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恒 孫 玲 全吳敏
廣東省廣州市婦女兒童醫(yī)療中心生殖醫(yī)學中心
探討染色體核型對夫精人工授精(AIH)結局的影響,本文對本生殖中心行AIH治療的不孕夫婦的細胞遺傳學檢查結果以及治療結局進行資料分析,報告如下。
2004年1月~2009年11月在本中心就診的245對不孕夫婦,其中原發(fā)不孕147例(60.0%),繼發(fā)不孕98 例(40.0%);女方年齡 32.2 ±4.0 歲,男方年齡34.7 ±4.5 歲;不孕時間4.5 ±3.1 年。治療前男女雙方均按衛(wèi)生部相關要求進行排查,符合人工授精適應證,無人工授精禁忌證,245對夫婦共行AIH 422周期。
1.2.1 中期染色體G顯帶分析不孕夫婦術前常規(guī)行染色體檢查,取抗凝血,接種于1640培養(yǎng)基,37℃培養(yǎng)72h,常規(guī)制片、G顯帶觀察,必要時行C顯帶、R顯帶觀察。每例計數(shù)30個中期核型,分析3個核型。如疑嵌合體,計數(shù)100個中期分裂相。
1.2.2 夫精人工授精①自然周期:于月經(jīng)第10~12天開始經(jīng)陰道B超監(jiān)測卵泡發(fā)育,當優(yōu)勢卵泡徑線>14mm時,結合尿黃體生成激素(LH)監(jiān)測,出現(xiàn)尿LH峰后12~36 h行人工授精。②氯米芬促排卵周期:于月經(jīng)第5天給予氯米芬50~100mg/d×5d,停藥2d后開始監(jiān)測卵泡,視卵泡發(fā)育情況可加用尿促性素(hMG,珠海麗珠醫(yī)藥有限公司)75~150U/d,卵泡直徑達20mm時給予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5 000~10 000U肌注,24~36h后行宮腔內(nèi)人工授精(IUI);③hMG組:在月經(jīng)周期的第3~5天開始注射hMG 150U/d,連續(xù)5d,根據(jù)卵泡發(fā)育調(diào)整劑量直至成熟后停藥。當LH峰出現(xiàn)或卵泡直徑平均達18mm時,注射hCG 5 000~10 000 U,24~36h后行 AIH。
1.2.3 妊娠判斷標準AIH術后14d通過血 βhCG檢測確定是否妊娠。妊娠者術后5周B超檢查了解胚胎情況,見妊娠囊、卵黃囊、胚芽及胎心搏動者為臨床妊娠。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妊娠率比較采用χ2檢驗。
245對不孕夫婦共檢出染色體異常及多態(tài)49例。其中平衡易位2例(0.41%),4號、9號染色體臂間倒位 15例(3.06%),Y染色體多態(tài) 2例(0.41%),其他染色體多態(tài)30例(6.12%)。其中有2對夫婦同時為染色體臂間倒位,1對夫婦男方為Y染色體多態(tài),女方為染色體臂間倒位。見表1。
199對染色體核型正常夫婦共經(jīng)過352個AIH治療周期,臨床妊娠52例,周期妊娠率為14.77%。染色體核型異常和多態(tài)性49例中,2例染色體平衡易位行2個周期AIH均未孕,13對夫婦共查出15例染色體臂間倒位,共行AIH 21周期,臨床妊娠2例,周期妊娠率為9.52%,與核型正常組比較無差異(P>0.05)。2例Y染色體多態(tài)行3個周期AIH均未孕。30例常染色體多態(tài)夫婦行AIH45周期,臨床妊娠13例,周期妊娠率(28.89%)與正常染色體組相比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平衡易位攜帶者由于沒有造成染色體片段的增加和減少,一般個體表型正常,但由于其配子多不平衡,在形成配子的減數(shù)分裂前期Ⅰ的粗線期可形成四價體,從而產(chǎn)生18種類型的配子,其中只有1種正常,1種為表型正常的平衡易位攜帶者,其他均為單體或部分單體。三體或部分三體,這種不平衡配子是導致畸形、死胎及反復流產(chǎn)的主要原因[1]。但也有學者報道了194例平衡易位攜帶者中有20.1%的夫婦得到了正?;蚱胶庖孜缓蟠?,提示平衡易位攜帶者也有成功受孕并生育正常后代的可能性[2]。本研究中2例平衡易位者行2個周期AIH均未受孕,由于例數(shù)過少,需進一步總結研究。
表1 不育夫婦染色體核型異常和多態(tài)分類及AIH結局
臂間倒位幾乎涉及每條染色體,其中以9號染色體的發(fā)生率最高,在一般人群中可達0.82%[3],有關9號染色體臂間倒位的生物學效應,有學者認為由于倒位并不導致遺傳物質的丟失,不具有病理學意義[4]。但也有報道認為當臂間倒位染色體攜帶者的生殖細胞發(fā)生減數(shù)分裂時,按同源染色體節(jié)段相互配對,形成特有的倒位環(huán),在環(huán)內(nèi)進行交換可產(chǎn)生4種不同類型配子,一種完全正常,一種為倒位攜帶者,另兩種為部分重復和部分缺失。前兩種與正常細胞受精后一種發(fā)育成正常個體,另一種為倒位攜帶者,后兩種為不平衡配子,胚胎很難存活,將導致流產(chǎn)和死胎[5]。本研究中245對夫婦490例染色體檢查中9號染色體臂間倒位檢出率(2.86%)遠高于正常人群(0.82%)。此外本研究中臂間倒位行21個周期AIH,共獲得2例妊娠,周期妊娠率9.52%,與染色體正常組相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表明臂間倒位并不影響AIH成功率,這與周友泉等[6]提出的染色體臂間倒位的主要臨床效應是不良孕產(chǎn)史而非不孕不育的觀點相符。
關于Y染色體多態(tài)性是否會引起遺傳效應一直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大Y染色體是一種正常的染色體多態(tài)性變異,不會引起臨床效應[7]。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大Y染色體與自然流產(chǎn)、胚胎停育、死胎等不良孕產(chǎn)史有關[8]。在輔助生育技術研究中,有作者認為大Y染色體對體外受精-胚胎移植的胚胎發(fā)育及近期妊娠結果均無顯著性影響[9],本研究中Y染色體多態(tài)檢出率0.41%,3個周期AIH均未獲妊娠。由于例數(shù)過少有待進一步總結。
常染色體的多態(tài)主要以異染色質變異為主,含有高度重復DNA的異染色質尤為明顯,結構異染色質集中分布于著絲粒、端粒、隨體、次縊痕和Y染色體長臂。異染色質在著絲粒功能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姐妹染色單體結合和染色體分離所必需的[10]。異染色質的異常有可能影響減數(shù)分裂時染色體配對聯(lián)會和配子的形成,導致生育方面的異常。本研究中染色體多態(tài)性主要表現(xiàn)為隨體的有無和個數(shù)(D組和G組5對染色體)、副縊痕的增長等,檢出率6.12%,行AIH 45個周期,共獲得13例妊娠,周期妊娠率28.89%高于正常染色體組,因此染色體多態(tài)性表現(xiàn)中隨體變異和副縊痕的增長等對AIH妊娠率并無負面影響。
綜上所述,本研究檢測的染色體臂間倒位與核型正常者在AIH治療后臨床妊娠率未見差異,而常染色體多態(tài)核型攜帶者與核型正常者應用AIH治療后臨床妊娠率有差異,常染色體多態(tài)對AIH妊娠率無負面影響,由此推測,染色體臂間倒位和多態(tài)性并不是生育的絕對禁忌證,即使是染色體臂間倒位和多態(tài)性核型攜帶者,其成功妊娠并生育出表型正?;町a(chǎn)兒的可能性并不低于核型正常者。但本研究AIH人群均為不孕癥群體,其染色體異常及多態(tài)率(10%)高于一般人群(0.5%)[11],因此,對將要進行輔助生殖治療的夫婦進行細胞遺傳學檢查非常必要。雖然部分染色體異常和多態(tài)性并不影響AIH的妊娠率和結局,但仍有將異常染色體和基因傳給后代的可能性,且女性攜帶者較男性更易出現(xiàn)異常妊娠的情況,應給以患者充分知情選擇權。
1 夏家輝,李麓蕓.染色體病[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88-273.
2 張月萍,徐建忠,殷民,等.染色體平衡易位攜帶者妊娠風險及妊娠結局的研究[J].中華婦產(chǎn)科雜志,2006,41(9):592-596.
3 李永全,鄭克勤,周汝斌,等.染色體臂間倒位的遺傳學效應分析[J].廣東醫(yī)學院學報,1999,17(2):94-98.
4 李麓蕓,夏家輝,戴和平,等.染色體臂間倒位和臂內(nèi)倒位的遺傳咨詢[J].遺傳與疾病,1998,2(1):35-38.
5 王新,劉鴻鶴,朱華,等.2700例遺傳咨詢者外周血染色體分析[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1998 ,6(4):33-38.
6 周友泉,史彩虹,劉芳,等.廈門地區(qū)不孕不育患者的染色體多態(tài)性分析[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09,17(5):57-61.
7 沈婉英.漢族男性Y染色體長度152例分析[J].遺傳與疾病,1990,7(1):37 -41.
8 Celep F,Karagüzel A,Ozeren M,et al.The frequency of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 in patients with reproductive failure[J].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2006,127(1):106 -109.
9 范玲玲,顏軍昊,李媛,等.大Y染色體對體外受精-胚胎移植結局的影響[J].山東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48(4):16-22.
10 Zhimulev IF,Beliaeva ES.Heterochromatin,gene position effect and gene silencing[J].Genetica,2003,39(2);187 -201.
11 周煥庚,夏家輝,張思促.人類染色體[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189.