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銘
在臺灣,我這一代人的童年歲月中,印象最深刻的少不了廣播名嘴吳樂天每周從調(diào)幅電臺(老式收音機)準時放送的一段開場白為“講添丁,說添丁,添丁說不盡……”的把廖添丁傳奇故事描述得活靈活現(xiàn)的講古節(jié)目。吳樂天總是不忘在節(jié)目中加油添醋、極盡夸張之能事:比方他說廖添丁身上有一條腳巾,可縱身一躍七丈二,來無影去無蹤;又說他的朋友“紅龜仔”隨身攜帶兩把短槍,能夠毫發(fā)無傷地用槍打子彈來點煙,槍法奇準;廖添丁甚至還參與了余清芳起義等抗日活動。
從其幼時出身貧苦,乃至爾后市井口耳相傳以俠犯禁、抗日救民的諸般義舉,最終以英年早逝之姿悲壯落幕,吳樂天一口鏗鏘激昂的民族節(jié)義顯然將廖添丁“劫富濟貧”、“反抗殖民威權”的英雄形象推到了一個高峰。
1979年,《廖添丁》舞劇首演,不惟轟動一時,還登上《紐約時報》,新聞評論譽之為“東方的羅賓漢”、“充分表達臺灣的時代精神”等。之后,透過各種文字、口語以及歌謠形式的傳遞,有關廖添丁事跡的流傳始終未曾間斷過。
臭水莊,廖添丁。展腳巾,飛厝頂。劫橫財,去助貧,義賊名,透全省。[清水鎮(zhèn)(地方念謠)/林沉默]
對于一個成長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孩子來說,每每能在廟口野臺聽江湖藝人述說廖添丁的俠義傳奇,又或者更幸運的話,能盼望每個月向父母拿到零用錢五塊買一本《學友雜志》,翻閱當期連載小說《臺北城下的義賊——廖添丁》就算是一種莫大的幸福了。
當年在《學友雜志》上,作家廖漢臣(筆名文爛、毓文,1912-1980)根據(jù)日警手冊并參酌民間傳說,把廖添丁的一生寫成了《臺北城下的義賊——廖添丁》。起初先行連載了四期而受到廣大讀者歡迎,后因事忙輟筆,讀者又寫信要求雜志推請續(xù)稿,廖漢臣遂繼續(xù)執(zhí)筆,并將之輯錄成單行本付梓問世。日后與廖添丁的相關故事大抵皆以此書為藍本。
日本殖民統(tǒng)治時期生長于臺北艋舺地區(qū)的廖漢臣,早年當過書店店員和印刷工人,在偶然機會下讀了永井亨《社會學》一書,從此矢志向學,并利用夜晚時間刻苦自習寫作。30年代期間,廖漢臣先后擔任《新高新報》漢文記者,《東亞新報》臺北支局記者,同時積極參與“臺灣文藝協(xié)會”、“臺灣文藝聯(lián)盟”、“臺灣歌人協(xié)會”等社團活動,并擔任《先發(fā)部隊》《第一線》《臺灣新文學》等文學雜志發(fā)行人,從而成為當時推展島內(nèi)“新文學運動”的健將之一。他極為關注民間文學,廣泛搜集臺灣各地民俗傳說與歌謠,《臺北城下的義賊——廖添丁》即是他綜合民間文獻史料所寫成的一部暢銷通俗小說。
《臺北城下的義賊廖添丁》,廖毓文著、葉宏甲畫,臺北:南華出版社1955年
《臺北城下的義賊——廖添丁》共計27章節(jié),每一章節(jié)設一標題,每一標題皆以四言二句形式點出主要故事內(nèi)容。故事從廖添丁幼時講起,敘述廖添丁14歲時日本開始統(tǒng)治臺灣,各地義軍以武力抗日,廖添丁的父親因參與劉永福率隊在彰化起事的義軍而戰(zhàn)死沙場,其間廖添丁接連遭逢各種因緣際會,由一方盜寇逐漸轉變?yōu)榭谷沼⑿邸H缡莾?nèi)容不惟展現(xiàn)出某種民族意識與庶民正義的認同過程,亦使廖添丁故事的意義隨著社會時代背景轉化。誠如作者在序文中所說:
以前的臺北市,有一座堅固的城。這座城市是清代建筑的,在日本侵占臺灣不久,這座城還高高地聳立在臺北市中。有一道又高又厚的城壁,環(huán)繞著五個城樓,把城中和城外的住民隔離,分為兩個對立的世界。日本人多居在城內(nèi),本省人多居在城外,因為反對日本人的侵略和壓迫,近郊的義民還不斷地繼續(xù)著活動。于是,日本人在城內(nèi)城外,設立了很多很多的治安機構──如守備隊哪,憲兵隊哪,警察隊哪,來壓制本省人,以加強其統(tǒng)治。可是,統(tǒng)治不久,城外大稻埕方面,忽然出現(xiàn)了一個義賊,打家劫舍,神出鬼沒,使日本人那些治安機關,束手無策,把驚惶無能的丑態(tài),完全暴露在本省人的面前。所以這個故事,一時轟動了全省,在這義賊死了后,還有人把他的故事,搬上舞臺上去排演,或編入歌詞去傳頌。這義賊是誰?就是那有名的廖添丁。
序文最末,廖漢臣自言希望讀者除了將此故事作為“一種故事讀”也好,亦可當作“一個時代的血淚的記錄”來看待。對廖漢臣來說,當時許多臺灣老百姓在日本殖民政府統(tǒng)治之下并沒能過上好日子,反倒讓統(tǒng)治者借機施予人民更大的壓迫和剝削。在小說中,他毋寧刻意透過廖添丁來對照出統(tǒng)治者束手無策、甚至被鬧得雞飛狗跳的丑態(tài),其逗趣而諷刺的描述背后正是作家所意欲批判的殖民體制?;蛟S這也是廖漢臣給予廖添丁一個正當化的犯案理由:因為遭受日本人的欺壓、不得已才被逼上梁山。
美國19世紀有蒙面?zhèn)b佐羅(Zor ro),英國中古世紀亦有綠林俠盜羅賓漢(Robin Hood),而提起臺灣自日本殖民統(tǒng)治時期以來最具代表性的民間傳奇人物則非“廖添丁”莫屬!傳說中的他不僅能飛檐走壁、武功高強,還常劫富濟貧、神出鬼沒。時至今日,廖添丁仍是臺灣人心目中最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故事題材之一。
廖添丁當年雖是日本“總督府”的頭號緝捕對象,但民間人士習以“義賊”稱之。廖漢臣在《臺北城下的義賊——廖添丁》中逐一描寫了廖添丁幫助余清芳護送起義用的槍枝、保護臺灣米酒配方所有人徐祥教授、到臺北辜顯榮家借錢并且盜取臺灣“總督”官印、仗義資助吳郭魚培育者吳郭清、甚至還鋪陳結識了西螺七嵌阿善師等天馬行空的想象情節(jié)。
關于廖添丁向辜顯榮(勒索)借錢一事,在各種檔案以及文獻史料中皆無記載可尋。這段軼事卻早在民間廣泛流傳,并被廖漢臣寫入書中。小說中頗為詳盡地描述了辜家富庶面貌,以及廖添丁結伙好友紅龜來到御用紳士辜顯榮開設的大和行偷竊錢財以幫助窮人等橋段,迄今鹿港地區(qū)仍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你不是辜顯榮,我不是廖添丁?!彼脕硪?guī)勸人們不要沒事互找麻煩,這意味著民間傳說中的廖添丁與辜顯榮彼此向來都是死對頭,顯見當時一般民眾對于與統(tǒng)治者關系良好的富商的負面觀感。
《臺北城下的義賊——廖添丁》結尾處,廖漢臣另附了一篇標題為“兇賊廖添丁之靈托夢”的新聞,并說明此新聞采錄于1955年1月3日《臺灣公論報》“臺灣風土”。內(nèi)容是廖添丁死后葬于荖阡坑,民間開始流傳向廖添丁祈求諸事靈驗之說,但若未辦牲禮,廖添丁將會托夢斥責。此宗鄉(xiāng)野奇譚或許正反映出一般老百姓心中的愿望:期盼廖添丁死后轉換形體、進而升華成某種精神形象來延續(xù)其生前行俠仗義的志業(yè)。
根據(jù)臺灣殖民統(tǒng)治時“總督府”的檔案資料記載,廖添丁乃臺中廳大肚上堡秀水莊(今清水鎮(zhèn))人,8歲時父親過世、母親改嫁,18歲時開始犯案。1909年,因犯下偷竊警槍彈藥及佩劍案而開始受到警方高度重視,其后又犯下林本源家搶案、基隆槍殺密探陳良久案,以及八里坌五股坑保正李紅家搶案等,最終被楊林以鋤頭擊斃于八里坌觀音山區(qū)。
當年針對這一連串新聞事件,不僅引發(fā)了臺灣社會輿論大肆渲染,且自廖氏亡故來年起,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即接連以“雄鬼為厲”、“鶯啼燕語”為題,以戲劇性筆觸巨細靡遺地回顧廖添丁如何謀劃各項刑案、如何運用巧技死里逃生,乃至最后死因真相為何等案情報道?!傲翁矶⌒蹦酥饾u在民間發(fā)酵,民眾紛紛私下前往廖添丁埋葬之地祭祀。有關廖添丁的靈異事跡也很快在市井大眾茶余飯后耳語間傳播開來,民間一度盛傳廖添丁“其實并未死去”、“英魂顯靈治病”等。這些傳言自然成了說書人及小說家的最佳創(chuàng)作題材。
廖添丁,臺北市人,27歲,平日打家劫舍,取富助貧,固屬狂悖,然而意在擾亂日本政府治安,以報亡國戴天仇恨,草澤忠孝,實是難得,及查生死簿,該享年壽七十有二,嗣因崔判官醉眼迷離,顛倒錯看,藉害理昧良之手,勾引靈魂,死于非命也,應免罪還陽,據(jù)報肉身埋沒,準予投胎轉世烏龍村,為楊萬寶享年45歲。
此乃早年“臺南秀才”許丙?。?900-1977)撰述的《廖添丁再世》書中一段開場白。內(nèi)容主要敘述廖添丁死后來到陰間,因為地府判官誤看生死簿,而錯將原本該有72歲壽命的廖添丁在他27歲時即拘提至枉死城,于是閻羅王判他再度投胎轉世,并且喚名“楊萬寶”。
《廖添丁再世》,許丙丁著,藝升出版社1957年
相傳許丙丁從小就喜歡在老家附近的關帝廟、下太子廟、大天后宮聽老講古師講述民間傳奇故事如“三國演義”、“水滸傳”、“濟公傳”、“彭公案”、“施公案”、“七俠五義”等,年紀輕輕便已在詩文鼎盛的臺南府城享有盛名,時人稱他“工文墨,喜漫畫,能文而兼情詩,幽默而且風流,善南腔,而擅北調(diào),慣作流行新曲,時為古風鄉(xiāng)歌,興之所至,作優(yōu)孟以登場,情或不禁,為周郎而顧曲”。多才多藝、興趣廣泛的許丙丁于1920年考入“臺北警察官練習所特別科”擔任臺南州巡查,在職期間曾以臺南地方各寺廟神祇為素材、并參酌街談巷議傳說寫成章回小說《小封神》發(fā)表于“南社”創(chuàng)刊的《三六九小報》,后來還把他參與緝捕大盜楊萬寶的個人經(jīng)驗輾轉寫成了《廖添丁再世》。這部作品先在《中華日報》上連載,文中附有標題詩曰“廖添丁靈魂不散,閻羅王秦鏡高懸,結案情添丁再世,發(fā)枝葉萬寶初生”,并搭配自繪插圖同步發(fā)表,深獲讀者好評,旋即匯編出版單行本。
《義賊廖添丁》,廖毓文著,臺北:文藝出版社1962年
《義俠廖添丁》(全集),許丙丁著,臺中:重光書店1974年
彼時約莫六七十年代期間,此書不僅流傳甚廣,并且還被坊間出版商拿來與廖毓文的《義賊廖添丁》(即《臺北城下的義賊廖添丁》)合并編為《義俠廖添?。ㄈ芬粌裕ň礃嗽瓡?,其中有部分情節(jié)大略和許丙丁以日文筆名“本山泰若”發(fā)表于戰(zhàn)前40年代的辦案實錄《實話探偵秘帖》(1944年嘉義蘭記書局印行)書中描寫“殺人放火鬼楊萬寶”一章有所雷同。然而在稍晚出版的《廖添丁再世》中卻增添了不少對抗日本政府的劇情橋段,顯見作者為了讓楊萬寶化身的廖添丁義俠形象更深留人心,乃刻意將其竊盜之舉賦予正當化理由,并加入具有戲劇效果的細節(jié)陳述,如在被追捕的緊張時刻,仍悠閑地跨著步哼著歌,把氣急敗壞的日警丟在身后。故事里當然也不斷強調(diào)他鋤強扶弱、劫富濟貧的諸般情節(jié)。
回想七八十年代20年間,只要一提起人稱“鉆石嘴”的廣播名人吳樂天,幾乎就和“廖添丁”劃上了等號。
自幼生長于臺南新營的吳樂天,務農(nóng)之余兼賣草藥,小時候為了幫忙負擔生計,加入布袋戲班作了兩年學徒,也曾跟賣蛔蟲藥的商人學習江湖賣唱推銷的技巧。學成后,吳樂天騎著腳踏車、載起藥箱走遍全臺,途中所見所聞便成了他日后講古說書的豐富題材。17歲那年(1964),他開始在廣播電臺中賣藥,為吸引聽眾注意,乃將廖添丁的故事穿插在賣藥廣告間。想不到此一說書節(jié)目竟大受聽眾歡迎,不僅在傳媒界闖出了一片天,更讓吳樂天成為當年家喻戶曉的廖添丁頭號代言人。
1977年,吳樂天正式在民本電臺開講“傳奇人物廖添丁”,從最初的10家電臺聯(lián)播擴增至28家。由于聽眾反響熱烈,民本電臺趁熱發(fā)行了一本名為《傳奇人物:廖添丁專集》的小冊子。專集除介紹“傳奇人物廖添丁”的制作人員與主講人吳樂天外,并為該節(jié)目里出現(xiàn)的每個重要角色立傳。除在電臺講古之外,吳樂天還在臺北市華西街開設了“臺灣民俗館”,每周定期說書開講。熟悉的聽眾皆知他講古不帶劇本,一個簡單的本事大綱到了嘴里,立即變成曲折離奇的傳奇故事,充分顯示他驚人的組織思維能力和口語技巧。
吳樂天講古之所以能夠迷倒眾生,一部分固然來自他早年際遇坎坷而豐富的生命閱歷,另一部分毋寧說受益于他平日酷愛讀書的習慣。如《基督山恩仇記》《雙城記》《塊肉余生錄》等翻譯小說,他往往一讀再讀;一些中國傳統(tǒng)章回小說《水滸傳》《紅樓夢》《三國演義》《西游記》等,據(jù)說他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回頭重讀。
當時,無論是在電臺或民俗館開講,吳樂天總是一再強調(diào):“講古不是為了營利,而是為了保存臺灣語文盡一己之力,帶著文化的使命感?!鼻珊系氖牵驮谒破鹈耖g說書熱潮的這段期間,正值“鄉(xiāng)土文學”興盛之時,許多年輕作家主張文學應根植于土地。包括早年在《報導文學》《紀實文學》等領域耕耘的寫作者如陳銘磻、心岱皆有傳述廖添丁事跡的相關著作問世。前者根據(jù)許丙丁的《義俠廖添丁》原著進行改寫而成另一同名著作;后者參酌部分田野文獻訪談并以小說創(chuàng)作形式寫了《紙鳶:廖添丁的故事》。1997年,《時報文化》將之更名為《俠盜正傳——廖添丁》重新出版。
《臺灣英雄廖添丁》,吳樂天著,臺北:時報出版社1989年
《義俠廖添丁》,陳銘磻改寫,臺北:博學出版社1979年
同樣地,彼時因應市場潮流所趨,吳樂天也把他曾經(jīng)講過的廖添丁故事內(nèi)容轉化為文字,匯整輯成《臺灣英雄廖添丁》一書于1989年出版,還找來當年甫獲日本講談社頒發(fā)“最優(yōu)秀漫畫大賞”的臺灣漫畫家鄭問繪制書籍封面。但觀其書中所錄,吳樂天完全脫離了前人的傳說架構,并且極盡想象之能,將廖添丁故事發(fā)展得令人瞠目結舌。比如廖添丁絕非區(qū)區(qū)一介粗鄙流氓,而是個知書達禮、武藝高超的知識分子,更參與了許多歷史上大規(guī)模的抗日斗爭,包括“噍吧哖事件”,余清芳密謀策劃起義前,廖添丁義務從梧棲護送槍枝到永康,以及為了讓臺灣米酒制造圖不落入日本人手中而幫忙護送持有者到臺北會見美國領事,甚至還公開向日本總督府下戰(zhàn)帖、演出轟動國際的盜印事件等。最令人拍案叫絕的是,在他持續(xù)20年來透過電臺媒體不斷“講添丁、說添丁”的過程中,吳樂天顯然也仿佛“英靈附體般”將自己幻想成了廖添丁的人間化身,接連在“臺灣英雄”、“臺灣鏢局”與“臺灣小調(diào)”(1987)等一系列廖添丁主題電影里親身擔綱演出。
綜觀廖添丁短短的一生,在日本殖民統(tǒng)治時代的臺灣社會自有一份壯烈的凄美,且能在后世傳頌不絕。不同時期、不同版本和媒介的廖添丁傳奇無疑承載了臺灣歷史當中包含人性部分的掙扎與寄托。這些故事不惟使得廖添丁化身俠盜英雄的種種作為超越了個人范疇,進而呈現(xiàn)出一個足以代表臺灣百姓尊嚴的精神形象,乃至最終輾轉升華成為一種政治象征、一則民族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