨基酸在組成和比例上與動物所需的氨基酸組成和比例一致,利用率應該為100%。
2.1 線性模型
2.1.1 用析因法建立的線性模型 動物體組織氨基酸組成與需要量有高度相關性。利用氨基酸攝入量(Y)與自變量(X)的回歸關系,求回歸系數(shù)(b1、b2、b3)及常數(shù)項b0。此時回歸系數(shù)的倒數(shù)實質上表示飼糧中氨基酸轉化為維持、增重和產(chǎn)蛋的效率。常數(shù)項b0表示攝入氨基酸轉化為尿素(尿酸)等其他非蛋白含氮物的部分。析因法線性模型:
式中,X1為維持;X2為增重;X3為產(chǎn)蛋。
在已知維持、增重和產(chǎn)蛋日所需的氨基酸量的基礎上,可反推出日所需的氨基酸量。
賀建華(1996)研究認為,產(chǎn)蛋家禽氨基酸需要量可分為維持、增重和產(chǎn)蛋三部分,且用于生長的氨基酸可由沉積的蛋白質數(shù)量和質量來估計。尹清強等(1997)采用析因法對羅曼蛋雞必需氨基酸需要量進行三期獨立試驗并建立了數(shù)學模型。賀建華和王康寧(1996)用析因法建立的氨基酸模式估計天府肉鴨前期氨基酸的需要量和北京鴨的氨基酸需要量十分接近(R=0.94)。計成和賀高峰(1999)通過分析北京紅雞的胴體、羽毛、雞蛋的氨基酸組成,并利用氮分配比例對不同組分進行加權,在可消化氨基酸的基礎上建立了幾個不同的理想氨基酸模式。
2.1.2 用氨基酸扣除法建立的線性模型 Wang和 Fuller(1990、1989)創(chuàng)立的氨基酸部分扣除法又稱耗竭法或簡單線性模型法。該法的基本原理:(1)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的攝入量決定了機體氮沉積,在一定氮攝入量范圍內(0.25 ~ 2.0 g/kgW0.75·d),氮沉積與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的攝入量成正比,其他必需氨基酸相對于第一限制性氨基酸過量的部分被扣除時,不影響氮沉積。(2)對于理想蛋白質,由于每種必需氨基酸與總的非必需氨基酸均處于相同的限制地位,任何一種氨基酸的減少均會引起相應比例的氮沉積減少,并且當所有氨基酸處于同等限制性水平時,每種氨基酸的氮沉積量與攝入量間的回歸直線斜率相等。方法是利用氮代謝試驗得出食入氨基酸(X)與氮沉積(Y)的回歸關系,建立回歸方程Y=a+bX,此時回歸系數(shù)的倒數(shù)(1/b)表示每沉積1 g氮所需食入的氨基酸量,1/b乘以0.16可求得每沉積1 g蛋白質所需的氨基酸量,當?shù)练e為零時,此時常數(shù)項與回歸系數(shù)的商(-a/b)代表日維持氮平衡所需的氨基酸量。
2.2 非線性模型
2.2.1 折線模型 Mack(1999)研究認為,在不確定理想氨基酸模式時采用折線模型更利于確定氨基酸比例。一般折線模型為:
式中,b0為動物對基礎飼糧的反應;b1為動物對拐點處對應的待測氨基酸添加量的反應;C為拐點處對應飼糧待測氨基酸含量,即該氨基酸需要量;X為處理組飼糧中對應的氨基酸含量;Y為日增重、飼料轉化效率等生產(chǎn)性能指標。
Baker等(2000)使用折線模型計算得出2~3周齡肉公雞的色氨酸、蘇氨酸、異亮氨酸和纈氨酸相對于賴氨酸(賴氨酸為100)的比例為16.6、55.7、61.4和77.5。這種折線模型的理論基礎是,假定在一定劑量范圍內動物對氨基酸的反應首先呈上升,當達到一定閾值后,反應驟然停止。但是這種假設對群體動物而言是不成立的。因而折線模型常低估動物對氨基酸的需要量。
2.2.2 指數(shù)模型 Shutte和Park(1995)研究認為,指數(shù)模型能得到比較好的擬合曲線,為經(jīng)濟效益分析提供更好的科學依據(jù),其模型為:
式中,Y為日增重、飼料轉化率及胸肉率等生產(chǎn)性能指標;X為處理組飼糧氨基酸含量/%;a為截距,即采食基礎飼糧時的生產(chǎn)性能;b為對所添加氨基酸的最大反應;c為曲線陡度;d為基礎飼糧中的被測氨基酸含量/%。
劉升軍和咼于明(2002)采用折線和指數(shù)模型研究了3~6周齡肉仔雞賴氨酸的需要量分別為0.88~1.05和 0.96~1.33。這與 Leclercq(1988)研究結果一致,采用指數(shù)模型估測的賴氨酸需要量普遍高于折線模型估計值。
3.1 粗蛋白質需要量 粗蛋白質是產(chǎn)蛋雞最基本的營養(yǎng)需求之一。蛋雞的營養(yǎng)需要量在一定時期內(如產(chǎn)蛋高峰期內)是保持相對穩(wěn)定水平的,因此準確推測蛋雞的蛋白需要量有較強的實用意義。
尹清強等(1996)對39周齡的羅曼蛋雞的試驗結果認為,隨飼糧蛋白質水平增加 (11.7%~14.6%)日產(chǎn)蛋量和平均蛋重顯著增加 (P<0.01),而產(chǎn)蛋率無顯著變化,但是平均蛋重隨蛋白質水平的升高而升高;13.5%的蛋白質水平飼糧能滿足正常產(chǎn)蛋所需,而滿足最大產(chǎn)蛋量需求時的蛋白質水平為14.6%左右。黃保華等(2000)選用海蘭白W-36進行不同營養(yǎng)水平的飼養(yǎng)試驗,試驗結果表明,蛋白質水平對19~72周齡時的產(chǎn)蛋率、產(chǎn)蛋總重有顯著影響;產(chǎn)蛋雞在19~43周齡時宜采用的粗蛋白質含量為17.00%;44~60周齡為16.00%;61~72周齡為14.25%。秦鵬等(2001)選用23周齡伊莎褐蛋雞,采用不同能量蛋白質水平的飼糧進行試驗,結果表明,蛋白質水平對產(chǎn)蛋率和采食量無顯著影響,但是蛋重受蛋白質水平影響較大。孫永剛和王志祥(2010)通過產(chǎn)蛋高峰期的海蘭褐蛋雞試驗得出結果,隨飼糧蛋白質水平升高產(chǎn)蛋率和日產(chǎn)蛋量有升高趨勢(P<0.05),且15.9%蛋白質水平是該蛋雞蛋白質利用和生產(chǎn)性能組成發(fā)揮的臨界點,但是欲獲得最大的產(chǎn)蛋率和日產(chǎn)蛋量,蛋白質水平應在16.5%左右。
3.2 氨基酸需要量 動物對蛋白質的需要實質上就是對氨基酸需要。在動物飼糧中添加適量氨基酸,可以使飼糧氨基酸平衡,促進畜禽體內蛋白質的合成,具有重大的經(jīng)濟效益和生態(tài)意義,在高溫條件下,適量添加氨基酸還可以緩解畜禽的應激,某些氨基酸對動物的免疫功能和血清生化指標有很大的影響。
蔣輝等(2001)對京紅雞產(chǎn)蛋后期蛋氨酸、賴氨酸需要量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代謝能 (10.87 MJ/kg和11.5 MJ/kg)水平的飼糧中蛋氨酸的需要量分別為461 mg和434 mg;賴氨酸分別為933 mg和864 mg。陳祥林(2008)研究發(fā)現(xiàn),0~6周齡古典型岑溪三黃雞含硫氨基酸需要量為0.97%。Lemme等(2009)研究報道,蛋雞最佳可消化蛋氨酸的日攝入量約為415 mg/只。于東游等(2010)研究表明,在賴氨酸0.78%、色氨酸0.16%的基礎飼糧中提高色氨酸水平至0.2%時,蛋雞生產(chǎn)性能和蛋品質最好。
4.1 差異性分析 產(chǎn)蛋雞的營養(yǎng)需要量受品種、飼養(yǎng)管理、環(huán)境、體重和產(chǎn)蛋量等因素的影響。目前,相關文獻報道產(chǎn)蛋雞粗蛋白質及氨基酸的需要量不盡一致,借用某一個試驗的結果來確定試驗雞的營養(yǎng)需要量是很難具有普遍意義的。分析其原因:(1)試驗條件不同。如試驗品種、飼養(yǎng)環(huán)境、飼養(yǎng)密度、飼喂方式、管理模式和飼養(yǎng)水平等都存在差異,這些因素均會影響營養(yǎng)需要量的推測。(2)評價指標不同??蛇x評價指標包括產(chǎn)蛋率、產(chǎn)蛋量、平均蛋重和經(jīng)濟效益等。(3)飼糧粗蛋白質的消化率、氨基酸含量及其平衡度的差異。如飼糧中肉骨粉、羽毛粉等低利用率原料的使用,使飼糧粗蛋白質水平的評定結果差異很大。(4)試驗飼糧蛋能比的差異,NRC(1994)所推薦的產(chǎn)蛋雞營養(yǎng)物質需要量是以飼糧代謝能(ME)水平(12.12 MJ/kg)為基礎的。NY/T 2004中ME濃度設置范圍為2650~2850 kcal/kg。實際生產(chǎn)中,飼糧ME水平通常是較低的。以不同ME水平為基礎所進行的試驗,用飼糧粗蛋白質百分比表示粗蛋白質的最低需要量,試驗間可比性較低。
4.2 粗蛋白質需要量 隨著理想蛋白質模型研究的不斷深入,尤其是可供添加的晶體氨基酸的研究,低蛋白質的氨基酸補充飼糧應用前景廣闊。科學配制飼糧有利于充分發(fā)揮蛋雞的遺傳潛力,氨基酸平衡的低蛋白質飼糧可以節(jié)約蛋白質資源,并降低氮排泄量。
國內外研究表明,添加合成氨基酸可降低飼糧粗蛋白質水平,但是產(chǎn)蛋率和平均蛋重顯著降低,研究認為,添加合成氨基酸的蛋雞飼糧粗蛋白質水平以 16%為宜 (沈慧樂等,1997;Penz和Jensen,1991;Koelkebeck 等,1991)。 飼糧粗蛋白質含量降低到一定水平時,添加合成氨基酸并不能改善生產(chǎn)性能,即蛋雞對粗蛋白質有一個最低需要量限度。尹清強等(1995)對23周齡羅曼蛋雞試驗表明,在相同氨基酸模式下,粗蛋白質的適宜水平為15%。而張利敏等(2012)研究認為,獲得最大產(chǎn)蛋率、蛋重和產(chǎn)蛋量的粗蛋白水平為16%。綜合分析上述研究結果,飼糧粗蛋白質水平為14%~16%時蛋雞可獲得最高的產(chǎn)蛋量和產(chǎn)蛋率。
[1]陳祥林,黃蘭珍,譚本杰,等.0~6周齡古典型岑溪三黃雞對能量、蛋白質和含硫氨基酸營養(yǎng)需要量的研究[J].中國畜牧獸醫(yī),2008,35(8):21~23.
[2]劉升軍,咼于明.采用不同衡量指標及數(shù)學模型估測3~6周齡雌性肉仔雞賴氨酸需求參數(shù)的研究[J].畜牧獸醫(yī)學報,2002,33(3):209 ~ 214.
[3]梁鴻雁,高宏偉.單胃動物理想蛋白質與氨基酸模式的研究進展[J].飼料博覽,2001,5:8 ~ 10.
[4]孫永剛,王志祥.低能量水平下產(chǎn)蛋雞高峰期適宜蛋白、蛋氨酸需要量的確定及理想蛋白模式的研究:[碩士學位論文][D].河南: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10.
[5]沈慧樂,張志博,Summers J D.不同質量豆餅、粕的飼喂效果及評估質量的化學指標[J].動物營養(yǎng)學報,1991,2:1 ~ 6.
[6]于東游,周斌,繞巍,等.飼料色氨酸水平對蛋雞生產(chǎn)性能及蛋品質的影響[J].動物營養(yǎng)學報,2010,22(5):1265 ~ 1270.
[7]尹清強,張忠遠,王富強,等.蛋白質水平和氨基酸模型對蛋雞生產(chǎn)性能的影響[J].中國飼料,1995,22:7 ~ 9.
[8]尹清強,韓友文,滕冰,等.產(chǎn)蛋雞高峰期蛋白質和必需氨基酸模型的研究[J].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1996,27(3):259 ~ 265.
[9]尹清強,韓友文,滕冰,等.利用析因法測定產(chǎn)蛋雞必需氨基酸需要量、模式及模型[J].動物營養(yǎng)學報,1997,9(4):31 ~ 38.
[10]張利敏,姚虎軍,董延.產(chǎn)蛋雞粗蛋白質與代謝能需要量研究進展與應用[J].飼料工業(yè),2012,33(3):13 ~ 16.
[11]秦鵬,計成,郭宏.不同能量蛋白水平對褐殼蛋雞生產(chǎn)性能的影響[J].飼料工業(yè),2001,22:22 ~ 24.
[12]賀建華.鴨氨基酸需要量的研究[J].畜牧善醫(yī)學報,1996,27(2):105 ~123.
[13]黃保華,張桂芝,石天虹,等.不同營養(yǎng)水平對蛋雞19~72周齡生產(chǎn)性能的影響[J].山東家禽,2000,1:10 ~ 13.
[14]賀建華,王康寧.肉鴨氨基酸需要量研究[J].畜牧獸醫(yī)學報,1996,27(2):105 ~ 123.
[15]蔣輝,馮秀燕,計成.北京紅雞產(chǎn)蛋后期蛋氨酸、賴氨酸需要量[J].動物營養(yǎng)學報,2001,13(2):33 ~ 37.
[16]計成,賀高峰.產(chǎn)蛋雞理想蛋白模式的研究 [J].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1999,4(3):97 ~ 101.
[17]Andreas Lemme.Amino acid recommendation for laying hens[J].lohmann information,2009,44(2):21 ~ 32.
[18]Baker D H,Batal A B,Parr T M,et al.Ideal ratio (Relative to Lysine)of threonine,isolecine,and valine for chicks during the second and third weeks posthatch[J].Poultry Science,2000,81:485 ~ 494.
[19]Junqueira O M,de Laurentiz A C,da Silva Filardi R,et al.Effects of energy and protein levels on egg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of laying hens at early second production cycle [J].The Journal of Applied Poultry Research,2006,15:110 ~ 115.
[20]Howard H W.The nutritive valu of bread flour proteins as affected by practical supplementation with lactabumin,nonfat dry milk solids,soybean proteins,wheat fluten and lysine[J].Journal of Nutrition,1958,64:151 ~ 165.
[21]Koelkebeck K W,Baker D H,Han Y,et al.Effect of excess lysine,methionine,or threonine,or tryptophan on performance of laying hens[J].Poultry Science,1991,70(7):1651 ~ 1654.
[22]Leclercq B.Specific effects of lysine on broiler production:comparison with threonine and valine[J].Poultry Science,1998,77(1):118 ~ 123.
[23]Penz J M,Jensen L S.Influence of protein concentration,amino acid supplementation,and daily time to access to high-or-low-protein diets on egg weight and components in laying hens[J].Poultry Science,1991,70(12):2460~2466.
[24]Mack S,Bercovico D,Groote G D.Ideal amino acid profile and dietry lysine specification for broiler chickens of 20 to 40 days of age[J].British Poultry Science,1999,40:257 ~ 265.
[25]Wang T C,F(xiàn)uller M F.The effect of the plane of nutrition on the optimum dietary amino acid pattern for growing pigs[J].British Society of Animal production,1990,50:155 ~ 164.
[26]Shutte J B,Pack M.Sulfur amino acid requirement of broiler chicks from fourteen to thirty-eight days of age[J].Poultry Science,1995,74:480 ~ 493.
[27]Wang T C,F(xiàn)uller M F.The optimum dietary amino acid pattern for growing pigs[J].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1989,62:77 ~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