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開放,郭忠衛(wèi),宋煥瑾
腰椎間盤突出癥(protrusion of the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LDP)是指因腰椎間盤變性、纖維環(huán)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壓迫神經根、馬尾神經出現的以腰痛、下肢放射痛為主要表現的綜合征,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目前認為LDP癥狀的產生是硬膜囊或神經根受刺激、擠壓或牽張產生缺血,出現炎性反應,從而使敏感度增高,產生疼痛。臨床治療方法很多,包括牽引、理療、介入、手術治療等。我們應用后路椎板切除減壓髓核摘除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聯(lián)合鼠神經生長因子注射液(蘇肽生)治療LDP,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10年4月~2011年2月在本科行后路椎板切除減壓髓核摘除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LDP患者60例,影像學資料均提示有腰椎間盤突出,診斷均符合《實用骨科學》第3版LDP診斷標準。按照患者住院時間順序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19~72歲,平均(48±12)歲;病程1周~12年;腰椎CT檢查示椎間盤突出位于L4-5者14例,L5-S1者9例,L4-5及L5-S1者7例;腰痛伴下肢放射痛26例,單純腰痛4例。對照組3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20~68歲,平均(45±10)歲;病程5 d~10年;腰椎CT檢查椎間盤突出位于L4-5者16例,L5-S1者8例,L4-5及L5-S1者6例;腰痛伴下肢放射痛25例,單純腰痛5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癥狀及突出部位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所有入選病例均全程完成本次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僅進行后路椎板切除減壓髓核摘除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術后給予常規(guī)對癥支持治療,術后12 d拆線。
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術后給予蘇肽生30μg,肌肉注射,每天1次,療程30 d。
術后護理:按照行后路椎板切除減壓髓核摘除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術后常規(guī)護理,常規(guī)臥床21 d,術后10 d穿戴支具下地鍛煉腰背肌。
1.3 評定指標 疼痛:術前、術后14 d、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行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1]。
療效評定:痊愈: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能堅持長久步行,恢復日常工作;顯效:偶有腰腿痛,不影響日常生活起居;有效:癥狀和體征部分消失;無效:治療后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或加重[2]。
電生理檢查:測定患者的腓總神經和脛后神經傳導速度,及主要肌群肌電圖。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ˉ±s)表示,兩樣本或多樣本間率的比較應用χ2檢驗,兩樣本間均數比較應用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VAS 兩組治療后各時間點與治療前比較均有明顯改善(P<0.01);治療后14 d、治療后1個月時,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臨床療效 治療3個月后治療組痊愈+顯效率為76.7%,高于對照組的50.0%(P<0.05)。見表2。
2.3 神經傳導速度 術后14 d、3個月后治療組脛后神經及腓總神經傳導速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主要肌群肌電圖 兩組脛前肌運動單位電位(MUP)和腓腸肌MUP術后3個月較術前改善(P<0.05),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1 兩組鎮(zhèn)痛效果VAS評分
表2 兩組治療3個月時療效比較
表3 兩組患者腓總神經和脛后神經傳導速度(ms)
表4 兩組患者MUP比較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是腰腿疼痛最常見的原因[3]?,F已認識到大多數腰痛并發(fā)坐骨神經痛是由腰椎間盤突出癥引起的。此病多發(fā)于青壯年和重體力勞動者,伴有馬尾神經損害者可有大小便功能障礙,嚴重者可致截癱。50%~70%的LDP患者因慢性軟組織損傷長時間得不到有效治療,造成腰椎小關節(jié)移位,關節(jié)囊韌帶松弛,從而產生代償性的骨質增生,神經根管和椎間距狹窄,加速椎間盤的自身退變,纖維環(huán)破裂后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產生腰痛及下肢麻木、放射痛及神經功能損害的癥狀與體征[4]。目前,治療LDP的方法較多,傳統(tǒng)的椎板切除減壓髓核摘除術治療是其中較為有效、安全的方法。
神經生長因子(nerve growth faetor,NGF)是最早發(fā)現的生長因子。鼠神經生長因子為從小鼠頜下腺中提取一種的生物活性蛋白,與人類NGF有90%同源性。史福東等認為,神經營養(yǎng)因子具有明顯的神經再生修復作用[5]。
描述外周神經疾病特征的最重要的指標是神經傳導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和肌電圖(electromyography,EMG)檢查,NCV和EMG的異常為神經疾病提供了最為可靠的證據[6]。神經再生時運動電位的變化尤為顯著:早期只有少數肌纖維恢復了神經支配,這是神經再生最早期的主要指征;隨著新生軸索支配肌纖維數目的增多,恢復較好的大多數肌纖維綜合成一個大電位;最后,肌肉的神經支配恢復正常,運動電位的波形、波時限亦恢復正常。NCV是神經沖動傳導速度的直接表現,隨著神經纖維的再生、神經直徑的增粗和通過率的增高,NCV也逐漸加快。
本研究結果顯示,后路椎板切除減壓髓核摘除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LDP療效肯定,配合鼠神經生長因子(蘇肽生)治療后,患者疼痛、神經功能恢復等情況更佳。本研究中,治療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未出現嚴重副反應,提示鼠神經生長因子應用是安全的。
[1]Deerby R,Seo KS,Kazala K,et al.A factor analysis of lumbar intradiscal electrothermal annuoplasty outcomes[J].Spine J,2005,5(3):256-261.
[2]Coskun E,Suzer T,Topuz O,et al.Relationships between epidural fibrosis,pain,disability,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after lumbar disc surgery[J].Eur Spine J,2000,9(3):218-223.
[3]李明全,栗向東,徐來堂.實用骨科學[M].3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5:1687.
[4]張培蕾,杜倬嬰,朱悅奇,等.鼠神經生長因子配合介入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J].疑難病雜志,2008,7(12):740-741.
[5]史福東,劉東,李長江.神經生長因子在周圍神經損傷中的應用[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8,17(27):4281-4282.
[6]張淑玲,劉志誠,張斌,等.腰椎間盤突出癥肌電圖檢查的獨特價值[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7,10(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