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失戀33天》是一部關于愛情得失的電影,影片關于愛情的深刻反省、主人公失戀中的種種掙扎與反思以及她身邊人形形色色愛的觀念對觀眾的影響與沖擊,真實地反映出了在社會轉型時期,青年男女對待愛情、婚姻的態(tài)度。同時,關于愛情、關于失戀,影片給觀眾留下了更為廣闊的反思空間,等待著人們去探尋,去思考。從這個意義講,影片的思想價值帶給我們的影響將會更加深遠。
[關鍵詞] 愛情;深刻;反省
這是一部關于愛情得失的電影,講述了一個俗而又俗的青年人失戀的故事。主人公的愛情遭遇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司空見慣的,就其情節(jié)本身來說沒有任何懸念,其事實結果也沒有跳出“失戀后進入又一次新的開始,從而激發(fā)了對未來前景的美好期待”這樣一個任何人都猜得到的俗套。但是,影片所引起的反響卻是驚人的,無論是社會的關注,還是票房的收入,都遠遠地超出創(chuàng)作者們的預期。為什么呢?當我們隨著情節(jié)發(fā)展走進人物生活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影片關于愛情的深刻反省、主人公失戀中的種種掙扎與反思以及她身邊人形形色色愛的觀念對觀眾的影響與沖擊,都是讓人無法忘記的,因此,這部影片產生巨大的社會反響是順理成章的,“在于它真實反映出了在社會轉型時期,青年男女對待愛情、對待婚姻的態(tài)度,是當代青年男女情感生活的縮影”。
這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審美共鳴,還有更深層次的對青年人失戀這一人們熟視無睹的社會現(xiàn)象的認真思考和藝術解讀。主人公黃小仙是一個典型的都市小白領,屬于人們戲謔的那種“白骨精”式的人物。無論從哪個角度審視,作為企業(yè)的骨干和事業(yè)的精英,黃小仙都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優(yōu)秀白領,她的業(yè)務能力和形象魅力無可挑剔,因此她事業(yè)上的進取與前景不言而喻,對生活到期待無疑是充滿陽光的。然而,她曾經海誓山盟的戀人突然變心了,她的感情世界瞬間崩潰,崩潰于一個多年閨蜜的偷襲,而偷襲竟然是在她的炯炯注視中悄然得手。像一個黑色幽默,她一下子掉進了失戀的漩渦,各種問題匯成無形的壓力紛沓雜來,無法回避而又措手不及。她的生活如同她的心一樣,全亂了。她心有不甘,最初的激動反應把這種不甘心表現(xiàn)得淋漓極致。但是生活總要繼續(xù),于是她開始了艱難的突圍。33天,不算漫長,在幸福的時光里也許就是一瞬;可在一個失戀女孩的煎熬中,也許就是整個人生;走出來,天空依然湛藍,沉下去,對后果的任何猜想都皆有可能。對于人生來說,這是體現(xiàn)生命的一個長度;對于愛情來說,這就是體驗人生的一段必經之路,生命由此而升華。黃小仙走出來了,盡管她故意作出某種灑脫,但我們依然能夠體會到她內心的痛苦和突圍的艱辛。觀眾和她一同體驗了這段生活,一同進行思考,于是,我們感受到了影片對愛情的深刻反省。
對這一段故事的理解不會像寓言一樣艱澀,更不會像喜劇小品一樣一笑而過。它是生活的投影,是心靈的真實,伴隨著審美體驗所帶來的思考,是最切近愛情本身的現(xiàn)實關照與反省,因此我們對其思想的體會深邃而又親切。反思現(xiàn)實生活,人們感慨:當今社會,發(fā)展如此迅速快捷,使得人們的情感生活也往往如同快餐一般,能夠駐留在人們心靈中的美好,已經越來越少。①面對這樣的生活背景,年輕人守望愛情的純真與執(zhí)著似乎愈發(fā)艱難。影片中有一段戲很有韻味:失戀后的黃小仙與熱戀中的曾經的客戶魏依然進行關于愛情的探討,進而進行了一次自稱是學術研究式的模擬體驗。這是一次兩種不同愛情觀念的碰撞,交流的結果令人很難評價孰是孰非。魏依然的愛情觀念實際得近乎于庸俗,他認為他要找的老婆是那種把LV品牌等當做生活必需品而不是把愛情當做生活必需品的姑娘,其理由是省事,因為他有能確保一直供應的足夠資源。即使有一天愛情不存在了,建立起來的關系還能靠其他東西維系著。黃小仙當然不能茍同,雖然她承認魏依然代表了當今社會戀愛的一部分心態(tài),但她認為魏依然的戀愛路線過于簡約,這是由于他對復雜型人格的姑娘缺少了解,看她們時過于片面。于是他們按照各自的路數(shù)約會,不管是黃小仙在高級餐廳吃燒白子惡心到露怯,還是魏依然面對燈光噴泉而萌發(fā)浪漫情懷,最終他們都沒有說服對方。這是必然的結局。
黃小仙對愛情的守望與執(zhí)著固然令人贊許,她讓我們看到這個世界還有浪漫與純情;但是在充滿物質欲望的社會環(huán)境里,魏依然的說法也未必沒有道理,起碼他在變化莫測的戀愛過程中具有安全感,因為他有足夠的能力應付戀愛對象哪怕是近乎于胡鬧的各種物質要求。只要物質以及對物質的欲望不滅,他的愛情就不會溜走,他是踏實的。那么該如何對待愛情呢?聯(lián)想到李可在能夠滿足各種物欲的愛情中幸福得忘乎所以、王小賤在性格互補理論鼓舞下對愛情鍥而不舍的追求以及8分鐘約會中人們對愛情的形形色色的挑剔與苛求,我們似乎領悟到:在當今這個包括生活形態(tài)、思想觀念甚至感情欲求都多元的現(xiàn)代社會里,愛情也應該是多元的。這其間沒有一個同一模式、規(guī)則和標準,更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如果非要尋找一個評價愛情的依據的話,那么就是和諧,在愛情生活中,和諧就是硬道理。由此而評說陸然對黃小仙的負情,忽然覺得,他的離開并不完全是由于黃小仙的高傲和任性,更深層的原因是他們對愛情的理解和期待存在分歧,歸根結底還是觀念的差異。黃小仙的伶牙俐齒、她的清高刻薄,甚或是爭吵中的言辭決絕,都是生活表層的不諧,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心深處的抵觸。陸然首先意識到了這一點,他逃了,用他自己的話說,他還要往前走,黃小仙堵死了他前行的路。他提到了尊嚴,黃小仙的相處方式和對愛的隨心所欲讓他體會不到自尊,這是致命的,是一種無法靠忍讓就能克服的感覺。這里無所謂誰的責任,只是不合適,他們不合適在一起,她不是他想要的。由于都沒有及時地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經歷了七年的磨合,親昵與關懷、遷就與爭吵、忍讓與寬容,一路走來,陸然首先醒悟了,他對黃小仙說:我們不是一不小心走到這一步的,可見他對七年愛情生活的判斷是理智的。最終他逃避了,逃離時,兩敗俱傷。統(tǒng)統(tǒng)慘敗,誰都沒有全身而退,這是黃小仙在失戀第33天時說的,她痛惜他們毀掉了曾經的夢想與承諾,說這些話時她淚流滿面。這就是成熟的代價。
在沒有失戀之前,黃小仙與所有那些飄在都市中的白領們一樣,像一條勤奮的游魚,穿梭在城市的人流中為生活而奔忙著。每一次機遇似乎都是挑戰(zhàn),每一個壓力都洋溢著希望,緊張而又充實,辛苦而又快樂,再加上陸然的愛情,她活得有滋有味。作為一個現(xiàn)代女性,無論從哪個角度審視,黃小仙都是優(yōu)秀的。她美麗、睿智、率真,渾身上下洋溢著現(xiàn)代氣息和青春的活力;相比于李可那種只知道物質享樂的女孩,她有思想、有追求、有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同時有極好的口才能把自己的感覺和見解表述得無懈可擊。無論怎么說,黃小仙都顯得成熟、生動而有魅力。就這樣一個人,失戀了,而且是對方放棄了她,所有的海誓山盟都煙消云散。為什么呢?黃小仙曾經是陸然心中的夢想,關于他未來的每一幕里都希望有她的出演,可他放棄了他的夢想與承諾。油然而生的困惑讓我們不得不追尋,她究竟在哪兒失落了她的愛情?
認真審視黃小仙的生活,我們發(fā)現(xiàn),她在人際交往中有很強的自我意識,以至于她的清高更像孤傲,她的自信近于固執(zhí),她把自尊維護得風雨不透。她在職場里冷靜地審視她的同事們,心里偷偷地評價卻從不和他們進行工作以外的親近,下班以后更是視同路人,直至失戀后才第一次參加他們的聚會。她很難輕易接受別人的意見,他和王小賤共事兩年,爭吵的次數(shù)比一對二三十年的夫妻還多;她醉酒后情之所至本想讓陸然送她回家,可陸然的某些話刺激了她的自尊,她立刻放棄了。凡此種種,讓我們覺得,她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似乎缺少一種胸襟,顯得不夠寬闊。她過于地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以至于她的優(yōu)勢變成了她的囿限,這不能不是一種遺憾。這樣的性格,如果放在普通的人際關系中,也許不必過于苛責;但是,在愛情生活中就大不相同,性格上的弊端可能會隨時凸顯,甚至放大;交往中的一方過于堅持自我,往往會給對方帶來不適和壓力,甚至傷害。如果性格上的固執(zhí)和生活中的錯誤相得益彰,那么愛情的失誤或者失敗將不可避免。愛情畢竟是兩個人的事,有誰愿意和刺猬擁抱呢?道理似乎并不深奧,但真正地意識到并處理好卻很難。因此而失戀的、失意的、失望的例子比比皆是,想想影片中的8分鐘約會,幾百人的對對碰僅成功三對,可見正視自我,敞開胸懷接受對方該有多難?怎樣才能走出愛的困惑呢?影片的最后,有一段內心獨白:所謂的自我,所謂的感情潔癖,所謂的據理力爭,是我這段感情的病灶,每當問題出現(xiàn)時,我最常做的不是傾聽,而是抱怨,不是合作,而是攻擊……黃小仙的故事形象地向我們展示了這種反省。
影片的開頭,黃小仙在講述她的故事之前,給我們描述了幾種典型的戀愛失敗而分手的現(xiàn)場,不言而喻,每一個分手的背后,都有一個不成功的愛情的故事。就像分手的形式千姿百態(tài)一樣,戀愛失敗的原因同樣是千差萬別。這似乎讓我們感受到某種暗示,對愛情的理解遠沒有影片故事所描述的那樣簡單,其復雜性的神秘因人而異。黃小仙是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突然闖進分手現(xiàn)場的,因此她對那個香霧彌漫的場景終生難忘,甚至說得清每種香味迎面撲來的順序,可她卻說不清在哪兒出現(xiàn)了問題。事情何以發(fā)生得如此突如其來?難道就沒有一點兒的蛛絲馬跡?難道就沒有一絲差樣的感覺?真的沒有。這是黃小仙的性格所決定的,她的自傲、自信、自視頗高使她無法感覺到別人的變化,整天只是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隨心所欲,當她看到那一幕時只能目瞪口呆。接下來33天的失戀生活讓我們與她一起反思了這段愛情。舉一反三,讓我們得到了更多的愛情的感悟和失戀的反省。但這只是一個個案,盡管人物命運具有很多的社會共性、人物性格具有鮮明的個性,但這只是引導我們思考的一個契機;關于愛情、關于失戀,影片給觀眾留下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反思空間,等待著人們去探尋,去思考。從這個意義講,影片的思想價值帶給我們的影響將會更加深遠。
注釋:
① 李源:《對于中國影視文化的深層思考》,《電影文學》,2007年第21期。
[作者簡介]楊沛(1973— ),男,吉林長春人,吉林廣播電視大學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術及影視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