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謙楠 張衛(wèi)華 廖世秀 王 莉 吳 東 侯巧芳 王應太
(河南省人民醫(yī)院醫(yī)學遺傳研究所,鄭州450003)
HLA即人類白細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是具有高度多態(tài)性的同種異體抗原,存在于人體的各種有核細胞表面,能識別“自己”和“非己”,并通過免疫反應排除“非己”,從而保持個體完整性。HLA分為Ⅰ類和Ⅱ類兩大類抗原。HLA-DQ基因位于第六號染色體短臂的p21.3區(qū)域中,屬于HLAⅡ類抗原,由α和β肽鏈組成,其中β肽鏈由HLA-DQB1基因所編碼。HLA的Ⅰ類A、B、C基因以及Ⅱ類DRB1基因多態(tài)性已被廣泛研究,并被證實其等位基因分布及頻率具有種族、地域的差異。HLA-DQB1在小規(guī)模人群中的調(diào)查也發(fā)現(xiàn)DQB1基因多態(tài)性存在種族和地域的差異,但HLADQB1基因多態(tài)性在大規(guī)模人群中的調(diào)查并不多見,尤其是在河南這個人口大省還未見有報道[1-4]。在近幾年對中國人群HLA基因型與疾病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DQB1基因多態(tài)性與反復性流產(chǎn)、天皰瘡、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和肝癌的發(fā)生以及大腸癌化療副損傷存在顯著相關性[5-10]。因此,大規(guī)模健康人群DQB1基因多態(tài)性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可為以后進行HLA基因型與疾病易感性的相關研究提供可靠的DQB1基因型參考數(shù)據(jù),進而可從遺傳免疫的角度來解釋某種疾病所存在的地域和種族差異。
1.1 材料 于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醫(yī)院進行婚前檢查或孕前體檢且至少三代人均為長期居住在河南的河南籍漢族個體1 126名(563名男性和563名女性),身體健康、無重大疾病史、相互之間三代以內(nèi)無血緣關系。采集其外周血各2 ml,EDTA抗凝。
1.2 方法
1.2.1 DNA的制備 應用Tiangen公司的血液基因組提取試劑盒提取DNA,檢測DNA濃度在100~200 ng/μl,OD 值(260/280)大于1.65 小于1.9。
1.2.2 特異性PCR擴增(PCR-SSP) 采用Invitrogen DRDQ2 Test SSP UniTray Kit低分檢測試劑盒并按照說明書操作對HLA-DQB1進行基因分型。PCR擴增循環(huán):96°C 60 秒 → (96°C 25 秒,70°C 50 秒,72°C 45秒) ×4 → (96°C 25 秒,65°C 50 秒,72°C 45秒) ×20 → (96°C 25 秒,55°C 60 秒,72°C 120秒)×3→ 保持12°C。
1.2.3 電泳檢測 用8μl擴增產(chǎn)物在含有EB(10 mg/ml)的2.5%瓊脂糖凝膠上,145 V電壓電泳13分鐘后在全自動凝膠成像儀上拍照并觀測結果。
1.2.4 結果分析 利用試劑盒配套的分析軟件,將所觀察到的特異性擴增帶所對應的號碼輸入計算機,即可獲得HLA-DQB1的基因分型結果。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直接計數(shù)分析等位基因頻率(GF):n/2N,n為某一等位基因在該群體中的個數(shù),N為該群體的總人數(shù);應用SPSS13.0對各等位基因型頻率數(shù)據(jù)進行四表格的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差異。樣本分布經(jīng)過Hardy-Weinberg平衡檢驗,P >0.05。
檢測的1 126個樣本中共檢測出5種DQB1等位基因型。其中以 DQB1*03(39.65%)和 06(25.31%)為河南漢族人的優(yōu)勢基因型;DQB1*04(5.46%)基因型最少見。經(jīng)過統(tǒng)計分析,河南漢族人群DQB1*02-06等位基因型頻率與江蘇漢族人群相似(P>0.05);河南漢族人群的 DQB1*02(16.30%)等位基因型頻率顯著高于湖北、昆明和深圳漢族人群;河南漢族人群的 DQB1*03(39.70%)等位基因型頻率顯著低于湖北和昆明漢族人群(P<0.05);河南漢族人群的 DQB1*05(13.23%)等位基因型頻率顯著低于深圳漢族人群(P <0.05)。見表1。
表1 河南漢族人群與湖北、江蘇、昆明和深圳漢族人群DQB1位點多態(tài)性的比較Tab.1 The distribution analysis of DQB1 gene alleles between Henan,Hubei,Jiangsu,Kunming and Shengzhen Han population
DQB1*02、03、04、05 和 06 五種等位基因型在已發(fā)表的對中國各民族人群調(diào)查的文獻報道中均存在[2,3,8,11,12],但本次研究的結果表明這五種基因型頻率在不同地區(qū)漢族人群中又有所不同,各有各的特點。在河南漢族人群中,各等位基因型頻率由高到低依次為03>06>02>05>04,與江蘇人群一樣。在河南漢族人群中檢測到的最低頻率出現(xiàn)的DQB1*04基因型同樣為在湖北、江蘇和深圳三個地方檢測到的最低頻率出現(xiàn)的DQB1基因型,但在昆明人群中DQB1*02為最低頻率出現(xiàn)的DQB1基因型(表1);在河南、湖北、江蘇、昆明和深圳五個地區(qū)中,DQB1*03和06均為漢族人群中的優(yōu)勢基因型,但河南漢族人群的DQB1*03基因型頻率又與湖北和昆明存在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表明HLA-DQB1的各等位基因型分布不僅存在地域相似性也存在顯著的地域差異性。除此之外,在同為華中地區(qū)大省的河南與湖北的比較中,DQB1位點存在DQB1*02和03兩種等位基因型頻率的顯著差異(P<0.05),表明按中國地理劃分的華中地區(qū)進行湖北、河南兩省DQB1位點多態(tài)性的合并研究并不十分科學,其合并統(tǒng)計的基因頻率數(shù)據(jù)不便當作位于河南或湖北相應地理區(qū)域內(nèi)省、市疾病研究的正常參考數(shù)據(jù),或?qū)⒑幽匣蚝钡腄QB1各等位基因型頻率來代表整個華中地區(qū),避免以偏蓋全。由此推出,以往簡單地將某個市區(qū)的HLA基因型分布作為某個地理區(qū)域的代表并不可取,在進行DQB1基因多態(tài)性研究時最好先不要在一開始就把一個地理區(qū)域內(nèi)的幾個省或市合并統(tǒng)計研究。除此之外,不同民族間的DQB1等位基因型頻率又各不相同[1-3]。因此,在做疾病與 HLA-DQB1易感性研究時除了注意人種和民族的選擇,應盡量選取正常對照人群與疾病組人群籍貫相同;有可能的話,各個省、市統(tǒng)計各自的HLA-DQB1位點多態(tài)性并公布,方便以后各個地區(qū)在做HLA-DQB1基因多態(tài)性與某種疾病相關性的研究時能夠更準確地選取適當?shù)娜巳鹤鳛檎φ毡苊廨^大的結果偏差。
1 楊 武,王美芬,黃永坤 et al.昆明白族和彝族人群HLA-DRB1/DQB1等位基因遺傳特點及頻率分布比較[J].國際免疫學雜志,2006;29(6):341-344.
2 戚 勤,黃永坤,文革生et al.昆明漢族人群HLA-DRB1、DQB1基因多態(tài)性分析[J].昆明醫(yī)學院學報,2006;27(5):26-31.
3 李 楨,程良紅,鄒紅巖et al.深圳漢族人群HLA-Cw,-DQB1基因座等位基因的多態(tài)性[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8;12(53):10517-10521.
4 羅軍敏,孫萬邦,黃學貴 et al.遵義地區(qū)漢族HLA-DRB1、DQB1等位基因多態(tài)性的研究[J].中國免疫學雜志,2008;24(6):542-548.
5 何 淼,康 冰,廖世秀 et al.河南地區(qū)漢族人群復發(fā)性流產(chǎn)患者HLA-DRB1、DQB1等位基因多態(tài)性的研究[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11;19(12):30-32.
6 吳桂菊,張 勇,朱海琴 et al.HLA-DRB1和HLA-DQB1基因多態(tài)性與天皰瘡的相關性[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1;31(7):948-951.
7 何 屏,魏殿軍,程 穎.中國漢族人群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與HLADQB1基因關聯(lián)性的研究[J].天津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15(4):653-666.
8 張 琴,熊 平,魏 虹 et al.人類白細胞抗原 DRB1和 DQB1基因與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易感性的關系[J].中華兒科雜志,2000;38(6):361-364.
9 Xin Y,Lin Z,Jiang X et al.Specific HLA-DQB1 alleles associated with risk for develop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 meta-analysis[J].World JGastroenterol,2011;17(17):2248-2254.
10 佟鳳芝,侯 藝,王 娜 et al.HLA-DRB1、DQB1多態(tài)性與大腸癌化療前后血常規(guī)指標變化的關聯(lián)[J].中國醫(yī)療前沿,2011;6(4):13-14.
11 龔非力,熊 平,楊志章et al.中國湖北漢族HLA-Ⅱ類等位基因頻率的群體調(diào)查[J].中華醫(yī)學遺傳學雜志,1999;16(4):216-219.
12 Yu R,Hong X,Ding W et al.Polymorphism of the HLA-DQA1 and-DQB1 genes of Han popul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China[J].Chin Med J,2006;119(22):1930-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